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金石圖》的編撰者牛運震,字階平,號空山,兗州人,生於康熙四十五年(1706),卒於乾隆二十三年(1758)。其家訓詩禮,幼時即顯露文才,27歲時榮登進士,曾為官於甘肅秦安、微縣、兩當,山西平番等地。由於為政清謙,造福於民,百姓深為擁戴並捐款做成“萬民衣”相送,卻被污吏當作“沽名釣譽”之舉相誣,竟革職罷官。之後,牛運震除在諸多著名書院講學之外,“閉門治經,日與鄉先生講論文義,搜考金石”(孫星衍語),還不惜重金翻刻古籍,如歐陽修和趙明誠的《集古錄》、《金石錄》等,形成了名顯一時的空山堂書刻。許多圖書被紀曉嵐、張之洞等名家作為佳本收藏並予以高度評價。
《金石圖》的拓片製作者褚峻,字千峰,是山西合阝陽人,為刻碑摹圖高手,他經常帶著用具和乾糧深入荒野深谷和敗墟廢址搜求金石文字,特別是前人未曾著錄,或雖有著錄而非目擊未能詳細言之者,他都廣究深察,一一鉤摹或縮寫,繪出圖樣,與原物惟妙惟肖,不差分毫。他的摹刻拓片經牛運震編輯與解說,相得益彰,珠聯壁合。
《金石圖》稿本的完整存世和流傳也是應該特記一筆的。眾所周知,過去的金石著作往往是只有文字介紹或者只有拓片(一般為原樣大小)而無介紹文字,《金石圖》完成了這樣一項浩瀚博大的系統工程,史無前例,舉世無匹,所以一經問世,便受到世人交口讚譽。因而,其清樣稿本自然地就更加珍貴異常了。在清代後朝,該稿本流傳到知名文人、清末翰林王景禧手中,因王景禧的祖母即牛運震的玄孫女,故有特殊的機緣。王景禧位高名顯,與維新派領袖康有為、梁啓超等交往甚密,曾任北洋政府國務院秘書長等職,他對金石學頗有研究,深深曉得《金石圖》稿本的重要價值,故將稿本精心收藏。為永存後世,也怕戰火和流失,他又用防雨布層層嚴裹,放到柏木棺內,置於兗州家中後花園的一座墳墓里。直到20世紀60年代,因搬遷用地,王家後人才發現墳墓里根本沒有什麼屍骨,全為古籍圖書及古董,王家後人便將這些物品捐給了國家,其中就包括這一稀世珍品《金石圖》稿本。
相關
金石圖
二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國朝褚峻摹圖,牛運震補說。初,峻先刻此書,上卷名《金石經眼錄》,尚未載後漢永和二年《燉煌太守裴岑紀功碑》。後與運震重編是圖,運震始以副使郭朝祚所貽摹本補入。然此一碑,其出最晚,又遠在玉門陽關以外,非所親睹,故字型頗失其真,即字畫亦多舛異。如“灰”字碑本從廣,此乃從疒。碑本雲“邊竟又安”,此乃作“又安”。碑本雲“立德祠”,此乃作“立海祠”。皆顯然之誤。其刊刻亦不及諸圖之工。豈此碑非峻所摹,而運震於續得之時別令拙工補之歟?其下卷則自吳《天發神讖碑》、《魏受禪碑》以下迄於唐《顏真卿家廟碑》,凡六十圖。每碑繪其形制,而具說於其上。其文則但於一碑之中鉤摹數十字或數字,以存其筆法,不似漢以前碑之全載。蓋欲省縮本之工,遂致變其體例。其字又隨意摘錄,詞不相屬,於義殊無所取。且拓本多行於世,亦不藉此數十字以傳,徒涉買菜求益之誚。故今仍以《經眼錄》著錄,而此刻附存其目焉。
----出《四庫總目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