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輿論

公眾輿論

本書是傳播學領域的奠基之作,它第一次對公眾輿論做了全景式的描述,自1922年問世以來,已被翻譯成幾十種文字,至今仍然保持著這個領域中的權威地位。其影響力經久不衰的奧秘在於,它卓有成效地梳理了輿論研究中一系列難以迴避的問題.比如輿論從哪裡來,它是怎樣形成的?它能造成什麼樣的結果?誰是公眾?公眾輿論是什麼意思?它是僅僅在公眾中傳播還是由公眾自己形成的?它什麼時候才能成為獨立的力量?它對成見、興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問題做了精闢而深刻的探討,完成了新聞史上對輿論傳播現象的首次全面論述,為後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構成

(一) 輿論標誌

公眾輿論公眾輿論

輿論標誌表明各種公眾意見在一定時間和空間所達到的規模和發展趨勢,他揭示各類輿論的綜合對比關係,是對輿論總體趨向的描述。 1、主導輿論:是指在一定範圍內有70%以上的人所堅持的共同意見。2、分支輿論是指同時存在的幾種有相當數量的公眾贊成的一致意見。 3、次輿論:是指在某些局部地區有多數人堅持但並不具有全局性的意見。 4、微輿論:是指小社會環境下的群體輿論,輿論主題只是很少一部分人。

(二)輿論指標

輿論指標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量度指標,另一類是強度指標。

1、輿論的量度指標: 輿論的量度指標,包括兩個量的乘積,一個量是公眾的數量,另一個量是公眾的分布種類。

2、輿論指數: 其中Ls--度量指數、R--測量公眾人數、f--公眾的分布種類數。

3、輿論調查 :主要是測定出持肯定態度和否定態度的人占全部量度指數的百分比。指數百分比大的輿論就是高指標輿論。反之則是低指標輿論。 肯定態度的量度指標:Lk=LsK/Ls否定態度的量度指標:Lf=Lsf/Ls

4、輿論的強度指標: 調查對象在表達對某種行為的意見時,不同調查對象具有不同的強烈程度,用指數體系表示出來,叫做輿論的強度指標。

監督

眾所周知,中央電視台新聞評論部1994年推出的《焦點訪談》,一直以輿論監督而著稱,曾被譽為“中國輿論監督第一品牌”。欄目創辦10年來取得的卓越成就、對社會的貢獻,可以說,在中國新聞史上是空前的。那么,是什麼原因使《焦點訪談》擁有如此輝煌的成績呢?下面,就從欄目自身的特色來尋求答案,並結合這些特色相應地談談對電視新聞輿論監督操作的啟發,以求從成功中汲取經驗,為今後其他節目的開設和欄目自身的更好提升給以幫助。

公眾輿論公眾輿論

1“述”與“評”有機結合的“形象化政論”

從節目屬性分類上來看,《焦點訪談》屬於電視述評類的新聞評論節目。所謂“述”是指用電視畫面和聲音來敘述現場材料和背景材料,使評論時觀點的形成有了客觀事實基礎。“評”則是對相應的事實展開的分析說理。那么顧名思義,電視述評節目就是將對新聞事實的深度報導和新聞評論融於一身,在對事件進行橫向縱向挖掘的同時,適時進行分析評論。 應該說,這種夾敘夾議的方法在電視新聞評論節目中甚為多見。《焦點訪談》也不例外。它的突出特色不在這種方法的運用上,而在於它套用得妥當而巧妙。具體地說,就是他較好地把握了如何將“述”中形象的畫面語言與“評”中抽象的分析論述性語言相結合:用具體的視聽形象支撐並強化分析議論的內容,用縝密的思辨性提煉和提升形象性的畫面所無法表達的思想內涵和理性分析,使《焦點訪談》成為真正在畫面上吸引人、在情感上打動人、在道理上說服人的“形象化政論”。因此《焦點訪談》的畫面、音響、解說之間常常閃爍出令人折服的思辨光輝。尤其是主持人節目結束之前一番簡短有力的點評,更是頗富哲理的分析論述,使《焦點訪談》輿論監督述評結合的價值再次凸現。

這一特色對電視新聞輿論監督操作化的啟發就在於(以下簡稱“啟發”):“用事實說話”的運用,“用客觀事實的內在邏輯力量展示事物現象揭露事實本質。”並將多個視角的議論融入對實踐原汁原味的展現中。以“評”為主體,“述”是為“評”提供依據的。事實過程的展開,給觀眾感性認識的論據,增強了評論的可信性和可視性,從而增加了評論的感染力和說服力,使觀眾在了解事實的過程中,具有了自己獨立的評判,這就要求記者在採訪調查細緻入微,闡述事實不帶偏見,全面準確地反映事情的來龍去脈,讓客群對事件有充分的了解。

2導向性與接近性並重的深度報導

《焦點訪談》作為強勢媒體中頗具影響力的深度報導,必然會引起社會各界的極大關注。因此在節目的選材和報導角度上,都注重導向性與接近性的良好結合。節目自身的選材原則是“領導重視、民眾關心、普遍存在”。就是抓領導和民眾關注的結合點,抓黨和政府正著手解決的以及民眾強烈要求解決的問題。從觀看的2004年5月份《焦點訪談》的31期節目中發現,每期節目都抓住時下民眾最為關注的事件進行述評。同時,這些全都是黨和政府尤其重視的問題。如《“台獨”沒有和平分裂沒有穩定》對現在緊張的台海局勢進行剖析;《給孩子更多快樂》在“兒童節”到來之際探討對少兒發展影響頗深的民族卡通片的製作,關注未成年人的成長問題。這些都是節目在選材上導向性與接近性並重的例子。

