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通知
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重慶市教育事業“十二五”規劃的通知
渝辦發〔2011〕241號
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有關單位:
《重慶市教育事業“十二五”規劃》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一一年八月二日
重慶市教育事業“十二五”規劃
重慶市教育事業“十二五”規劃
——落實《重慶市中長期城鄉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五年行動計畫
為全面實施《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國家中長期教育規劃)和《重慶市中長期城鄉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重慶市中長期教育規劃綱要),根據《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環境
(一)發展成就。“十一五”時期,市委、市政府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堅持教育統籌兼顧、堅持教育改革創新、堅持推進教育公平、堅持教育服務方向,推動教育事業實現了歷史性重大跨越。學前教育幼兒在園總數增長32%,每10萬人口幼兒在園總數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居西部第二。“兩基”人口覆蓋率達到100%,國小升學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居西部第一。突破高中階段瓶頸,國中畢業生升入高中階段學校的比例達到90%,居西部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30%,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每10萬人口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數,居西部第二;重慶大學城“五個一體化”建設成效凸顯,成為重慶高等教育的亮點。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年,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2.8年,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居西部第二。全市90%的基礎研究由在渝高校領銜承擔,70%的創新成果由在渝高校完成。在第六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評選中,重慶高校獲獎成果實現歷史性突破。教育在促進學生成長成才、提高市民素質、推進文化傳承、科技創新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加快落實“314”總體部署提供了強有力支撐,為重慶“十二五”教育改革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重慶教育改革發展開創了“西部區位、直轄境界、中國水平、世界眼光”的新局面。
表1 重慶市教育事業“十一五”主要成就表
分 類 | 主 要 指 標 | 2005年 | 2010年 | “十一五” 變化情況 |
全 市 | 在校生數(萬人) | 580.80 | 609.03 | 28.23 |
其中:外國留學生(人) | 489 | 4127 | 3638 | |
學校數(萬所) | 1.65 | 1.21 | -0.44 | |
教職工數(萬人) | 32.67 | 36.26 | 3.59 | |
其中:專任教師 | 26.06 | 29.70 | 3.64 | |
人均受教育年限(年) | 8.13 | 9.0 | 0.87 | |
學前教育 | 在園人數(萬人) | 53.63 | 70.87 | 17.24 |
幼稚園數(所) | 3287 | 4105 | 818 | |
專任教師數(萬人) | 1.32 | 2.00 | 0.68 | |
學前三年教育毛入園率(%) | 64.0 | 70.9 | 6.9 | |
義務教育 | “兩基”覆蓋率(%) | 97.64 | 100 | 2.36 |
在校生數(萬人) | 386.35 | 328.11 | -58.24 | |
義務教育 | 學校數(所) | 10695 | 6549 | -4146 |
其中:普通國小 | 9558 | 5544 | -4014 | |
普通國中 | 1137 | 1005 | -132 | |
專任教師數(萬人) | 18.25 | 19.32 | 1.07 | |
其中:普通國小 | 11.43 | 11.61 | 0.18 | |
普通國中 | 6.82 | 7.71 | 0.89 | |
國小入學率(%) | 99.9 | 99.94 | 0.04 | |
國中入學率(%) | 97.12 | 99.06 | 1.94 | |
義務教育鞏固率(%) | 81.4 | 88.1 | 6.7 | |
高中教育階段 | 學校數(所) | 655 | 516 | -139 |
其中:普通高中 | 277 | 268 | -9 | |
中等職業學校 | 378 | 248 | -130 | |
專任教師數(萬人) | 4.08 | 5.03 | 0.95 | |
其中:普通高中 | 2.58 | 3.22 | 0.64 | |
中等職業學校 | 1.50 | 1.81 | 0.31 | |
在校生數(萬人) | 85 | 116 | 31 | |
其中:普通高中 | 48 | 63 | 15 | |
中等職業學校 | 37 | 53 | 16 | |
毛入學率(%) | 60.1 | 80.0 | 19.9 | |
國中畢業升入高中階段比例(%) | 81.32 | 90.3 | 8.98 | |
高等教育 | 普通高校數(所) | 45 | 56 | 11 |
其中:本科院校 | 22 | 22 | 0 | |
專科院校 | 20 | 31 | 11 | |
在渝軍隊院校 | 3 | 3 | 0 | |
專任教師數(萬人) | 2.22 | 3.21 | 0.99 | |
在校生總規模(萬人) | 50.2 | 76 | 25.8 | |
其中:研究生 | 2.44 | 4.31 | 1.87 | |
普通本專科 | 33.36 | 52.27 | 18.91 | |
成人本專科 | 10.22 | 12.41 | 2.19 | |
毛入學率(%) | 20 | 30 | 10 | |
繼續教育 | 從業人員繼續教育(萬人次) | 204 | 260 | 56 |
特殊教育 | 適齡殘疾青少年入學率(%) | 80 | 90 | 10 |
在校生數(萬人) | 1.25 | 1.45 | 0.2 | |
民辦教育 (在全市各級 教育中) | 學校數(所) | 2356 | 3392 | 1036 |
其中:幼稚園 | 1794 | 3111 | 1317 | |
普通國小 | 302 | 125 | -177 | |
普通國中 | 128 | 60 | -68 | |
普通高中 | 16 | 19 | 3 | |
中等職業學校 | 103 | 60 | -43 | |
高等學校 | 13 | 17 | 4 | |
專任教師數(萬人) | 1.61 | 3.1 | 1.49 | |
其中:幼稚園 | 0.59 | 1.47 | 0.88 | |
普通國小 | 0.23 | 0.21 | -0.02 | |
普通國中 | 0.26 | 0.43 | 0.17 | |
普通高中 | ||||
中等職業學校 | 0.23 | 0.38 | 0.15 | |
高等學校 | 0.30 | 0.61 | 0.31 | |
在校生數(萬人) | 42.40 | 68.04 | 25.64 | |
其中:幼稚園 | 16.58 | 35.06 | 18.48 | |
普通國小 | 8.40 | 4.71 | -3.69 | |
