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政要》

《貞觀政要》

《貞觀政要》十卷,唐吳兢撰,約成書於唐開元八、九年。是一部政論性的史書。這部書以記言為主,所記基本上是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與臣下魏徵、王珪、房玄齡、杜如晦等人關於施政問題的對話以及一些大臣的諫議和勸諫奏疏。此外也記載了一些政治、經濟上的重大措施。

《貞觀政要》 《貞觀政要》
《貞觀政要》,十卷,專題性史書,唐吳兢撰,約成書於唐開元八、九年。吳兢寫作此書是借古諷今,借歌頌 唐太宗時代的德政,告誡後世君王要 擇善從之,以利 江山穩固。此書的體例和方法與《尚書》、《國語》相類,所記基本為貞觀年間唐太宗與 魏徵等四十五位大臣的問答,也有大臣的勸諫奏疏及政治、經濟上的重大措施。對唐太宗君臣治國安邦的經驗進行了全面總結,也列舉唐太宗晚年的奢靡放縱,因書中論述統治之道,受到歷代統治者的重視。

作者簡介

《貞觀政要》全書10卷40篇,

《貞觀政要》 《貞觀政要》
8萬餘言,作者是唐代史學家 吳兢。吳兢,唐汴州浚儀(今河南開封)人,出生於唐高宗總章三年(670年),病逝於 唐玄宗天寶八年(749年)。吳兢年輕時就立志從事史學事業, 武則天時,經友人推薦,開始擔任史官。吳兢具有忠於歷史的赤誠。當時武三思領導修撰國史,武三思等人以朋黨為界限,記事不實。吳兢憤而私撰《唐書》、《唐春秋》,意欲為後人留下信史。

唐中宗時,吳兢任右補闕,與劉知幾等人共修《則天實錄》。書成後,轉任起居郎,又遷水部郎中。開元初,自請繼續修史,得準與劉知幾撰《睿宗實錄》,並重修《則天實錄》。劉知幾去世後,張說為相,見到書中記載張易之誘他誣陷魏元忠之事,感到不安。故意對吳兢說:“劉五(知幾)修實錄,記魏齊公事,殊不相饒假,與說毒手。”吳兢從容回答說:“是兢書之,非劉公修述,草本猶在。其人已亡,不可誣枉於幽魂,令相公有怪耳。”張說幾次請求刪改,他都斷然拒絕,凜然回答:“若取人情,何名為直筆。”(以上引文均見《唐會要·史館雜錄》)時人稱譽他是當世董狐

吳兢任史職30餘年,編纂唐國史65卷。唐玄宗開元十七年(729年)以後他調離史職,先後任荊州司馬,台、洪、饒、蘄四州刺史,相州長史、鄴郡太守、恆王師傅等職。70歲以後,他有感於南北朝史繁雜,撰寫梁、齊、周史各10卷,陳史5卷,隋史20卷。

主要內容

《貞觀政要》是著名的貞觀之治的翔實記錄。吳兢撰此書,是為“垂世立教”,“義在懲勸”。它成為後人批評腐敗政治的武器和清明政治的藍本。

《貞觀政要》 《貞觀政要》

《貞觀政要》,全書共10卷40篇。基本上是以卷分類,分別輯錄了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與魏徵、房玄齡杜如晦等大臣的問答,大臣的諍議和奏疏,以及政治上的設施等。它和《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等有關貞觀政事的記載相比,較為詳細,為研究唐初政治和李世民、魏徵等人的政治思想提供了重要資料。書中提出了”君依於國,國依於民”的重民思想,務實求治、與民休息、重視農業、發展生產的施政方針,”愛之如一”較為持平的民族政策,用人惟賢才的主張,廣開言路的開明措施,尊儒重教的文化政策,仁德先行、省刑慎罰的統治策略,以及儉約慎行、善始慎終的人格要求。它是中國開明封建統治的戰略和策略理論和實踐的集大成。

第1卷有《君道》、《政體》2篇,記載李唐政權建立後,李世民和魏徵等人討論如何汲取歷史教訓,勵精圖治,鞏固政權的思想和史實。他們鑒於隋二世而亡的教訓,提出”君依於國,國依於民”的重民思想,制定偃革興文,布德施惠,居安思危,務實求治的施政方針,由天下大亂達到了天下大治。這是全書的核心內容。《君道》篇列全書首卷之首,基本內容講為君之道,也可看作全書的總綱。認為有道明君治理國家就能安定興盛,無道昏君統治天下則必動亂危亡。“社稷安危,國家治亂,在於一人而已”。“有道明君”的典型是唐太宗,“無道昏君”的代表是隋煬帝。書中主要從三個方面討論為君之道的教訓:一是把握創業與守成的關係。創業歷險,固然艱難,但創業後要居安思危,安而能懼,這對於君臨天下的帝王來說,守業豈不更難?二是正確處理君民關係。明君常思古訓:“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為君不能“竭澤而漁”,逼使百姓起來造反。三是正確對待君臣關係。君如頭腦,臣如四肢,要密切配合,皇帝應聽取臣下意見,兼聽則明,且要誘導臣下敢於諫諍,以避免決策錯誤。

