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穀術

辟穀術

辟穀又稱“卻谷”、“斷谷”、“絕谷”、“休糧”、“絕粒”,它的意思就是不食五穀雜糧。
道教認為,人們吃五穀雜糧,要在腸中積結成糞,產生穢氣,這樣會阻礙成仙的道路。《黃庭內景經》云:“百穀之食土地精,五味外*邪魔腥,臭亂神明胎氣零,那從返老得還嬰?”同時,人體中有三蟲(三屍),專靠得此谷氣而生存,有了它的存在,使人產生邪欲而無法成仙。因此為了清除腸中穢氣及除掉三屍蟲,必須辟穀。為此道士們模仿《莊子·逍遙遊》所描寫的“不食五穀,吸風飲露”的仙人行徑,希望能達到不死的目的。
辟穀術起於先秦,大約與行氣術同時。集秦漢前禮儀論著的《大戴禮記·易本命》說:“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氣者神明而壽,不食者不死而神。”是為辟穀術最早的理論根據。道教創立後,繼承了這種養生術。據史書記載,歷朝歷代總會有很多道士練習辟穀,以求達到長生成仙的目標。
辟穀術分“服氣辟穀”與“服藥辟穀”兩大類。

服氣辟穀

道教養生術之一。服氣指服食氣體,服氣辟穀法是講道士修習服氣法時,先治療自身原有的疾病,使五臟氣血宣通,繼而稍服緩瀉劑,去掉腸胃內舊有的積滯,然後減食、節食,逐漸斷絕五穀,不思五味,饑渴不生。這樣靜臥服氣,內外安靜,神定氣和。在修持服氣辟穀功法時,道士特彆強調要添加輔助食品,如茯苓、大棗、核桃、胡麻、黃精等,把這些藥品通過中藥學的製劑方法,經過九蒸九曬,製成水丸,或加蜜製成蜜丸,或煎製成膏劑,或再配成複方,製成“茯苓膏”、“胡麻飯”、“太清金液膏”等,隨時加以服用。通過這些方劑的記載,可以看出道教辟穀法只是不吃五穀雜糧,而食用有高蛋白、高油脂類的藥品來補養人生的氣血,充實生命元素。
據現代生物化學、生理病理學分析,人類的熱能是貯藏在人體內脂肪和肥組織中,一旦絕谷不食,身體內部就會自動調整,最初消耗的熱量較多,慢慢地就會調動其他平時不用的熱能來補充日常的消耗。隨著絕穀日期的增加,新陳代謝自動放慢,血壓降低,脈搏緩慢,體溫下降,熱能消耗減低到極限,此時如還不進食,甚至不飲水的話,全身脂肪、熱能耗光,肌肉和器官內的蛋白質消耗到一半時,心壁的肌肉將脆化,有破裂的可能。同時,由於長期缺乏營養物質,體質衰弱,抵抗力降低而易引起其他併發症,甚則危及生命。所以,道士們修煉辟穀法,如果不以飲水、服藥為輔助,是不可能生存下來的。

服藥辟穀

即用服食藥物以代替穀食。藥方甚多,有取高營養而消化慢的豆、棗、胡麻(芝麻)、栗、酥、及茯苓、黃精、天門冬、術、人參、蜂蜜等配伍,製成丸膏,於斷谷後口服一二丸,以代穀食。有取高營養而難消化之物配方,一頓飽餐後即絕谷,可辟穀很長時間。又有作美食飽餐一頓,再服藥以養所食之物,據說可辟穀三年。還有用草木藥熬煮特定的石子,以石當飯者。具體藥方見《太清經斷谷法》及《雲笈七籤·方藥部》。
史書記載辟穀之人如此之多,辟穀時間或幾月、幾年甚至幾十年,其中難免有誇大不實之處,但恐非純屬子虛。1988年1月7日《人民日報》第三版以《麻城農家女十年粒米未進言行自如》為題,報導湖北省麻城市熊家鋪區月形塘村二十五歲姑娘熊再定,十五歲時突染重病,生命垂危,脫險後即不復進食水,至今已十年粒米未進。令人驚異的是,她染病臥床八年後,竟能獨立行走,談笑自如,且能做些家務。這真是人間奇蹟。如果當今科學能對之作出解釋,將箇中原因弄個明白,這對人體科學、現代養生學將有巨大的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