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渡性養老金

過渡性養老金

計算“中人”建立個人賬戶之前的養老金叫過渡性養老金。過渡性養老金是統一制度後“中人”基本養老金的一個組成部分。對新制度(或“統賬結合”)之前參加工作、之後退休的人員來說,由於其在此之前的工作年限沒有實行個人賬戶,則退休時的個人賬戶儲存額中沒能體現這段年限的勞動貢獻情況,因而其退休時的基本養老金不能簡單用基礎養老金加個人賬戶養老金計算,而應再加上沒有個人賬戶年限的養老金。過渡性養老金就解決了這一沒有個人賬戶年限的養老金問題。

基本信息

定義

過渡性養老金過渡性養老金
養老金也稱退休金、退休費,是一種最主要的養老保險待遇。即國家有關檔案規定。在勞動者年老或喪失勞動能力後,根據他們對社會所作的貢獻和所具備的享受養老保險資格或退休條件,按月或一次性以貨幣形式支付的保險待遇,主要用於保障職工退休後的基本生活需要。

2010年12月22日,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再次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提高幅度按2010年企業退休人員月人均基本養老金的10%左右確定,全國月人均增加140元左右。

自2005年起,國家已連續六年七次提高養老金,企業退休人員的總體待遇水平翻了一番。

適用人群

過渡性養老金過渡性養老金
《社會保險法》中規定的基本養老金只包括統籌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而按照國務院有關檔案,在實踐中還存在所謂的“過渡性養老金”。對此《社會保險法》並沒有規定,但這並不是立法者的疏漏,而是因為過渡性養老金正如其名字一樣並非基本養老金的常態,它只是特定歷史背景條件下的產物,在未來終將停止發放,因此,沒有必要在新法中予以規定。

按照國務院有關檔案的規定,在1997年《國務院關於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實施前參加工作,在2005年《國務院關於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實施後退休且繳費年限累計滿15年的人員,在領取基礎養老金(現稱統籌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的基礎上,還可以領取過渡性養老金。

過渡性養老金從社會統籌基金中支付,其支付水平由各省級政府按照待遇水平合理銜接、新老政策平穩過渡的原則經測算後確定,並報原勞動保障部、財政部備案。實踐中各省級政府都根據自身情況制定有相應的支付方案和計算方法,總體差別不大。

計算內容

方法

過渡性養老金過渡性養老金
計算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

(一)計算每月繳費指數:取員工參加工作起至退休時的每月繳費工資,除以當年度本市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

(二)計算平均繳費指數:將員工自參加工作起至退休時繳費年限的每月繳費指數相加,除以其繳費年限的月數,得出平均繳費指數

(三)計算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將平均繳費指數乘以退休時上年度本市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得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

享受比例

1992年7月前的繳費年限不超過25年者,其享受比例為1992年7月前的繳費年限×1.2%;

1992年7月前的繳費年限超過25年者,其享受比例為30%+(1992年7月前的繳費年限-25)×1%。

過渡性養老金

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享受比例。

舉例:

鍾某1967年1月參加工作,1990年調入本市並按規定繳交養老保險費,2006年9月退休。其1990年的繳費工資為400元,1991年為500元,1992年為700元,1993年為800元,1994年為1000元,1995年為1150元,1996年為1300元,1997年為1500元,1998年為1700元,1999年為1900元,2000年為2100元,2001年為2400元,2002年為2800元,2003年為3100元,2004年為3600元,2005年為4000元,2006年1~9月的繳費工資為4200元。則:

一、計算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

(一)計算自1967年1月至退休時的每月繳費指數:

1967年1月至1992年7月共307個月繳費指數均為1;

1992年8月~12月5個月的繳費指數=700/494=1.4170;

1993年各月的繳費指數=800/679=1.1782;

1994年各月的繳費指數=1000/881=1.1351;

1995年各月的繳費指數=1150/1023=1.1241;

1996年各月的繳費指數=1300/1209=1.0753;

1997年各月的繳費指數=1500/1378=1.0885;

1998年各月的繳費指數=1700/1532=1.1097;

1999年各月的繳費指數=1900/1726=1.1008;

2000年各月的繳費指數=2100/1920=1.0938;

2001年各月的繳費指數=2400/2162=1.1101;

2002年各月的繳費指數=2800/2352=1.1905;

2003年各月的繳費指數=3100/2162=1.2963;

