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王景禧(1867—1932),字燕泉,號石蓀,滋陽縣(今兗州市)中御橋西人。王景禧自幼聰穎好學,得其祖父王薪傳(曾任河南襄城知縣)、祖母牛氏(名進士牛運震玄孫女)教誨,學業大成。光緒十四年(1888)中舉,次年中恩科進士。光緒十八年(1892)授翰林院編修,民國11年(1919)任北洋政府國務院秘書長。
同治至宣統年間
同治六年 1867年 生於山東省滋陽縣(今兗州市)。
光緒八年 1882年 入沂州郡庠。
光緒十四年 1888年 鄉試三十八名舉人。
光緒十六年 1890年 會試五十四名貢士;殿試二甲第八十八名進士;朝考授翰林院庶吉士。
光緒十八年 1892年 朝考一等,授翰林院編修。
光緒廿三年 1897年 順天鄉試同考官兼國史館協修。
光緒廿四年 1898年 八旗官學教習。
光緒廿六年 1900年 前敵營務處提調官(議不合,引退)。
光緒廿七年 1901年 主講山東濟寧南池書院。
光緒廿八年 1902年 直隸學校司總辦。
光緒廿九年 1903年 普通教育處兼編譯處總辦,官印刷局會辦,赴日本考察教育並護送留學生入宏文學院。
![王景禧](/img/d/d03/wZwpmLzUjM2ADM4ATO2YTM1UTM1QDN5MjM5ADMwAjMwUzLwkzLzU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光緒三十年 1904年 直隸學務處參議。
光緒卅一年 1905年 直隸高等學堂監督。
光緒卅三年 1907年 山東高等農業學堂及優級師範選科學堂監督兼農校教務長。
宣統元年 1909年 山東咨議局副議長,公立法政學堂總理,中央教育會會員,各省咨議局聯合會代表。
民國年間
民國八年 1919年 國務院秘書長(靳雲鵬內閣總理時期)。
民國廿一年 1932年 卒於天津。
詩文選粹
《題山中白雲圖》
出山容易返山難,聊可勾留世界寬。
天許煙霞為伴侶,地鄰泰岱望長安。
遊絲肯逐迴風轉,大海橫飛白日寒。
曾侍玉泉香案近,塵中韁索漫同看。
何曾出岫便為霖,辜負三農望轉深。
大息妖氛匿陽景,不堪蒼狗幻晴陰。
回天力薄慚無補,捧日緣慳尚有心。
親舍依稀今好在,仙源是處足幽尋。
詩中的“大海橫飛白日寒”、“妖氛匿陽景”、“蒼狗幻晴陰”,無疑是當時混亂危殆的政局的生動寫照;“長安”、“玉皇”以及“捧日緣慳”中的“日”,指的是光緒皇帝;“白雲”則是作者的自喻:白雲出岫,本想化甘霖以濟蒼生,然而命運卻如風中的遊絲那樣飄浮不定,對於國家政局,難以有所作為,自慚沒有回天之力;自己雖長存捧日之心,佇望長安,心繫北斗,卻只能與煙霞為伴侶……不難看出,王景禧此時對於滿清皇帝,是一片忠心,倦倦未已的。
《瀛談剩語》開篇七律
放眼東溟宕不收,此行才許到瀛洲。
山河淚盡銅駝劫,家國魂銷鐵笛秋。
自有文明通教育,敢將身世等浮漚?
回頭莫訝難為水,萬斛仍從一勺求。
此詩是從天津大沽港乘船東渡時所作。“銅駝”一句是用《晉書·索靖傳》典故:“靖知天下將亂……指洛陽門外銅駝曰:‘會見汝在荊棘中耳!’”下句的“鐵笛”,是以眼前實景入詩,指的是輪船上的汽笛。汽笛聲鳴,輪船緩緩移動,送行者揮手相別,怎不令人“淚盡”“魂銷”!救國圖強的道路何在?惟有教育之路可走。此行所負責任實在重大,不可等閒視之,但縱使事業如浩淼滄海,仍須從眼前的點滴做起——詩題《舟發大沽柬同行諸子》,是和同行的22名留學生的共勉之辭。
言志抒情七絕詩
勺滄泉水怒濤聲,濁世如斯忍獨清!
但使出山能潤物,不須涇渭太分明。
民國八年(1919年),王景禧再次出山。當時徐世昌做了北洋軍閥的總統,鄒縣人靳雲鵬任國務總理。靳雲鵬慕王景禧的名聲,薦他做國務院秘書長。王景禧毅然應聘前往,行前作七絕詩一首。這詩頗有自我辯解的味道,由此可以看出,他的再度從政,是經過一番思想鬥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