普通國中 | 4.58 | 6.64 | 2.06 | |
普通高中 | 1.02 | 2.37 | 1.35 | |
中等職業學校 | 6.87 | 8.81 | 1.94 | |
高等學校 | 4.95 | 10.45 | 5.5 | |
占全市在校生總數比例(%) | 7.5 | 11.2 | 3.7 |
“十一五”時期,重慶教育改革發展雖然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仍存在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素質多樣化人才需求與教育培養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民眾期盼良好教育與優質資源相對短缺的矛盾,增強教育活力與體制機制約束的矛盾。主要表現在:適齡兒童入園難,城鄉義務教育發展不均衡,普通高中辦學模式比較單一,特殊教育和少數民族教育較為薄弱,基礎教育辦學成果還需進一步鞏固;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的銜接還不夠緊密,基礎能力建設仍需加強;高校分層分類發展與管理的機制不夠健全,辦學特色不夠鮮明,高等教育綜合實力亟待提升;終身教育觀念淡薄,繼續教育公共服務體系與體制機制不夠健全;教育質量標準不夠完善,素質教育亟待深入推進,人才培養質量還需全面提高;教師隊伍結構不盡合理,農村學校音、體、美等學科教師缺乏,幼兒師資專業化水平不高,有影響力的教育名家名師還比較缺乏;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有待加強,國際優質教育資源引進相對較少;“五個校園”建設有待深入;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公辦與民辦之間教育發展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教育服務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推進教育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的任務十分艱巨。
(三)重大機遇。“十二五”時期,重慶在西部大開發中的特殊戰略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走以民生為導向的發展之路,在西部地區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加快建設“五個重慶”、特色鮮明的國家中心城市、輻射功能強大的經濟中心、內陸開放示範區和統籌城鄉改革先行區,對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機遇。經濟社會發展對多樣化高質量的人才需求和人民民眾對優質教育的期盼更加強烈。迫切需要提升城鄉教育一體化、教育現代化和教育國際化水平,推進教育統籌發展,促進教育公平,為縮小“三大差距”,改善民生奠定基礎;迫切需要最佳化人才培養結構,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增加創新型、套用型、複合型人才供給,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迫切需要高校積極構建“產學研”一體化的協同創新體系,加快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搶占科技制高點,為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作出積極的貢獻;迫切需要發揮教育的文化功能,大力推進文化傳承與創新,為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高地、長江上游地區文化中心和文化強市服務。重慶教育已站在統籌城鄉、強教興渝、提升定位的歷史新起點,已跨入爭教育科學發展之先、創教育公平滿意之優的新階段。
二、指導思想與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認真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規劃和重慶市中長期教育規劃,堅持“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以統籌城鄉教育改革發展為主題,以調整最佳化教育結構為主線,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加強薄弱環節和關鍵領域建設,積極營造扶弱與促特、普惠與競爭相結合的良好環境,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尊重教育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培養合格公民,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發展目標。到2015年,學前三年教育毛入園率達80%,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5%,國中畢業生升入高中階段學校比例達98%,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40%。基本實現城鄉教育一體化、教育現代化和教育國際化,基本建成西部地區教育高地和長江上游地區教育中心,建成國家統籌城鄉教育綜合改革示範區。
――形成按規律舉辦學校、管理學校、評價學校、服務學校的良好風尚。建設一批特色鮮明、具有巴渝風格的學校。
――形成以政府辦學為主體,全社會積極參與,不同區域、不同層次、不同類別教育協調發展的格局。基本滿足人民民眾多樣化的教育需求。
――形成比較完備的城鄉教育一體化、教育現代化和教育國際化標準和評價體系。基本實現區縣域內義務教育均衡化。城鄉教育一體化、教育現代化、教育國際化水平處於西部地區前列。
――形成比較合理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人民民眾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得到保障。
――形成各類教育協調發展的局面。加快發展學前教育,均衡發展義務教育,多樣化發展普通高中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內涵發展高等教育,積極發展繼續教育,全面提升教育發展水平。
――形成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造就一批教學名家、名師和學科、專業、課程等教學領軍人才。
――形成全社會關注、推進、實施教育改革的良好氛圍。國家級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果,教育制度創新取得新突破,教育體制機制更富活力。
――形成先進、高效、實用的教育信息化服務網路。教育信息化水平顯著提高,成為西部地區教育信息化示範區。
――形成更加開放的教育體系。教育的國際化水平顯著提高,初步建成西部地區重要的留學輸出地、來華留學目的城市和有影響力的區域教育交流合作中心。
――形成服務經濟成長和社會發展的支撐系統。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2年,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3.8年。教育對重慶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不斷提高。
表2 重慶市教育事業和人力資源開發“十二五”主要目標表
分類 | 指 標 | 2010年 | 2012年 | 2015年 | “十二五” 變化情況 |
學前 教育 | 在園人數(萬人) | 71 | 89 | 99 | 28 |
學前三年教育毛入園率(%) | 70.9 | 75.0 | 80.0 | 9.1 | |
義務 教育 | 在校生數(萬人) | 328 | 338 | 352 | 24 |
