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村貌
廟子村隸屬山東省萊蕪市鋼城區艾山街道,全村525戶、1798人,靠著1111畝只能種耐旱地瓜、玉米的山溝薄地,人均不足六分地,賣地瓜一畝地充其量才收入1400元。總面積1.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130畝,共524戶,1775口人。歷史沿革
廟子村始建於洪武年間,原名日:興隆莊。清乾隆年間,因在村莊東南部建一廟宇,廟前古柏參天,並有西去新泰、羊流,專往博山、周村的大路穿過。廟東一家魏氏店鋪,供來往客商歇腳食宿。久而久之,便稱廟子。村民有“誰叫廟子打死勿論,誰叫興隆乒管(送)酒飯一頓”的說法,意思是村民們力求保留興隆莊的美稱。所謂廟宇,實是指土地廟,始建於乾隆年間,門匾曰:七聖堂。坐北向南,三間,磚瓦結構。外有前出廈,廈下有兩棵圓木立柱,柱下各有一個鼓狀石墩。門、窗、柱均為朱紅色,門前有100平方米的平台,略低於堂。台高1.5米,台牆用石塊砌成,長方形,台上植兩古柏,枝茂參天。堂有石碑四座,分列兩邊,碑文清晰。堂內有神像7座,為:龍王、土地、山神、贈福、掠福、牛王、馬王。廟南有一汪,日:蒜臼汪。同治年問修繕一次,光緒年間二次重修。文革期間,把神像推置汪中,廟宇拆除,現僅有遺址。
廟子村始有趙姓建村,其間魏、佐、高、田等陸續遷居。現有趙、魏、田、高、劉、和、周、胡、曹、吳、闞、尚12姓,其中趙姓最多,高姓、田姓次之。憨厚樸實的人們從不以族姓論眾寡、分強弱、比貧富,世代和睦相處,團結互助,勤奮耕讀,世代相傳,生息繁衍。
據史載,民國初隸屬蒙陰縣;1944年劃歸萊蕪縣;1945年屬新泰縣;解放後屬新泰縣翟鎮區紙坊鄉;1958年屬新泰縣翟鎮人民公社:1984年為新泰市廟子鄉,廟子村為鄉政府駐地;1985年撤處並鄉歸新泰市寨子鄉;1991年寨子鄉成建制的劃歸萊蕪市,隸屬寨子鄉管轄不變;1993年屬鋼城區寨子鄉;2001年寨子鄉和城子坡鎮合併,成立艾山街道辦事處,為艾山街道辦事處管轄至今。
廟子村背靠九龍山,前臨白馬山①,一條蜿蜒的汶河上游之水,把村莊與白馬山隔斷,繞至村東,直向東北方向遠伸,猶如一條銀色玉帶環抱大半村莊。村東河上寬闊的大橋,是西部數村東去的交通要道,它記載著鄉里人的辛勞。村西有一條小河,橋上那古老的石橋②,銘刻著廟子村的歷史和變遷。那白馬山中的姐妹(大小)峪,宛如一母同胞,讓人深感大自然的神奇與奧妙。村中央8米寬的沙石結構公路橫跨東西,西去蓮花山麓徑,東通鋼城區府地,它為人們帶來滾滾財源。
民國初年(1924年),由於社會形勢複雜多變,致使匪患猖獗。一些游兵散勇糾集當地地痞流氓組成土匪幫伙,四處對人們燒殺掠搶,糟踏婦女,毆打老人,搶光糧食,牽走牛羊,無惡不作。村民們四處逃亡,無處安家。對此,人們忍無可忍,奮起抗擊;於是成立了紅旗會③,推舉魏孝東為會長,同高峪、紙坊村合夥修築天寶寨④,共結聯防抗匪。糧食、衣物、畜禽放置山上, “光棍”、土匪來了,就拿起土槍、土炮、大刀、紅纓槍,甚至用上滾木擂石與匪戰鬥,有效地抗擊了匪患。
1935年,廟子村遭受了有史以來最大的洪災。一時暴雨傾盆,山洪瀑發,河水湍流,奔騰滾滾,洪水沖跨了3公里長的河堤,村南農田一片汪洋。村民高為樂之妻就是被洪水沖走的。匪患的掠奪、天災的打擊使人們生活雪上加霜,苦不堪言。為逃生,人們只好攜兒帶女,背井離鄉,西下山西,北上東北、博山。全村先後出走百餘人。趙偉倫打擂就此廣為流傳。
據《彰善碑》記載,民國三十二年前,因村前有東西大路,經百年滄桑,水沖雨淋,加之兵荒馬亂而無人問津,來往行人過河行路困難。村民田和舂看在眼裡,痛在心田,於民國三十二年出資、糧,修三座河橋⑤,方便了世人。
純樸、善良的人們被匪患和天災幾乎逼上絕境。紅旗會的誕生,抗匪鬥爭、戰勝水災獲取的成果使人們看到了前途的光明。自強不息、頑強抗爭、力求生存,成了廟子人的光榮傳統。抗日戰爭中湧現出了無數可歌可泣的事跡。“沂蒙紅嫂”的身影在廟子再現。1938年古歷七月十七日,廟子發生激戰,吳瑞林⑥將軍率部沉著應戰,讓敵人聞風喪膽,在民間廣為傳頌。村民劉翟氏、趙徐氏、趙樂群、趙樂彥夫婦不畏敵人所迫,捨身救子弟兵的事跡展示了廟子人的勇敢和膽略,至今被人們傳為佳話。
