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男,1924年6月出生,山西臨猗人。
個人履歷
1948年畢業於畢業於前中央大學理學院地理系,獲理學學士學位,同年在北平考入華北大學二部史地系,被選為班委會主席,參加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結業後分配到天津南開中學任地理教員、政治教員、副教導主任,兼任團總支副書記、教工團支部書記、工會主席、天津市第28工人業餘中學校長、11區教育工會主任、天津市教育工會常委、財務部副部長、天津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代表,後調任天津市人民政府教育局視導員、天津教師學院教研員、天津師範學院史地系地理教研室副主任、業餘部副主任、地理專修科副主任、地理系教研室主任。1955-1956年選派到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研究部進修班進修,跟蘇聯專家學習自然地理。
1958年調華中師範學院地理系,先後任地質地貌教研室主任、講師、副教授、教授、研究室主任,華中師範大學李四光研究中心主任。
1965-1966年曾借調任地質部西南第四紀冰川專業考察隊技術負責人,撰寫的考察報告受到攀枝花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的書面肯定,認為“當時考察隊來攀枝花考察後所提出的學術性報告其理論對攀枝花建設曾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為節省人力、物力、財力創造過很大的經濟效益。更為主要的是,當時西南三線建設是在‘備戰、備荒、為人民'的形勢下進行的,要爭取時間早日建成攀枝花鋼鐵基地。景才瑞同志參加的考察隊為此作出了重大貢獻。”
20世紀80年代初,又選派到蘭州大學,跟英國專家學習,面向世界,大開眼界。一生在5所中學與5所大學裡學習過,選擇名校,廣求名師,受益匪淺,對他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大有裨益。
近年來,景才瑞是全國科研項目《長江 中下游第四紀冰川及第四紀地質》編輯組主要負責人之一。
學術著作
自1958年開始在國內外各地各級報刊發表各類文章300餘篇(首),其學術論文在《地質論評》、《地質學報》等學術刊物上發表,另兩篇英文文章在國際刊物《Geojournal》上發表。出版的書籍有《人類和自然》(商務印書館1958年出版)、《自然地理研究些什麼》(商務印書館1959年出版)、《黃山》(科學出版社1984年出版)、《第四紀地質學概論》(地質出版社1990年出版)等。主編《李四光全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湖北省志·地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李四光學術研究》(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年出版)、《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地理·華中地區》(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年出版)。主要論文:《論環境保護與環境教育的關係》發表於《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94年第4期,《環境教育是搞好環境保護的關鍵措施》發表於《長江流域源與環境》1996年第1期,《論資源利用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發表於《地學與發展》(地震出版社1996年出版),《論環境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發表於《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99年第1期,《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地學哲學思考》發表於《地學哲學與可持續發展》(中國文史出版社1998年出版),《論地學哲學與天地生人研究關係》發表於《地學與社會》(地震出版社1994年出版)等。
成就及榮譽
曾先後擔任華中師範大學教授、學術委員會委員、職稱評定委員會委員、湖北省職稱評定組副組長、湖北省政協委員、科協委員、湖北省地理學會理事長、湖北省地質學會常務理事、湖北省旅遊學會顧問、湖北省李四光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中國地理學會理事兼長江分會副主任、中國地質學會第四紀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地質大學兼職教授、信陽師院兼職教授。曾應邀去英國、加拿大、美國、香港、澳門、台灣等國家和地區出席國際學術會議訪問講學。招收20名研究生,應邀在全國各地大、中學作科學報告百來次,反應熱烈。獲湖北省科學大會獎、湖北省高校先進科研個人獎、國家教育委員會榮譽獎、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榮譽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湖北省優秀學術論文一等獎,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其它信息