其中:普通國小 | 200 | 224 | 246 | 46 | |
普通國中 | 128 | 114 | 106 | -22 | |
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 | 88.1 | 90.0 | 95.0 | 6.9 | |
高中 階段 教育 | 在校生數(萬人) | 116 | 119 | 120 | 4 |
其中:普通高中教育 | 63 | 63 | 63 | 0 | |
中等職業教育 | 53 | 56 | 57 | 4 | |
國中畢業生升入高中階段學校比例(%) | 90 | 94 | 98 | 8 | |
毛入學率(%) | 80.0 | 85.0 | 87.0 | 7 | |
高等 教育 | 在校生數(萬人) | 80 | 90 | 105 | 25 |
毛入學率(%) | 30.0 | 35.0 | 40.0 | 10 | |
繼續 教育 | 從業人員繼續教育(萬人次) | 260 | 300 | 350 | 90 |
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 10.0 | 10.8 | 12.0 | 2 | |
其中:受過高等教育比例(%) | 11.8 | 14.5 | 21.0 | 9.2 | |
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 12.8 | 13.2 | 13.8 | 1 | |
其中:受過高中階段教育及以上教育比例(%) | 79 | 87 | 92 | 13 |
三、主要任務
(一)鞏固基礎教育辦學成果。1.加快發展學前教育。
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與民辦並舉的辦園體制。加快實施重慶市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畫,科學規劃布局城鄉學前教育資源。農村地區以政府投入為主,城鎮地區以社會民辦為主,多形式、多渠道發展學前教育。依託國小附設一批幼稚園(班),中國小布局調整後的閒置校舍和其他富餘公共資源,優先改建成幼稚園,新建小區配套幼稚園應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交付使用。積極扶持普惠性民辦幼稚園。努力滿足流動兒童、留守兒童入園需求。嚴格執行幼稚園準入制度,完善等級質量管理和年檢制度,規範辦園行為。加強學前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將民辦幼兒教師培訓納入全市繼續教育管理體制,由教育行政部門統一管理。建立行業自律、教育部門監管、家長和社會監督的幼稚園質量監控體系。加強嬰幼兒早教指導服務機構建設。
專欄1 推進學前教育建設工程
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畫,新建和改擴建鄉鎮中心幼稚園700所,確保每個鄉鎮有1所鄉鎮中心幼稚園(含獨立建制園和中心校附設幼稚園),實現鄉鎮中心幼稚園全覆蓋。
2.均衡發展義務教育。
加大薄弱學校改造力度,完善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標準,建立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監測和評價體系,推動各區縣(自治縣)制訂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完善課程標準,嚴格執行課時計畫,轉變考試方式,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加強學校體育、衛生、飲水及安全等配套設施建設,提高學校教學儀器、圖書資料、實驗條件達標率。著力解決城鎮學校“大班額”和農村寄宿制學校容量不足、設施不配套等問題。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建立校長、教師流動和交流制度,完善引導、鼓勵優秀教師和校長到邊遠貧困地區學校、薄弱學校工作的政策措施。通過學區化管理、委託管理、結對幫扶等模式,發揮優質學校的示範引領作用,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實施農村中國小領雁工程,組織100所城鎮優質學校與100所農村薄弱學校建立發展共同體。開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合格區縣評估,對通過審核評估的區縣(自治縣)予以表彰獎勵。到2015年,全市區縣(自治縣)在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教育投入、學校管理、師資隊伍、教育質量等方面實現均衡發展。
3.多樣化發展普通高中教育。
推進特色高中建設,支持舉辦藝術高中、體育高中、科技高中,加快建設一批教育理念先進、校園環境優美、教育方式獨特、學科優勢明顯的特色普通高中學校。穩步推進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為學生提供多元化學習選擇機會,滿足不同潛質、不同個性學生的發展需要,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實施青少年創新人才培養計畫,積極探索中學與高校合作互動的培養機制,選拔具有創造性潛質的普通高中學生進入高校(科研院所)實驗室參加課題研究,促進優秀創新人才快速健康成長。探索設定普職融合的“綜合高中”,推動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相互滲透,鼓勵有條件的普通高中適當增加職業教育教學內容,加強普通高中學生的職業技能訓練,培養普通高中學生的職業技術能力。深入開展普通高中學校捆綁發展工作,組織結對幫扶,在學校管理、課程改革、教師素養、辦學特色等方面加大幫扶力度,帶動薄弱高中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
4.加強特殊教育和少數民族教育。
加快市級、區域性中心城市特殊教育中心和區縣(自治縣)特殊教育學校的改擴建。制訂顯著高於普通中國小的特殊教育公用經費標準。支持少數民族聚居區基礎教育發展,做好對口支援工作,提高民族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加大“雙語”教育扶持力度。加大重慶西藏中學建設力度。
5.關愛農村留守少年兒童。
全面實施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實驗項目,推廣“4+1”教育模式,建立更加適合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培養的體制機制,增強農村留守兒童的綜合素質。推進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加快完善寄宿制學校功能配套建設。繼續實施農村留守兒童愛心午餐和蛋(奶)工程。不斷改善學生就餐條件,對非寄宿學校貧困學生給予生活補助。
專欄2 鞏固基礎教育建設工程
實施中國小標準化建設,中國小標準化率2015年達到80%。到2015年,新建234所中國小;新建2所特殊教育學校,改擴建2個特殊教育中心、22所特殊教育學校;完善2000所農村寄宿制學校配套功能;建設100箇中小學生綜合素質實踐基地。設立農村貧困留守兒童扶助資金,探索建立公益性農村留守兒童校外託管機構。實施農村中國小領雁工程。
1.做優中等職業教育。
