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文化

誠信文化

所謂誠信文化,是指建立一種誠實,講信譽的思想, 講信譽的思想,使這種思想在企業的內部形象形成代表性,群里性和共同性。使它影響企業的成本管理環節,影響技術開發過程,影響商品市場中的決策。嚴格地說,建設好的誠信文化應當屬於企業的“無形資產”範圍。而且這種誠信文化極度地推動了企業過程,調動了企業員工的生產積極性,極大地影響這消費者對企業的信賴對企業的信賴程度,這種無形資產應當是“無價之寶”。

名詞含義

誠信文化誠信文化
誠信這一範疇是由“誠”和“信”兩個概念組成的。誠,指真誠、誠實;信,指信任、信用和守信。“誠”與“信”合起來作為一個科學的道德範疇,是現代社會的產物。在現代社會,經濟的市場化和國際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以及文化的多元化和交往方式的現代化,無不凸顯著誠信的價值並要求踐行誠信。我們可以把誠信定義為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同現代經濟契約關係和民主政治密切相關並繼承了傳統誠信美德的真誠無欺、信守然諾的心理意識、原則規範和行為活動的總和。誠信的本質,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把握:

1、誠信是一種人們在立身處世、待人接物和生活實踐中必須而且應當具有的真誠無欺、實事求是的態度和信守然諾的行為品質,其基本要求是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誠信之誠是誠心誠意,忠誠不二;誠信之信是說話算數和信守然諾,它們都是現代人必須而且應當具備的基本素質和品格。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人們只有樹立起真誠守信的道德品質,才能適應社會生活的要求,並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2、誠信是一種社會的道德原則和規範,它要求人們以求真務實的原則指導自己的行動,以知行合一的態度對待各項工作。在現代社會,誠信不僅指公民和法人之間的商業誠信,而且也包括建立在社會公正基礎上的社會公共誠信,如制度誠信、國家誠信、政府誠信、企業誠信和組織誠信等。這就是說,任何政府和制度都要按照誠信的原則來組織和建構,亦需按照誠信的原則行使其職權。一旦背離了誠信的原則和精神,政府就會失信於民,制度就會成為不合理的包袱。

3、誠信是個人與社會、心理和行為的辯證統一。

誠信本質上是德性倫理與規範倫理或者說信念倫理與責任倫理的合一,是道義論與功利論、目的論與手段論的合一。如果說“誠”強調的是個人內心信念的真誠,是一種品行和美德,那么“信”則是誠這種內在品德的外在化顯現,是一種責任和規範。在中國歷史上,就有“誠於中而信於外”的說法。誠信不僅是一種道德目的,是人們應當具有的一種信念,而且也是一種道德手段,是人們應當承擔的一種社會責任和謀取利益實現利益的方式。誠信,既可以是價值論和功利論的,又可以是道義論和義務論的。

價值論和功利論的誠信觀把誠信作為一種價值和實現目的的手段,認為人們如果不講誠信就無法實現自身的發展和完善,也很難取得長久而真正的利益。道義論和義務論的誠信觀則把誠信視為一種應盡的義務和內在的要求,認為人們講求誠信是提升自身素質和實現全面發展的需要,講求誠信哪怕不能帶來物質上的利益,仍然是彌足珍貴的。我們主張在誠信問題上把道義論和功利論結合起來,既把誠信的講求視為一種謀利和促進發展的手段,又把誠信的講求視為一種神聖的使命和內在的義務,使誠信的講求既崇高又實用,既偉大又平凡,這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所倡導的“極高明而道中庸”的價值特質。

總之,誠信是一切道德的根基和本原。它不僅是一種個人的美德和品質,而且是一種社會的道德原則和規範;不僅是一種內在的精神和價值,而且是一種外在的聲譽和資源。誠信是道義的化身,同時也是功利的保證或源泉。

表現形態

誠信行政文化

誠信文化誠信文化
政府誠信是建立良好社會誠信的關鍵。政府的誠信文化體現在政策的連續性、踐諾的能力和勇於承擔責任、有錯必糾。政府的誠信文化直接表現為有限政府、法治政府和責任政府。在政府誠信文化的環境中,政府通過制度化的方式,將真實完整可靠的信息及時傳達給公眾,使公眾的知情權得到保障,提高政府政策的透明度、公開度。同時,還要做到依法行政,體現公平。政府誠信文化的最終體現是服務型政府的普遍出現。政府誠信文化更多地體現在公務員隊伍中的誠信文化。公務員以誠信待民,嚴於律己,能凝聚民心,增強民眾的認同感,贏得公眾的支持和信任。公眾從公務員真誠的為人民謀利益的行為中受到感召,並自覺效法,從而形成以誠信為本、操守為重的良好風尚。

