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徐州沛郡沛(故城在今江蘇沛縣東)人。祖上以來歷任高官,是有名的世家大族,號稱“家雄六郡,氣蓋三邊”。
人物簡介
生平簡介法朗幼年秉承家族傳統,性格豪放,習武從軍。21歲時,忽然覺悟到“兵曰兇器,身曰苦因”,便立下出家脫離苦海之念。翌年於青州(治所在今山東益都縣)出家,旋遊學南朝京城建康,先後從名師學習禪法、律學、《成實論》、《毗曇》,都有成就,在京城小有名聲。後來到攝山從僧詮法師學《大智度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以及《華嚴經》、《大品般若經》等經。頓感以前所學都不過是佛學的枝葉,大乘空宗才是佛門正宗。他對空宗體系的諸經論廣泛研讀,探討幽微,迅速掌握了師說,而又多所發揮。與同學智辯、慧勇、慧布同為僧詮高足,時稱“四友”。四人又各有特點,智辯悟解最敏速,稱為“領悟辯”;慧勇文章最華美,稱為“文章勇”;慧布領會老師意旨最深,稱為“得意布”,而法朗稱為“伏虎朗”,乃指他氣魄最大,連猛虎都能攝伏。陳永定二年(558年)十一月,法朗奉陳武帝詔敕入居京城興皇寺。此時法朗已經52歲,思想成熟,學業成就,正是大有作為之時。而陳代帝王又特別愛好三論之學,盡力為三論學的復興鋪平道路。法朗抓住這一大好時機,以大無畏的氣概向主宰南朝佛學論壇近百年的《成實論》宣戰。他每次登上高高的法座宣講,除了闡述三論的義旨外,總要直言指摘三論體系之外諸學的瑕疵,所謂“斥外道、批《毗曇》、排《成實》”,而鋒芒所向主要是針對《成實論》。
軼事典故法朗的直言無忌,引起了成實師們的反攻。這些成實師多是佛門老宿,久居高位,勢力很大。法朗自信學理優越,又有皇室的支持,所以面對成實師們的責難,毫不氣餒退縮。他每登高座,常自稱“不畏煩惱,唯畏於我”,意思說只要自己立論正確,立場堅定,任何強大的敵人他都不怕。他在興皇寺輪番講說《華嚴經》、《大品般若經》、四論(三論外加《大智度論》),“往哲所未談,後進所損略,朗皆指摘義理,徵發詞致”,加以詞語明白曉暢,態度堅定從容,所以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聽眾。據說他講論時聽眾來自四面八方,常常超過千人,講堂容納不下,大家只好屈縮著腿腳,擠在一起克服困難;天熱人多,聽眾們揮汗成雨。而法朗本人也講得汗流浹背,以致準備了千領袈裟,每一上座,就得換一件袈裟。由此可以想見法朗講座的盛況。
經過法朗的努力,三論的影響在京城一帶獲得大發展。有人看到法朗勢不可當,作了一篇《無諍論》,通過表彰守靜緘默、與世無爭的攝山僧朗,曲折地攻擊“恣言罪狀、歷毀諸師”的法朗。法朗的弟子很多,很快就識破了論敵這種迂迴攻擊的策略。有一位在俗弟子傅縡,時任陳朝撰史學士,乃出面作《明道論》回擊《無諍論》,其中說到當時建康城中學派鬥爭的形勢曰:“今之敷暢,地勢不然。處王城之隅,居聚落之內,呼吸顧望之客,唇吻縱橫之士,奮鋒穎,勵羽翼,明目張胆,拔堅執銳,騁異家,銜別解,窺伺間隙,邀冀長短。與相酬對,觕其輕重,豈得默默無言,唯唯聽命?必須犄摭同異,發擿玭瑕,忘身弘道,忤俗而通教。”於此又可看出當時鬥爭形勢的緊張、尖銳,以及法朗為了弘揚所學而不計個人得失的精神。
法朗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下,在京城中以興皇寺為大本營,為傳播三論思想奮鬥了25年,宣講三論及《大智度論》、《華嚴經》、《大品般若經》各20餘遍,於陳太建十三年(581年,此年即隋開皇元年)卒於寺房,享年75歲。
