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驅逐艦戰章(DestroyerWarBadge),德文“Zerstorer-Kriegsabzeichen”。1940年4月10日和11日的短短兩天內,在通向納爾維克(Narvik)港的狹窄峽灣里,英國皇家海軍擊沉或迫使擱淺的德國驅逐艦竟有10艘之多。在1940年6月4日,為了表彰驅逐艦全體官兵在納爾維克(Narvik)戰役中表現出的英勇作戰精神,德國海軍司令海軍上將雷德爾(Raeder)下令正式設立驅逐艦戰章DestroyerWarBadge,授予納爾維克(Narvik)驅逐艦編隊全體官兵。同年10月22日,海軍上將雷德爾(Raeder)又下令驅逐艦戰章延伸授予所有驅逐艦、魚雷艇和掃雷艇等各種水面船隻全體有功船員的嘉獎,直至海軍總部此後一年批准設立了其他艦船的相關獎項。獲授人數不詳。驅逐艦戰章由柏林PaulCarsberg設計。
授予標準

1.參加至少12次非作戰巡航任務;
2.參加3次以上與敵海面作戰;
3.在一次與敵海面作戰中受傷;
4.與敵海面作戰中所在艦艇被擊沉;
5.對於與敵海面作戰中特別成就或者英勇行為的人員。
參加納爾維克(Narvik)戰役的全體官兵自動獲得。
技術信息

驅逐艦戰章章體中心是一艘由右向左破波行駛的驅逐艦,章體中心驅逐艦、三組海浪圖案清晰、立體感強,經化學氧化變黑。外框是橡樹葉組成的鍍金橢圓型飾環,橡葉飾環寬7mm,頂端是爪子裡抓著萬飾的德國海軍鷹飾,下端是一條緞帶交叉束結。獎章背面整體形狀平整,一般焊接水平的別扣組合和鷹飾背部一個幫助固定小鉤(特別廠家版本也有焊接垂直別扣組合)。根據不同廠商的生產工藝,別扣組合和章體背面的處理也各自不同。最初的材質是銅鋅合金(Tombak)製成,隨著戰事的不斷發展,物資短缺,原先的貴重材質變成鋅合金,並最終被鋅完全替代。 獎章整體類似尺寸:高54mm;寬45mm。驅逐艦戰章布製版本,軍官為金屬絲手工刺繡版本,士官為機器棉線版本。布製版本通常縫製在深藍色的標準基布上。
佩帶和證書

驅逐艦戰章最初在一個白色蓋子的深藍色皮革小方盒子裡,盒蓋內部包襯龍藍色天鵝絨或綢布,並有藍色羊呢絨基座用以固定徽章,盒子表面書寫有獎章名稱。戰爭後期用保護棉紙包裹放在一個黑色字型列印獎章名稱的棕色信封裡面發授。佩帶在軍服左胸袋低於一級鐵十字勳章的位置(無胸袋佩帶在相同位置)。獲授證明檔案在白色信紙上列印,會因頒授登記註冊保存,並且有一份證明檔案交付給獲授者。
二戰德國和日本勳章
勳章是授給有功者的榮譽證章,勳章作為國家對個人傑出工作的肯定和表彰普遍存在於世界各國,對注重榮譽感的軍人更是如此。在許多國家對軍人的授勳可謂源遠流長,即使在中國自清政府末年也引入了這一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