健全政府主導、行業引導、企業參與的中等職業教育辦學體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依託行業和產業園區,推動“園校互動”辦學模式改革,通過“辦校入園、引廠入校”,建設職業學校與產業融合、生產經營與技能人才培養互動、學校與企業資源共享的創新型職業教育園區。強化內涵發展,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重點打造一批示範專業、重點專業和特色專業,增強服務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辦好縣級職教中心,辦好一批農村職業學校和涉農專業,創建一批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示範縣。充分發揮行業企業在制訂崗位能力標準、培養“雙師型”教師、支持專業和課程開發、開展人才質量評價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教育與行業合作,學校與企業融合辦學的機制,推進教育與產業、學校與企業、專業設定與職業崗位、課程教材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學歷證書與職業教育資格證書、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的深度對接。
2.做強高等職業教育。
繼續實施國家示範、骨幹和市級示範高職院校建設計畫項目,啟動並實施市級骨幹高職院校建設計畫項目,鞏固建設3所國家示範性高職院校,繼續建設3所國家骨幹高職院校,持續建設4所市級示範高職院校,啟動建設5―7所市級骨幹高職院校建設計畫項目。重點建設好120個左右的高職專業,新增國家和市級實訓基地建設項目50個左右。
3.探索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各級政府切實履行發展職業教育的職責,把職業教育納入經濟社會和產業發展規劃,促使職業教育辦學規模和專業設定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統籌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探索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相互銜接的辦學模式。推動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相互溝通,支持中等職業學校與普通高中學校相互開放課程和教學資源。擴大中職學生進入高職院校學習、高職學生通過專升本進入套用技術本科深造的比例。探索建立中職教育、高職教育、套用本科教育、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相銜接的人才培養“立交橋”。
專欄3 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工程
建成30所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範學校,40所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50所市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和一大批產業對接緊密、專業特色鮮明的中等職業學校,3個職教公共實訓基地;建成16個職業教育園區,50個網路化職業技能培訓平台,10個區域性、開放式、資源共享型職業教育實訓基地,40個重點實訓基地,5個農民工培訓集團,10個農民工培訓基地。鞏固建設3所國家示範性高職院校,繼續建設3所國家骨幹高職院校,持續建設4所市級示範高職院校,啟動建設5―7所市級骨幹高職院校建設計畫項目。
1.探索建立高校分類體系。
按照“定位科學、規模適當、結構合理、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原則,合理制訂重慶市高校分類體系,實施分類指導、服務和管理,在評價、撥款和招生計畫分配等政策上為不同類型的高校創造公平、有序的競爭環境。
2.科學最佳化高等教育結構。
根據重慶經濟社會發展現狀、人力資源(開發)需求、國家招生計畫調整和基本辦學條件,有效發揮高校設定和招生計畫的調控作用,按照“提質量、調結構、增效益、促規範”的原則,穩定高端、兼顧中端、扶持低端,科學最佳化高等教育結構。支持設立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急需、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支柱產業發展的高校,組建中醫藥、農林、環保、物流等高校,填補我市高校設定的空白。
3.加大特色高校培育力度。
深入推動高校“五說”活動,引導和實現高校“四個轉變”,形成獨具個性的辦學理念和風格,特色辦學、錯位競爭,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辦出特色、爭創一流,使重慶高校成為知識創新的策源地、文化傳承的大家園、深化教育改革的試驗田和擴大開放的橋頭堡。繼續支持重慶大學“985工程”、“211工程”和西南大學“211工程”建設,支持重慶大學建成國際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推進4―6所市屬高校進入國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畫”行列。支持重慶教育學院等具備教育部規定條件的高校更名、改制、升格。繼續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育“質量工程”和研究生教育創新工程,啟動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等新一輪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計畫,促進高校提質量、顯特色、上水平,使重慶成為高等教育“質量工程”建設西部示範區。
4.大力推進高校科技創新。
加強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建設,促進“產學研”一體化向縱深發展,把“產學研”作為高校績效評價和教育撥款的重要依據。深化高校科研體制改革,改進和完善科研水平、項目評價體系,通過技術入股、重獎、個人所得稅優惠等激勵創新機制,建立高校技術市場,促進成果轉化。
專欄4 提升高等教育質量工程
4―6所市屬高校進入國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畫”行列,建成博士學位授予權單位9個、碩士學位授權單位16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50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00個,國家級重點學科42個、市級重點學科180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6個、部市級重點實驗室120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個、部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0個,國家級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4個,市級人文科學研究基地45個。
實施高等教育教學改革與質量提升計畫。建成市級本科特色專業點240個、高職高專重點專業120個,國家級精品課程90門,市級精品課程500門、市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120門,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65個。
建設10個重點學科群、100個特色專業群、100個核心課程群。
1.完善繼續教育政策。
建立社會教育資源開放制度和政府跨部門的繼續教育協調機制,統籌指導繼續教育發展。將繼續教育納入區縣(自治縣)、行業總體發展規劃,推動政府、行業、企業對繼續教育的經費投入。健全繼續教育激勵機制,積極倡導在全社會樹立終生學習理念,鼓勵個人多樣形式接受繼續教育。進一步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制度,建立自學考試與其他教育形式相互溝通和銜接、課程和學分互認的機制和標準,為考生提供良好的自學考試環境。建立非學歷教育學習成績鑑定制度,成人高等教育、成人中職教育彈性學習制度、個人學分銀行和學習成果認證制度,積極發展非學歷繼續教育。
2.發展繼續教育機構。
