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熱

讀經熱

一些教育界人士表示,規範“讀經熱”,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僅靠學校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從根本上還需要學校、家長和社會共同努力,營造一個健康的文化環境。

概述

讀經熱讀經熱

讀經熱在近幾年方興未艾,發起於台灣。在教育界頗受爭議。反對者認為,讓孩子死記不理解的東西,是“填鴨式教學”。倡導者則激烈批評現行的西化教育方式。其中的利弊,專業人士怕也難以說得清。

近十餘年來國學熱潮漸漸興起,它與當代新儒學之成為國際性的文化思潮似乎存在一種聯繫,以致往往將國學等同於儒學,並賦予它以改變世道人心的重任。為了普及此種國學,隨之而提倡讀經,因讀經非常因難,遂有一些學者以通俗的方式講解儒家經典;於是“一場讀經熱、國學熱、經典熱席捲中華大地”。

有報紙稱:在全國的許多中國小校,“四書五經”又重新走進課堂,成為一門要求學生熟讀、背誦的必修課程。據說,北京目前已有25所學校開展“讀經”活動。廣州市的“五一”國小等學校,早在1998年就試行“讀經”,全國計有100萬孩子加入了“讀經”行列。

在去年的北京市人大會上,有代表提出一個“大力推進經典誦讀工程”的提案,頗受各方關注和重視。在國家教育部2000年制訂的中國小語文教學大綱中,明確推薦的古詩文背誦篇目,有140篇之多,《論語》《孟子》 、《莊子》、《荀子》、《詩經》等選篇比過去有了明顯增加。現在語文課本還在不斷修訂中,今後古典詩文比重還會逐漸加大。還有訊息說,山東曲阜辦起了“誦經”班,挑選入學兒童中的聰慧者,進行專門教育,執教者是國學功底深厚的七八十歲的老先生……

專家估計,儒家經典誦讀工程推行十年來,中國內地有一百多個城市數百萬少年兒童參與了經典誦讀活動,北京民間開辦的讀經機構接近十家,潛在的讀經幼兒群體超過五十萬。台灣、香港也有一百多萬兒童參與,東南亞及美國、加拿大、阿根廷、墨西哥、澳洲、俄羅斯、德國、盧森堡等地,也有三百萬家庭受此影響。

山東省教育廳基教處處長關延平解釋說,傳統文化作品中有精華,也有糟粕,不能隨便拿來就用,比如《弟子規》《三字經》中就有宣揚宿命論、順民思想等封建禮教和迷信思想的內容,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相悖的,必須加以揚棄,不能不加選擇地灌輸給中國小生。

引發熱議

讀經熱讀經熱

1、如果讀,怎么讀?
培養具有傳統文化素養的現代公民這場蓬勃的“讀經熱”該如何規範?在沈桂鵬教授看來,《三字經》、《弟子規》等在當時的歷史和文化背景下產生,帶有封建時代某些落後的思想,“比如說孝敬父母提倡整天陪護左右,要供其衣食住行,難道現在社會將父母送進敬老院照顧就一定是不孝了嗎?”他認為,古代經典一點都沒有發展地繼承是不現實的,如果能做到“古為今用”,從現代社會的角度去闡釋某些觀點,注入全新的內涵,不失為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

錫山高中教國學的老師說,如果刪減容易造成經典被斷章取義,會對社會產生誤導,老師應該忠實於原版,進行原汁原味的教學,但在教的過程中,價值判斷上要有所取捨,注意將國學經典和時代性相結合,著眼於培養具有傳統文化素養的現代公民。東北塘國小的楊校長也同意這樣的觀點,“要相信我們的老師,相信我們的孩子,他們會對經典作品作出正確的理解。”

2、讀經熱非即國學熱
現今好像很有些“國學熱”的樣子。載在媒體的報導,有童學館,有淑女學堂,為成人辦班的則有面向企業家的國學班,網站也有了國學部落格圈。然而,在熱鬧中多的是讀經,而非國學。 讀經和國學,是有區別的。童學館讀《三字經》《千字文》,無非是蒙學讀物,談不上國學,淑女學堂據說在授以琴棋書畫之外也讀詩詞,但不知是否包括《詩經》,倘包舉在內則為讀經也自無可疑。否則,“不學詩無以言”原是孔子的話,讀別的詩集也勉強可算“承夫子之教”;至於國學班之設,就很難想像它不讀儒家經籍了。