1946年轟轟烈烈的大參軍運動中,胡連啟、趙樂坤、魏少柱等7人奔赴解放戰爭的最前線。淮海戰役中,人們做軍鞋、送軍糧、支援前線,並派出胡連明、趙樂心、趙樂寬、和西春等人20餘人,抬擔架、推小車、運送傷員,長達一年之久。趙現隆、趙樂英二烈士在解放蒙陰、泗水的戰鬥中英勇犧牲,葬於異地,至今骨骸未還。抗美援朝時,趙樂坤、魏紹柱兩戰士被選人列。這些光榮的歷史,是廟子人的榮耀和自豪,也為廟子人留下了世代的懷念。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村民才安居樂業,勤勞耕織,過上了幸福生活。先後歷經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直到人民公社。1968年‘‘農業學大寨”,發動全村村民興修水利,在村東南,挖直徑10米的機井2眼,配套水渠600米。1972年春在村東1公里處,將一古井舊址,拓寬為大口機井⑦(當時發生了震驚全村的東井事件),配套水渠有三級揚水站,總長2000米,共用石料1.2萬立方,出動總工日3萬個。長長水渠如一條臥龍,由村東斜向村西北,形成一大景觀。1980年在白馬山腳下,借一古泉,挖一大機井把水從暗渠送至萬方水池(西汪),使井、汪、池成為三通。1982年修築堤壩3000米,架橋兩座。水利興建使灌溉面積達到總耕地面積的80%以上,農業產量大幅度提高,畝產糧食過千斤。村民們自豪地說:“南京到北京,廟子家南稱一稱。”以此來稱讚興修水利的作用。
廟子人自古有地瓜加工的傳統,主要特產以廟子粉皮⑧而遠近聞名。以澱粉加工為龍頭,促進了全村種植、養殖、副食加工等各業的發展。目前,全村共有48家。同時,該村是這一區域科學種田的帶頭村,設有植保站一處。趙德興是該站的全權代表,四鄰八鄉前來“求醫問藥”、受藝培訓,被人們譽為科技帶頭人。2000年廟子村被評為山東省“農業科技示範村”,極大地推動了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
經濟發展
廟子村自明代洪武年間開始加工粉皮,以皮薄、透明、耐煮燙、口感好等特點而聞名鄉里,但由於都是一家一戶的小作坊式分散經營,質量參差不齊,還競相壓價爭客戶,一直沒有形成規模。2008年6月,鋼城區艾山街道廟子村村主任趙貫廣通過去外地考察、市場分析,確定了走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路子。投資500萬元建起粉皮加工基地,把零散的加工戶集中起來,統一品牌,統一質量,統一包裝,統一銷售,粉皮的價格扶搖直上,由過去的兩塊多錢一公斤,到2008年的6.4元一公斤,今年達到8元一公斤,粉皮產量由過去的不足60萬公斤增加到240萬公斤,現在僅粉皮一項每年就可實現產值1200萬元,散漫慣了的村民終於戰戰兢兢邁出了正規創業的第一步。如今,合作社入社農戶已達20多家,越來越多的村民看準了粉皮這個“金娃娃”。
2008年11月,村里成立了畜禽養殖專業合作社,分散養殖戶抱成了團,村里幫助他們聯繫銷售出路,扶持農戶走上了抗禦市場風險的致富養殖之路。6月25日,臨沂的客戶以每斤12元的價格,收購了養兔大戶趙貫來的200多隻獺兔。“我從1993年就開始搞養殖,成立畜禽養殖合作社後,養殖規模擴大了,銷路更不用愁。目前,已經有15戶村民搞獺兔養殖,由於兔子繁殖快,銷量好,每個月的純收入都在5000元左右。”說起加入養殖合作社後的好處,趙貫來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2009年6月26日,廟子村又成立了興隆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為廣大農戶提供收割、播種、耕田等生產全過程的一條龍農機服務。
地理位置