從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共培養20名研究生,均晉升高級職稱,6人獲博士學位,他經常在教學研究中強調“為學貴自得”,掌握自學方法,終身享用不盡;強調“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精耕細作,收穫自來不用強求;強調“百家爭鳴”,廣求良師,擴大眼界,取長補短,更上一層樓;強調做學問要耐得住清苦度日,克勤克儉,為人表率;強調理論聯繫實際,為社會主義建設無私奉獻;強調“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必須時時努力,永不懈怠;強調“學無止境”,要終身求索,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所以被研究生們譽為“治學的良師,人生的楷模”。
1985年,應邀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出席第一屆國際地貌學大會;1987年應邀去加拿大哈里法克斯市達荷因大學出席“晚新生界海平面變化國際學術討論會”,同年又應邀去渥太華大學出席“第12屆國際第四紀聯合會學術研討會”;1989年應邀去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出席第28屆國際地質學大會;1991年應邀去香港大學交流、訪問和講學;1992年應香港地理學會之邀去香港浸會大學出席“長江流域水患與三峽工程研討會”,發表“長江會不會成為黃河第二”學術論文,後被香港中華書局出版的《長江水患與三峽工程》一書全文發表;1993年應澳門環境委員會委員黃就順先生之邀去澳門交流訪問;1997年應邀去台灣出席“21世紀科技發展與人才培育國際學術討論會”,發表“琢玉成器千秋業——論人才培育之道”學術論文後被台灣《中外雜誌》(1998年3月號,第63卷第3期)全文發表;提交國際學術會議上的兩篇英文文章:“The Glacial Topography in the Area of the Middle-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和 “Water·logging Disaster and Reduction Measures in the Lake Area in Jianghan Plain,Central China”被德國國際學術雜誌《GeoJournal》全文發表;1998年應邀去香港中文大學出席“21世紀的中國與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環境與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保護”學術論文,後被《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雜誌全文發表;2001年應邀去四川省成都市出席“青藏高原東緣環境演化與森林生態學術研討會”,並實地考察了川西貢嘎山現代冰川地貌,發表“論海洋性冰川地貌特色及其地學意義”;2002年應邀去四川省都江堰市出席“第八屆全國第四紀學術大會”,並實地考察了松潘草原的山地地貌、臥龍熊貓保護區自然環境的特點。與此同時,先後被聘為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學術委員與顧問,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鹹寧學院、襄樊學院、南陽師範學院、信陽師範學院等高等院校的兼職教授,襄樊市人民政府顧問等職。陸續在全國上百所大專院校報告李四光愛國主義思想、獻身科學的精神和為社會主義建設作出很大貢獻的光輝事跡,被《湖北日報》等報導為“用李四光愛國主義精神啟迪學生心靈”。《華中師院》報也報導說:“思想性知識性針對性融為一體——景才瑞教授給全院學生上德育課。” 在申報自然地理專業博士點過程中,有全國著名的十多位同行院士書面推薦,獎譽良多,在向領導匯報情況後,已經得到當時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主任、國家教委主任朱開軒同志首肯。後來只因年齡超限,在學科組中未獲通過,失去再作培養高級建設人才的機會,極為可惜。他表示終身遺憾,愧對所在單位,愧對今生。
主要著作簡介
論新構造運動與地殼穩定性
本文對新構造運動與地殼穩定性進行了研究。文章認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處在發展變化的運動之中,地殼當然也不例外。文章圍繞新構造運動、地殼穩定性、新構造運動與地殼穩定性進行了論述。
論環境保護與環境教育的關係
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唯一大環境,對它的認識、利用、改造與保護逐步深化.要保護周圍環境,必須事先進行環境教育,增強環境意識,環境教育應成為義務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
青藏高原東緣地貌發展及其地學意義
本文對青藏高原東緣地貌發展及其地學意義進行了論述。文章指出,在青藏高原東南部和東部與第三級階梯的接觸部分,發育了許多高大的山脈。這一峽谷地帶,堆積地貌不發育,而山崩、滑坡、土石流頻繁;植被垂直分帶明顯,山下為茂密的森林,而山上為雪山、冰川,共同構成瑰麗的圖景.在這一高山峽谷地區數千米高原上,分布有不少由古冰磧物發育形成的紅色風化殼.紅色風化殼是濕熱氣候的產物,這表明古冰磧物堆積時的高原並不高,同時也證明青藏高原第四紀冰期序列所反映的氣候波動周期長、幅度大,並與高原隆升同步發生的道理.