如果讀經就是研習國學,那么明清科舉考試必考四書五經,而經義又必須呈現於八股文之中,士子之作八股文者多矣,他們難道都在國學大家或小家之列嗎?他們即使皓首窮經,能夠稱得上通曉國學者罕有其人。可見讀經非即國學之謂。

治國學,誠然必須研讀古書,並不拒絕儒家典籍,但是還得力求博通經史子集,並且研究文字音韻之學,更要依循王國維所說的注重“兩重證據”(古文獻與地下發掘材料),這豈是讀經所能比擬。辦一陳班、讀幾年經,算是振興國學了嗎?此與國學何乾?

3、中國小生“讀經熱”如何規範?保持純淨,還是斷章取義?
不過,山東省教育部門的做法也招致了一些非議。山東省社科院文化研究所所長塗可國說,《三字經》《弟子規》《神童詩》都是明清以來重要的啟蒙讀物,在道德勸誡、歷史文化知識普及、傳統語文教育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儘管中國小生一開始不明白其內涵,久而久之就能起到文化薰陶和思想潤澤的作用。
“必須承認,這些文章中的確有強調繁文縟節、犧牲個性、男尊女卑等消極落後的內容,是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相符合的意識形態,我們必須批判地繼承。”塗可國說,“但是,我還是主張全文背誦,這些作品是順暢、完整的整體,不應該斷章取義。為了讓學生正確地理解,需要老師進行講解和指導。把不好的東西告訴學生,這更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判斷鑑別能力。”

“既然要篩選,就要明確哪些內容是糟粕?到底該刪除哪些內容?但沒人能回答這個問題。”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曾振宇說,閱讀傳統經典其實需要站在時代的立場進行抽象的理解,進行創造性的發揮,只要掌握其精神取向就可以了。“要相信我們的老師,相信我們的孩子,他們會對經典作品作出正確的理解。”

濟南市民王志勇對教育部門此項禁令的效果表示質疑。他說,這類經典大多是家長教孩子讀,並且非常普遍。即便把學校的行為約束住了,卻無法影響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許多家長出於讓鍛鍊孩子說話、認字的目的讓孩子背誦《三字經》《弟子規》,如果家長不能正確地理解和引導孩子,教育部門光約束學校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爭議的焦點

讀經熱讀經熱

爭論圍繞著由“當代大儒”蔣慶編撰的12冊“中華文化經典基礎教育誦本”而展開,爭論的焦點是該不該讀這種書。這套讀本收錄了19部儒家經典,共15萬字,供中國小生選讀。

反對者如薛涌認為,不明其意讓孩子死記硬背,有違孩子的天性,他不僅贊同當年中國廢除讀經是“英明之舉”,更反對在現代還強迫孩子背誦15萬字自己並不懂的東西。孩子有各種功課,再加上背誦古文,這樣會不堪重負。

讀經的支持者認為,近百年來,中國引進了西方的教育體系,確實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也存在著一個缺陷,即丟棄了中華經典文化,在長達近百年的教育體制中已經沒有傳統經典文化的位置。而這些經典是一個民族智慧的龐大載體,是中華民族屢遭災難而始終沒有解體的堅強紐帶,如果再不重視,民族文化遺產將逐漸消失。

全國大中國小將增加經典詩文課程,是教育部在2010年8月開展的試點。在此之前,不少地區已自行在幼稚園國小中學中開展了此項活動。

幾年來,圍繞中國小生誦經讀典,爭議始終沒有斷過。贊同者認為,現在的青年,讀不懂古文,連斷句都不會,再過若干年,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只能在港台甚至外國尋覓了。而反對者認為,以小孩子的理解力,難以理解傳統經典的綜合內涵,倒不如等他真正理解並有興趣時再去研讀。如果說,來自民間的爭論,更多還是從“文化立德”的效果上展開,山東省教育廳的禁令,顯然更著眼於傳統經典中的糟粕可能形成負面影響的意識形態層面了。

網民們對此事的看法,基本處於“支持讀經誦典,擔憂學習效果”。換言之,是對我國傳統經典的文化價值,人們持一致認同態度、並認為一定要在青少年身上傳承下去。而“不同聲音”,僅在於能否學得進、學得好層面上產生的。因為人們心裡清楚,傳統經典雖然不是一項直接“換飯吃”的技能,但是讓孩子們學學這些,等於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了“先學做人,後學做事”的育人規律。相對於應試教育重“術”不重“德”的功利,這樣的誦讀活動當然必要。

