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概況
地理位置
崇武鎮地處福建省東南沿海突出部、中國東海與南海的分界線,東瀕台灣海峽,與台灣相距僅97海里,為海峽兩岸距離最近點之一,是大陸離台中最近點,距縣城23千米,是大陸最早對台貿易的港口,也是台灣漢族同胞重要祖籍地之一,鎮政府駐惠崇公路霞西村段。
被列為首批閩南沿海開發區工業衛星鎮,是著名的旅遊勝地、石雕之鄉和歷史文化名鎮。全鎮面積19.06平方公里,下轄12個行政村,本地人口73896人,外來人口近3萬人。多年來,鎮歷屆黨委、政府不斷解放思想,培育和弘揚“團結拼搏、負重奮進、自加壓力、敢於爭先”的精神,積極帶領全鎮幹部民眾幹事創業,全鎮經濟和社會各個方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躍居全國經濟實力千強鎮、全國重點鎮、泉州市綜合改革建設試點小城鎮。
崇武鎮2005年以來,先後榮獲“中國石雕之鄉”、“中國特產之鄉開發先進單位”、“全國計生協會先進單位”、“全國星火小城鎮示範鎮”、“中國魅力鄉土民風名鎮”、“中國綠色名鎮”、“中國優秀鄉鎮”、“國家衛生鎮”、“全國十佳古鎮”、“全國最美八大海岸”和福建省“漁業十強鎮”、“明星鎮”、“小康鎮”、“雙擁模範鎮”、“科技示範鎮”“福建省環境優美鄉鎮”等榮譽稱號。1999年崇武鎮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單位”,2005年10月被中央文明委授予第一批“全國文明村鎮”2009年1月被中央文明委授予第二批“全國文明鎮”。
崇武有建於明朝的崇武古城為國內僅存的最大石頭城,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明朝戚繼光抗倭據點、鄭成功反清基地都曾設立於此。崇武有大岞山新石器時代遺址;國際航標燈搭;天下第一奇廟;崇武有與各國港口相連的良港;崇武有暢銷東南亞和歐美等國家的石雕石材製品;崇武有進入巴黎國際服裝博覽會的惠安女服飾;崇武有全國著名的“大地藝術”岩雕群;崇武有全國絕無僅有的5公里石藝景觀大道;崇武有中華名小吃;崇武的歷史、人文、自然景觀令遊人流連忘返。
崇武古城
國家AAAA級旅遊名勝區,惠女風情游是福建省五大旅遊品牌之一,巍峨雄偉的古城,鋥亮如金的沙灘,千奇百怪的礁石、巧奪天工的石雕工藝,奇異獨特的惠女民俗,構成崇武精邃而豐富的旅遊內涵。尤其是天造地設而成的“海門深處”、“半月沉灣”、“神龜戲浪”、“西沙銀蛇”、“險石孤懸”等多處奇景,更是令人望景驚嘆、流連忘返。隨著崇武古城旅遊規劃開發、惠女民俗村、五峰風動石、半月灣度假村、聯群度假村、西沙灣五星級酒店、南環島路及生態旅遊等開發建設,旅遊設施逐漸完善,崇武每年接待中外遊客達50多萬人次,近兩年來每年接待遊客更達80多萬人次。2001年,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欄目對崇武進行現場直播,2006年9月,中央電視台《海峽西岸行》欄目又在崇武風景區現場直播,2005年,台灣著名導演、金馬獎評審主席李行監製、金馬獎影后楊貴媚和國內影視明星冠振海主演的電視連續劇《小城故事》也在我鎮拍攝,近期各電視台已陸續播出。此外,還有眾多國內外著名的影視劇在崇武拍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攝影家前來採風,崇武成為名副其實的“天然影棚”。崇武城西港灣新建碼頭,台輪往來停靠;城南“海門深處”、水岩峭立、驚濤拍岸;城東“半月沉沙”,雪白沙灘,蒼翠林帶,是天然海濱浴場,療養勝地。 登上崇武城樓,放眼萬里煙波,鷗鷺翔集,漁帆競發,正是“滄溟萬里平如掌,蓬島相攜駕鶴游”。
