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墉城集仙錄》,相傳西王母所居為金墉城,女仙歸王母所統,所收皆為古今女仙,故以此為書名。收入《正統道藏》洞神部譜錄類。另有《雲笈七籤》卷114-116收錄,但只三卷,以西王母為首,錄女仙二十七人,與此不大相同,《四庫提要》認為系杜光庭原本,而此書為後人增加他書成編。內容摘要
《墉城集仙錄》者,紀古今女子得道升仙之事也。夫去俗登仙,超凡證道,駐隙馬風燈之景,享莊椿蟾桂之齡,變泡沫之姿,同金石之固,長生度世,代有其人。綿歷劫年編載經誥玄圖秘,燦然可觀。神仙得道之蹤,或品升上聖,或秩預高真,或統御諸天,或主司列岳,或騎箕浮漢,或隱月奔晨,或朝宴九清,或徊翔八極。開皇已往,劫運之前,三洞寶書,多所詳述。洎九皇三古之後,服牛乘馬已還,皆輟天府而下拯生靈,由仙曹而暫司宰制。垂法立教,秉國佐時,儒籍史臣備顯其事。至有韜光混跡,駕景登晨。或功著岩林,溯煙霞而輕舉;或身離囂濁,控鸞鶴以沖虛;或躬贊帝王;或樂居氓俗。陰功克就,玄德升聞,使雞犬以俱飛,拔庭除而共舉,光於簡冊,無世無之。昔秦大夫阮蒼、漢校尉劉向繼有述作,行於世間。次有《洞冥書》、《神仙傳》、《道學傳》、《集仙傳》、《續神仙傳》、《後仙傳》、《洞仙傳》、《上真記》編次紀錄不啻十家。又名山福地之篇,括地山海之說,搜神博物之記,仙方藥品之文,旁引姓名,別書事跡,接於聞見,詎可勝言,則神仙之事,煥乎無隱矣。常俗之流或言神仙者必俟身形委謝,魂識成真,而後謂之神仙,非是骨肉升翥,此蓋愚瞽未達之甚也。何者?
《真經》云:“得道去世,或隱或顯,證道雖一,修習或殊。”故云神仙之道,百數,非一途所限,非一法所拘也。或為真人之友,或為天帝之賓,倏忽而龍駕來迎,參差而雲駢遐邁者,則谷希、長里、青光、赤松之例是也。或受書稟,陰景鍊形,靈肉再生,前功克懋者,則五老、上帝、四極、真王之例是也。或精誠不易,試難不移,目注昆丘,心朝大帝而得道者,黃觀、韋道、微傅君之例是也。況復大洞七變,八稟三圖,胎精、斑符、隱芝、曲素、玉精、金液、黃水、秘符、赤樹、青英、環剛、絳實、白羽、皇象、九轉、八瓊,服之而化鳳、化龍,餌之而為金、為玉。復有金玉之訣,三皇八景之文,華丹素奏之靈,神虎金真之要,飛行之羽,超虛躡空,流金之光,攝神制逆,翱翔則翠羽玄翮,控御則飛蓋曲晨。七十四方之所修,靡虧毫髮;三十七色之所授,漸備羽儀。至或降九錫以騰凌,踐七試而貞介,資師秘訣證自我心,曆象不能易其堅,雷霆不能駭其聽,富貴不能惑其志,聲色不能誘其衷,此則我命在我,長生自致。故古今得者,詎可殫論。南真雲功滿三千,白日升天,弘道無已自致不死,此之謂也。夫神仙之上者,雲車羽蓋,形神俱飛;其次牝谷幽林,隱景潛化;其次解形托象,蛇蛻蟬飛。然而沖天者為優,屍解者為劣。又有積功未備,累德未彰,或至孝至忠,至貞至烈,或心不忘道,功未及人。寒棲獨煉於己身,善行不加於幽顯者,太上以其有志,太極以其推誠,限盡而絡塊神受福者,得為善爽之鬼。地司不制鬼錄,不書逍遙,福鄉逸樂,遂志年充數足得為鬼仙,然後升陰景之中,居王者之秩,積功累德,亦人仙階矣。如此則善不徒施,仙固可學,功無巨細,行無洪纖,在立功而不休,為善而不倦也。修習之士,得不勖哉。又一陰一陽,道之妙用,裁成品物,孕育群形,生生不停,新新相續,是以天覆地載,清濁同其功;日照月臨,晝夜齊其用。