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趙以軍(Email:[email protected]),博士,教授,45歲。
武漢大學生物系本科畢業(1986),
莫斯科大學獲博士學位(1994),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博士後流動站出站(1997),
華中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1997),副院長(2000),科技處長(2004)。
社會兼職
1、中國水環境學會常務理事
2、湖北省生物物理常務理事
3、城市水環境生態學湖北省重點實驗室主任
4、湖北省中小企業水污染治理與水生態恢復研發推廣中心主任
5、5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還獲得近20項教育部、省市科技項目資助,總經費400餘萬元,發表論文與著作40多篇(部),2項鑑定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1項授權發明專利。
長期從事湖泊生態學和水污染控制生物技術研究。在國內首次分離到噬藻體(藍藻病毒),並闡述了浮游病毒在湖泊中的廣泛的分布和重要的生態學意義,針對藍藻水華的防治分離得到多株溶藻細菌,建立了溶藻微生物庫和微生物控藻技術,開發出了高效溶藻菌劑,完成了細菌、病毒的實驗室培養與大量增殖技術的研究,建立了高效溶藻微生物庫,為規模化控制和治理藻類水華,湖泊及濕地生態修復積累了經驗,完備了技術,已在國家“十五”重大專項—“滇池入湖河流水環境治理技術與工程示範項目”課題中開展套用示範。在湖泊濕地工程規劃方面,主持《生態洪湖建設規劃》編制和湖北省科技攻關重大項目“湖北省濕地生態系統健康評價及濕地恢復技術研究”。
主要研究和開發基地
1、湖北省城市水環境生態學重點實驗室,2006年批准立項建設,主任:趙以軍。
2、湖北省中小企業水污染治理與水生態恢復研發推廣中心,2005年批准成立,負責人:趙以軍。
主持的主要科研項目
(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1、淡水湖泊中浮游病毒的動態變化與系統發生,2007-2009(30670088)
2、富營養化湖泊中浮游病毒的系統調查研究,2005(30470344)
3、淡水中PP噬藻體的時空分布與遺傳多樣性,2004-2006(30370062)
4、“水華”微囊藻的種群動力學及微囊藻毒素的歸趨,2000-2002(39970064)
5、“水華”藍藻病毒的分離、鑑定及與宿主關係的研究1997-2000(39600004)
(二)其它國家級科研課題
1、微生物控藻技術研究與工程示範(課題:受納湖灣污染負荷有效削減和生態系統重建技術研究與工程示範,2005AA6010100504)
(三)省部級科研課題
1、湖北省濕地生態系統健康評價及濕地恢復技術研究。湖北省科技攻關計畫重大招標項目,2006-2008(2006AA305A04)
2、赤潮藻及其病毒消長的數學模型研究。國家海洋局公益性項目子課題,2007-2010
3、武漢市山地村落水污染治理技術研究與示範工程。武漢市科技攻關計畫,2008-2010(200860223026)
4、中小水體中生物污染控制的光觸媒技術開發。武漢市科技攻關計畫,2007-2009(200761023419)
5、溶藻微生物產品研製。武漢市科技攻關計畫,2006-2008(20066002104)
6、水華”藍藻的種群動力學及其毒性變動規律。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基金,2000-2003(教人司[2001]39號)
7、藍藻的液泡的研究。教育部科學技術研究重點項目,2001-2003(教技司[2000]156號文:00087)
8、藍藻“水華”有效內含物的資源化研究。武漢市青年科技晨光計畫,1998-2000(985003072)
9、溶藻微生物的篩選與藻毒素的環境遷移。武漢市科技攻關計畫,2002-2004(20026002097,武科計[166]號文)
10、“水華”藍藻病毒的分離純化及與宿主關係的研究。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1999-2001(98J015)
11、我國淡水藍藻的神經毒素的研究。國家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教外司留[1996]544號),1997-1999
代表性論文
1、Solarradiation-drivendecayofcyanophageinfectivity,andphotoreactivationofthecyanophagebyhostcyanobacteria,AQUATICMICROBIALECOLOGY,2007,Vol.48:13-18.(SCI)