歷史沿革
1939年置崇武鎮,1958年屬飛躍公社,1961年析置崇武公社,1984年復置鎮。1997年,面積19.6平方千米,惠崇公路過境。轄大岞、港墘、靖江、蓮西、海門、潮樂、西華、五峰、霞西、前埯、龍西、溪底12個村委會。
崇武的意思就是崇尚武備。據說宋朝時,這裡就稱為崇武鄉守節里。公元981年(宋太平興國六年)惠安置縣後,在這裡設小兜巡檢寨。元朝初期改為小兜巡檢司。公元1370年(明朝洪武三年),活動在朝鮮和中國沿海的日本海盜集團一倭寇突然登入祥芝的蚶江,對泉州地區的安全造成威脅。公元1387年(洪武二十年),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防禦倭寇人侵,委派江夏侯周德興巡視東南沿海。周德興是個軍事工程專家,他根據泉州沿海地區海岸線曲折、地形險要的特點,“一郡者設所,連郡者設衛”。當年,泉州設永寧衛,管轄五個所,即福全、中左、金門、高浦、崇武五所。惠安設立五座城,即崇武城、獺窟城、小岞城、黃崎城、峰尾城。祟武城為五城之一,隸屬福建司永寧衛的一個千戶所,建城已有六百多年了。
崇武古城全部用白色花崗岩壘成,城牆共長2457米,城基高5米,牆高7米,並設有兩層跑馬逍。牆上有牆碟1304個,箭窗1300個,窩鋪26座。四面設城門,內門每扇高3.2米,寬1.3米,前門每扇高2.6米,寬0.9米,東、西、北三座城門相似,各有城門兩道,城門上各設烽火台一座,南城門外加設一照牆。在城內蓮花山制高點,還設有瞭望台。四面城邊各有一潭一井和通往城前的涵井,城內的十字大街相接四個城門,公元1417年〔明朝永樂十五年〕,城牆又加高1.3米。這些城牆、窩鋪、門樓、月城、墩台、捍寨和演武廳,構成我國古代一套完整的戰略防禦工程體系。明代守丞丁少鶴曾有詩句贊道:“孤城三而魚龍窟,大岞雙峰虎豹關”。
崇武城內薈集了五十多處具有歷史文物價值的廟堂寺庵宮祠和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建築規格千姿百態,充分展現崇武這座抗倭歷史名城的豐貌和古建築的非凡藝術以及複雜多樣的宗教人文色彩。崇武人傑地靈,故有“海濱鄒魯”美譽,歷史名家輩出,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如今的崇武有省級以上作家、藝術家達幾十人,民間文體協會二十多家。多年來,他們堅持辦好富有鄉土氣息的《崇武文學》叢刊和《海韻》詩刊,湧現出一支具有較高文學水平的業餘文學創作隊伍,我鎮先後編輯出版了《崇武鎮志》、《崇武研究》、《崇武民間文學集成》、《崇武人類學調查》、《天風海濤話崇武》等一些社科書籍、旅遊叢書以及各種文學作品,經常開展富有生活氣息和時代色彩的文體活動,不斷豐富和活躍民眾的文化生活。