辦好繼續教育機構,大力發展成人學歷教育和非學歷繼續教育。以重慶廣播電視大學為基礎組建重慶開放大學。積極發展老年教育和社區教育。推動區縣(自治縣)政府購買培訓服務,提高轉戶進城農民、三峽移民、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技能水平和就業能力,幫助轉戶進城農民轉化為真正的城鎮居民。鼓勵各類學習型組織發展,加快學習型城市建設。
3.建設繼續教育平台。
以衛星電視、網際網路為載體,聯合高校、行業、企業和社會組織,整合各級各類教育資源,建設資源開放、共享的繼續教育公共服務平台。加快建設一批服務繼續教育的函授站點、非學歷教育考試基地、農民工培訓基地和社區教育指導站。
專欄5 繼續教育推進建設工程
建設20個市級繼續教育示範培訓基地,15個市級繼續教育示範區縣,400個市級示範性社區繼續教育指導站,200所合格鄉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50個高等學校遠程教育校外學習中心,150個函授站點,組建重慶開放大學。
進一步完善和改革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制度,建立自學考試與其他教育形式相互溝通和銜接、課程和學分互認的機制和標準,打造一批非學歷教育考試基地,引進1―5個具有國際水平的考試項目和10―20個國內考試項目。
1.紮實推進素質教育。
各級各類學校要把紮實推進素質教育納入到整個教育教學的全過程,體現在各級各類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中,融入到教材和教學活動中。堅持文化知識學習和思想品德修養、創新思維和社會實踐、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緊密結合,堅持德才兼備、文理兼容、知行合一。構建大中小幼銜接的德育體系,深入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把“唱讀講傳”活動、“學農學工學軍”活動、“陽光體育”運動和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特色教育活動作為推進素質教育的載體和平台。大力推廣互動式、啟發式、探究式等教學方法,實施“體育、藝術、科技2+2”項目。加強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運用,鼓勵學生通過網路平台,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加大以素質教育為導向的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力度。建立推動素質教育考核標準體系,加強督導和評價,並將結果體現在學校領導班子考核和教師工作績效考核中。積極鼓勵、支持各類學校大膽探索試驗,創新品牌。
2.最佳化人才培養結構。
定期發布重慶市高等學校專業設定與人才培養規模信息,開展專業和學科滿意度評價,並將其作為最佳化專業和學科結構的參考依據。對設定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特色鮮明的專業和學科予以積極支持。對布點較多、培養規模較大、就業趨勢欠佳的專業要調減招生計畫,對連續3年或累計5年供需比超過5∶1的專業限制或停止招生。推動人力資源部門會同教育、產業部門建立人才需求預測、預警機制,及時提供人才需求的規模、結構、規格等信息。探索建立高校人才培養質量跟蹤機制和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跟蹤調查制度,把人才培養質量、畢業生就業質量與高校專業和學科設定、招生計畫“硬掛鈎”。定期發布專業排序、學科布點信息。引導學校動態調整專業、學科設定及人才培養規模。
3.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通過學前教育促進幼兒快樂生活、健康成長,為今後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人生最初的素質基礎。完成義務階段教育的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質,健康的體魄和高尚的審美情趣與基本審美能力,掌握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社會常識和基本生活、學習及實踐技能,為進入高中階段學習與發展奠定基礎。高中階段,通過人文和社會科學教育增強學生的人文素養與科學素養,以及加強研究性學習和實驗實踐環節,提高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通過發展綜合技術教育提高學生的設計能力和動手能力。探索普職融合的教育模式,幫助學生成功地向大學和職業生涯過渡。大學階段,通過素質教育和專業教育的有機結合,公共必修課程和自主選修課程的有機結合,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夯實專業知識基礎,鼓勵跨學科跨專業學習,提升綜合素質,促進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強化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訓練,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和高級專門人才。加強就業指導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拓寬就業渠道,提高適應性與競爭力,促進畢業生充分就業。通過實施學費和助學貸款代償、提供創業扶持和創業技能培訓指導與服務、建設創業孵化基地等方式,引導和鼓勵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和自主創業。
4.建立教育質量標準。
樹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觀,在全社會宣傳和推廣素質教育理念,加強人才成長規律的研究。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把思想道德素質水平作為首要標準,把身心健康素質作為關鍵指標,把能力發展作為核心要求。把職業道德、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作為衡量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標準,把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作為衡量高校辦學質量的核心標準,形成科學系統的教育質量標準體系。進一步完善“管、辦、評”分離機制,加強評估機構建設。建立“自我分析、他方評估、多方監測”三位一體的教育質量監管體系。探索建立 “教育質量評價師”標準,探索“教育質量評價師”專業證書認證工作。引導各級政府和學校把教育資源配置和學校工作重點集中到強化教學環節、提高教育質量上。實施教育重大工程項目要與創新型、套用型、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緊密結合。
1.加強師德師風建設。
把師德師風作為教師績效考核、職務聘任和評優評先獎勵的重要依據,實行師德一票否決制度。切實貫徹落實《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規範》,制訂實施《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範》、《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範》。定期組織推選教書育人楷模,每3年評選一次感動重慶“十佳”教師,大力宣傳模範教師的先進事跡。修訂《教師和教育工作者獎勵規定》。
2.注重農村和幼兒教師隊伍建設。
大力實施農村義務教育教師特別是藝體類教師免費培訓計畫、農村中國小教師學歷提升計畫和城鄉教師交流互動成長計畫,並向“兩翼”地區教師傾斜。大力爭取國家“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畫”和“農村學校教育碩士師資培養計畫”名額。