假彼二象,成我三才,故木公主于震方,金母尊於兌澤,男真女仙之位,所治照然。觀夫誥籍之中,圖傳所述,混同載錄,未有解張。今按上清七部之經,存注修行之事,日月五星之內,空常飛步之篇,元父玄母以兼行,陽號陰名而具著。纂彼眾說,集為一家,女仙以金母為尊,金母以墉城為治,編記古今女仙得道事實,目為《墉城集仙錄》。上經曰:“男子得道,位極於真君;女子得道,位極於元君。”此傳以金母為主,元君次之,凡十卷矣。廣成先生杜光庭撰。(《雲笈七籤》卷一一四)
作者簡介
杜光庭,字賓至(一作聖賓),自號東瀛子,處州縉雲(今屬福建省)人(一說長安人或括蒼人),生卒年不詳。唐懿宗鹹通年間(860-873),應試不第,乃入天台山修道,頗有聲名。僖宗曾召見,賜以紫袍,充麟德殿文章應制,為內供奉,出入禁中。中和元年(881),黃巢占領長安,杜光庭隨僖宗入蜀,遂留成都。後事前蜀王建,為光祿大夫、尚書、戶部侍郎、上柱國、蔡國公,賜號廣成先生。王衍嗣位後,授道籙於苑中,以為傳真天師、崇真館大學士。晚年居青城山白雲溪,卒年85歲。杜光庭生平著述很多。在《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中,他闡述了“道即氣”的宇宙本源論。認為道的本質是氣,是生成天地人和萬物的本源,這是繼承了傳統元氣論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而且,他還把這種人成於氣的學說納入道教的修煉思想中,提出了一套清心寡欲、舍惡從善、存三守一以達到返本還源的內修方法。
杜光庭還精研《道德經》,依據唐玄宗註疏,發揮微言大義,著《道德真經廣聖義》50卷,對老君的事跡及《道德經》出現的歷史背景、《道德經》的主要內容及其社會意義、以往註解《道德經》的各家和他們的不同意向等,都作了總結和說明。
杜光庭還著有《道門科範大使集》等10餘種道教科儀著作,確立了道教科儀的體系和基本內容。
此外,杜光庭還集有《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歷代崇道記》、《墉城集仙錄》、《神仙感遇傳》等道教地理、歷史、神仙傳記著作。
總之,杜光庭對道教的各個方面,諸如道教歷史、經典、思想源流、神仙怪異、洞天福地、科教齋儀等都有所論述,並做了一定的系統總結工作,是道教歷史上影響較大的學者之一。
研究對象
《墉城集仙錄》是道教史上較早一部女仙傳記集,存《道藏》洞神部譜錄類,歷代書目多歸道家或道書類,四庫館臣以其均一荒唐悠謬之談,打人道家類存目。但實際上,它所反映的女仙崇拜、架構的女神譜系,在世界宗教比較研究中,也具有重要意義;在小說研究領域,因其深具道教迷信色彩,所載諸傳多言道術,枯槁不能卒讀,魯迅、汪辟疆等小說研究之開辟奠基者較少言及,今人程毅中《古小說簡目》(1981年),袁行霈、侯忠義《中國文言小說書目》(1981年)也未收錄。較早以其文學意味提出者,當為程毅中之《唐代小說史話》 (1990年)及詹石窗《道教文學史》(1992年),但直到李劍國《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1993年),才正式系統地對《墉城集仙錄》的著錄、版本、篇目等做了考辨、輯佚與評價,為進一步探討,提供了很大方便。與《道藏》六卷本、《女仙傳》的區別