廟子村隸屬鋼城區艾山街道辦事處,位於萊蕪市鋼城區人民政府駐地向西4公里處。西鄰羅漢峪村,東鄰肖馬莊村,北為九龍莊村,南與高家峪村隔山相望。村風軼事
民間文藝業餘演唱團,歷來是廟子人喜愛樂好的文藝團體。自民國初年成立,至今沒有間斷。每逢農閒、節日,村民有重大喜事,總能聽到業餘演唱團的吹奏聲和村民的歡笑聲。廟子村村委歷來崇尚科學、崇尚文明、重視文化教育。建國前設有私塾,田和春任教師,學生10餘人。1936年創辦短期國小⑨,劉恩范任教師,學生30餘人。1952年辦國小,田子美、魏少剛兩名教師,學生40餘人;1960年改為完全國小,教師有王明盛等8人,學生近200人:1968年為戴帽國小四,教師有王蘭甫等12人,學生220餘人;1994年遷新校址,建新校,與羅漢峪村聯辦完全國小,總投資25萬元。教師有李備永等22人,學生350人;2000年合校,與廟子、羅漢峪、九龍村、紙坊四村聯辦,共有校舍40問,教師有徐西聖等21人,學生350人,達歷史最大規模。該村第一個大學生是趙慣聰,他於1982年升入山東礦業學院,目前全村升人大專院校的共210人。2001年該村被各大專院校錄取18人,創歷史最高紀錄。值得驕傲的是廟子村,還出了一個高產作家田茂泉,他現系中國國際文學藝術家協會會員、山東省青年作家協會會員、萊蕪市作家協會理事、萊蕪市第一屆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 已出版《棋山傳說》、《棋山民間故事》、《鐵城血案》、《里辛古今》、《田牛墨雨》等五本專著。1991年1月,劃歸萊蕪,給廟子村的發展帶來了美好的前景。1993年,村黨支部、村委會規劃,組織全體村民,拓寬交通要道,由原來的4米拓寬為8米,由泥土結構改為沙石結構,長達2千米,橫貫東西。借每逢三、八廟子大集(1964年立)之優勢,將大道兩旁全部劃為商品地,優先供水供電,大力支持村民辦廠、經商和種養,大力發展個體經濟。從1995年起,僅5年的時間,大路兩旁幢幢樓房矗立,建材經商業、農機修配業、飲食服務業、電汽焊、日用百貨商店、家用電器經銷及維修、理髮店、五金、油漆經營店、澱粉加工廠、空心磚場、麵粉加工廠、油房、鐵匠鋪等幾十家,排列大道兩旁。被鋼城區授“工商專業村”稱號。1994年取得萊鋼支持在村北一公里高坡定位鑽230米深井一眼,建起容量300立方米儲水池一座,實施了自來水入戶工程,結束了人們肩挑人抬弄水吃的歷史。2010年村兩委抓住新農村建設的機遇,投資2000多萬建起了興隆家園,蓋居民樓6棟。安置村民180戶,改善了村民居住條件,使村民過度為市民,真正享受了改革發展的成果。如今的廟子村,白天機器轟鳴、街道上車水馬龍,傍晚燈火通明,呈現出新農村的時代風貌。
今天的廟子人在用勤勞的雙手、聰明的智慧、英勇頑強的意志,繪製著家園的錦繡藍圖。
注釋
①白馬山:位於村子正南500米,海拔260米,為青石岩,方圓3平方公里,山南屬高家峪村。北為廟子村唯一山場,現植滿花椒、柏、山楂等樹..
②石橋:洪武年間始建,只因村西有條窄.而深的小河,擋住世人西去路徑,故修此橋。兩拱,高2米,長6米,橋面共有6塊巨石鋪成。至今完好無損。
③紅旗會:民國初年前後,為打擊土匪、“光棍”、強盜而成立的民眾組織,以紅櫻槍為標誌,故稱紅旗會。
④天寶寨:置於白馬山之巔,東西長300米,寬30米,建房300問,沿寨牆建環形跑道,築有東西兩門及12個碉堡,用以抵抗土匪的掠搶。現僅存遺蹟。
⑤三座河橋:位於村西南,因出村去西南方向,不足1.5公里路徑要跨過三條小河,田和春在此道上連築三橋。橋面寬1.5米,長短不一,全長50餘米,橋墩、橋面均長近2米,由厚0.4米的巨石羅列、壘砌而成,十分堅固。現仍有遺蹟可見。
⑥吳瑞林將軍:吳瑞林(1915--1995),四川巴中市人,1932年參加紅軍。拳加過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解放後歷任海南軍區司令員、廣州軍區任副司令員兼海軍南海艦隊司令員、海軍常務副司令員等職。抗日戰爭時期從延安派往山東,為鞏固根據地和抗日戰爭作出重大貢獻。曾在萊蕪南部顏莊、寨子、黃莊一帶戰鬥工作多年,留下了很多可歌泣的事跡。後因在廟子激戰中受傷嚴重,落下終生殘疾,被人們愛稱為“瘸子司令”。