論李四光學術思想中辯證思維的特色
李四光教授衝破機械唯物主義的障礙,在不斷地批判學習與創新過程中,樹立了堅定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其學術思想中辯證思維的特色有理論與實踐的辯證統一、批判與學習的辯證統一、繼承與創新的辯證統一以及客觀辯證法與主觀辯證法的辯證統一.從發展的觀點看待一切事物,從學以致用的觀點處理一切事物,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敢於創新,獨樹一幟.
論中國西部開發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東部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為了求得相對的平衡,共同富裕,因此中國西部必須緊迫地開發;但因西部的自然生態環境比較脆弱,所以,只能實事求是地適度開發,依靠科學技術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使知識化與工業化互相促進,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同步進行.
論如何構建人地和諧的和諧社會
構建人地和諧的和諧社會,首先在於認識人地關係,以及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闡述了人地關係的概念及其內涵,分析了人地矛盾及其表現,論述了構建人地和諧的和諧社會應注重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系統發展觀、樹立生態倫理和環境道德觀念、加強立法工作以保護生態環境和加強國民生態文明教育等幾個方面的對策和措施.依照人地和諧的規律行事,構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和諧社會.
論城市化與人口集散流動
城市化隨著人類社會的向前發展而發展.先是"有市無城"、"日中為市",人口早集晚散;到了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有市也有城牆的城市才逐漸形成,但規模都不太大,城中雖有一定數量的定居人口,但人口仍然是早集晚散;一直到了資本主義大機器生產時代,大量農業人口湧入城市,城市化才大發展起來,出現"城市膨脹",城牆的保衛作用喪失以及後資本主義社會的"逆城市化"發展過程.隨著和諧社會的建設和發展,人類社會將向更高級階段發展,城市鄉村化,鄉村城市化,城鄉差別逐步消滅,城市化將完成它的歷史使命,人口自由流動,集散自如.
論海洋性冰川地貌特色及其地學意義
包括龍門山、貢嘎山、峨眉山、螺髻山、玉龍山等在內的青藏高原東緣,峽谷深切,山勢險峻,極高山雪峰林立,海洋性冰川活躍.不少河流的乾支流多發源於古冰川U形槽谷中,往下則急轉為深切的V形谷,後因高原隆起而成"谷中谷"形態,或是支流以跌水或瀑布形式匯入主流.在有些基座階地河流相沉積物的底部,保留著一層受過濕熱風化帶紅色的冰川堆磧物,已被抬高至數千m的不同高度;這在青藏高原東緣環境演化過程中,說明青藏高原第四紀冰期序列所反映的氣候波動周期長、幅度大,並與高原隆升同步發生.否則就不可能在高原南緣於喀里山口東面札個納溝東岸海拔5 000~5 200 m的阿茲秋山嶺頂部,殘留厚約20~180 m的褐紅色風化冰磧物.
論大陸性冰川地貌特色及其地學意義
中國西北部的現代高山冰川屬於極大陸性冰川.溫度極低,活動性很小,比較穩定,以位於極高的海拔高度及極低的溫度得以保存,降雪量比較少,積累與消融均比較緩慢,其地質地貌作用不強,所形成的冰川地貌不如海洋性冰川顯著,稱為高位山地冰川,祁連山等中國西北部大陸性冰川的地質地貌作用較弱,所形成的冰川U形谷與冰斗等等均比較淺平,側磧堤與終磧壟也不那么高大,呈現具體而微平緩的地貌特色.
華中師範大學教授盤點
華中師範大學(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簡稱華中師大或華師)是中國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師範大學,具有百年悠久歷史的老校,位於中國湖北省武漢市。學校位於武漢市洪山區風景優美的桂子山上,占地133.34公頃,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