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宇規制
簡介
“解放軍烈士廟”、“烈士紀念碑”和“烈士紀念館”面向大海、座北朝南,渾然一體,巍然屹立在西沙灣畔。建築構成
廟宇建築由山門、正殿、烈士紀念館、烈士紀念碑、烈士亭等部分組成,均採用崇武石雕工藝,形成具有閩南風格的仿古建築群。
山門
山門門頂有一顆豎寫著“八一”兩字的紅五星雕塑,兩邊各有三面紅旗,暗紅色的4支門柱上有兩副行書楹聯,內聯為:“捐軀為人民千秋功德,軍魂照海疆萬世頌揚”;外聯為:“百姓有情萬民敬英烈。軍魂永在千秋鎮海疆。”殿門
正殿門楣上懸掛著黑底金字大橫匾“天下第一廟”。該橫匾為烈士生前所在的32343部隊贈送。大門兩側的石刻楹聯為“殷殷碧血沃西沙寶地,浩浩雄風催東海征帆”。大門邊豎立著幾方石碑,其中一方為《二十七烈士碑記》,記載著解放軍戰士為解救百姓而壯烈犧牲的感人事跡。這方碑是此地民眾祭祀解放軍烈士的重要史料。正殿
步入正殿,廟堂正中處,用玻璃護罩製作的神龕里,上方橫幅懸掛著一塊“英烈廿七君”的牌匾;中間豎幅聳立著“解放軍烈士”的牌匾;下方分兩排供奉著27尊用泥土雕塑的縮小型解放軍官兵彩色塑像,塑像為解放戰爭時期的戰士形象,著綠色軍裝,戴紅五星軍帽,佩紅色領章,腰挎手槍,神采奕奕。塑像的前面還擺放著軍艦、坦克、機槍等武器裝備的模型;長條的供桌上,供奉著十里八鄉的鄉親們前來祭拜時留下的水果、糕點、鮮花等祭品。兩側楹聯為:“名垂千年共仰芳型,功及萬世自昭正氣”;“靈光不減萬代虔誠心,烈士永垂千秋迥浩氣”。宮內匾額碑銘多方,有“千秋浩氣”,“萬古英靈”,“海天一絕”等。烈士紀念館
烈士紀念館位於正殿左邊。紀念館上方五角星兩旁亮著八個大字:“戰士壯烈,惠女虔誠”,也是烈士生前所在的部隊贈送。門前大立柱上有“民族正氣山川增色,烈士報國門第生輝”、“民擁軍意比泰山重,軍愛民情似東海深”等楹聯。大廳內陳列的展品琳琅滿目,都是全國各界民眾瞻仰英烈時的留影和題詞。其中有28軍原政委王直將軍題寫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原陝西軍區副司令員杜東海將軍題寫的“紀念廿七烈士英靈,發揚革命光榮傳統”等條幅。最引人注目的是,烈士生前所在的第十兵團司令葉飛將軍的題詞“為了人民,死的光榮”。女作家北北的長篇報導《一曲絕唱》,曾在社會上引起廣泛反響,被全文雕刻在青石板上。
同時展出的有《人民日報》、《解放軍畫報》、《福建日報》、《泉州晚報》、《台灣日報》等報刊的文章,還有中央、省、市電視台等媒體的採訪報導。
南京軍區原副司令鄭柄清中將、毛澤東的兒媳婦原軍事科學院百科部副部長邵華少將、原28軍首長、蘭州軍區原副司令員鄒玉琪中將,原28軍政委、北京衛戍區政委李進民中將,國防大學蔣寶棋教授等黨政軍領導和首長,也相繼前來憑弔並留下題詞。
建廟歷程
惠安崇武歷來是海防重地,自古就有祀奉守邊固防、為國捐軀的英雄的習俗。當年明朝名將戚繼光在此與倭寇激戰,部分陣亡將士就安葬在西沙灣海岸邊,當地村民為他們建了一座“和寮公”。供奉“27位解放軍英烈靈位”的石屋就在“和寮公”旁邊。建造“解放軍烈士廟”的發起人是一位新加坡歸僑,她叫曾恨,1935年出生在新加坡。13歲那年,她的父親和三個哥哥死於戰亂,孤兒寡母只得回國尋親。1949年9月17日,為了掩護民眾,在崇武西沙灣共有24位解放軍戰士在國民黨軍機的掃射中犧牲。人們在附近沙地上挖一個大坑將犧牲的解放軍戰士安葬,然後按當地風俗在墳墓上搭建起一間12平方米的小房,小房正中擺放一塊木板牌位,上寫“廿四英烈之靈”。
“文革”期間,供有“24位解放軍英烈靈位”的石屋和“和寮公”被造反派損毀破壞。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大江南北。“我們建一座‘解放軍烈士廟’,報答解放軍對我們的救命之恩吧!”曾恨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年邁的母親,李面十分贊同。但是,因當時財力有限,無法動工。
