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烈士廟

解放軍烈士廟

解放軍烈士廟坐落於福建省惠安縣崇武鎮的西沙灣東頭,占地六千多平方米,被譽為“天下第一奇廟”,裡面供奉著27位解放軍烈士塑像。這是一座專門為犧牲的軍人建造的廟宇,始於1949年秋,建成於1996年秋。廟宇獨特,氣勢恢宏,地處濱海,風景秀麗,故遊客眾多,香火旺盛。

基本信息

廟宇規制

簡介

遠遠眺望,“解放軍烈士廟”、“烈士紀念碑”和“烈士紀念館”面向大海、座北朝南,渾然一體,巍然屹立在西沙灣畔。

廟宇建築由山門、正殿、烈士紀念館、烈士紀念碑、烈士亭等部分組成,均採用崇武石雕工藝,形成具有閩南風格的仿古建築群。

山門

解放軍烈士廟覽勝 解放軍烈士廟覽勝

山門門頂有一顆豎寫著“八一”兩字的紅五星雕塑,兩邊各有三面紅旗,暗紅色的4支 門柱上有兩副行書楹聯,內聯為:“捐軀為人民千秋功德,軍魂照海疆萬世頌揚 ”;外聯為:“百姓有情萬民敬英烈。軍魂永在千秋鎮海疆。”

殿門

正殿門楣上懸掛著黑底金字大橫匾“天下第一廟”。該橫匾為烈士生前所在的32343部隊贈送。大門兩側的石刻楹聯為“殷殷碧血沃西沙寶地,浩浩雄風催東海征帆”。

大門邊豎立著幾方石碑,其中一方為《二十七烈士碑記》,記載著解放軍戰士為解救百姓而壯烈犧牲的感人事跡。這方碑是此地民眾祭祀解放軍烈士的重要史料。

正殿

廟堂內景 廟堂內景

步入正殿,廟堂正中處,用玻璃護罩製作的神龕里,上方橫幅懸掛著一塊“英烈廿七君”的牌匾;中間豎幅聳立著“解放軍烈士”的牌匾;下方分兩排供奉著27尊用泥土雕塑的縮小型解放軍官兵彩色塑像,塑像為解放戰爭時期的戰士形象,著綠色軍裝,戴紅五星軍帽,佩紅色領章,腰挎手槍,神采奕奕。

塑像的前面還擺放著軍艦、坦克、機槍等武器裝備的模型;長條的供桌上,供奉著十里八鄉的鄉親們前來祭拜時留下的水果、糕點、鮮花等祭品。

兩側楹聯為:“名垂千年共仰芳型,功及萬世自昭正氣”;“靈光不減萬代虔誠心,烈士永垂千秋迥浩氣”。

宮內匾額碑銘多方,有“千秋浩氣”,“萬古英靈”,“海天一絕”等。

烈士紀念館

烈士紀念館位於正殿左邊。紀念館上方五角星兩旁亮著八個大字:“戰士壯烈,惠女虔誠”,也是烈士生前所在的部隊贈送。

門前大立柱上有“民族正氣山川增色,烈士報國門第生輝”、“民擁軍意比泰山重,軍愛民情似東海深”等楹聯。

大廳內陳列的展品琳琅滿目,都是全國各界民眾瞻仰英烈時的留影和題詞。

其中有原28軍政委王直將軍題寫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原28軍副軍長、陝西軍區原副司令員杜東海將軍題寫的“紀念廿七烈士英靈,發揚革命光榮傳統”等條幅。