設身處地站在主管教育的政府機關角度,山東省教育廳的做法,並非不可理解。但是他們對傳統經典“禁原汁原味”的做法,卻讓人很難認同。原因很簡單,如果只以簡單的“現在時”來認識傳統經典,其中的糟粕確實存在。但是你說“不可不加選擇”,那百姓更關心的,是誰能擔起選擇的重任,如何保證不傷害原作完整與完美,從而保證孩子們讀的不是縮水經典。

作為省級教育廳,要能看到青少年讀經誦典的爭論焦點,不在於該不該讀,而在於如何解決“怎么讀”。而解決怎么讀問題,不能僅僅靠發個禁令檔案,把難題推給下邊,而是或組織專家學者學術攻關,或通過一定的開放形式,以獲得社會認可來完成。

觀念各有不同

讀經熱讀經熱

1、“讀經熱”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我以前是支持讀經的,認為中國古代的經典,不好不好,支撐了幾千年的傳統不斷絕,也有它好的地方。所以看到一些讀經熱中出現比較荒唐的情況,覺得大家畢竟疏遠經典那么多年了,不好撿回來,出點這樣那樣的問題是可以理解的。但于丹現象使我徹底認識到所謂的“讀經熱”不能再這樣下去了,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經典回歸,而是一場由腐敗投機的政客和失去節操的偽精英用來愚民和套錢的工具
中國古代經典中具有非常優秀的成分,其精神本質完全可以和現代文明進行溝通對話,並最終與之融合,但這些優秀的成分決不包括于丹的論語所倡導的那些東西。
我也明白了,我們今天如果再來提倡回歸經典和閱讀經典的話,真的需要建立在對古代文化進行嚴肅梳理和研究的基礎上的。提倡嚴肅的研究,這一點太重要了。媒體的逐利取向和巨大的影響能力,可以製造出任何一場聲勢浩大的社會性的偽需求。真的象有人所說的那樣,民眾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嗎?我看未必。就象魯迅說閏土一樣:是覺得苦,卻又形容不出。難道不是嗎?

2、經典文章本身蘊涵的哲理,也會讓孩子的心胸變開闊
有的家長們對時下兒童讀經熱大多表示認同。有的說,經典文章本身蘊涵的哲理,也會讓孩子的心胸變開闊。孩子讀經後,變得很講禮貌,孝敬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孩子逐漸學會運用《三字經》的話語看待生活中發生的事情,甚至糾正父母行為中不當的地方。通過學習傳統文化,把孩子從電腦遊戲中的有害環境中爭過來,培養孩子們的愛心、孝心和責任心。
吉林省集安益盛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場部經理關春霞女士對記者說,學習經典是一種難得的陶冶。讀經書,才知道古大德的快樂,他們淡泊名利生死,重在修心養德。在她感召下,她的白領同行每天讀完一部經再上崗。

3、我依然要說:“讀經”行動應該緩行!
有點家長反映:絕不反對“讀經”,我舉雙手贊成“讀經”。幾年前,有幸見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專門編寫語文教材的資深編輯張必錕先生,我曾冒昧地對老先生說:“我覺得幾十年來中學語文課本的編寫缺乏文化含量,中國數千年來的傳統文化在課本中沒有得到充分體現。”老先生頻頻點頭,若有所思。我感覺他是贊成我的看法的,但他“身在廬山”,自有隱衷,又能說什麼呢?現在,“讀經”活動自下而上地展開,頗有“星火燎原”的勢頭,這無疑是對中國小語文教材編寫的一個嚴峻挑戰。推廣“讀經”,承傳文化,這似乎已成大家的共識了。

現在的問題是,“讀經”究竟是為了什麼?這“經”應當包含哪些內容?就目前“讀經”的態勢看,好像“讀經”無非是讀一點“四書五經”,擴而大之,再讀一點古典文學作品,使青年學生有一個較厚實的文化和文學基礎。竊以為,這是一種“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的做法。我的看法是:“讀經”應當讀的是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經典,不僅要讀儒家四書五經之類,還要讀一點道家、佛家、墨家、法家,更要讀“五四”新文化。