測量模型

輿論模型是標示輿論動態的坐標體系,它將輿論的量度指標和強度指標有機地展示在一個平面上,醒目地展現輿論狀態和趨勢。

編制公眾輿論模型有三個步驟:

1、指標測定; 2、編制坐標; 3、勾畫曲線圖。

輿論模型由兩條垂直相接的直線組成,橫軸表示輿論強度的各個級差,縱軸表示輿論量度的指數。如下圖,從A點開始,右側三個級差是肯定性態度級差,左側三個級差則是否定性態度級差,它們的強弱走向正好相反。

公眾輿論公眾輿論

上圖縱軸上的刻度表明量度指數的級差,每一刻度表示的人數可由調查者根據調查對象的人數和範圍確定,一般以1000人或10000人為一刻度。 右側肯定輿論的曲線表明,對這個新項目比較贊成的人數最多,其次是贊成的人數,帶有箭頭的虛線表明對該項目持肯定態度的人占有2.1個刻度,每個刻度為1萬人,那么共有2.1萬人的模擬數。與左側的否定輿論相比,否定輿論的曲線低矮,與肯定曲線相差懸殊。所以,從總體上觀察,立即可以看出肯定輿論占據絕對優勢,無疑是一種占主導地位的輿論。

相關書籍

公眾輿論公眾輿論

《公眾輿論》

作者: (美)沃爾特·李普曼

譯者:閻克文 / 江紅

ISBN:9787208060807

頁數:296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裝幀:平裝

出版年:2006-4 簡介:本書是傳播學領域的奠基之作,它第一次對公眾輿論做了全景式的描述,自1922年問世以來,已被翻譯成幾十種文字,至今仍然保持著這個領域中的權威地位。其影響力經久不衰的奧秘在於,它卓有成效地梳理了輿論研究中一系列難以迴避的問題.比如輿論從哪裡來,它是怎樣形成的;它能造成什麼樣的結果;誰是公眾;公眾輿論是什麼意思;它是僅僅在公眾中傳播還是由公眾自己形成的;它什麼時候才能成為獨立的力量;它對成見、興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問題做了精闢而深刻的探討,完成了新聞史上對輿論傳播現象的首次全面論述,為後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作者簡介:沃爾特·李普曼(1889-1974):美國新聞評論家和作家。60年的卓越工作使他成為世界上最有名的政治專欄作家之一,他的專欄評論日益流行,最後被不止205家美國報紙和大約25家外國報紙同時刊用。他最有影響的著作是《公眾輿論》。

編輯推薦

《公眾輿論》是世紀人文系列叢書•世紀前沿之一。

圖書目錄

譯者前言 閻克文/1

第一部分 導論

第一章 外部世界與我們頭腦中的景象/3

第二部分 對外部世界的研究

第二章 審查與保密/27

第三章 交往與機會/35

第四章 時間與注意力/43

第五章 速度、詞語和清晰度/48

第三部分 成見

第六章 成見/61

第七章 作為禁止的成見/72

第八章 盲點與其價值/79

第九章 規則與其敵人/87

第十章 發現成見/98

第四部分 興趣

第十一章 興趣的激發/121

第十二章 重新思考自我利益/129

第五部分 公意的形成

第十三章 興趣的轉移/145

第十四章 是或不/163

第十五章 領袖與平民/173

第六部分 民主的形象

第十六章 自我中心的人/185

第十七章 獨立的共同體/192

第十八章 壓力、自由授權及特權的作用/201

第十九章 舊物新裝:基爾特社會主義/212

第二十章 新形象/223

第七部分 報紙

第二十一章 贏得公眾/229

第二十二章 永恆的讀者/236

第二十三章 新聞的性質/243

第二十四章 新聞、真相與結論/256

第八部分 有機化情報

第二十五章 打進楔子/263

第二十六章 情報工作/270

第二十七章 訴諸公眾/282

第二十八章 訴諸理性/291

作者簡介

沃爾特·李普曼

公眾輿論公眾輿論

李普曼是德國猶太人的第二代後裔,1889年9月23日生於美國紐約。在哈佛大學時他受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成

為一名社會主義者,並與他人共同創立哈佛大學社會主義學社,同時擔任哈佛月刊的編輯。

李普曼很早就注意到了大眾傳播對社會的巨大影響,因此,在《公眾輿論》和《自由與新聞》等著作中,它不僅對新聞的性質及其選擇過程進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提出了兩個重要的概念,一個是“擬態環境”(pseudoenvironment);另一個就是“刻板成見”(stereotype)。李普曼認為,現代社會越來越巨大化和複雜化,人們由於實際活動的範圍、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對與他們有關的整個外部環境和眾多的事情都保持經驗性接觸,對超出自己親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們只能通過各種“新聞供給機構”去了解認知。這樣,人的行為已經不再是對客觀環境及其變化的反應,而成了對新聞機構提示的某種“擬態環境”的反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