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點
(1) 液狀油性物可直接封入膠囊,無需使用吸附,包結之類的添加劑,而且軟膠囊油性物含量高達60%~85%(重量),而象包接物一般的含量在50%以下。
軟膠囊
(2) 若用厚明膠制皮膜,可完全氣密封入,膠囊強度和膜遮段性高,內容物可長期保持穩定。據測,明膠皮膜對氧遮段性超過聚乙烯膜30倍以上。對空氣中氧非常穩定,能防止空氣氧化吸濕等。
(3) 攝取後,內容物迅速釋放,體內利用率,吸收率高。(4) 內容物均一性佳,含量偏差非常低。
(5) 能遮蓋某些內容物異臭,異味,尤對一些功能性健康食品,醫藥品套用較合適。因其與一般食品不同,異味,異臭成份多。
(6) 膠囊皮膜的味,色,香,透明度,光澤性均可自由選擇,與其他圓形物製品相比,外觀光澤好,引人注目。
(7) 圓系氣密容器,製成後流通時異物不能混入,是一種淨化型容器。
(8) 對於低沸點,揮發性(如香料等)物質能穩定保存。而且有些禁忌配合成份可各自分別添加在二層性內容物內。
(9) 不需添加粘結劑,成型劑等添加劑,一般軟膠囊由明膠、甘油與水製成,系可食用天然製品。

軟膠囊
(10) 軟膠囊在生產與貯藏期間應符合下列要求: 小劑量藥物,應先用適宜的稀釋劑稀釋,並混合均勻;應外觀整潔,不得有粘結,變形或破裂現象,無異臭;除另有規定外,應密封貯存。
適宜軟膠囊劑的藥物

(3) 軟膠囊可製成直腸栓劑。方法是:將主藥溶解或製成油溶性混懸液製備軟膠囊,再以此膠囊劑製成栓劑。與一般栓劑相比,直腸膠囊栓在直腸內更容易擴散和吸收,且製備方法較一般栓劑簡單,使用方便。
(4) 具不良氣味的藥物及微量活性藥物軟膠囊劑能掩蓋藥物的不良氣味已是眾所周知的特點。一些微量活性藥物劑量很小,如阿潔骨化醇和骨化三醇(每粒均含藥量0.25μg)最宜製成軟膠囊劑。
(5) 具有揮發性成份,易逸失的藥物軟膠囊既可保證藥材中揮發性成分的損耗,又能避免製劑放置後揮髮油的逸失,提高了藥物的質量和療效。
(6) 生物利用度差的疏水性藥物如環孢菌素水溶性差,將其與油性載體製成微乳劑後裝入軟膠囊,可大提高其生物利用度。若採用其他固體製劑,這類藥物難以達到有效血藥濃度。
工藝條件

製作方法

1、壓製法:第一步,要配製囊材膠液。根據囊材配方,將明膠放入蒸餾水中浸泡使其膨脹,待明膠溶化後把其他物料一併加入,攪拌混合均勻;第二步,制膠片。取出配製好的囊材膠液,塗在平坦的板表面上,使厚薄均勻,然後用90℃左右的溫度加熱,使表面水分蒸發,成為有一定韌性、有一定彈性的軟膠片。第三步,壓制軟膠囊。小批量生產時,用壓丸模手工壓制;大批量生產時,常採用自動鏇轉軋囊機進行生產。
2、滴製法:滴製法是指通過帝制機製備軟膠囊的方法。製作時需注意膠液的配方、粘度,以及所有添加液的密度與溫度。
軟膠殼

軟膠殼的性質

內容物性質
軟膠囊劑中可以填充各種油類或對明膠無溶解作用的液體藥物或混懸液,也可以填充固體藥物,填充的液體內容物可分為三類:
1) 與水不相混溶的揮發性或不揮發性的液體,如植物油或芳香油。
2) 能與水混溶的不揮發性的液體如聚乙二醇和非離子性表面活性劑。
3) 能與水相溶而揮發性小的化合物如甘油、丙二醇和異丙醇。

藥液中含水分超過50%或含低分子量與水互相混溶的揮發性溶劑如乙醇、丙酮、胺、酸及酯類等,均能使軟膠囊軟化或溶解,因此不宜製成軟膠囊劑;在填充液體藥物時,PH應控制在2.5~7.5之間,否則軟膠囊在貯存期間可因明膠的酸水解而泄漏,強鹼性可使明膠變性而影響軟膠囊的溶解性,軟膠囊的原料明膠中鐵含量不能超過0.0015%,以免對鐵敏感的藥物產生變質。
填充藥物與附加劑
軟膠囊內容物應具有:穩定性高,療效好易於生產及填充物所占容積應儘可能小的優點,但是填充藥物必須達到所需治療量。