制訂鼓勵優秀學生報考幼兒師範專業政策,適度擴大全市本專科幼兒師範專業招生規模。形成中等幼兒師範、專科、本科、研究生結構相互銜接,層次合理的幼兒教育師資培養結構。鼓勵熱愛幼兒教育且有職業潛質的師範類院校在校生轉入幼兒師範專業學習。探索五年制專科幼兒教師培養模式和本科層次幼兒教師培養模式,探索幼稚園聘用中國小富餘轉崗教師的途徑。
3.改進師範教育。
對立志終身從教的優秀學生報考師範類專業和教學一線的優秀青年教師提升學歷層次,實行免試推薦、破格錄取。完善“3+1”師範生培養模式,探索“4+1”和“4+2”中學教師培養模式,切實加強教育實踐環節,探索農村學校“全科教師”培養模式。探索構建教育科學、教育技術、教育藝術“三位一體”的教師培養培訓課程體系。
4.實施教師全員培訓。
制訂各類學校教師專業發展目標體系,積極爭取“國培計畫”項目支持,實施並不斷完善5年一周期的教師全員培訓制度。採取短期集中、脫產研修、遠程教育、校本研修和訪學研修等形式開展教師培訓,並與教師考核、職級晉升掛鈎。通過適當增加編制等形式,為教師脫產研修提供條件。通過掛職鍛鍊、駐廠研修、下廠實習等方式,建立定期實踐鍛鍊機制,加大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力度。探索聘任大型企業、科研院所具有教學能力的專業人才到職業院校兼職任教制度,加強特聘、特崗職教師資隊伍建設。
5.培養一批教育名家名師。
通過高薪聘請、積極引進、海外研修、在職深造、學術交流、項目資助和名師工作室等方式,培育未來教育家。完善獎懲機制,大力培養一批中國小和中等職業學校名師名家,重點培養富有潛質的青年教師和學術水平高、科研能力強的學術帶頭人,依託國家、市級教學名師,打造一批高水平的教學團隊和創新團隊。引進一批國家“千人計畫”、“兩江學者獎勵計畫”、“巴渝學者特聘教授”等學科領軍人物和大師級人才。加大中國小校長培訓力度,培育一批在全國有一定知名度的校長。
6.提高教師地位和待遇。
進一步改善農村教師工作生活條件,實施邊遠艱苦地區農村教師周轉房建設工程。進一步改善高山、邊遠地區學校教師工資待遇。落實和完善教師醫療、養老、住房、休假療養等社會保障政策。進一步完善崗位績效工資制度,建立以重品德、重能力和重業績為導向的考核體系。對作出突出貢獻的教師和教育工作者進行表彰獎勵。通過給予一定的政策性補貼,鼓勵城市退休的骨幹、優秀教師到農村中國小支教。在全社會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
專欄6 教師隊伍專業化建設工程
根據需求和入職標準,增加普通高中學校教師,中等、高等職業學校特聘教師;免費培訓農村教師6萬名,培訓中國小及幼稚園骨幹教師6000名,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300名,巴渝教育名家培訓對象60名,骨幹校長600名,培訓中職“雙師型”教師1000名;選派500名中青年教師參加國內研修培訓,400名中青年教師參加海外研修培訓,建成重慶名師工作室10個,職教師資企業實踐教育基地20個。評聘“巴渝學者特聘教授”60名,集聚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80名,長江學者人選30名,國家教學名師10名。
1.大力推進教育改革試驗。
精心實施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創新職業教育“園校互動”辦學模式、創新高等學校與行業企業“產學研”合作模式、改革教育督導評估體制機制、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機制、探索政府收入統籌用於支持教育的辦法、制訂普通高中生均經費基本標準等國家教育體制改革7大試點項目,積極實施高校分類管理和分類指導、農村學校“全科教師”培養模式、“綜合高中”試驗學校建設、實施高校集團化辦學模式、聘任大型企業及科研院所具有教學能力的專業人才到職業院校兼職任教、技能型人才“半工半讀”培養、“產學研”一體化模式、閒置學校教育資源開放利用、本科層次幼兒教師培養模式、鄉鎮學校學生流動校車、大力推廣義務教育教材循環使用等市級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統籌制訂試點方案、統籌推進試點實施、統籌進行督促檢查、統籌開展宣傳推廣,確保組織到位、責任到位、保障到位,推進教育改革試驗取得階段性成果,構建起推動全市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為國家教育體制改革提供可借鑑的經驗。
2.推進現代學校制度建設。
完善現代中國小制度。完善中國小校長負責制,健全校長負責、黨組織發揮政治核心作用、教代會和工會參與管理與監督的運行機制。健全和完善中國小家長委員會制度,鼓勵社區和專業人士參與學校管理和監督。
完善現代職業學校制度。探索行業企業深度參與的辦學模式,進一步促進校企合作制度化,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加快勞動、用工制度改革,積極探索建立中國特色的現代學徒制度。探索高端技能型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制度。建立和完善“雙證書”制度和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制度。
完善現代大學制度。倡導現代大學精神,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校長治校、教授治學、民主管理的現代大學治理結構,改變高校行政化傾向。把制訂並完善高校章程作為依法治校的基礎性工作,促進高校決策管理的科學化、民主化和制度化。建立高校年度質量報告發布制度,接受社會和專業機構的評價和監督。
3.建立教育家辦學機制。
培養一批熱愛教育事業、精通教育規律、理論素養深厚、一線經驗豐富的教育家。探索試行面向市內外、海內外公開招聘和校內民主選舉各類學校校長的辦法,讓真正懂教育的人辦教育。積極使用一批有前途、有能力的學校管理人才。選聘一批具有現代教育思想和豐富教學經驗的教育工作者擔任校長。探索資深優秀校長長期或終身執教制度。
4.改革考試招生制度。
義務教育實行就近入學制度。合理確定學校就近招生範圍和招生人數並向社會公布,確保轄區內符合規定的適齡學生學有其位,確保每一個適齡兒童少年入學機會公平。國中學生學業水平採取綜合素質評價,將結果作為高中學校招生錄取的重要依據。
改革中等學校考試招生制度。逐步取消普通高中“聯招”考試,實行普通高中學校招生指標分層次、按比例分配到國中學校的辦法。完善中等職業學校自主招生、註冊入學制度。
改革高校本專科層次考試招生制度。以普通高考成績為基準,以高中學業水平測試(中職技能水平認證)和綜合素質評價為參考,實行分類分層次考試、多元擇優錄取。對表現優異的高中學生,試點推薦錄取。對在工作實踐中具有特殊才能和特殊貢獻的人才,試點破格錄取。探索實施部分科目一年多次考試和英語聽說計算機標準化考試。探索高職以高中學業水平測試、職業素養測評結果作為錄取主要依據的試驗。成人高等學校試行統一考試與註冊入學相結合的招生辦法。
改革研究生入學選拔考試制度。積極推進以初試、複試和推薦免試為重點的招生措施。探索建立以創新能力為基礎的申請與考核機制。吸引、接收優秀本科畢業生申請免試攻讀碩士研究生。
5.建立產學研聯盟機制。
探索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聯盟,促進特色優勢學科專業與特色優勢產業對接,將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深度融入產業鏈。鼓勵高校和職業院校走“產學研”結合的辦學道路,與行業企業共同創辦科技園和教育服務產業,共建學生實習、實訓基地。完善以創新和質量為導向的科研評價機制,建立科研數據與成果的共享機制,完善科技合作和聯合攻關機制。圍繞重點企業、重點園區科技創新平台建設,鼓勵高校和職業院校科技資源進駐,共建人才培養培訓基地和研發中心,形成多種形式的產教和科教聯合體,更好地為產業升級和可持續發展服務。
6.完善教育督導制度。