“八·六”反圍剿1949年8月,國民黨海上保全縱隊第四支隊聯合交警第八總隊一個全副美式裝備的加強營總計1300多人,以及海上炮艇2艘、機械船5隻,於當月5日下午水陸並進,將港墘紅色據點村形成包圍,對港墘地下黨組織採取突擊性進攻,英勇的村民毫不示弱,他們上至八十歲老翁下至十二三歲孩童,個個堅守戰鬥崗位,與敵方血戰到底。戰鬥中,雖然基本上保存了實力,但游擊隊員和民眾被捕139人,死傷12人,財物被洗劫一空。
為紀念1949年8月6日港墘村民眾反擊國民黨反動勢力圍剿革命根據地港墘進行堅決鬥爭的歷史事件,1987年9月興建了“八·六”反圍剿紀念碑。
1992年,公布為惠安縣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8月,被惠安縣人民政府授予愛國主義和國防教育基地。
崇武以東海戰崇武崇武以東海戰(台灣方面稱“烏丘海戰”)是1965年11月13日夜至14日晨,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東海艦隊一部與國民黨海軍軍艦在福建省惠安縣崇武以東海面進行的一次海戰,是人民解放軍海軍與退守台灣的國民黨海軍在1965年進行的第3次海戰。這次海戰是人民海軍“小艇打大艦”的光輝戰例。周恩來總理親自參與了指揮。
20世紀60年代初期,退守到台灣的國民黨當局經常派遣特務到祖國大陸刺探情報,並出動軍艦襲擾大陸東南沿海,破壞大陸漁業生產,製造緊張氣氛。在遭到接二連三的打擊後,於60年代中期,改用中型以上軍艦,在海上進行竄擾破壞。崇武是祖國大陸與台灣島相距最近的地方,也是著名的漁業產區,因此崇武海域成為國民黨海軍襲擾的重點區域。
1965年11月12日,國民黨“臨淮”號(原“永昌”號)護航炮艦離左營到澎湖列島的馬公。13日13時20分,國民黨海軍南區巡邏支隊旗艦、大型獵潛艦“山海”號(原“永泰”號)率護航炮艦“臨淮”號,由馬公隱蔽出航,駛往烏丘。當時,位於崇武北側的烏丘島由國民黨軍控制。1965年1月初,國民黨海軍“永泰”號改稱“山海”號、“永昌”號改稱“臨淮”號,彼時大陸仍沿用其舊稱。“山海”號獵潛艦:艦號62,1942年下水,排水量640噸,全載903噸,裝有2門76毫米炮,3門40毫米炮,6門20毫米炮。“臨淮”號護航炮艦:艦號61,1944年下水,排水量650噸,全載945噸,裝有2門76毫米炮,2門40毫米炮,6門20毫米炮。兩艦一進入解放軍東海艦隊大霧山觀通站雷達的最大探測距離內就被發現。
海軍福建基地獲悉後,決定將作戰海區選在烏丘正南8海里附近,以護衛艇6艘和遠航魚雷艇(木質)6艘組成突擊編隊,由海壇水警區副司令員魏垣武擔任編隊指揮員。至此,解放軍參戰兵力為:100噸級護衛艇4艘、125噸級護衛艇2艘、K-183型遠程魚雷艇6艘。在娘宮錨地,決定把參戰兵力編成3個戰術突擊群,從第31大隊573、579號和第29大隊576、577號4艘護衛艇組成第一戰術突擊群,擔任主攻敵“山海”號任務;第29大隊588、589號2艘護衛艇組成第二戰術突擊群,擔任牽制“臨淮”號的任務;6艘魚雷艇組成第三戰術突擊群,以魚雷擴充戰果。
為保障作戰部隊側翼安全,防止金門敵艦來援,護衛艇第31大隊75噸護衛艇4艘進至崇武東南15海里處擔任警戒和海上救援,護衛艇第29大隊75噸護衛艇2艘、125噸護衛艇1艘至西洋島以東海域實施佯動,以鉗制東引的敵艦。海上編隊於21時25分由娘宮起航,22時10分到達東月嶼。各艇群行駛途中雷達不開機,保持無線電靜默,嚴格燈火管制,以單縱隊航行,艇間保持目視距離,航速24節。此時,解放軍總參謀部批准打擊國民黨軍艦的作戰方案,並傳達周恩來總理的指示:“要抓住戰機,集中兵力先打一條;要近戰,發揚英勇頑強的戰鬥作風;組織準備工作要周密一些,不要誤打自己;天亮前撤出戰鬥。”周總理的指示給參戰部隊以極大的鼓舞。在接到敵情、發出指示後,周總理、賀龍元帥始終守在指揮崗位上