中國的傳統文化,猶如一條奔騰不息、百川匯聚的大河,唯讀一些四書五經,豈能領略和把握這條大河的全貌?豈能悟到中國文化的真諦?特別是“五四”新文化,它不僅刷新了中國的古代文化,注入了剛健、鮮活的西方文化特質,同時保留了中國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精華,鑄造成了一種嶄新的中國現代文化,已經成為中國文化長河中最輝煌的一個樂章,我們怎能捨近求遠,棄之不顧?因此,全面地、準確地審視和把握中國的傳統文化,理應成為我們“讀經”的主導思想;慎重地、精心地遴選文化發展史中的那些有代表性的“經典”作品,應該成為中國小語文教材的編寫宗旨。

讀經熱讀經熱

4、兒童讀經到底有沒有好處呢?幾位教育工作者對記者談了他們的看法。
在中學教語文的李老師痛切地對記者說,如今教育界存在著重科技教育、輕語言教育的現象,以致不少國小畢業生寫不好一篇短文,國中畢業生寫不好一封信,高中畢業生寫不出一篇散文,大學畢業生寫不好一篇像樣的論文。傳統文化經典不但有利於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和語言能力,而且還能教人明理,振奮精神。

福建師範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導師張善文教授認為,家長引導孩子誦讀古典經文是值得讚許的。古人編過不少啟蒙讀物,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唐詩三百首》、《千家詩》、《古文觀止》等,它們的內容大都十分精粹,都是立足於少年兒童的文化和道德修養養成,是“國學”的基礎。

5、背經是“蒙啟”
幾乎所有反對讀經者都提倡讀好的古書古文,這是一個有趣的現象。比如,文懷沙說:“中國小課本中選錄優秀的四書五經文章是好事。”李澤厚更費時費力寫了大部頭的《論語今讀》,供現代青年親近古籍。

學人們反對讀經的理由大致相同。儒家經典中的很多道德思想觀念是與封建帝制的政治經濟體制、小農生產生活方式相聯繫的。即便是“原則上支持讀經”的杜維明,也不諱言儒家傳統的糟粕和遺毒——反民主的權威政治、小農經濟的保守意識、宗族等級思想、男性中心主義、缺乏理性、蔑視客觀法律規章的人治、配合專制統治的奴性教育、荼毒性靈和個性的綱常名教、標榜君權父權夫權的倫理禮教等等。而這些東西被不加區分地一股腦兒灌進沒有辨別能力的孩子腦子裡,後果極其嚴重。

北京崇文區教科所的饒芳說,讀經本來無可厚非,可牽涉到孩子,就該慎之又慎。傳統經典精華與糟粕並存,如何區分?由誰來區分?標準是什麼?這個區分的工作非常重要而艱巨,但現在的讀經幾乎沒有教材的篩選,沒有師資的培訓。儒家的“經”有一大堆,糟粕極多,作為教材很有問題。

背誦這種教育形式也受到較多質疑。嶽麓書院的吳仰湘認為孩子如果不解其意地填鴨強灌,會打擊破壞孩子的好學心,有害無益。而據媒體報導,上海市教委叫停“孟母堂”的主要原因,就是其開展的“讀經教育”,從內容到教學方法,都與義務教育法中“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不符。

讀經還因涉及經濟問題而愈加複雜。無論是孔廟旅遊、炎黃帝陵祭祖、少兒讀經網,還是誦讀版圖書、學習資料、朗讀光碟的出版,直至作為民間辦學和培訓班新形式的現代私塾和讀經班,都是“新的經濟成長點”。在支持讀經的聲音當中不能排除這方面的因素。

專家的不同看法

近年來,少兒讀經、婦女養性、老總社交似乎都漸漸離不開近年來,少兒讀經、婦女養性、老總社交似乎都漸漸離不開“國學”這張“名片”。全國各地的國學班、孔子學院也如雨後春筍般成長起來。專家普遍表示,國學趨熱是公眾需求增加的必然結果,但良莠不齊依然是目前國內國學教育的基本情況。

那么,怎樣為青少年選擇優秀的古典著作呢?張善文教授認為,要培養孩子的古典文學興趣,不妨先從《唐詩三百首》、《千字文》、《千家詩》、《論語》、 《古文觀止》等古典著作的誦讀著手,當然,要選取其中最精粹、最易為少年兒童所接受的部分。這些讀物不僅能識字明理開智,而且還能教導少年兒童如何做人。