將藥物用適當的油脂或非油性輔料溶解或製成混懸劑,可提高有效成分的生物利用度,同時也增加藥物穩定性。例如用聚乙二醇溶解藥物製成硝苯啶膠丸(軟膠囊劑)或用中級脂肪酸甘油酯溶解藥物,均可提高藥物的療效。
用5%~10%的甘油或丙二醇可使聚乙二醇對膠殼的吸水作用得到改善。油類能增加甾體藥物的溶解度;低粘度的稀釋劑可增加膠囊內容物的流動性。例如,選擇稀釋劑是製備硝苯啶軟膠囊劑的關鍵,以聚乙二醇(PEG)400為輔料,按下述處方壓制獲得的膠丸質量較好。處方(每丸用量):硝苯啶5mg、PEG400 220mg。
難溶於水的藥物用油分散溶解,加入表面活性劑或其他吸收促進劑後製成軟膠囊,其中的藥物是以分子狀態分散於油中,在體內油相因表面活性劑的作用,自發形成乳劑,經淋巴進入血液,不受首過效應的影響,因而產生較高的生物利用度。中國有疏水性抗瘧藥物芴甲醇加入吐溫-80、油酸後製成的膠囊,其療效較未加吐溫者提高3~6.8倍。但吐溫-80等含聚氧乙烯的表面活性劑,有溶解紅細胞膜產生溶血作用的缺點,故開發使用了更安全的聚甘油酯、蔗糖酯等表面活性劑,製成軟膠囊劑以達到高效的目的,例如紅黴素硬脂酸酯加入聚甘油酯後其生物利用度較普通紅黴素製劑高出1~2倍。同樣維生素E、吲哚美辛、地西泮等的生物利用度也較普通製劑高若干倍。
軟膠囊中填充固體藥物的混懸液是比較常見的,其中的藥物粉末至少過80目篩。混懸液的分散介質常用植物油或PEG400,還應加入助懸劑,對於油性基質加入的助懸劑為10%~30%油蠟混合物,其組成是:氫化大豆油1份,黃蠟1份,熔點為33~38℃的短鏈植物油4份;對於非油性基質,常採用1%~15%PEG6000。在填充過程中需要不斷地攪拌,使充填精確度提高,含量均勻度亦可保持在1%~2%以內。
滴量
軟膠囊劑的工藝要求是:最小的體積,含量最多的填充物。穩定性良好,療效顯著和高生產率。
最小膠丸體積可用混懸固體的吸附技術計算求得,即1g固體殼孢囊的混懸液所需液體機制的點數基質量/固體量=吸附基數,顯然固體的吸附基數越低混合物的密度越高,軟膠囊劑的體積就越小。成人口服的量最大膠丸是20滴量的橢圓劑,16滴量的卵圓形和9滴量的圓形。
其滴量計算公式:
填充物含量(毫克)/濃度(毫克/毫升)=體積(毫升)
體積/60=滴量 即:1滴量約0.061毫克。
發展現狀

中國軟膠囊製劑在70年代前期均採用模壓法生產,設備落後,產品質量差。80年代以來,軟膠囊劑生產廠紛紛引進鏇轉式軟膠囊機,生產能力、技術水平、產品品種有了發展和提高,逐步擺脫了落後的手工操作,向機械化自動化方向發展,在中國軟膠囊劑的發展史上是一個新的突破和轉折。30年來中國軟膠囊製劑發展迅速,70、80年代開發的脈通、月見草油和多烯康膠丸,90年代開發的藿香正氣軟膠囊、複方丹參軟膠囊、麻仁軟膠囊和環孢菌素軟膠囊等均受好評。
(1)設備得到更新,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現有30多個廠家生產軟膠囊劑,擁有鏇轉式軟膠囊機60餘台,其中從義大利、英國、日本、加拿大和美國等國家引進約25台,其餘則由航天工業部十五所和上海延安製藥廠研製,發展之快,令人矚目。
(2)品種產量不斷增加,目前,中國軟膠囊劑,品種已發展到40多個,年產量已達30多億粒,廠房得到改造,品種增加,產品的色澤、形狀新穎,得到中消費者的歡迎和信任,逐步向國際水平靠攏,贏得外商的好評,出現了歷史上罕見的“軟膠囊熱”。

軟膠囊與硬膠囊一樣均使用藥用明膠為主要原料。明膠來自動物屠宰後的副產品(主要是豬、牛、羊骨以及豬皮和牛皮)。但90年代以來英國發生了震驚世界的瘋牛病事件從而波及到明膠市場。因為歐洲人喜食牛肉,故牛骨與牛皮是歐洲明膠工業的主要原料。由於公眾對瘋牛病的普遍擔心與恐慌,一些環保組織(如綠色和平組織)開始抵制來自牛副產品的明膠。與此同時,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要求進口明膠必須是“清真”的(即不能摻雜有豬皮和豬骨提取的明膠)。但實際上對於明膠生產廠來說,由於從各地收購的動物骨大多混雜堆放在一起,很難徹底分開,故要求生產明膠的原料絕對符合“清真”要求恐怕操作難度較大。在這種情況下,一些伊斯蘭國家也抵制明膠軟膠囊製劑的進口。這就給傳統的軟膠囊製劑產業造成很大衝擊。尋找非動物來源的明膠替代產品作為軟膠囊輔料已成為當務之急。
發展方向
(1) 努力提高產品質量

(2) 加強科技合作
許多西方國家,對製藥工業,高速度發展的成功經驗之一,就是科技合作,不但在中國開展合作,更主要與已開發國家的製藥廠進行合作;而在中國同行業之間缺乏技術交流和共同研討,軟膠囊劑也是如此。中國各廠家有優勢與長處,應通過交流,吸取別人長處,克服自己缺點,把各自的產品質量上個新台階。為了促進發展,必須科技領先,加強橫向聯繫,注重新品開發,調整產品結構,逐步向國際市場靠攏。其次,把出品作為主要目標,把國際合作放在重要位置,以推動出口,帶動科研。
(3) 加強情報工作
對中國同類產品的現狀組織調研,摸清世界水平與自己的差距。中國的醫藥產品要進入國際市場,並站穩腳跟,就必須有自己的獨創產品,加強新藥研究的組織工作,避免重複研究,為創製更多新的軟膠囊品種而努力。
(4) 大力開發中藥品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