23時14分,編隊指揮艇在距離10.5海里處發現國民黨軍艦2艘向烏丘航行。23時33分,護衛艇群距“永昌”號和“永泰”號0.5海里時,編隊指揮員下令集中火力攻擊前導艦“山海”號,國民黨兩軍艦隨即還擊。交戰時,573指揮艇和576預備指揮艇先後中彈。573艇駕駛台中彈2發,護衛艇第三十一大隊副大隊長李金華和中隊政治委員蘇同錦當即犧牲,魏垣武以下7人負傷,羅經被打壞,艇向左轉向。大隊參謀劉松濤頭部負傷、右臂骨折和食指被打斷,仍然挺身而出代替操艇,直至返航。魏垣武負重傷後仍堅持指揮護衛艇編隊向敵艦射擊。國民黨軍艦遭打擊後,“山海”號即轉向規避遠離,向烏丘逃竄。“臨淮”號邊規避邊射擊。
23時36分,由於雙方處於相對運動,速度又快,解放軍海軍艇隊火力很快與國民黨軍艦失去接觸。編隊指揮員下令停止射擊,並令召喚魚雷艇攻擊。魚雷艇隊接到攻擊命令信號後,即以第二組(131、152)艇組向“臨淮”號攻擊。“臨淮”號繼續南逃。魚雷艇隊指揮員、支隊副參謀長張逸民冒著國民黨軍艦炮火,率領第一組(132、124)和第三組(145、126)4艇高速追擊“臨淮”號,14日0時21分,魚雷艇隊抵近18鏈時進行占領陣地機動。艇隊接近“臨淮”號至10鏈距離時,即展開兩舷攻擊。0時30分,第三組145艇接近到艇艦左舷90~100度、距離4鏈時進入戰鬥航向。艇組指揮員下令:“單艇攻擊!”145艇冒著國民黨軍艦的密集炮火,逼近到300米的距離上發射2枚魚雷,“臨淮”艦尾部命中1枚,當即失去機動能力開始下沉。第三組即撤到附近觀察攻擊效果。第一組看見“臨淮”號艦首翹起,明顯下沉,便轉向撤離。護衛艇隊背航4海里後,第二突擊群指揮員、護衛艇大隊參謀長王志奇即率領588、589兩艇轉向,以猛烈的炮火向已經中雷的“臨淮”號射擊。1時06分,“臨淮”艦沉沒於烏丘以南15.5海里處。突擊編隊捕撈9名戰俘後,於3時05分奉令返航。“山海”號逃至烏丘後,依託島上炮火掩護,多次盲目射擊,企圖支援“臨淮”號;烏丘陸炮曾7次盲目射擊。戰鬥中有國民黨飛機4批8架臨空支援,但未逞。
此次海戰,從解放軍艇隊開火至“臨淮”號沉沒,歷時1小時33分。擊沉國民黨海軍“臨淮”號、擊傷“山海”號,俘敵9名;“臨淮”號艦長陳德奎以下14人被美國驅逐艦救起外,其餘80餘人全數喪生。戰後“山海”號艦長朱普華中校與南巡支隊長麥炳坤上校都被以“敵前脫逃”罪名遭受國民黨軍法處分,但國民黨當局對外仍宣稱“擊沉敵艦艇四艘,重創一艘”。“臨淮”號艦長陳德奎身負重傷,在冰冷海水中漂流數小時,才被美國軍艦救起;國民黨軍方一度打算將責任歸咎於陳德奎,但在海軍副總司令宋長志、前司令劉廣凱與蔣經國的力保之下,陳德奎才免於牢獄之災。
戰鬥中,解放軍指戰員犧牲2人,傷17人,輕傷護衛艇和魚雷艇各2艘,消耗魚雷6枚,各種炮彈7165發、槍彈250發。這是繼“八·六”海戰勝利之後,人民海軍取得的又一次重大勝利。