張善文教授強調,引導青少年誦讀經典著作,一個好的誦讀環境也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家長也要有誦讀古典文學作品的熱情和常識。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讀經從娃娃抓起,要先從家長做起。

當然,由於時代的局限性,古典著作中有一些帶有封建色彩的內容,關鍵是老師和家長的古文鑑賞水平需要提高,對孩子誦讀古典著作加以正確引導。

張善文教授說,在中國,許多在科學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大都擁有深厚的“國學”基礎和紮實的語文功底,如錢學森蘇步青李四光華羅庚等。獲得諾貝爾獎的楊振寧、李政道等一些海外華人科學家,也是從小就開始讀四書五經。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誦讀古典著作不僅是培育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性工作,也是幫助人們打開自然科學知識大門的金鑰匙。總之,從人類已有的經驗可知,想像力是成才的重要因素,而一個人的想像力可以依靠文學修養來培育。可以說,從小誦讀一些古典著作,與認識和掌握現代科學知識有著直接而重要的聯繫。
可見,讀經典著作就是向過去的原創性大師學習如何工作、如何生活、如何思考、如何創新的精髓,是以最科學、最經濟的方法繼往開來,推陳出新。

蔣慶是提倡讀經的領軍人物。他指出儒家經典是中國文化的靈魂,特別是自隋實行科舉制度以後,中國有1000多年的經典教育史。蔣慶強調讀經的關鍵是培育孩子的“中國心”,所謂中國人,最根本的是文化意義上的,而中國文化的代表,就是經書。兒童讀經是關係中國文化復興的大事,他引用牟宗三的話,“兒童讀經是中國文化的銀行儲蓄。”海外的杜維明也主張在“儒門淡泊”的現狀下,對儒學傳統做同情的了解,多接觸多閱讀總是好事。

針對批評孩子“和尚念經”苦不堪言的聲音,支持讀經的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曾品元認為,讀經之利弊最終需要看實踐的效果,而這是需要時間的,無論是孟母堂里能流利背中英文經典而不解其意的孩子,還是沒有上過一天學卻考上大學的14歲小姑娘辛蘊甜,目前都不能說明讀經對於孩子的全部人生意味著什麼。蔣慶對此的看法是,兒童的理性發展不成熟,自覺性差,不可能自主要求學習經典。所以兒童讀經必須強制,由家長老師嚴厲督促。等他們長大,自然能理解其利。他的教育理想是培養內聖外王、華魂洋才的經世人才。“內聖”是內心有很高的精神境界和道德要求,“外王”是能從事各種實際的事業,儒者加專家,“華魂”加“洋才”,就是理想的中國人。

在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系劉海波博士看來,正確的是非觀念、良好的習慣,不是兒童的天性,而是教化的結果。是日積月累的灌輸甚至適度懲戒的結果,要培養孩子成為品行良好的有用之才,不是使他從小以自己為中心裁量一切,而是學習和繼承一個源遠流長的偉大傳統。

比較普遍的看法是,孩子當然應當閱讀莎士比亞、安徒生,觀看《哈利·波特》,但同時,也應當把《論語》、《唐詩三百首》放到他們的書桌上。中國的學者應當研究亞里士多德、康德,研究希臘民主制度,英國憲法,但他們也應當研究周易、老子。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要改變人們對於傳統的冷漠心態。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引發的社會問題也日漸增多,而以仁為本、以和為貴、內盡心性、外窮天道的儒家文化與現代社會形成了良性互補。

評論

讀經熱讀經熱

近年來中央電視台的一些講經欄目,比如說《三字經》、《弟子規》、《論語》等,引發了社會對古典傳統文化學習的熱潮。不少地方新聞媒體也跟著仿效。同時,很多家長包括一些中國小學校都開始給學生布置,要求其熟讀過去一些經書。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讀此類經書,甚至不讓孩子去上正常的學校,跟隨一些所謂的老師去讀經書。

面對社會上日盛的讀經熱,我們不能一味或簡單地說這種現象是好或者壞,首先要看這種現象究竟是出於一種什麼樣的目的。按說讀經也是新時代多樣化教育的一種形式,本身無可厚非,但如果因為媒體的連篇累牘而趨之若鶩、流於形式,忽視主流文化價值觀的塑造,在社會上演變成為一種跟風潮,那就不能不引起我們深思。