⑦大機井:位於村南白馬山腳下,圓形,借一古泉而定置,直徑20米,深20米,四周為青石,沙灰壘砌而成。始建中,因地質屬青石岩,每挖一米要有數百炮開鑿,人抬、車推,運出井外,村民趙令興在為此井配套工程中不慎被炮傷而付出了出了年輕的生命。
⑧廟子粉皮:廟子自古以來以加工粉皮而遠近聞名。相傳乾隆年間廟子粉皮曾被選為貢品。廟子粉皮耐煮、光亮透明、味道香甜純正,有250餘年歷史。始初,為魏氏所作,後傳於百姓。從原始的手工發展到機械自動化,加工效率提高十幾倍,現日產量600斤以上的有8家。
⑨短期國小:立於1936年,稱抗日國小。老師有受共產黨派遣的八路軍戰士劉恩范擔任,學生來自鄰近四個村達30餘名,主要揭露日寇罪惡,宣傳抗日政策,喚起民眾抗日。
⑩戴帽國小:由於社會環境的需要,凡有條件的國小可在本校設立國中班,國小不出校門升國中學習,教師由本校選定任教=國小、國中為一校之家。
附錄
一、烈士英名錄
趙樂英 男、1920年生、1939年參加革命,在解放泗水的戰鬥中犧牲。
趙現隆男、1921年生 、1939年參加革命,在蒙陰戰役中犧牲。
二、歷任村[大隊]黨支部書記
1946年--1956年田子本
1956年--1977年趙樂新
1977年一1983年 趙德興
1983年一1985年趙樂奎
1985年一1995年 田洪利
1995年一 2007年 趙方生
2007年--- 2008年【空缺】
2008年---- 趙貫廣
三、歷任村[大隊、革委]主任
1946年一1956年趙永倫
1956年一1977年趙貫成
1977年一1985年 田洪利
1985年一2001年趙德興
2001年一 2007 趙方生(兼)
2007年------- 趙貫廣
四、縣團級以上幹部及地市級社團負責人
高志純曾任山東省出版局副局長
趙樂坤 曾任新汶礦務局水泥廠廠長、黨委書記
田文聚 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東海艦隊某基地政委
趙順倫 曾任新泰縣公安局副局長
田茂泉地級萊蕪市第一屆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
田洪星 武警山東濱洲消防支隊長
高登友 昌樂縣委常委、副縣長
五、趙偉倫打擂
趙偉倫,又名老聾,因耳患疾病而得名。青少年時,身高體闊,力大無比,為人正直,膽量過人。1935年,因生活所迫去了東北,正遇日軍立擂比武,他看到日本人接連摔傷幾個中國人時,義憤填膺而躍上擂台,搶先給日本人一措手不及,將其摔在擂台之上,當日本人爬起欲以還擊時,他抓起兩把沙土拋向日本人面部,使其雙眼難睜,引起全場人的喝彩。但給他招來殺身之災,他見勢不妙,便在眾人掩護下逃走。
六、廟子激戰
1937年,日寇進犯顏莊、寨子、廟子一帶。1939年9月,八路軍四支隊一大隊長吳瑞林率部駐紮廟子一帶保護秋收。一中隊駐廟子東北葫蘆山,警戒萊蕪、顏莊之敵;二中隊駐廟子南控制南面山頭,警戒新泰方面的敵人。大隊部帶警衛連兩個排設指揮所於廟子,各部有哨兵日夜報警。隨後,八路軍指揮所遭敵人擲彈攻擊。吳瑞林大隊長立即率警衛連及部下,組織突圍,與敵人展開激戰,吳瑞林隊長手持雙槍對準敵人,彈無虛發。戰士們與敵人展開肉搏戰。從16日夜2點一直打到17日上午lO時,戰士們終於打退日軍的進攻。斃傷敵人60多名,繳獲武器彈藥一宗。我軍僅5人犧牲,7人負傷,取得反偷襲戰的勝利。戰鬥將結束之際,敵情發生變化,新泰、萊蕪的敵人出動援兵,敵人向我方施催淚彈和毒氣彈。吳瑞林大隊長被炮彈炸成重傷,在七中隊(韓勤生)的增援掩護下突出重圍轉移。
七、東井事件
1972年春,村民在位於村東500米處一古井址,開鑿大口機井,機井開口直徑15米,當挖至11米深處,因底部是流沙,發生了大面積坍塌,人和機器全被埋入井中。噩耗傳開,四村八鄉前來支援營救,萊鋼駐軍沿河開來了吊車兩輛,戰士近百人,奮戰三晝夜,終從井底挖出了遇難者趙現茂、劉順、趙奎興三人的屍體。事故造成三人犧牲、三人重傷。