1980年,93歲高齡的李面在去世前,仍念念不忘修建“解放軍烈士廟”的夙願。老人家將自己的手飾和財產交給曾恨,叮囑她一定要為救命恩人建一座像樣的廟宇,給解放軍烈士們“遮風擋雨”。
1993年,曾恨賣掉了個人商店和金銀首飾,籌集到了6萬元錢。錢還是不夠,她又出去“化緣”。她走街串巷,把自己建廟的想法說與鎮裡的父老鄉親,修建“解放軍烈士廟”的訊息一傳開,大家紛紛回響,踴躍捐款。解放軍烈士廟的興建得到民政部門批准後,崇武鎮政府無償提供土地近千平方米,泉州民政局撥款2萬元。各界人士集資時,葉飛將軍也曾托女兒捐贈。僅半年,就募集到了60餘萬元。
1996年5月,解放軍烈士廟順利動工。建廟的那些日子裡,曾恨不顧環境惡劣,日夜監工,晚上就住在工棚里看守建築材料。當年秋,占地約400多平方米的“解放軍烈士廟”、“烈士紀念館”一併竣工。
解放軍烈士廟建成後,曾恨把同一天在崇武海域犧牲的另外3位解放軍英烈也“請”了進來,與西沙灣犧牲的24位烈士合併祭祀,更名為廿七君廟。經過三年時間,這座全國獨一無二的“解放軍烈士廟”終於建成了。
27位烈士所在部隊已改了番號,1997年,時任團長來到這裡悼念先烈,代表部隊為解放軍烈士廟贈送匾額,上書“戰士英烈,惠女虔誠——天下第一廟”。
廟宇建成後,烈士紀念館、紀念碑、紀念亭等建築群,均由各界民眾集資興建。如:山門由泉州籍28軍復原退伍官兵集資修建。
1997年,在崇武鎮一位黨總支書記倡導下集資修建了烈士紀念碑。開國上將葉飛聽女兒葉藝華講述老百姓自發修建解放軍烈士廟的訊息後,激動不已,當即揮毫題寫碑銘:“為了人民,死得光榮”,並激動地說:“人民有情!”。紀念碑於1997年11月完工。
1998年初,又擴建了烈士紀念館,完成了解放軍烈士廟的配套工程。
相關信仰
“解放軍烈士廟”建成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名聲漸漸地遠播出去,前來參拜的“善男信女”越來越多,有當地的,有外地的,也有港澳台的;有集體組織來的,也有結伴慕名來的,他們中間更多的是軍人。這裡“香火”最旺的時候是春節、“七·一”建黨節、“八·一”建軍節、“十·一”國慶節和“9·17”。百姓來解放軍烈士廟敬拜,已不單純是為了向解放軍烈士感恩,還有為自己和家人祈福之意。解放軍烈士廟已不只是一個單純的祭拜解放軍烈士的場所,其在老百姓的心目中,還是一座很“靈驗”的廟,因此吸引了眾多百姓來敬拜。
“香客”們來得多了,做“功德”的也多了。紀念碑下有一塊功德牌,上面鐫刻著捐資者的名字。這些功德錢全部用於廟宇的擴建,先後用於擴建正殿、山門、紀念館、仰烈路等,還為“二十七君”建立了“訓練場”、“會議室”。
2002年8月,惠安縣縣委、縣政府將“解放軍烈士廟”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9月17日烈士犧牲這一天,當地軍民都在廟裡集會,舉行紀念活動。每逢清明節、“八·一”建軍節,當地駐軍、幹部民眾、青少年學生集體前來緬懷英烈,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有些單位還在紀念碑前舉行入黨、入團、入隊的宣誓儀式。“解放軍烈士廟”已成為一個軍民共建的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廟宇上空整日迴蕩著《我是一個兵》、《說句心裡話》、《我的老班長》等軍隊歌曲。每天清晨,當東方海平線上剛剛露出魚肚白的時候,曾恨都會在烈士神龕前擺上清茶、供品,然後燒一柱香,默禱“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寄託綿長久遠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