法朗的弟子很多,他們來自四面八方,以後又散往四面八方,把三論的學說帶到了四面八方。其中最傑出的是吉藏,從法朗受業之後,弘化於南北各地,聲振一時。後來於唐朝建立後入居長安延興寺,廣收徒眾,著述豐富,最終建立了三論宗,實現了法朗不但要使大乘經論宏通於南朝全境,還要弘通於燕、趙、齊、秦即北方廣大地區的遺願。
作品一覽
《神僧傳》卷第一
釋康法朗。學於中山。永嘉中與一比丘西入天竺行過流沙。千有餘里。見道邊敗壞佛圖。無復堂殿蓬蒿滿目。法朗等下路瞻禮。見有二僧各居其傍。一人讀經。一人患痢穢污盈房。其讀經。者了不營視。朗等愴然興念。為煮糜粥掃除浣濯。至六日病者稍困。注痢如泉。朗等共料理之。其夜朗等並謂病者必不移旦。至明晨往視之。容色光悅病狀頓除。然屋中穢物皆是華馨。朗等乃悟。是得道之士以試人也。病者曰。隔房比丘是我和尚。久得道慧可往禮覲。法朗等先嫌讀經沙門無慈愛心。聞已乃作禮悔過。讀經者曰。諸君誠契並至同當入道。朗公宿學業淺。此世未得願也。謂朗伴雲惠若植根深當現世得願。因而留之。法朗後還山中為大法師。道俗宗之。
野史逸聞
原文法朗
晉沙門康法朗學於中山。永嘉中,與一比丘西入天竺。行過流沙千有餘里,見道邊敗壞佛圖,無復堂殿,蓬蒿沒人。法朗等下拜瞻禮,見有二僧,各居其旁。一人讀經,一人患痢,穢污盈房。其讀經者,了不營視。朗等惻然興念,留為煮粥,掃除浣濯。至六日,病者稍困,注痢如泉。朗等共料理之。其夜,朗等並謂病者必不起,至明晨往視之,容色光悅,病狀頓除。然屋中穢物,皆是華馨。朗等乃悟是得道之士以試人也。病者曰:“隔房比丘,是我和尚,久得道惠,可往禮覲。”法朗等先嫌讀經沙門無慈愛心,聞已,乃作禮悔過。讀經者曰:“諸(諸原作請,據陳校本改)君誠契並至,同當入道。朗公宿學業淺,此世未得願也。”謂朗伴云:“惠若植根深,當現世得願。”因而留之。法朗後還山中,為大法師,道俗宗之。(出《冥祥記》)
晉代有個佛教僧侶康法朗,修學佛道於中山。永嘉年間,與一個出家的僧人一起西遊去印度,通過大沙漠後又走了一千餘里,見道旁有一座破敗的寺廟,殿堂已經沒有了,雜草有一人高。法朗等人走下路來前去拜謁,見有兩個僧人分別坐在一旁,一人正在讀經書,一人患了痢疾,滿屋子都是糞便,那個讀經書的人都不聞不問。法朗等人出於憐憫之心,留下來為那個病人煮粥吃,並為他打掃洗涮。到第六天,病人有些睏乏,痢瀉不止,法朗等人一塊兒收拾料理。這天夜晚,法朗等人都說病人恐怕好不了了,第二天早上去看他,只見他容光煥發,病狀全沒了,但是屋裡的糞便全變成了香花。法朗等人這才省悟,此人明明是個得道之士,原來那副樣子是用來試驗他們的。病人說:“隔壁房裡那個僧人,是我師父。他已久得道惠,你們可去見禮。”法朗等人原先嫌惡那人讀經的僧人毫無慈愛之心,聽了這番話後,便向他賠禮道歉。讀經和尚說:“諸位信守契約同時來到這裡,都應當得道。但法朗平日學業尚成,今生不能如願了。”對法朗的那個同伴說:“你的佛心植根很深,現世即可如願。”於是把他留了下來。法朗後來返回山中,是一位大法師,許多佛教徒,無論是出家的還是從俗的,都尊他為宗師。
歷史評價
復興三論
南朝前期,佛教思想界幾乎是《成實論》的一統天下,十六國時期鳩摩羅什在關中傳譯的“三論”思想,即由《中論》、《百論》、《十二門論》所代表的大乘空宗思想,在南朝前期寂而無聞。但至南朝後期,卻有來自北方的僧人僧朗,來至金陵(今南京)攝山,弘闡三論,其後僧朗的弟子僧詮繼續傳播師說,僧詮的弟子法朗則把三論之學由山中推廣到京城,與《成實論》學者開展了劇烈的鬥爭,在南朝廣大區域復興了沉寂已久的三論思想。後人談到隋唐時期創立的三論宗,溯其淵源,不能不論及僧朗以降的攝山諸僧,尤其是對復興三論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法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