2、InductionofvacuolatedspheroplastsandisolationofvacuolesinCyanobacteria.JournalofPhycology,2005,41:366-369.(SCI)
3、PhytotoxiceffectsofcyanobacteriaextractonLemnaminorandMyriophyllumspicatum:phyto-toleranceandsuperoxidedismutaseactivity,Environmentaltoxicology,Publishonlinein2008.6.(SCI)
4、VacuolationinducedbyunfavorablepHinCyanobacteria(Blue-greenalgae).ProgressinNaturalScience,2001(12):931-936。(SCIE)
5、AnecologicalstudyondynamicsoftoxicMicrocystisbloomsinaneutrophicparkpond,Wuhan,China.ProgressinNaturalScience,2002(1):31-36。(SCIE)
6、富營養化水體中浮游病毒與浮游植物生長的關係,中國環境科學,2007,27(6):826-829
7、噬藻體PP對野生宿主—絲狀藍藻的吸附率、裂解周期及釋放量的影響。生態學報,2007,27(7)2911-2915。
8、不同氮、磷濃度對銅綠微囊藻生長、光合和產毒的影響。水生生物學報,2006,30(3):318-322。
9、模擬生態系統中噬藻體裂解藍藻宿主的生態學效應,生態學報,2006,26:1745-1749。
10、浮水草本浮萍去除微囊藻毒素的研究.環境科學學報,2006,26(1):85-90。
11、紫外光和日光對噬藻體PP活性的影響。中國病毒學,2004,19(1):58-61。
12、噬藻體及其他溶藻因子在淡水中的時空分布概況與感染效力初探。中國環境科學,2003,(23)2:167-170。
13、噬藻斑擴大及噬藻體吸附率與宿主生長期的關係。水生生物學報,2003,27(6):660-663。
14、浮游病毒的測定方法及其套用。水生生物學報,2003,27(5):535-538。
15、噬藻斑擴大及噬藻體吸附率與宿主生長期的關係。水生生物學報,2003,27(6):660-663。
16、魚腥藻(Anabaenasp.595)液泡化原生質球誘導條件的研究。水生生物學報,2003,27(4):385-389。
17、一種濃縮噬藻體的反衝超濾技術。中國病毒學,2003,18(4):397-400。
18、我國首株噬藻體(藍藻病毒)的分離與鑑定。自然科學進展。2002,12(9):923-927。
19、對蝦白斑綜合症病毒一個基因的序列分析。水生生物學報,2002,26(5):560-563。
20、無機鹽誘導藍藻形成液泡。水生生物學報,2002,26(3):234-238。
21、感染絲狀藍藻的噬藻體的裂解周期和釋放量的測定。中國病毒學,2002,17(4):374-376。
22、溶藻細菌研究的最新進展。環境科學研究,2002,15(5):43-46。
23、不利於生長的pH條件下藍藻液泡的形成。自然科學進展,2001,11(7):761-765。
24、武漢市解放公園池塘的微囊藻水華及其毒性變化的生態研究,自然科學進展,2001,11(9):921-928。
25、水華與赤潮的毒素及其檢測與分析。湖泊科學,2001,13(4):376-383。
26、藍藻的病毒或噬藻體的研究進展。中國病毒學,1999,14(2)100-105。
27、FirstreportonthemicrocystinsfromMicrocystisisolatesofbloomsinDianchiLake,China.JournalofLakeSciences,1998,Suppl.Vol.10:371-376.
28、真核藻類的病毒和病毒類粒子。中國病毒學,1996,11(2):93-102。
29、有害藻類及其微生物防治的基礎——藻菌關係的研究動態。水生生物學報,1996,20(2):173-181。
30、國淡水水華微囊藻一新記錄——惠氏微囊藻(Microcystiswesenbeigii)及其產毒性的初步研究。水生生物學報,1996,20(2):193-196。
華中師範大學教授盤點
華中師範大學(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簡稱華中師大或華師)是中國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師範大學,具有百年悠久歷史的老校,位於中國湖北省武漢市。學校位於武漢市洪山區風景優美的桂子山上,占地133.34公頃,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