最引人注目的是,烈士生前所在的第十兵團司令葉飛將軍的題詞“為了人民,死的光榮”。

女作家北北的長篇報導《一曲絕唱》,曾在社會上引起廣泛反響,被全文雕刻在青石板上。

紀念館一角 紀念館一角

同時展出的有《人民日報》、《中國國防報》、《解放軍畫報》、《福建日報》、《泉州晚報》、《台灣日報》等報刊的文章,還有中央、省、市電視台等媒體的採訪報導。

南京軍區政委陳國令上將,原28軍首長、蘭州軍區原副司令員鄒玉琪中將,原28軍政委、北京衛戍區原政委李進民中將,南京軍區原副司令員鄭柄清中將,北京軍區原副司令員林基貴中將,武警總部原副司令員王福中中將,毛澤東主席的兒媳婦、原軍事科學院百科部副部長邵華少將,原中顧委委員、昆明軍區原司令員張銍秀少將,國防大學蔣寶棋教授等黨政軍領導和首長,也相繼前來憑弔並留下題詞。

烈士紀念碑

烈士紀念碑 烈士紀念碑

烈士紀念碑通高8.1米,象徵含義不言而喻。底座上面四周圍以石欄,四面共有4組石階。“烈士紀念碑”5個大字由28軍老戰士所書,背面為葉飛將軍親筆題詞:“為了人民,死的光榮”。碑頂挺立著一尊解放軍戰士的雕像,手握鋼槍,面向大海,披星戴月,為人民站崗放哨。

紀念碑上鐫刻著這樣一篇碑文:

1949年9月17日,我中國人民解放軍葉飛部第十兵團28軍84師251團奉命解放金門,調兵至平潭集結崇武,兵船方抵崇武鎮西沙灣即遇敵機空襲,時逢漁鎮集市,疏散未及,劫難將臨。

解放軍指戰員當機立斷依船體或臥沙坑對空禦敵轉移目標,終以27位官兵犧牲的巨大代價拯救滿城生靈於血火之中。

而今國家昌盛,人民安樂,昔日西沙灘已闢為旅遊勝地。為緬懷英烈,激勵後人,特於27烈士殉難處勒石樹碑永誌不忘。

——1993年冬

烈士亭

烈士亭里的“軍魂”石碑 烈士亭里的“軍魂”石碑

烈士亭位於紀念碑前方,柱聯“海韻千秋回壯曲,心香一瓣謁忠魂”。亭前是寬闊的沙灘,也是當年27位烈士犧牲的地方,聯合國和平使者2005年前來參觀軍廟時,感慨萬千,當即揮寫“中國人民解放軍是世界和平衛士”和“軍魂”二字,皆刻於青石碑前後。

周邊概貌

與解放軍烈士廟毗鄰的建築物有:“和寮公”(又稱“湖寮公”)廟、觀潮亭、望海亭等。這些建築與解放軍烈士廟共同組成了一組建築群。

毗鄰正殿右側的“和寮公”,其神龕中供奉著明代抗倭英烈,另也供奉著“臨水夫人”和“四海龍王”,香火十分興旺。“和寮公”內有泉州名士王愛琛先生所書額匾多方:“威鎮海疆”、“湖寮勝景”、“西山古蹟”、“保境安民”等。

望海亭 望海亭

宮前另有兩亭,中亭曰“觀潮亭”,亭額“海天幽雅”,柱聯“蜂峰靈麓碧波朝聖廟,龜蛇雄踞藍舸成奇觀。”蓋宮宇背依蜂峰山,前臨大海,左有龜,其狀若龜;右有白崎,其形似蛇。柱聯概括了宮宇所處地理形勝。左亭曰“望海亭”,柱聯“望海峽思江山一統,登古城盼同胞團圓”。

惠安崇武歷來是海防重地,自古就有祀奉守邊固防、為國捐軀的英雄的習俗。當年明朝名將戚繼光在此與倭寇激戰,部分陣亡將士就安葬在西沙灣海岸邊,當地村民為他們建了一座“和寮公”。供奉“27位解放軍英烈靈位”的石屋就在“和寮公”旁邊。

建廟歷程

建造“解放軍烈士廟”的發起人是一位新加坡歸僑,她叫曾恨,1935年出生在新加坡。13歲那年,她的父親和三個哥哥死於戰亂,孤兒寡母只得回國尋親。1949年9月17日,為了掩護民眾,在崇武西沙灣共有24位解放軍戰士在國民黨軍機的掃射中犧牲。人們在附近沙地上挖一個大坑將犧牲的解放軍戰士安葬,然後按當地風俗在墳墓上搭建起一間12平方米的小房,小房正中擺放一塊木板牌位,上寫“廿四英烈之靈”。