設定相對獨立的教育督導機構,獨立行使督導職能。建立市級有關部門參加的教育督導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研究和協調解決教育督導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創新督導模式和方法,建立督學委派制度和督學責任區制度,構建片區、區縣(自治縣)和學校督導網路體系。建立委託評估、片區督導、結果通報、限期整改、考核獎懲和督導問責等制度,突出教育督導的開放性、專業性和實效性。改進和完善市、區縣兩級政府督學聘用辦法,加強教育督導隊伍建設,建立督學資格、職級和培訓制度,開展督導人員全員培訓,促進督學隊伍專業化發展,提高督導工作水平。加強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合格區縣、教育先進區縣督導評估,開展學前教育、留守兒童教育、高中階段教育及學校素質教育督導評估,實施以基礎教育為重點的各級各類教育質量監測,開展教育民生專項督導。
1.推動國際交流與合作。
建立雙邊、多邊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平台。鼓勵有實力的重慶高校與國際知名大學、教育及科研機構以及企業建立聯合實驗室或研究中心,合作設立教育教學和實訓項目,開展學校間課程合作、學分互認、聯合培養等;增加學生在校期間赴國外學習進修、見習實習的機會;選派骨幹校長和優秀中青年教師赴境外學習、培訓。做好自費出國留學的政策引導和監管,培養一批具有世界眼光的國際化人才。
2.引進優質海外教育資源。
建立健全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障、評估和信息發布機制,加強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或項目的建設。有計畫地引進高水平的專家學者、學術團隊和優秀留學人員來渝從事教育、科研和管理工作。提高高等學校和有條件的高中階段學校聘任外籍教師的比例。積極引進國際通行的境外職業資格證書和優質職業教育課程。
3.提高教育對外開放水平。
實施“留學重慶計畫”,擴大在渝外國留學生規模,努力打造面向來華留學生的品牌專業和精品課程,不斷完善外國留學生獎學金制度和資助政策。大力發展國際漢語教育,紮實推進孔子學院(課堂)建設,擴大對外漢語教師和志願者的派出規模。舉辦高水平的國際學術會議。積極推進重慶市教育科研成果與教學成果參與國際對話的平台、渠道、方式建設,提升重慶教育的國際影響力。
專欄7 教育國際化水平提升工程
建設國際交流與合作平台,新建中外合作辦學項目16―20個,在國外新建5―10所孔子學院(課堂),締結一批中外友好學校;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國際通行職業資格證書體系達到25個,海外各類優質職業教育課程達到40門;支持出國留學,設立公派出國留學基金,每年選派500―700名優秀人才出國進修學習;加大引智力度,常年聘請外國專家、外籍教師3000人以上;實施“留學重慶計畫”,在渝留學生規模突破6000人。
1.加快“平安校園”建設。
集中開展校舍危房改造、防雷擊和防洪加固等工作,消除當年新增D級危房,確保全市校舍建設和教學設備設施安全要求達到國家規定標準。深入開展校園各類安全隱患的排查整改及周邊治安綜合治理,鞏固和完善校園新型安保體系。加強和完善高校安全穩定工作管理體制,推進校園安全管理法制化、信息化和常態化。完善視頻監控和報警系統建設,構築校園安全防護網路。加強安全教育課程體系建設和應急演練,建立和完善師生意外傷害和重大疾病保障體系。
2.加快“健康校園”建設。
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理念,建立學生體質監測管理系統,把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作為衡量學校教育質量的評價指標。認真執行學校體育場館設施、器材配備標準。在師生中廣泛開展跳繩比賽等體育活動,全面加強健康教育。農村學校基本具備安全飲水設施設備、全部建成衛生廁所,中國小照明、黑板、課桌椅等達到國家要求。各級各類學校按規定要求設定醫務室和心理諮詢室,並配備相應的人員、設備。加強基本醫療保障工作,確保學生全部參加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和傳染病防控,確保師生飲食安全和身體健康。
3.加快“綠色校園”建設。
按照“綠樹成蔭、房在樹下、校在林中、生態環保”要求,建設綠色、環保、生態、和諧的校園。深入開展豐富多彩的綠色主題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的情趣,形成綠色消費和保護環境的意識。
4.加快“數字校園”建設。
創新教育信息系統運行機制和管理模式,搭建先進、高效、實用的市、區縣(自治縣)、學校教育網絡平台,構建立體的語言文字智慧型培訓測試體系。建立教育信息化標準,促進教育信息系統互聯互通。加快學校“校園網”、“班班通”、計算機教室、電子閱覽室等建設。開發網路學習課程,建設網路教學資源庫,建立數字圖書館和虛擬實驗室,推進優質教育資源的開發與集成共享。強化教育信息技術套用,提高教師套用信息技術水平,鼓勵學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加強信息化技術教育,提高學生信息化道德素質,增強信息化安全技能。完善重慶大學城信息中心建設。
5.加快“人文校園”建設。
加強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要內容的校園人文教育,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鞏固和提高文明學校創建水平,構建體現人文關懷的師生關係。加強特色化、形象化的人文校園環境建設,造就一大批特色學校。積極創建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特色化、和諧化、多樣化的精神家園,促進師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質全面提升。
專欄8 “五個校園”建設工程
實施平安校園、健康校園、綠色校園、數字校園、人文校園建設工程。全市校舍建設和教學設備設施等安全要求達到國家規定標準,平安校園達到98%以上。全市中國小體育衛生條件達到《國家學校體育衛生條件試行基本標準》,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抽樣合格率達95%以上,健康校園達到90%以上。全市校園綠化率超過30%,綠色校園達到95%以上。現代遠程教育“班班通”實現全覆蓋,數字校園達到85%以上,並實現無線網路全覆蓋,初步建成西部地區教育信息化示範區。推進文明學校建設,人文校園達到95%以上。建成一批“五個校園”示範校,帶動全市學校高水平發展。
1.統籌城鄉教育均衡發展。
統籌城鄉學校布局規劃。圍繞城鎮化和戶籍制度改革進程,建立各類教育學齡人口預測機制。綜合考慮學齡人口、地理環境和經濟條件等資源因素,合理確定學校服務半徑,科學預留發展空間,超前規劃布局城鄉各類學校。做好城市新建小區、公租房、廉租房、舊城改造、城鄉結合部、“二環時代”新增人口聚集區的幼稚園、中國小校布局規劃與建設。防止出現新的“空殼”學校和幼稚園。在農村鄉鎮重點布局中心幼稚園、中心國小和初級中學,具備條件的地區,新建國小向公路沿線集中,新建國中向集鎮集中。新增普通高中(或綜合高中)學校原則上布局在城鄉結合部。按照“一圈兩翼多組團”的總體思路,著力提升主城區和區域性中心城市職業教育品牌優勢和聚集效應,形成資源相對集中,基本覆蓋全域的職業教育布局結構。原則上每年新增1―2所高校,布局在主城二環區域和區域中心城市。
統籌城鄉教育資源配置。統籌區縣域內師資、經費等教育資源配置,積極向農村地區、邊遠山區、貧困地區傾斜。建立區縣(自治縣)管校用、進出有序的城鄉教師交流互動機制;鼓勵優秀校長和教師到農村學校任教。建立區域校際協同發展聯盟,探索實施以城帶鄉、以強帶弱、共同發展的集團化辦學模式。城鄉學校通過師資結對、課程共享、教研互助,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實現城鄉教師編制一體化,並向農村地區傾斜。