八、業餘演唱團
民國初,周開明、田中春創辦20餘人的“撮頭子”戲隊。1954年有趙蘭興、趙福興、趙順興、趙全興等自發組織起30餘人的業餘民間劇團。曲目有《兩狼山》、《轅門斬子》、《李二嫂改嫁》等十幾部。文革前後,高志善、魏少學、魏少法、趙學興等成立20餘人宣傳隊。曲目有《沙家浜》、《智取威虎山》,自編自導《奇襲奶頭山》等十幾部,演出傳遍四鄰八鄉。1996年,魏少學、高登榮、趙學興、高登泰等組織成立了10餘人的民間吹奏曲樂隊,走遍方圓十幾里。
九、劉翟氏、趙徐氏捨生救八路
劉翟氏:【娘家是新泰北師鄉狄家溝,婆家是廟子】。廟子激戰後,敵人四處搜尋、逮捕、屠殺八路軍傷員。劉翟氏正在家中忙碌,見一滿臉帶血之人奪門而入,口稱“大娘,救救我,我是八路軍”。劉翟氏沒來得及多想,將其蓋在炕上的被窩中,並擦去血跡。日軍盤問是什麼人,劉翟氏不慌不忙地說:“是兒子病重臥床。”躲過了日軍搜查。過後,這位戰士雙膝跪地口稱: “您就是我的親娘。若後生無事,必將厚報”。
趙徐氏:【娘家是北樓村,婆家是廟子】。日軍為抓散失的八路軍,把村民趕至東場院,讓家人認回親人。趙徐氏面對敵人的刺刀,把兩位八路軍戰士當作“大兒子、二兒子”,領回家中。
十、“科技迷”趙德興
趙德興,男,1945年10月出生,1964年入選廟子大隊,1977年任廟子大隊黨支部書記,1985年任廟子村委主任,2002年退休,是著名的“科技迷”,現為享受鋼城區政府津貼,農村優秀科技人才,1998年獲菜蕪市“科技大王”稱號,2000年授予山東省“農業科技標兵”稱號。辦有植保站、良種推廣基地,培育良種大豆、玉米、小麥等十幾個品種,培育的脫毒地瓜種苗輻射十幾個縣、市。其事跡曾在《大眾日報》、山東電視台、《菜蕪曰報》多次報導。
十一、七聖堂
相傳,清乾隆年間,位於村東南有一平地,地附近有一汪,日:蒜臼汪,此汪可匯集全村的雨水。某一夜間在平地上出現一個大土堆,土堆高有丈許,大如土丘,村里人對此議論紛紛,鄉里鄉親也大加評說,興隆莊的今後不知是吉是凶,如此的言傳觸動了村民們,於是就組織有見識、有威望的老人來共商如何處理這個土堆,以保村人之安詳。經商議,請了位“南蠻子”(南方人)來占卜吉祥。‘‘南蠻子”說:這是一條土龍,這土堆是龍頭,村北的大港便是龍尾,它來汪中飲水,要喝光這村裡的水。若不馬上懲治,興隆莊便大禍將至。關於如何避禍,‘‘南蠻子”說:“最好是在土堆上建‘龍王廟’將它填住,可確保全村安居。”於是在此建起廟宇曰:七聖堂。
文化名人
高志純 【1913,2---】,1933年參加革命,歷任文化幹事、科長、處長, 1969.12~1972.10,任山東省毛主席著作出版辦公室(含山東省革命委員會毛主席著作出版辦公室革命領導小組 組長 , 1972.10--1982.12 任山東省革命委員會出版局副局長。田文聚,[1912年9月一1982年10月]
又名田西聚。1912年9月生。1934年春,隨父親田子安去黑龍江鶴崗煤礦,在礦上他接受了進步人士的教育,同年10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37年 “七七事變”後,他以滿腔熱情的愛國熱情,積極組織抗戰,聯絡進步青年,發動礦工參加抗日,僅1938年由他動員參加東北民主抗聯的礦工就達60多人,受到了東北民主聯軍政治部的嘉獎。在抗日戰爭期間,他先後在鶴崗煤礦擔任了地下黨支部宣傳組組長、副書記等職。在東北民主聯軍中曾擔任連長、指導員、副營長等職,參加了上百次抗日根據地反 “掃蕩”、反 “蠶食”、反 “封鎖”和敵戰區撥點等戰役、戰鬥。解放戰爭中,他歷任人民解放軍營長、團參謀長、副團長等職,參加了山海關保衛戰、保衛四平以及遼瀋、平津、渡江等戰役,新中國成立之初,參加了海南戰役,歷任團長、師參謀長,東海艦隊某基地政委等職,1977年離休,享受正軍級幹部待遇。曾出版[戰地新歌]一書。 1982年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70周歲.