專錄女仙傳記的集子,五代還有闕名《女仙傳》。就這個集子的真偽,周楞伽先生曾說:《女仙傳》在《太平廣記引得》中不署撰人,宋鄭樵《通志·藝文略》列《漢志》、《隋志》、兩《唐志》所有神仙家傳記一百三部四百四卷,卻沒有《女仙傳》此《女仙傳》當系書賈妄題,實際是裴鍘的作品。周先生斷定《女仙傳》是裴鍘的作品,似不可信。據李劍國《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女仙傳》雖未見著錄及傳本,但《太平廣記》、《三洞群仙錄》等書引有佚文,可輯17條,從《三洞群仙錄》輯錄的《耿女雪銀》可證《女仙傳》成於五代末年。從宋元間即屢見諸書徵引《女仙傳》來看,"書賈妄題"的可能性較小。但我們又不能見到"出自《女仙傳》"就確認為必屬此書無疑。《太平廣記》所注引文出處,存在大量誤名、異名現象,其他類書也存在這種情況。就《女仙傳》的真偽,及與《墉城集仙錄》的關係,它們之間的異文往往能透露一些蛛絲馬跡,下面即就此試作考察。《女仙傳》與《墉城集仙錄》均收錄女仙傳記,且多篇重出,乍一看,頗似同書異名。但《三洞群仙錄》卷五引《女仙傳》耿先生事,題《耿女雪銀》,考諸《江淮異人錄》,耿先生在南唐保大年間(943-957)人宮,此時杜光庭早已仙逝多年。《女仙傳》必晚於《墉城集仙錄》,不該是《墉城集仙錄》的別稱。但是,令人疑惑的是,從文字異同上看,兩書存在相當複雜的關係:既像同一本書,又似有某種區別。因《三洞群仙錄》引錄《女仙傳》較《太平廣記》增刪改飾的幅度更大,這裡以輯自《太平廣記》的十篇為主要考察對象。
相關評述
《墉城集仙錄》與道教女仙崇拜世界各國的宗教都崇神,唯獨中國道教才拜仙。仙--《莊子天地篇》中說:"千歲厭世,去而上仙,乘彼白雲,至於帝鄉",許慎的《說文解字》則釋為"長生仙去"。可見,仙是中國古人運用浪漫的幻想手法所塑造出的一種肉身長存和精神自由的形象,它特別表達了有限之人對生命永恆的嚮往。與許多宗教岐視婦女不同,道教從陰陽和合出發,倡導男女在修道上具有平等權利,對婦女抱有一種寬容甚至尊重的態度,從而吸引了眾多的女性。與此相應,在宗教信仰上形成了特有的女仙崇拜。中國道教史上現存的最早的一部女仙傳記,就是唐末道士杜光庭的《墉城集仙錄》。
杜光庭一生著述甚豐,被收入《道藏》的就有二十多種,內容涉及到道教的方方面面,杜光庭也由此而成為唐代道教學術的集大成者。在杜光庭眾多的著作中,《墉城集仙錄》六卷 ,因專門記載了古今歷史上三十七位女子成仙的事跡,而特別富有浪漫色彩和宗教意蘊。這些女仙或出於民間神話傳說,或出於史料記載,或由道教人物演化而來。杜光庭以傳說中西王母在崑崙山上的仙宮“墉城”為名 ,依據道教的理想將她們的事跡匯集起來,營構了一個色彩斑斕的女仙譜系。
男子得道,位極於真君。女子得道,位極於元君。在民間傳說和道教史上,影響最大的元君一般是西王母,俗稱“王母娘娘”,《墉城集仙錄》中尊稱為金母元君。值得注意的是,受唐代道教尊奉老子的影響,《墉城集仙錄》又將老子的母親神化為聖母元君而置於眾女仙之首,從而迎合了唐代社會崇老的風尚和對女仙的尊奉。《墉城集仙錄》中說:聖母元君者,乃洞陰玄和之氣凝化成人,亦號玄妙玉女,老君乘日精駕九龍,氤氳漸小,如九色彈丸,自天而下,托孕於元君之胎。