“文革”期間,供有“24位解放軍英烈靈位”的石屋和“和寮公”被造反派損毀破壞。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大江南北。“我們建一座‘解放軍烈士廟’,報答解放軍對我們的救命之恩吧!”曾恨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年邁的母親,李面十分贊同。但是,因當時財力有限,無法動工。

1980年,93歲高齡的李面在去世前,仍念念不忘修建“解放軍烈士廟”的夙願。老人家將自己的手飾和財產交給曾恨,叮囑她一定要為救命恩人建一座像樣的廟宇,給解放軍烈士們“遮風擋雨”。

1993年,曾恨賣掉了個人商店和金銀首飾,籌集到了6萬元錢。錢還是不夠,她又出去“化緣”。她走街串巷,把自己建廟的想法說與鎮裡的父老鄉親,修建“解放軍烈士廟”的訊息一傳開,大家紛紛回響,踴躍捐款。解放軍烈士廟的興建得到民政部門批准後,崇武鎮政府無償提供土地近千平方米,泉州民政局撥款2萬元。各界人士集資時,葉飛將軍也曾托女兒捐贈。僅半年,就募集到了60餘萬元。

葉飛將軍題詞 葉飛將軍題詞

1996年5月,解放軍烈士廟順利動工。建廟的那些日子裡,曾恨不顧環境惡劣,日夜監工,晚上就住在工棚里看守建築材料。當年秋,占地約400多平方米的“解放軍烈士廟”、“烈士紀念館”一併竣工。

解放軍烈士廟建成後,曾恨把同一天在崇武海域犧牲的另外3位解放軍英烈也“請”了進來,與西沙灣犧牲的24位烈士合併祭祀,更名為廿七君廟。經過三年時間,這座全國獨一無二的“解放軍烈士廟”終於建成了。

27位烈士所在部隊已改了番號,1997年,時任團長來到這裡悼念先烈,代表部隊為解放軍烈士廟贈送匾額,上書“戰士英烈,惠女虔誠——天下第一廟”。

廟宇建成後,烈士紀念館、紀念碑、紀念亭等建築群,均由各界民眾集資興建。如:山門由泉州籍28軍復原退伍官兵集資修建。

1997年,在崇武鎮一位黨總支書記倡導下集資修建了烈士紀念碑。開國上將葉飛聽女兒葉藝華講述老百姓自發修建解放軍烈士廟的訊息後,激動不已,當即揮毫題寫碑銘:“為了人民,死得光榮” ,並激動地說:“人民有情!”。紀念碑於1997年11月完工。

1998年初,又擴建了烈士紀念館,完成了解放軍烈士廟的配套工程。

背後的故事

廿七烈士碑記 廿七烈士碑記

1949年9月17日上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0兵團28軍84師251團揮師入閩解放福州後,一部分官兵分乘6艘機帆船在崇武西沙灣集結,進行登入訓練,準備參加解放廈門、金門的戰役。為阻止解放軍南下,國民黨出動數架飛機進行偵察和轟炸,上午九時許,6架國民黨軍機從南邊飛來,在海灣上空盤旋,尋找攻擊的目標。戰士當即疏散隱蔽,國民黨軍機未發現目標即向崇武鎮城區飛去,當時崇武鎮正逢集市,百姓們疏散未盡。危急關頭,解放軍指戰員為了掩護民眾,保護崇武城區,當機立斷端起機槍或依船體或臥沙坑對空射擊,吸引國民黨軍機,國民黨軍機果然掉頭飛回轟炸,沙灘上頓時硝煙瀰漫。當時,一個小女孩跟隨母親來挖地瓜,正在沙灘上玩耍,對險情全然不覺。國民黨軍機俯衝掃射時,小女孩被嚇得不知所措,只顧拚命奔跑。這時,5位解放軍戰士先後從隱體中衝出撲向小女孩,用血肉之軀為小女孩做掩體。攻擊與反擊持續了30多分鐘,國民黨軍軍機終於離去,沙灘成為一片焦土。待硝煙散去時,那5名解放軍戰士都犧牲了。母親拉著她一起久久地跪在烈士面前,淚如雨下:“以後你即使喝上一口水,都要記得感恩,你要記得,你的命都是他們給的。”這一天,離共和國成立只有14天,在西沙灣畔犧牲的解放軍戰士共有24名。