統籌城鄉教育一體化標準、制度與評價。圍繞經費投入、師資配備、基礎設施、教學設備、學校管理、教育質量等要素,建立城鄉教育一體化標準和制度,形成城鄉教育一體化機制,實現區縣域內義務教育學校在辦學條件、師資水平、管理水平、教育質量等方面基本均衡。制訂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監測和評估標準,加強動態監測和考核評估,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
2.統籌區域教育協調發展。
提速發展“兩翼”地區教育。實施三峽庫區和民族地區教育扶持計畫,積極建設三峽庫區職業教育與技能培訓試驗區、武陵山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發展試驗區。辦好三峽庫區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幼稚園、中國小和職業院校。實施“一圈”地區學校對口幫扶“兩翼”地區學校計畫。發揮“兩翼”地區旅遊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旅遊職業教育。
專欄9 三峽庫區與民族地區教育扶持工程
用好國家《三峽後續工作規劃》、武陵山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發展試驗區扶持教育發展政策。加強三峽庫區和民族地區高中階段學校建設,改擴建一批普通高中,建設一批民族中學;建設三峽庫區、民族地區國家示範中等職業學校,縣級職教中心,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基本建成“1+15”移民就業培訓基地;推進三峽庫區職業教育和技能示範區建設。
促進主城區教育率先發展。鼓勵主城區率先實現城鄉教育一體化、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和教育國際化,率先普及學前三年至高中階段教育,形成教育與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格局。在深化教育體制改革、解決教育熱難點問題、推進教育現代化、推進教育國際化等方面走在全市前列。
打造兩江新區教育示範區。圍繞兩江新區功能定位,科學布局和加快建設一批幼稚園、中國小校,使學校辦學條件、設施設備、師資隊伍、教育質量、教育現代化和國際化水平與國際教育相接軌,成為重慶教育的示範區。
最佳化六大區域中心城市教育布局。圍繞六大區域中心城市功能定位,合理最佳化各類學校布局,推動實施教育移民工程,吸引人口聚集。圍繞支柱產業布局,支持現有高校提升水平,合理設立新增高校和教師進修學院。支持創辦優質特色高中、區域性職業教育中心、區域性特殊教育中心和幼兒教育示範區。建立與六大區域性中心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語言文字工作環境。
促進成渝經濟區教育共同發展。圍繞國家實施的成渝經濟區規劃,推動高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全面進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和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推動建立區域性教育合作機制,共同規劃合作項目,共同提升西部地區教育發展水平,共同打造西部教育高地。
3.統籌民辦教育加快發展。
各級政府要把民辦教育作為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促進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政府教育政績考核內容,推動民辦教育為市民提供更加優質多樣化的教育供給。建立綜合協調機制,完善綜合執法、服務指導、督導檢查制度。規範民辦學校內部管理,加強民辦學校章程建設,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民辦學校風險防範機制,制訂民辦學校退出制度。落實法人財產權和學校辦學自主權。清理並糾正歧視民辦教育的各項政策,落實並完善民辦學校在購買保險、自主辦學、土地徵用、稅費減免、資本運作等方面的優惠政策。探索建立營利類、非營利類民辦學校管理制度和監管機制,完善合理回報辦法。推動設立民辦教育專項資金,探索民辦學校融資新機制。各級政府要採取購買服務、資金獎補、教師培訓等方式引導和支持民辦學校提供普惠性服務。支持具備條件的獨立學院轉設為民辦本科院校,支持辦學特色鮮明、具備條件的民辦本科院校獲得相應的學位授予權。普通本專科招生計畫增量向辦學個性鮮明、辦學行為規範、教學質量好、社會滿意度高的民辦高校傾斜。
4.統籌教育服務經濟發展。
堅持教育為重慶現代化建設服務,堅持教育與重慶戰略定位相適應,堅持人才培養與人力資源開發相銜接。圍繞加快培育“2+10”戰略新興產業、提升優勢傳統產業、打造“1+2+4+N”開放布局,加快教育結構調整和資源配置。探索實施在渝高校“集團化發展”模式,建設重點學科群、特色專業群、核心課程群,重點扶持與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柱產業對接的特色優勢學科專業形成品牌,適應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需要。圍繞城鎮化進程和新農村建設及現代農業發展需要,設定相關職業院校和相關專業,培養農村急需的實用型、技能型人才,為實現渝東南、渝東北地區的“萬元增收計畫”做出貢獻。加強職業院校套用技術推廣中心建設,鼓勵面向社會積極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職業培訓,在技術轉讓、技術共同攻關等方面為企業、行業服務。推動大學園區、科技園區、產業園區“三園互動”,推動校企、校所、校地“三大合作”。建立多學科組成的智囊團、思想庫和研究機構,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價值的諮詢和服務。力爭“十二五”期間,實現高中階段畢業生175萬人左右、高等教育畢業生140萬人左右、職業技術培訓750萬人左右,為重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5.統籌教育促進文化發展。
各級各類學校要把文化傳承創新作為重要的工作任務,對學生進一步加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教育,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加強理想信念和道德教育,牢牢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取向。積極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把巴渝文化、抗戰文化、紅岩文化、三峽移民文化、渝東南少數民族文化、行知文化等作為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內容,把信息網路、大劇院、博物館、特色文化街區、文化廣場、村文化站等作為文化傳承創新的載體,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繁榮。大力實施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畫,推進人文社會科學“產學研”高校試點工作,培養人文社會科學優秀人才。合理吸收和借鑑外來文化。努力營造境界高尚、底蘊深厚、崇尚科學、追求真理的文化氛圍。
四、保障與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1.強化各級政府對教育工作的領導。…………。
2.加強和改進教育系統黨的建設。…………。
3.大力推進依法治教。…………。
1.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
2.提高學校運行保障能力。…………。
3.加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
1.開展宣傳評比。…………。
2.落實規劃任務。…………。
3.加強研究與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