聖母無婚而孕,這與基督教的聖母瑪利亞藉聖靈而孕何其相似。"元君懷孕八十一年後,因攀李樹而生誕於左脅,元君以其生而白首,故號老子,"老君既生,能行九步,步生蓮花,左手指天,右手指地,言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世間之苦,何足樂聞"。這與佛教對釋迦牟尼出生的神化如出一轍。《墉城集仙錄》通過對聖母元君的塑造,既賦予老子超世脫俗、叱吒風雲的英雄形象,又強調"老君之聖母者,示天地萬物必有稟生之由,師資之本,從而將聖母元君奉為比老子還要至尊的創生天地萬物的最高神。這實際上是唐代社會推崇老子、風行女仙崇拜的生動反映。"聖母元君"之後才是西王母以及她所統領的崑崙系女仙和她的女兒:上元夫人、九天玄女、南極王夫人、雲林右英王夫人、雲華夫人、紫微王夫人、太真夫人等;然後是道教上清派所崇奉的女仙:照靈李夫人、三元馮夫人、太微玄清左夫人、東華上房靈妃、嬰母等;最後是采自一些民間傳說中的女仙:麻姑、彭女、弄玉、園客妻、漢中酒婦、女幾、湘江二妃、洛川宓妃、陽都女、杜蘭香、盱母、東陵聖母、西河少女等。這樣,在《墉城集仙錄》中就形成了一個有序的女仙譜系。這些女仙身世各異,修道方法不同,但在杜光庭筆下卻表現出美、壽、善、神等特點,形象而生動地詮譯了道教的終極理想。
在《墉城集仙錄》中,杜光庭花了大量的筆墨來描繪女仙超凡脫俗的美麗,不僅使美麗成為女仙不可分離的表相特徵,以與男仙相區別,而且還迎合人們對女性一以貫之的審美心理。例如,金母元君,即西王母,在較早的傳說中,她本有十分可怖的形象,《山海經大荒西經》中說:有人,戴勝(戴勝為有花紋的首飾),虎齒,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5 這時的西王母被描繪為半人半獸的兇殺女神。然而,隨著人們理性思維能力的提高,對生與死進行了一種辯證的理解。如果死亡也就意味著再生,那么,滅殺生命的神也就可能轉變為創造生命的神。正是依於這樣的觀念,西王母也慢慢地由兇殺之神轉化為具有創造與管理職能的女仙。晉代時從戰國墓葬中出土的《穆天子傳》,以紀傳體的形式記載了周穆王去崑崙山拜見西王母的故事。這時的西王母已是容顏美貌,雍容華貴,年方三十的天界女仙了。在後來的《淮南子》、《漢武帝內傳》中,以及道教上清派的著作《真誥》中,西王母被進一步美化、神化、仙化。杜光庭正是在前人的基礎上進一步認為,"王母蓬髮戴勝,虎齒善嘯者,此乃王母之使金方白虎之神,非王母之真形也"。那么,王母之真形如何呢?對此,杜光庭作了生動而形象的描繪:王母乘紫雲之輦,駕九色斑麟,帶天真之策,佩金剛靈璽。黃錦之服,文彩明鮮,金光奕奕。腰分景之劍,結飛雲大綬。頭上大華髻,戴太真晨纓之冠,躡方瓊鳳之履,可年二十許,天姿藹;靈顏絕世,真靈人也。豹尾虎齒、半人半獸的西王母最終被改造成年輕貌美的女仙首領,從而在根本上確立了女仙的唯美主義傾向。杜光庭在《墉城集仙錄》不僅將西王母與東王公相配,共理二氣,而養育天地,陶鈞萬物矣",而且還以她的崑崙山為中心建立了一個匯集了眾多女仙的譜系,西王母養群品,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之登仙得道者,鹹所隸焉。這個系列的女仙均以美麗而著稱。上元夫人年可二十餘,天姿清耀,靈眸艷服。南極王夫人年可十六七許,著錦帔青羽裙,左佩虎書,右帶揮靈。形貌真正,天姿晻藹。這些容貌俊美絕倫、體態婀娜多姿的女仙使道教的得道成仙的宗教理想更加富有美感。