2004年各月的繳費指數=3600/2661=1.3529;

2005年各月的繳費指數=4000/2706=1.4782;

2006年1~9月的繳費指數=4200/2706=1.5521;

(二)計算平均繳費指數

平均繳費指數=(1×307+1.4170×5+1.1782×12+1.1351×12+1.1241×12+1.0753×12+1.0885×12+1.1097×12+1.1008×12+1.0938×12+1.1101×12+1.1905×12+1.2152×12+1.3529×12+1.4782×12+1.5521×9)/477=1.0715

(三)計算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

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2706元×1.0715=2899元。

二、計算享受比例

享受比例=30%+(25+7/12-25)×1%=30.58%。

三、計算過渡性養老金

過渡性養老金=2899元×30.58%=884元。

鍾某的過渡性養老金為884元。

解讀詳情

過渡性養老金過渡性養老金
1、繳費額高低對養老金影響

現行辦法把個人繳費的多少與基礎養老金掛鈎。老辦法計算基礎養老金是以職工退休“上年全市職工月平均工資”為基數,與本人繳費情況沒有直接關係。現行辦法是以“全市上年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和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的平均值”為基數計算基礎養老金。“本人指數化月平均工資”是以個人每年繳費額的多少確定的,繳費多“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就高,因此計算的養老金就高。

1993年以後本市實行繳納養老保險費制度,1994年10月建立了職工個人賬戶。繳納的養老保險費,按繳費基數的一定比例劃入到個人賬戶。所以個人賬戶儲存額是由歷年繳費積累起來的。個人賬戶養老金是整個退休金的一個組成部分。繳費額高、繳費時間長,儲存額就多,養老金就高;繳費額低、繳費時間短,儲存額就少,養老金就低。另外,“中人”的過渡性養老金也與此有關。

2、增加“過渡性養老金”

“新人”繳費年限都是實際繳費的年限。這樣,“新人”個人賬戶的儲存額就多,“中人”個人賬戶儲存額就少。所以用“過渡性養老金”來彌補“中人”個人賬戶歷史積累少的問題。

3、設定“五年過渡期”

對於2006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退休的“中人”現行辦法設立了“五年過渡期”的政策。

過渡期第一項政策是“五年過渡期”內退休人員繼續發放補貼。老辦法計算養老金時,每名退休人員都有125元補貼。為了“消化補貼”,所以用“五年過渡期”來逐步減少補貼發放金額,最後取消補貼。2006年至2010年退休的人員補貼標準分別為104元、83元、62元、41元、20元。 過渡期第二項政策是“五年過渡期”內新、老辦法同時計算養老金,養老金比較後就高不就低。按現行辦法計算養老金高出老辦法計算的養老金部分逐年按比例封頂。

2006年至2010年封頂的比例分別是:10%、30%、50%、70%、90%。對於新、老辦法比較後現行辦法低於老辦法的仍按老辦法計算。這樣通過控制增幅,保障最低的辦法,避免了養老金待遇的震盪,保障新、老待遇的平穩銜接。

制度改革

1991年,《國務院關於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 (國發【1991】33號)規定: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步建立起基本養老保險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和職工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相結合的制度。

1997年,《國務院關於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國發【1997】26號)中更進一步明確:各級人民政府要把社會保險事業納入本地區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計畫,貫徹基本養老保險只能保障退休人員基本生活的原則,為使離退休人員的生活隨著經濟與社會發展不斷得到改善,體現按勞分配原則和地區發展水平及企業經濟效益的差異,各地區和有關部門要在國家政策指導下大力發展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同時發揮商業保險的補充作用。

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從2009年1月1日起調整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這也是自2005年以來連續第5年調整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中央在當前經濟形勢相當嚴峻的情況下推出這項計畫中的政策措施,顯然有著更深層的意義。

發展狀況

1991年,《國務院關於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國發[1991]33號)規定: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步建立起基本養老保險與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和職工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相結合的制度。

1997年,《國務院關於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國發[1997]26號)中更進一步明確:各級人民政府要把社會保險事業納入本地區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計畫,貫徹基本養老保險只能保障退休人員基本生活的原則,為使離退休人員的生活隨著經濟與社會發展不斷得到改善,體現按勞分配原則和地區發展水平及企業經濟效益的差異,各地區和有關部門要在國家政策指導下大力發展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同時發揮商業保險的補充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