田烈芬【1987年1月-----】
女、漢族、山東萊蕪人。1987年1月生, 2010年7月畢業於魯東大學心理教育學院,學士學位,2011年8月考入山東省“三支一扶”,同年10月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濱州市經濟開發區教師,2011年12月,她作為濱州開發區教師代表,參加了山東省教育學會國小數學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在淄博桓台舉行的第十四屆年會,現任西海學校六年級數學教師。 2011年11月,被贏牟文學網以名家風範頭銜收入到【贏牟文學】名人風采欄目里.
近幾年來,先後在《中國教育報》、《萊蕪日報》、《煙臺日報》、《大眾日報》等發表文章130多篇。其小傳事跡列入《世界人物辭海》、《《中國名人大辭典》、《中外名人大辭典》、《中華百年傑出人物》等30多部大辭典中。 代表作: 《野 草》 《故 鄉》 《我愛楊柳》
田茂泉(1962年1月一)
筆名田牛、墨牛,1962年1月出生。1984年8月參加工作,中共黨員、大學文化、國家公務員。系中國國際文學藝術家協會會員、山東省青年作家協會會員、萊蕪市作家協會理事、萊蕪市第一屆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中國[贏牟文學]實力派寫手網路作家聯誼會會長.
田茂泉從事新聞報導和文學創作二十多年來,把新聞寫作和文學創作當作他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成績斐然、榮譽滿載。從1984年至今,他先後有1800多篇新聞訊息、通訊、報告文學、小說、詩歌、散文發表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解放軍報]、[國防時報]、[中國民兵]、[黃河民兵]、 [時代文學]、[山東文學]、[時代文學]、[大眾日報]、[農村大眾]、[泰安日報]、[萊蕪日報]等五十多家報刊雜誌上,有99件作品榮獲國家、省、市新聞和文學獎。其中;報告文學[明天],獲1998年濟南軍區[前衛報]舉辦的“龍年雙岳杯”有獎徵文二等獎,報告文學[部長解甲第一天],獲1990年[國防時報]舉辦的“幸福杯”家庭有獎徵文一等獎,民間故事[棋山傳說],獲2001年山東省萊蕪市旅遊局、地稅局聯合舉辦的“稅研杯”民間故事大賽一等獎;鋼城區首屆文化藝術“精品工程”優秀作品獎,長篇小說《鐵城血案》,分別獲2002年山東省“黃河杯”文學創作二等獎、2004年山東省青年作家優秀作品一等獎;小說集《田牛墨雨》,獲2004年當代作家優秀作品一等獎。個人傳略,分別被載入《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中國小說家大典》、《中國現代作家辭典》、《中國專家人才庫》、《中國優秀人才大典》、《世界人物辭海》、萊蕪《十卷書 村莊》第8卷、《世界文化名人台典》、[時代楷模]等書籍。
作品有[棋山傳說] 、[棋山民間故事]、[里辛古今]、[田牛墨雨]、[鐵城血案]等。
-
名優特產
廟子粉皮,選用蓮花山腳下純天然、無污染、不施用任何化學肥料的地塊,所產的優質甘薯加工而成。其產品特點:無激素、無毒素、光亮透明、耐煮、韌性強,味道香甜純正、口感好。是百姓放心理想的綠色食品。據當代作家田茂泉介紹說,該產品製作獨特,工藝傳統古老,始初由本村魏氏所在,後傳於街坊鄰居。據考證,廟子粉皮,距今已有二百五十多年的加工歷史。
傳說,清乾隆年間,乾隆帝撰寫《十全記》書時,御櫥每天用廟子粉皮燉雞,讓乾隆帝用膳,以保證他大腦供血。後乾隆帝曉知燉雞的攙貨粉皮,是來源於蓮花山腳下的廟子村。於是,便在文武大臣面前風趣地說:“沒有廟子粉皮燉的雞,就沒有朕寫的《十全記》。”由此在民間廣泛流傳出許多廟子粉皮與乾隆帝《十全記》書的感人傳說。從此,廟子粉皮這一百姓當家產品,便被推舉為朝廷貢品。