在《墉城集仙錄》中,女仙的美麗往往是與青春聯繫在一起的。人有生必有死,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但希望永葆青春乃至長生不死卻是人類永恆的理想,這也成為道教建構得道成仙的神聖理想的基點。杜光庭在《墉城集仙錄》中記述了許多通過修道而永葆青春的女仙。例如,商王的女兒昌容修道於常山,食蓬虆根二百餘年,顏如二十許。商王的宮女采女少得養神之道,年二百七十餘歲,視之如十五六歲耳。青春就意味著美麗。太陽女因修道有方,年二百八十歲,顏如桃花,口如含丹,肌膚充澤,眉鬢如畫,光彩射人,視之如十七八者。 道教的終極理想就是幻想藉助於種種道術來超越有限生命的束縛,以達到與永恆之道的合一。為了表明這種理想並非虛幻,杜光庭通過文學的手法塑造了一系列富有青春氣息的女仙形象來說明,女人通過修道可以達到高壽,但容貌卻始終定格在二十歲左右的妙齡少女。這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我們壽而美的心理需求。
如果女仙僅僅是永葆青春美貌,那么她只能令人羨慕、讚美,而並不能引起人們的崇拜之心。因為審美體驗必須以道德評價為基礎。只有建立在道德人格基礎上的美感體驗,將美的追求與善的目的相一致,才能真正打動人心,引發人們的敬畏感和崇拜感。道教與其它世界性宗教的一個很重要的區別,就在於它重視人的現世生活,並希望無限地延長生命以享受生活。如何延長生命呢? 方法有多種,但都需要一個道德上的補充。道教現存的最早的一部經典《太平經》就提出,壽最為善、善自命長,惡自命短,因此想要長生成仙必須先修善行。這種將壽與善相聯繫的思想在《墉城集仙錄》中得到繼承和發揚。杜光庭借聖母元君之口而強調長生之本,惟善為基也,女仙品位的大小也是根據行善的高低來確定的。萬善之基,亦在三業十善相生,至於萬善。行善益算,行惡奪算,賞善罰惡,各有職司報應之理,毫分無失。行善可以增壽,行惡則要減壽。杜光庭通過善惡行為對人生命的不同影響之對比,強調為善去惡的重要性。但他所說的"善"並非抽象,除了要遵循忠、孝、仁、義等社會倫理道德準則之外,還必須救世濟俗,助人為樂,這種對善的追求構成了女仙崇拜的社會基礎。
在《墉城集仙錄》中,女仙們雖不食人間煙火,但卻能以自己的特異之神術服務於人間。九天玄女熟諳兵法,經常以救助危難、替天行道的形象出現,以至於成為黃帝之師。掌管不死之藥的西王母不僅是女仙之首,也是帝王之師。昔黃帝討蚩尤之暴威所未禁,西王母以廣三寸,長一尺,青瑩如玉,丹血為文佩符"授予黃帝,使黃帝的能力大增,最終戰勝蚩尤;周穆王為尋求不死之國,遍行天下,西王母曾與他在崑崙瑤池相聚;漢武帝好神仙之術,西王母專門下降漢宮,教以長生之道。據說,塵世的帝王通過與女仙的交往而獲得了超凡的神術,大大增強了自己的能力。一些普通女仙更是將自己的神異之術服務於人間。在恆山修道的昌容,將自己在山中采紫草所得之錢送給孤寡之人。蠶女"食桑葉吐絲成繭,用織羅綺衾被以衣被於人間 。西王母的女兒紫微王夫人曾降臨上清道士楊羲家授以上清經書,勸善引導楊羲,使之修道成真。這些女仙因造福於人們而受到普遍的崇敬和愛戴。