第2卷有《求諫》、《納諫》等3篇,記錄唐初君臣虛己外求、從諫如流的盛況,反映了唐初統治集團內部能夠發表和聽取不同意見,君主比較開明,君臣關係比較和諧的事實。

《貞觀政要》 唐太宗李世民

第3卷有《擇官》等3篇,記錄了唐初“用人唯賢才”,知人善用,重視地方官人選等情況,提出了官不在多,寧缺勿濫的思想。

第4卷有《教誡太子諸王》等4篇,記錄了李世民等人教育太子諸王遵守法度,尊敬師長,知稼穡之艱難,愛護民力的言論和事跡。

第5卷的《仁義》等5篇和第7卷的《崇儒學》等3篇,反映了唐初統治者尊崇儒學,重視道德教化,主張省刑慎罰,以仁義治天下的思想。

第6卷有《儉約》、《奢縱》等9篇,記錄李世民等人節己順民,儉約慎行,反對鋪張浪費的言行。

第8卷有《務農》等5篇,記錄唐初統治者重視農桑、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發展生產的言論和措施。

第9卷有《征伐》、《安邊》2篇,記載唐初御邊的武功和安邊之策,以及對屢犯邊境的各少數民族採取恩威並施、以德懷人的民族懷柔政策。

第10卷有《慎終》等4篇,反映李世民和魏徵等人注意防微杜漸,力求善始慎終的思想與事跡。

主要特點

《貞觀政要》是一部政論性的史書。

《貞觀政要》 《貞觀政要》
這部書以記言為主,所記基本上是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與臣下魏徵、 王珪、房玄齡、杜如晦等人關於施政問題的對話以及一些大臣的諫議和勸諫奏疏。此外也記載了一些政治、經濟上的重大措施。

《貞觀政要》雖記載史實,但不按時間順序組織全書,而是從總結唐太宗治國施政經驗,告誡當今皇上的意圖出發,將君臣問答、奏疏、方略等材料,按照為君之道、任賢納諫、君臣鑑戒、教戒太子、道德倫理、正身修德、崇尚儒術、固本寬刑、征伐安邊、善始慎終等一系列專題內容歸類排列,使這部著作既有史實,又有很強的政論色彩;既是唐太宗貞觀之治的歷史記錄,又蘊含著豐富的治國安民的政治觀點和成功的施政經驗。這部書是對中國史學史上古老記言體裁加以改造更新而創作出來的,是一部獨具特色,對人富有啟發的歷史著作。

《貞觀政要》寫作於開元、天寶之際。當時的社會仍呈現著興旺的景象,但社會危機已露端倪,政治上頗為敏感的吳兢已感受到衰頹的趨勢。為了保證唐皇朝的長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總結唐太宗君臣相得、勵精圖治的成功經驗,為當時的帝王樹立起施政的楷模。《貞觀政要》正是基於這樣一個政治目的而寫成的,所以它一直以其具有治國安民的重大參考價值,而得到歷代的珍視。

書中所記述的封建政治問題是全面而詳備的。吳兢把君主作為封建政權的關鍵,他在開卷的第一篇《君道》中,首先探討了為君之道。他列舉唐太宗的言論說明:要想當好君主,必先安定百姓,要想安定天下,必須先正自身。把安民與修養自身當作為君的兩個要素,對於君主的個人修養,他以唐太宗為例,說明清心寡欲和虛心納諫是相當重要的。做到這兩點,是唐太宗成功的關鍵,從歷代統治者的施政實踐上看,這兩條對於政權安危具有普遍意義。

在書中,吳兢還重點記述了人才使用問題。書中介紹了唐太宗知人善任、任人唯賢的事跡。唐太宗對用人有較深刻的認識,他一再強調“為政之要,唯在得人。”(《貞觀政要·崇儒》)對於人才,他提出了必須具有高尚品德,能夠克己恭儉,正直廉潔等要求。為此,他不但採取了一系列選拔人才的措施,而且非常重視對官員的考核和賞罰。通過唐太宗的努力,一批人才集中於初唐政壇,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大批人才的出現,也在鞏固封建政權,組織民眾生產,安定民眾生活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正是君明臣賢,上下一心,才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吳兢在此似乎同意魏徵的觀點:“大廈雲構,非一木之枝;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隋書》卷66“後論”)知賢用賢一直是古代政治家非常重視的問題,唐太宗君臣相得的實踐,為此提供了一個成功的佐證。《貞觀政要》對此的記述,則把這一問題的討論引向了深入。