廟子粉皮,貨真價實,的確名不虛傳。它不僅質優味美,而且營養豐富。據權威部門化驗分析:每100克粉皮,含維生素A1.89毫克,維生素B0.2毫克,維生素C0.25毫克,維生素D0.11毫克,尼克酸.25毫克,蛋白質2.5毫克,還原糖4.95毫克,脂肪酸1.2毫克,粗纖維1.86毫克,熱量201千卡。
經常食用,能充肌膚,去死皮,破宿血,軟化血管,增強皮膚彈性。具有養生、開胃、健脾、補虛、益氣、滋腎、壯陽、清熱除濕、預防陰冷、調節平衡人體酸鹼等功效。該產品是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控制大腦衰老,強體活血、潤腸、通便最佳保健補品。最近,科研人員在地瓜粉皮中發現了一種去氫表雄酮的物質,它能預防腸癌和乳腺癌的發生。
天寶寨遊記
天寶寨位於萊蕪市鋼城區艾山街道廟子村南白馬山之巔,呈東西走向。因山頂地勢平坦,古人便借山勢築寨,外築城牆,內建石頭房若干,並建有炮台、信號台,以此抗擊當時的土匪流氓。天寶寨的大名,早有耳聞,卻一直沒有親見。不是沒有空閒,而是心存一點念想,實在不想打破。那是怎樣的一個山寨,經歷了怎樣的風雨,現在保存如何?帶著諸多疑問,加上朋友們一個勁兒地攛掇,我終於動了心,想要解開這個謎底。
初春,我和廟子村的幾位朋友忙裡偷閒,趁午飯時分,信步爬上白馬山,去探尋天寶寨遺址。
白馬山,隸屬於蓮花山脈的一支,三面山勢陡峻,懸崖絕壁高高聳立,但它的山頂卻開闊平坦,海拔260米,為青石岩結構,方圓大約5平方公里,只能算作一座小山。山上植滿花椒、松柏、山楂等樹,山下一條玉帶河環抱大半個村莊。
俗話說上山容易下山難,雖然是座不起眼的小山,可對我來說爬起來還是有點吃力。腳下的草依舊是乾枯發黃,偶爾能碰上早早發綠的小草,昭示著春天的到來。才到半山腰,已是氣喘吁吁。同行的趙方合說:我給你講個白馬山的傳說吧。一聽白馬山還有傳說,我來了興致。趙說聽老人講,白馬山是由一匹東海神龍幻化而來。白馬山西面那座山叫亢山,山腳下村子裡姓朱的居多,因為諧音“豬吃糠”,所以朱姓人靠著亢山,日子過得還算充裕。據說亢山下有匹白龍馬,只有到了年底最後一天,當夜深人靜的時候,白龍馬才偷偷出來下山喝水,馬頭伸到河邊,馬尾卻還在山上。此時,山上雲霧繚繞,青煙裊裊,方圓幾里香氣撲鼻。
至今還能在白馬山的東面找到雲霧生起的地方——雲窩。據說雲窩直通東海,深不見底,有人曾丟一塊石頭下去,卻聽不到一絲聲音。每逢年底,小白龍就從東海騰雲駕霧而來,出現時先是雲霧源源不斷從雲窩裡冒出,香氣溢人,不久整座山便籠罩在朵朵祥雲之中。可惜的是,雲窩現在已經讓淤泥淤住了,失去了往日的靈氣。
“南蠻子”(南方人)聽說這件事後,想來擒住白龍馬。這年年底,“南蠻子”深夜偷偷埋伏在亢山下,等待白龍馬出現。周圍村民聽說後,自發組織起來要保護白龍馬。大家商議等夜深白龍馬出現時,一起放鞭炮,用聲響來通知白龍馬。果然,深夜子時,白龍馬按時出現,只見它正要伸頭喝水時,“南蠻子”縛住了馬的脖子。此時,鞭炮聲、吶喊聲驟然響起,驚激了白龍馬,它回頭想要騰空,可繩索緊緊套住了它,使它無法升起。它便不住地抬起前腿亂踢,一下將“南蠻子”踢下了山。此時,白龍馬全身白毛都豎了起來,可依舊掙脫不掉韁繩。隨著黎明的到來,白龍馬的毛開始往下掉,不一會兒就落滿了一山,白花花全是龍鱗,就象下了霜一般。就這樣折騰了一晚上,白龍馬最後幻化成了一座山,後人叫它白馬山;原先的亢山叫成了“霜”山,後來演變成了現在的雙山子。
聽著這動人的故事,我越發對天寶寨產生了好奇。也許正是這美麗而神奇的傳說,為天寶寨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抓住山上的松樹,歇歇腳,一口氣衝上了峰頂。立於天寶寨絕頂,長風撲面,煙波浩渺,群山環繞,松濤陣陣,此情此景,何其壯哉!