傍晚,百姓們在附近沙地上挖一個大坑將犧牲的解放軍戰士安葬,然後按當地風俗在墳墓上搭建起一間12平方米的小房,小房正中擺放一塊木板牌位,上寫“廿四英烈之靈”。

被救的小女孩名叫曾阿興,從此,她改名叫做“曾恨”,意為“憎恨殺害解放軍的國民黨反動派”。在烈士下葬的第二天一早,母親李面就帶著女兒來“石屋”上香,以後除了分娩坐月子,風雨無阻。在文革時期的1970年,革委會曾經以“解放軍不信神,你竟敢利用解放軍大搞迷信”的緣由將沙灘上的“小廟”和曾恨家中的神龕砸毀。

曾恨由小孩長成大人,從為人母到做了奶奶,可她就是忘不了常常到“廿四大人”面前,以惠安女特有的虔誠方式祭奠英靈。曾恨覺得那方小小的“廿七君靈位”還是無法滿足她對解放軍烈士的懷念,她把母親給她的梳妝盒改造成一座神龕放在家中,裡面放著她親手捏制的解放軍烈士泥像。每年除夕,曾恨一家還會在廟中守歲。解放軍烈士廟建成後,曾恨搬到廟中的一個小石屋內居住,主持廟裡的日常事務。每日清晨暮夜,她在烈士神龕前敬香祭拜。白天,她清掃廟宇,向參觀者講述解放軍捨己救人的事跡,常常泣不成聲。曾恨數十年如一日,堅持祭祀烈士。

相關信仰

“解放軍烈士廟”建成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名聲漸漸地遠播出去,前來參拜的“善男信女”越來越多,有當地的,有外地的,也有港澳台的;有集體組織來的,也有結伴慕名來的,他們中間更多的是軍人。這裡“香火”最旺的時候是春節、“七·一”建黨節、“八·一”建軍節、“十·一”國慶節和“9·17”。百姓來解放軍烈士廟敬拜,已不單純是為了向解放軍烈士感恩,還有為自己和家人祈福之意。解放軍烈士廟已不只是一個單純的祭拜解放軍烈士的場所,其在老百姓的心目中,還是一座很“靈驗”的廟,因此吸引了眾多百姓來敬拜。

“香客”們來得多了,做“功德”的也多了。紀念碑下有一塊功德牌,上面鐫刻著捐資者的名字。這些功德錢全部用於廟宇的擴建,先後用於擴建正殿、山門、紀念館、仰烈路等,還為“二十七君”建立了“訓練場”、“會議室”。

曾恨和烈士塑像 曾恨和烈士塑像

2002年8月,惠安縣縣委、縣政府將“解放軍烈士廟”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9月17日烈士犧牲這一天,當地軍民都在廟裡集會,舉行紀念活動。每逢清明節、“八·一”建軍節,當地駐軍、幹部民眾、青少年學生集體前來緬懷英烈,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有些單位還在紀念碑前舉行入黨、入團、入隊的宣誓儀式。“解放軍烈士廟”已成為一個軍民共建的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廟宇上空整日迴蕩著《我是一個兵》、《說句心裡話》、《我的老班長》、《團結就是力量》等軍旅歌曲。每天清晨,當東方海平線上剛剛露出魚肚白的時候,曾恨都會在烈士神龕前擺上清茶、供品,然後燒一柱香,默禱“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寄託綿長久遠的思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