11月15日,國務院副總理陳毅親臨福建前線,看望凱鏇的參戰部隊,並參加福州軍民祝捷大會。陳毅告訴大家:海戰當夜,周總理、賀龍副總理始終守在指揮位置上,關注著整個戰鬥的進程,直至十四日凌晨,周總理親自簽發新聞戰報後才離去。11月26日晚,周恩來總理和羅瑞卿總參謀長在上海錦江飯店接見了參戰部隊代表,詢問海戰的情況,勉勵大家認真總結經驗,不驕不躁,去爭取新的勝利。588艇以猛虎下山之勢,用猛烈炮火痛擊敵人,榮立戰功,1966年2月3日被國防部授予“海上猛虎艇”的榮譽稱號。
先前“八·六”海戰失利暴露出當時國民黨海軍諸多作戰準備與協調的問題,重挫了蔣介石反攻大陸的決心;隨後崇武以東海戰失利,再度印證大陸軍方形勢日漸穩固,國民黨海軍連台灣海峽的制海權都逐漸喪失。崇武以東海戰後,年過八十的蔣介石對於反攻大陸逐漸死心,於是此後“國光計畫”逐年縮減,最終於1972年裁撤。
城鎮建設
1986年11月,崇武建成了全國第一座千噸級對台貿易專用碼頭,1990年以來,每年來崇武停靠的台灣船隻都在500艘次以上。2003年崇武國家一級漁港建成,2006年,崇武國家中心漁港通過農業部立項,隨著中心漁港的開工和港後區的開發建設,崇武的港口經濟發展將取得新的突破。
2003年我鎮投資2000多萬元建設了占地31畝,集旅遊、休閒、集會、購物、文化活動功能、溶建築藝術、雕刻藝術、園林藝術為一體的文化廣場,成為人們健身、娛樂的好場所。經過多年的努力,我鎮已構建石文化、惠女文化、旅遊文化、海洋文化等別具濱海特色的文化體系。
旅遊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項目的帶動。從2006年始,大力發展旅遊經濟,第三產業持續壯大。加強旅遊配套設施規劃,崇武古城保護與發展項目前期工作紮實推進,2006年邀請上海同濟大學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對古城進行保護與發展規劃,現已完成《崇武古城保護與開發》規劃、安置地報批、古城內基礎數據匯總、《古城房屋建設管理規定》等四個方案,《崇武古城牆保護規劃》已完成評審,正在進一步修改完善,完成古城跑馬道整治工程並對遊客開放。惠安把崇武區域列為該縣旅遊產業發展的重點,加大該區域旅遊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先後投入約5億元,不斷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和改舊建新力度,完善城鎮配套功能,提升城鎮建設品位。建成南環島路和西沙灣至海景街景觀大橋竣工通車,逐步形成一縱兩橫的主幹道路格線局。投資3億元,組織實施並基本完成了文化廣場、造船廠、惠崇路官柱、福邸片區等區域改造,正在實施海悅花園、西華北側片區拆遷改造,半月灣度假村、聯群度假村正在抓緊建設中,已完成氣象站東側區域的征地補償及土地利用規劃調整工作。完成鎮區改造面積267畝,拆遷建築面積15.5萬平方米,新建房屋31.6萬平方米。文化廣場商住區、海景商城商住區等城鎮新區域形成,水、電、路、環衛等基礎設施配套到位,民眾生產生活更加便利。其中,投資近8000萬元,先後完成長5.27公里青山灣至崇武濱海景觀大道、崇武古城風景區和西沙灣海景橋、崇武古城風景區和青山灣旅遊區3個專用停車場、景區遊艇項目以及古城景區內各種管線、路燈路牌、無線廣播、垃圾分類、標識符號和夜景工程的完善改造。