回望山下的廟子村,集中居住區和廟子粉皮基地盡收眼底,亮麗的玉帶河蜿蜒而來,把村莊與白馬山隔斷,繞至村東,向東北方向延伸而去,宛如一條綠色玉帶環抱大半個村莊。遠處的九龍山和葫蘆山水庫,相依相偎,縹緲虛幻;九龍山前的九龍家園,依山傍水,仙境一般。
同行的朋友說:腳下站著的就是天寶寨的遺址了。
是嗎?我收回心神,開始把目光放在我腳下不起眼的石頭上。那是怎樣的一塊石頭?銳利的尖角早已磨得平滑,上面的斑斑痕跡似乎在訴說著它遙遠的歷史。
長長的寨牆,已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了,剩下的牆基卻依然堅守著自己的崗位;僅剩的幾段城牆也大都在險要之處,無人敢攀了。
我默默走在殘垣斷壁的城牆中間。歷史的無情奪不走它偷偷溜走的痕跡;腳下的利石和瘋長的荒草,更湮沒不了天寶寨曾有的興衰與輝煌。
就在它埋沒的身邊,一位放羊的王姓老者漢講述了那段人們早已忘記的歷史,而我有幸聽到,並跟著它回到了過去。
勤勞勇敢、純樸善良,歷來是天寶寨周邊村民的優良傳統。世世代代的人民,辛勤耕作在這片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祥樂平安的生活,宛若世外桃源,與世無爭。然而,平靜安定的生活,在近代卻被戰爭、盜匪、饑荒等打破了。
戰爭帶來的兵荒馬亂,盜匪四起對百姓的騷擾,自然災害的頻頻襲擊,使這片寧靜的土地飽受了無窮的折磨與傷害,同時也磨練了人民頑強的意志和勇敢。
清朝末年,由於社會形勢複雜多變,加之白馬山地理環境險要,致使匪患猖獗。一些游兵散勇糾集當地流氓地痞組成土匪幫伙,四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村民們四處逃亡,無處安家。忍無可忍的村民,逐漸聚集起來,開始奮起抗擊土匪。民國十二年(1924年),為抗擊土匪、“光棍”和強盜,廟子村首先自發組織成立了紅旗會,會首為領,成員若干人,上有年邁的長者,下有稚嫩的娃娃。他們以紅纓槍為主,兼用土槍、大刀、木棒作武器,因此稱作紅旗會。村民推舉魏孝東為會長,聯絡周圍村民共同抗敵。
同年,為抗擊土匪,魏孝東聯絡高峪、紙坊兩個村,計畫利用冬春休閒時節,在白馬山上合夥修築營寨,以作為聯防抗匪的營地。決議一出,周圍村民群相呼應,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白馬山上紅旗招展,人聲鼎沸。壯年人打石頭,用木車子推,用肩扛用手抬。婦女在家攤煎餅做飯送飯,老人照看孩子。一場轟轟烈烈的修寨運動,激起了人人保家護院的雄心。我想,沒有人能夠撲滅這股埋藏在人民心底、自發組織起來衛護家園的熊熊火焰吧!
白馬山三面陡峭,西面平緩,而峰頂卻地勢平坦,天寶寨坐落其間,易守難攻。天寶寨建有東西門,西門是主門,村民大都由此進寨。西門,高6.9米,寬5米,呈拱門設計,拱門頂部,一米見方青石匾上刻有“天寶寨”三個陰刻大字,右下角書有“民國十二年”字樣。東西兩門全部用青石、灰土築就。山的南、北兩面依地勢憑險要築就兩座城牆,由東至西長約400餘米,南北相距40米。南北城牆各築有6個碉堡,內裝生鐵大炮,炮身長約6米,通體發黑,可發600餘米。站在西門,我仿佛又回到了80多年前,衝殺聲,槍炮聲,就在耳邊,猶如霹靂,振耳欲聾。而今,腳下只是兩堆黃土,證明著這裡曾有的滄桑。
天寶寨內建有石屋300餘間,裡面存有糧食、衣物和飲水物事,並建有畜禽場所,以防土匪搶掠。寨子中間築兩層哨樓,居哨樓,近可觀周遭村莊;遠可看到蓮花山、葫蘆山、九龍山。一有敵情,立即做好迎敵準備。守可憑險要地勢,退可有深山密林。寨內平常有小分隊巡邏放哨,保護山上財產。一旦發現土匪流氓來了,即可通知山下村民,家家戶戶鎖門上山,並肩抗擊土匪。土匪在山下找不到可搶的東西,便結夥上山,以圖進寨內搶掠,村民便拿起土槍、土炮、大刀、紅纓槍,甚至用滾木擂石與土匪作戰,有力地打擊了匪患的囂張氣焰。
我也曾問過老者,當時為啥叫天寶寨?三個字又是由誰所寫?老者意味深長地說:至於啥人所寫,已無從查考;只是聽老人說起過,因此事全是南蠻所為,與原居民無涉,也算是祖上積德,故天舍一寶,白龍馬升天,留下金身化作白馬山,仍舊保護著周邊世世代代的村民。故而修築城寨時取名“天寶寨”。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也許真是白龍馬的保佑,也許更是人民的力量,或者兼而有之。自從築起天寶寨後,混亂的生活開始走向安寧。為反抗壓迫和土匪騷擾,聚集天寶寨的民眾,留下了許許多多的故事,都融入了天寶寨的山山水水中。而天寶寨以它獨有的魅力,始終守護著它周圍的人民。
如今歲月流逝,山河依舊,而石寨空有殘壁斷垣,遊人至此,幽幽思古之餘,更為中華民族的不屈不撓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