誠信企業文化

企業誠信文化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公司的治理結構。在現代公司治理結構中,無論是投資者保護、董事會的謹慎與忠誠,還是準確公開的信息披露制度等都需要誠信原則,建立在誠信基礎上的公司治理結構也是企業誠信最重要的制度保障。

二是企業聲譽。企業的聲譽是一種無形資產,良好的誠信聲譽可以給企業帶來實際的經濟收益,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是企業的產品,尤其是名牌產品。品牌中蘊涵著企業文化,蘊涵著企業的價值,更是企業誠信的最好標誌。品牌也就成為企業誠信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四是企業的社會責任。企業社會責任指企業在實現利潤的同時,還必須承擔對環境、社會和利益相關者的責任。企業承擔社會責任一方面可贏得社會美譽和廣泛認同,另一方面能更好地體現企業文化及其價值理念,實現企業發展與社會和自然發展的良性互動。

誠信居民文化

誠信不僅僅是指個人的良好品質,更是建立在現代公民意識之上的一種“公德”。公民誠信文化表現為四種意識:

(1)誠信是立人之本,即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

(2)誠信是齊家之要,即誠實無欺、信守諾言,和睦相處、團結合作、互相愛護、互相關心;

(3)誠信是處世之道,即誠信是人與人之間交往中必須遵循的基本準則;

(4)誠信是興業之寶,即只有誠實守信才能在市場經濟中有所作為。誠信居民文化是形成社會誠信文化的基礎。

建設措施

誠信文化誠信文化
1、正確地理解誠信理念的核心,尤其是誠信的義利觀。

誠信理念的核心是正確的義利觀,只有認識到誠信在“利他”的同時實現了“利己”,才能將道德的利他性與經濟的利己性構成為一個和諧的統一體,講誠信才能從一種外在的要求變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誠信理念才能為更多的人所接受,從而形成誠信文化。

2、構築誠信制度體系,促進誠信文化建設。

實現誠信文化的重塑和發展必須創新體制,要通過相應的體制變革和制度安排來支持誠信文化建設。首先要深化改革經濟管理體制,切實轉變政府職能,界定政府行為邊界,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提高工作效率,並且在誠信方面做出表率;努力建立和完善社會誠信制度,抑制失信行為,有助於形成人們對社會其他成員講求誠信行為的理性預期,從而形成人人恪守誠信的文化氛圍;健全和完善相應的法律制度,使其公正合理並具有可實施性,切實發揮法律規章對失信行為的有效懲罰和約束功能;在此基礎上加強誠信教育,營造一種危機意識和機遇意識,使行為主體認識到誠信的重要性和重塑誠信文化的緊迫性,形成社會共識和社會內聚力,在全社會範圍內共同建設誠信文化。

3、弘揚誠信文化,遏制反誠信文化的泛起和盛行。

與誠信文化建設的滯後和薄弱相對應的是,一段時間裡某些地區或組織內反誠信文化的泛起和盛行。這些反誠信的文化觀念長期留存在人們的意識中,並不時地會在行動上顯現出來,在不正常的條件下也可能會成為地區或組織內居主導性的行為,成為全社會範圍內誠信文化建設的障礙。因此,要在物質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政治文明建設中,大力弘揚誠信文化,堅決遏制反誠信文化的泛起和盛行。

4、建立開放的經濟文化環境。

經濟開放能促進競爭,增大經濟自由,而競爭程度的提高和自由選擇權的加大有利於提高誠信水平,進而有利於生成誠信文化。建立開放的文化環境,有利於不同地域間的文化互動,在地域文化建設中汲取外來文化中有益因素,尤其是外來的誠信文化,為誠信文化建設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通過這些途徑和措施,加快誠信文化的重塑和發展進程,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型誠信文化,切實貫徹科學發展觀,促進中國社會經濟的全面振興。

建設目標

2016年6月25日,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在京發布《中國現代化報告2016:服務業現代化研究》。報告建議在中國啟動誠信文化建設工程,全面建設先進服務文化和誠信社會。

報告中提出誠信文化建設的目標:力爭用15年時間(2015~2030),全面確立誠信意識,健全完善誠信法規,誠實守信成為自覺行為;違背誠信引發的社會衝突和法律案件的數量和比例持續下降,服務部門的誠信水平和服務能力接近已開發國家水平,建成高質量的誠信社會。

該報告在誠信文化建設的舉措方面,建議有關部門發布《誠信宣言》:“誠信社會,從我做起。不說假話,不做假事,言行一致,誠實守信。”;完善社會信用體系,提高“失信行為”的機會成本,增強誠信的激勵機制;建立企業“信用資產負債表”預警機制;建設一批非營利的誠信服務中心和誠信服務平台等。

報告認為,啟動誠信文化建設工程可以極大降低中國社會的運行成本和服務經濟的交易成本。建設誠信文化,將是中國服務業現代化的一個戰略舉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