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概況

1999年全鎮糧食總產量11929噸。水稻面積4643畝,年產2461噸;玉米面積12788畝,年產2877噸;紅苕面積11000畝,年產1974噸;小麥面積12316畝,年產4260噸;豌豆面積840畝,年產139噸;胡豆面積880畝,年產164噸;油菜面積3840畝,年產菜籽616噸;花生面積2771畝,年產361噸;年產蔬菜3368噸;栽培柑橘33萬株,年產4688噸,其中:椏柑12萬株,年產2100噸;臍橙13萬株,年產1000噸;種植甘蔗146畝,年產438噸;養蠶1萬張,產繭75噸;年產食用菌306噸。全鎮已達小康標準。鎮有拖拉機21台,抽水機18台,電動機36台,農機總動力825千瓦。有森林面積450畝,樹木35萬株。有耕牛544頭,出欄生豬26501頭,家禽55605隻,年產禽蛋0.6噸,羊5816隻,兔21211隻。有淡水養魚面積268畝,網箱養魚60口,年總產魚57噸。
1999年全鎮境內有柏油公路8.5公里,村道碎石公路66.5公里,有機動車270輛,其中:公有汽車8輛、私有汽車25輛。投資18萬元,新建金廣碎石公路8公里;投資5萬元,新建李家電力提灌站1座;投資5.5萬元,完成5個村通中高音喇叭;投資12萬元,改造田家村電網1處;投資17萬元,改造鎮敬老院;投資20萬元,新建中心幼稚園1所。1999年鎮有街道1200米,街道房屋面積3.55萬平方米,鋪面280間,其中:投資8萬元修建場鎮水泥路500米。
自然環境
全境地處淺丘,海拔405-565米。資水河橫貫6個村,天然植被豐富,山青水秀,1991年被命為“成都市綠化之鄉”。2007年,全鎮大規模退耕還桑,新拓展良桑園近萬畝。如今,一到春夏,滿山遍野,桑園疊翠,蓊蓊鬱郁,編織出一道道亮麗的風景。
城鎮交通
成達鐵路貫穿轉龍鎮全境,成南高速公路將轉龍鎮納入了成都市一小時經濟圈內。鄉村公路四通八達,有公路通往竹篙鎮、廣興鎮、隆盛鎮、中江縣的永興鎮,村組道路通過5年的建設,交通狀況大為改觀。
特色產業

城鎮建設

產業規劃

以蠶桑產業為支撐,統籌產業布局加快蠶桑產業基地建設。圍繞建“四川蠶桑第一鎮”這個品牌項目,加快土地流轉,加強培育大戶,實現規模化經營,提高桑葉的使用率,壯大養蠶規模;在農民自願的情況下逐步把土地向懂技術、會管理的能手集中,實現規模效益;積極探索“反租倒包”的有效形式,把農民變成產業工人;加強新技術推廣,以龍騰公司為依託,走“公司 園區 農戶”的體制,以科技推廣為支撐,在抓龍頭、建基地、創品牌上做文章,建“蠶桑產業化科技示範園”,實現企業支持力度最大、農民積極性最高、勞動面最廣、見效最快、經濟效益最好的目的;全鎮現有桑樹17000萬株,11000畝,到2010年,全鎮新栽桑樹10000畝,栽桑2000萬株,使養蠶規模達到4萬張,農民蠶業收入過4500萬元,蠶業行業收入達到1.5億元。努力發展龍頭企業,推進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的發展。加強政策扶貧和資金支持,積極探索蠶桑產業化的發展資金;蠶桑產業走好“公司 園區 農戶”的路子,建立企業和農民更加緊密的關係,利益共享、風險共擔,達到以蠶養企,以企業促進蠶桑業全面發展的效果。充分利用轉龍鎮農產品資源優勢,通過招商引資和對上爭取,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和行銷業,使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帶動農戶的比例達到60%以上。積極推進“支部 協會”工作,充分利用黨支部的政治影響力,建立“幹部長期受教育,農民長期得實惠”的長效機制,壯大產業,達到合理相加、互動共振、加快發展、增收富民的目的。轉龍鎮重點抓好支部加蠶桑產業協會,到2010年,覆蓋面達到100%。積極發展蠶桑觀光農業。充分利用打造“四川蠶桑第一鎮”的知名度和桑園的特有的自然風光,發展蠶桑休閒旅遊業。
2、抓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一是積極走好“桑—草—牧”的路子,做好“綠色”文章,唱好主“畜牧”大戲,充分利用桑園地空隙種草養畜,帶動畜牧業的結構調整,發揮出聯動的最好效應;同時每年舉辦養牛、養羊、養豬專項培訓,最佳化品種和技術。二是調整農業布局,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促進農產品的區域布局。利用資水河豐富的水資源和丘陵地區地形特徵,積極發展層次農業和種養業,在優勢區域相對集中布局,加快發展,把優質產品和優勢區域做大做強,形成紅豆、神仙橋村的黑山羊基地,社區的蔬菜基地,神仙橋、大橋村的食用菌基地,高光水庫、資水河的水產養殖基地等四大基地。三是在保持糧食生產能力、千方百計提高單產、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到2007年,糧經比例達到3:7,形成“田裡飽肚子,土裡出票子”的發展格局。到2010年果、蔬、菌、畜牧業產值達到1億元。走科技興農之路,全力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建好蠶桑產業科技示範園,強化養蠶技術的培訓,力爭每年培訓農民達到8000人次以上。大力實施無公害行動計畫,到2010年,完成黑山羊、蔬菜、水果等產業的標準建設。
3、大力發展林業
提高森林覆蓋率,改善生態環境以全力打造“四川蠶桑第一鎮”為奮鬥目標,以規劃為龍頭,以產業為支撐,以提高城鄉人民生活為根本目的,形成二台地以上栽桑建園,力爭在2010年新建萬畝桑園。依靠當地民眾,尊重農民意願,推行土地流轉與林場流轉的模式,全方位消滅光禿山,統一規劃適地植樹(草),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先易後難,多樹種,喬灌草相結合,大力推廣林業科技成果,引進新的造林技術和樹種推廣環境技術。到2010年實現引進200個業主,綠化率達到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