以《三字經》、《弟子規》、《論語》等為代表的傳統古典文化幾千年來在中國社會影響如此深遠,不管是作為啟蒙教育,還是作為正規教育也罷,毋庸置疑有其積極的意義所在,但更重要的是在過去的那種情況下,可讀的東西不多。人類社會走到今天,已經進入到一個現代化、全球化的發展階段和過程,特別是隨著全球化過程的深入,各種價值觀、思想和文化交匯融合,在這種形勢下,人類教育特別是啟蒙教育也應該與時俱進。

人類的教育主要由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分擔。家庭是一種啟蒙教育,社會是環境的影響,這兩種教育對孩子們的潛移默化和教育都是很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還是在學校的課堂教育,那是一種正規教育。特別是在目前全球化的大形勢下,學校教育的主流地位不可或缺。所以說一開始就要對孩子進行有選擇性的教育。在選擇過程中,要傳頌傳統文化和歷史中優秀的作品,汲取延續其中積極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以及科學健康的內容,但更重要的是把傳統中優秀的東西發揚光大,讓它與時俱進。如果在傳承經典的過程中只是盲目地跟風並形成主流或者時尚,那么就有可能是時代主流的價值或缺。

教育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教育的內容也是豐富多彩的,但是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應該具有延續性和時代的先進性,是一種普世的價值觀。人類文明的重要表現是文化,而文化的核心價值就是價值觀。價值觀可以與時俱進,也應該與時俱進。直到今日,特別是在中國目前金錢至上、權力至上的價值取向在媒體的推波助瀾日益加劇的情況下,如果我們連基本的普世價值都沒有或者不敢認可,社會的發展只強調實用,那么就會致使社會的核心價值觀模糊,甚至陷入到低俗、庸俗、媚俗中,各種陳舊、腐朽的現象就會層出不窮,從而會直接間接影響整個社會的風氣和積極健康價值觀的確定。

反觀近年來社會上興起的傳統文化熱潮,比如國學熱、文物熱、申遺熱等,本來是件大好事,全社會對文化建設的高度關注、熱情參與,是文化建設獲得大發展的重要條件,但是在這股熱潮中,特別是在文化遺產保護中也出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和不良現象:爭奪名人故里,甚至爭奪本來子虛烏有的所謂名人的故里;興建假歷史文物,盲目舉辦祭拜活動;喪失道德底線,混淆基本的是非觀念,肆意炒作一些負面的文化現象、歷史人物和文藝形象。這就引發了人們的思考: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對待傳統文化?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有些人全盤否定傳統文化,認為傳統文化不科學、愚昧、落後,鼓吹洋的比中國的好,新的比舊的好,現代的比古代的好。

這顯然是一種民族虛無主義是數典忘祖。也有些人夜郎自大,認為只有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具有無法比擬的優勢和特點,搞“復古”。這是一種狹隘的民族主義、“國粹主義”。現在又有人在這個問題上搞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不分良莠,不分精華糟粕,只要有利可圖,就打著保護、弘揚傳統文化的旗號搞開發利用。其實質是對傳統文化缺乏敬畏之心,不尊重祖先,把歷史遺產當成手中的玩偶、謀利的工具。古典文化的傳承與現代文化的汲取已經進入到一種荒誕的地步,不知所從。

現在社會中出現的讀經熱,一方面是新聞媒體的引導作用,另一方面是一些中國小跟風,諸如此類皆是前述社會文化荒誕現象的延續。最近山東省教育廳向全省的中國小校下髮禁令,要求禁止全文誦讀《三字經》和《弟子規》。這種做法有其積極的一面,作為教育的主管部門,應該根據社會發展對中國小生的教育起到規範的作用,特別是要制止這種跟風潮,以把對青少年的教育引向正常的軌道。從另一方面來說,更應該從全社會的角度,根據需要對一些東西進行選擇,特別是加以去粗取精,與時俱進,引導教育走向正規化的正確途徑,而不是盲目跟風。

現代社會由於信息的現代化,各種媒體對社會的風氣,特別是對學校的教育有很大的影響作用,因此,僅僅從教育本身入手還是不夠的,更應該從全社會的範圍來引導、保證、維護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特別是要適應全球化過程中國際上的主流價值觀,選擇與之相適應的教育內容,以保證一個國家有健康的教育風尚,有利於形成健康的社會環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