簡介
金鵄勳章是二戰之前頒給舊日本帝國海陸軍官兵的最高榮譽的勳章。功一級金鵄勳章為最高級別的勳章,共有七個級別。最低的是功七級。其性質和英國的嘉德勳章或是德國的鐵十字勳章相當。與旭日章、瑞寶章也把對國家作出過傑出貢獻的平民作為頒布對象所不同,金鵄勳章只頒給軍功卓著的海陸軍人和軍屬(1894年11月25日的金鵄勳章頒布條例)。金鵄勳章於1947年被廢除。
頒布標準
“功”的評定基本上是按照軍銜來制定的。將官初次授勳基本上是功三級,初次授勳若是功二級的話,那必須有超乎常人赫赫戰功。功一級主要是頒給天皇直屬部隊的指揮官,也就是親補職的將官。佐官(校官)的初勛是從功四級到功二級,尉官的初勛是功五級到功三級,準士官(準尉,曹長)的初勛是功六級到功四級,下士官的初勛是功六級到功五級,兵的初勛是功七級到功六級。
頒發情況
和美國的國會名譽勳章(MOH)一樣,金鵄勳章的授勳者或授勳者軍屬每月可以領到數目很可觀撫恤金(退休金)。根據撫恤金(退休金)制度,功一級1500円,功二級1000円,功三級700円,功四級500円,功五級350円,功六級250円,功七級150円。註:神武天皇東征的故事:神武天皇遠征長髓彥的部隊,金色的鵄停在了天皇手持的弓上,金色鵄所發射出的耀眼光芒令長髓彥軍將士所炫目,便全軍向天皇投降。史書上最早正式開始有“皇軍”這稱謂也可以追溯到這裡。各級金鵄勳章的授勳者數如下:甲午戰爭——約2000人;日俄戰爭——約10萬9600人;第一次世界大戰——約3000人;九一八事變——約9000人;侵華戰爭(自七七事變起到太平洋戰爭結束為止的中國戰場)——約19萬人太平洋戰爭(不包括中國戰場)——約62萬人
從統計的人數中可以看出,各級金鵄勳章的授勳者數隨著戰爭的升級而急速增加。為此,高額的撫恤金和退休金制度已經嚴重影響了日本原本就捉襟見肘的國內財政。
發展歷程
當時明治23年(1890年)2月11日,明治天皇為紀念神武天皇在橿原即皇位這神話時代開始的第2550年,以神武天皇東征的故事(注)中的金鵄作為勳章名字的來源,從而才有了金鵄勳章
1940年金鵄勳章撫恤金(退休金)制度終於打上了終止符,變為暫時發放。即便是發放撫恤金(退休金),也是通過國債的形式來發放。日本向盟軍無條件投降之後,日本原來的國債變得一文不值,金鵄勳章授勳者和其家屬也變得一分錢也拿不到了。1967年1月18日,因為金鵄勳章已被廢除了20年,日本政府對於金鵄勳章撫恤金的領受人給與3萬日元的一次性付款補償,來對此作了個了斷。
1940年4月29日之後,無論取得的戰功如何顯赫,再也沒有活人得到過金鵄勳章(功一級以下)。至於功一級金鵄勳章的作為海陸軍的最高榮譽,在決定授勳者時還要根據資歷輩分來做具體調整,戰功的成分就微乎其微了。金鵄勳章授勳者(功一級以下)已經被限定為戰死者,這樣就每個月不必支付退休金了。
日本在戰敗後廢除的授勳制度於1963年復活。然而除了軍人專用的金鵄勳章依然廢除之外,其他諸如菊花章、桐花章、旭日章、瑞寶章、寶冠章等自明治維新以來設立的各種勳章全部都開始重新出現在人們胸前。金鵄勳章授勳者中的倖存者為了“奪回退休金和名譽”,組織起了金鵄勳章聯盟會,堅持向政府展開情願行動。在1985年召開的有部分國會議員和金鵄勳章聯盟會代表出席的“舊勳章名譽回復懇談會”上,金鵄勳章授勳者中的倖存者向當時的首相中曾根康弘提出要求能夠恢復金鵄勳章的名譽。但是以中曾根康弘為首的國會議員們以“恢復金鵄勳章的名譽有可能使軍國主義死灰復燃”以及“避免刺激周邊國家”等為藉口婉言拒絕了.
分類
金鵄勳章於1890年2月11日制定,現在已廢止。金鵄勳章分為7個等級:功一級金鵄勳章功二級金鵄勳章功三級金鵄勳章功四級金鵄勳章功五級金鵄勳章功六級金鵄勳章功七級金鵄勳章。功二級以下的金鵄勳章均沒有副章。
功一級金鵄勳章
功一級金鵄勳章針對天皇直屬部隊將官(主要為大將、中將)的司令官特別審議之後授與。大綬由左肩垂掛至右腋下,副章佩戴於左肋。
部分受章者
乃木希典,岡村寧次,朝香宮鳩彥王,松井石根,南雲忠一等,
功二級金鵄勳章
功二級金鵄勳章主要授予某個有功勞的將官,是佐官最高位的功級。正章(與功一級金鵄勳章相同)佩戴於右肋。
功三級金鵄勳章
功三級金鵄勳章主要授予某個有功勞的佐官,是尉官最高位的功級。中綬佩戴於頸部。
功四級金鵄勳章
功四級金鵄勳章主要授予有功勞的尉官、準士官、下士官的最高位的功級。小綬佩戴於左胸。
功五級金鵄勳章
功五級金鵄勳章主要授予準士官、下士官中功勞比較重的功級。兵的最高位的功級。小綬佩戴於左胸。
功六級金鴙勳章
功六級金鴙勳章主要授予有功勞的兵的功級。小綬佩戴於左胸。
功七級金鴙勳章
功七級金鴙勳章兵初敘的功績,小綬佩戴於左胸。
二戰德國和日本勳章
勳章是授給有功者的榮譽證章,勳章作為國家對個人傑出工作的肯定和表彰普遍存在於世界各國,對注重榮譽感的軍人更是如此。在許多國家對軍人的授勳可謂源遠流長,即使在中國自清政府末年也引入了這一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