《貞觀政要》 《貞觀政要》

吳兢在書中還對太宗朝的大政方針進行了歸納和概述,其中做得成功的有偃武修文、崇尚儒學、加強禮治、執法寬弛、休養生息、安定民眾,採取懷柔政策,安撫周邊少數民族等等。農業是安定民心、治理國家的根本,這是歷代有識統治者的共識,但真正能抓住這一環節不放,取得實際效果的,卻不多見。唐太宗也非常重視農業生產。他說:“凡事皆須務本。國以人為本,人以衣食為本,凡營衣食,以不失時為本。夫不失時者,在人君簡靜乃可致耳,若兵戈屢動,土木不息,而欲不奪農時,其可得乎?”(《貞觀政要·務農》)這個說法比之前代政論家的言論,應該說沒有太多新意。但作為一個執政者本身,有了這個認識,又能把它貫徹到自己的政策方針中去,其作用就難以估量了。唐太宗在兵戈擾攘之後,把自己的簡靜無為,推廣為對天下民眾實行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的政策,很快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貞觀後期天下豐足,可以上比漢初的文景盛況。對此,歷代統治者都心往神追,可通過努力把它變為現實,卻是相當大的難題,《貞觀政要》對此的記述,很有理論指導意義。

唐太宗是一位非常精明的政治家,對於如何保持長治久安,使李家天下穩如磐石是非常關心的。他看得非常明白:“前代撥亂創業之主,生長民間,皆識達情偽,罕至於敗亡。逮乎繼世守文之君,生而富貴,不知疾苦,動至夷滅。”(《貞觀政要·君臣鑑戒》)有鑒於此,他對於皇位繼承人的選擇、教育,頗費了一番苦心。雖然他的一番努力最後歸於失敗:他的皇太子李承乾因驕奢淫逸被廢,另一位太子李治庸懦無能,沒能很好繼承他的事業。但他慮及身後,嚴教子弟的作法,顯示出他的政治遠見,對於封建帝王來說,他的作法值得學習。吳兢特立《太子諸王定分》、《教戒太子諸王》等篇,對此進行記述,說明他也認為這是關係國家安危的重大問題。

《貞觀政要》中,也反映了吳兢思想中的一些消極東西。如書中第五卷羅列了關於封建倫理道德的一些說教;第六卷中又列舉了許多關於修身養性的議論。這固然是希望統治者能夠正身修德,作出表率,但也表明吳兢對封建倫理的重視和虔誠。

主要版本

《貞觀政要》,記錄唐初貞觀年間君臣討論政治得失的重要政論史籍。唐中期史官吳兢撰,成書於唐玄宗開元初年。元代戈直採錄柳芳、歐陽修司馬光等人議論,附註於下,稱為”集論”。流傳下來的版本不多。

《貞觀政要》現存最早刻本是明洪武三年王氏勤有堂刻本。元代戈直集各古本,加以校釋,是為戈本,流傳至今。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以涵芬樓影印之戈直註明成化本加以校點刊行。

貢獻影響

《貞觀政要》 《貞觀政要》
《貞觀政要》一書的價值,除了在於它所反映的唐太宗“貞觀之治”,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為研究唐初歷史提供許多寶貴的資料以外,不論是唐太宗兼德則明、從善如流的態度,還是以 魏徵為首的直言諫諍精神,都足以作為今日朝野關係的模板、建設國家的圭臬。

《貞觀政要》在史料學方面也具有重要價值。現在唐代起居注、實錄、國史已不存,《貞觀政要》是現存記載太宗朝歷史較早的一部史書。書中保存了較多的重要史實,比它晚出的《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等書所記貞觀年間史實,有些方面也不如它詳盡。

學者評價

桂羅敏:《貞觀政要》在問世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

《貞觀政要》 《貞觀政要》
吳兢在朝廷內始終處於被壓制的境地,受唐玄宗所壓,受張說所壓,……但它確是本好書,在沉默了多年後,它終被後人在歷史的塵土中發掘出來,奉為經典之書。(《〈貞觀政要》問世冷遇考》)

閆質傑:生活在玄宗時代的吳兢,看到玄宗政治後不如前,諷諫玄宗,在《政要》中直書不諱,大寫貞觀後期遜前的事實及原因,從這裡可以看出封建史學家吳兢的良苦用心。(《吳兢與《貞觀政要》》)

衷成:時有“今董狐”之譽的唐代史學家吳兢編撰的《貞觀政要》,是一部史學著作,也是一部政治倫理著作。……特別是它作為一部總結古代政治倫理精粹的名著,為後世從政者、政治家、思想家和學者所重視,並曾於九世紀東傳日本,受到皇家、幕府的青睞。(《讀古代政治倫理名著——《貞觀政要》》)

耿餘輝:《貞觀政要》是我國的古典文化遺產,可是國人卻始終未珍惜它,實在是令人遺憾,……但這部古典領導學,卻長期風靡日本,日本從一條天皇執政以來,歷代君王都以《貞觀政要》為治國寶典。(《吳兢與《貞觀政要》)

相關詞條

參考資料

1、《中國大百科全書》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中國少年兒童百科全書》      浙江教育出版社
3、《中國古代典籍一百種簡介》   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
4、http://book.sina.com.cn/nzt/history/his/zhenguanzhengyao/index.shtml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