杜光庭運用形象思維的方式構造了一個超驗的女仙世界,他大力張揚女仙的美、壽、善、神等特點,鼓勵人們以她們為榜樣努力追求個人的完善和生命的永存。值得注意的是,他在蒐集魏晉時期民間廣為流傳的女仙事跡時,對其中女仙與凡男相戀的浪漫故事,如安妃與楊羲、雲林右英王夫人與許謐、雲華夫人(其原型為巫山神女)與宋玉、杜蘭香與張碩等,卻依照道教的宗教理想作了純化處理,去除其中的仙、人之戀等艷情,而改為女仙藉助於神誥的方式降授道術和道書,以助凡男成仙等,從而大大地增強了女仙的神聖性。因此,在《墉城集仙錄》中,女仙並不完全是一種擺設,更不是作為男仙的配偶而存在,她們大多具有獨立的神格和高超的神術,甚至成為帝王之師。與男仙相比,女仙的神術使她們更具有絢麗的色彩和吸引人的魅力。
當我們以科學的眼光來看,長生不死是人們的一種美好的願望而已,它處於人們生活的經驗世界之外,是世俗之人難以達到的境界。雖然杜光庭借用聖母元君之口,對如何長生契道而成仙的方法與途徑作了細的解說,認為"道之無形,用術以濟人。人之有靈,因修而契道。人能學之,則變化自然矣。道之要者,在深簡而易矣。功術之秘者,唯符、藥與氣也 。強調仙道雖然是無形的,但卻可以憑藉特定的方法和手段,通過修真悟道來消除自然時空對生命的限定,使肉體長生不死,讓個體的生命達到永恆。道教得道成仙的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對生命永存的一種嚮往和追求,反映了人類本質的永恆本性,儘管反映得很不完備,有些歪曲;只有意識到這一點,才能使宗教的歷史,特別是中世紀宗教的歷史,不致被全盤否定,永遠忘記。如果將女仙理解為人類力圖運用種種方法來揭示男女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徵,掌握生命運動的奧秘,以超越自然規律對生命的限制,那么,女仙崇拜中所包含的真理性顆粒,就值得我們重視了。這也是道教千百年來受到人們廣泛關注與信仰的重要原因之一。相關註解
1、關於該書的卷數,歷代有不同的看法。宋代張君房編的《雲笈七籤》收錄了此書,但所記載的女仙從數量到仙名都與《墉城集仙錄》有異。故《四庫提要》認為疑君房所錄為原本,而此本為後人雜摭他書砌合成編。再從《雲笈七籤》所收錄的杜光庭為該書所作的序言看,原應為十卷。《通志藝文略》中也明確地說:《墉城集仙錄》十卷,杜光庭集古今女子成仙者百九人。"因此,有人推論,現存的六卷本《墉城集仙錄》為原書的節錄本。
2、由於湘江二妃為二人,故實有三十八女仙。
3、由於在神仙傳說中,“墉城”多指西王母在崑崙山上的仙宮,據《漢武帝內傳》說:“至四月戊辰,(漢武)帝夜閒居承華殿,東方朔、董仲舒侍,忽見一女子著青衣,美麗非常。帝愕然問之。女對曰:我墉宮玉女子王子登也,向為王母所使,從崑山來。”因此,杜光庭特以“墉城”為書名,以突現古今女仙皆歸西王母所統。
4、《雲笈七籤》卷114。
5、《山海經西山經》。
6、《墉城集仙錄》卷一。
7、《墉城集仙錄》卷二。
8、《墉城集仙錄》卷六。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65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