2007年3月,崇武鎮對西華北側區域實施征遷改造,計畫建設7個組團21幢安置房,規劃建成一個集住宅樓、市場和商業樓於一體的商業住宅小區。目前,已竣工7幢,進行內外裝修9幢,完成95%拆遷戶選房工作。
2008年大本海悅花園開盤,大本海悅花園地處於崇武鎮中心,觀海第一排,周邊配套齊全,生活便利。
投入1億多元的西沙灣假日酒店於2008年10月份全面竣工正式營業,成為集旅遊、商務、會議、接待於一體的五星級酒店,帶動效應明顯;全面維護修繕石雕博覽園基礎設施,投入近300萬元新推出海上遊艇觀光項目,建設風景區遊客服務中心,順利通過國家4A級名勝風景區複評。積極開展旅遊宣傳推介展示活動,在CCTV1-4套及各級電視台和報刊雜誌發布崇武古城風景區大型旅遊廣告,成功承辦“海峽西岸惠女情”文化之旅活動,魅力崇武旅遊知名度日益擴大,年均接待遊客70多萬人次。蓬勃的旅遊經濟進一步拉動了餐飲、酒店、商貿、娛樂等第三產業的發展。
榮譽
住建部等七部委公布了新一輪的全國重點鎮總計3675個,泉州市16個鎮入選,惠安縣崇武鎮名列其中。
崇武鎮是泉州市級小城鎮綜合改革建設試點鎮。近年來,該鎮充分挖掘歷史、自然、人文優勢,緊緊圍繞建設濱海生態文化旅遊區,不斷完善城鎮化建設,躍居全國經濟實力千強鎮,榮獲全國文明村鎮、國家衛生鎮、國家級生態鄉鎮、中國石雕之鄉、全國最美八大海岸之一、中國十佳文化古鎮、中國綠色名鎮、中國魅力鄉土民風名鎮、中國優秀鄉鎮等榮譽。
經濟發展崇武
崇武成為中國最大的石材生產加工基地,全鎮有石雕石材企業300多家,世界各地有2000多種石材雲集崇武,經過雕刻、加工後,產品暢銷日本、東南亞及歐美等20多個國家,年出口交貨值近40億元。
2007年,全鎮社會總產值達86.7億元,增長3.9%,完成財稅1.373億元,同比增長15.02%,民眾人均純收入達7178元。石雕石材業鞏固發展,2007年工業基地新引進企業7家,竣工投產2家,全年實現企業總產值63.3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52.3億元,出口交貨值46.6億元,規模以上企業產值達46.2億元。海洋漁業穩步發展,2007年水產品產量60119噸,漁業產值達3億多元。同時,以旅遊業為主的第三產業蓬勃發展,2007年接待遊客63萬人次,比增8.2%,全年第三產業產值31.15億元,比增3.14%。
2009年實現社會總產值93.59億元、比增2.85%;完成稅收入庫15202萬元、比增0.5%;農民人均純收入7891元、比增2.4%。
2010年,全鎮社會總產值達103.2億元,比增10.27%,完成財稅1.8023億元,比增18.56%,民眾人均純收入達9079元,比增15.06%石雕石材業鞏固發展,全鎮規模以上企業120家,實現規模工業產值64.7億元。全年實現企業總產值73.5億元,海洋漁業穩步發展,2010年水產品產量6.2萬噸,漁業產值達3億多元。以遊客業為主的第三產業蓬勃發展,古城風景區2010年接待遊客85萬人次,全年實現第三產業產值40.4億元,比增9.6%。
2012年全鎮社會總產值達111.3億元人民幣,實現工業總產值93.7億元,第三產業總產值47.87億元。
旅遊資源
崇武古城
崇武古城建於明洪武20年(公元1387年),是一處集濱海風光、歷史文物、民俗風情、雕刻藝術於一體的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被譽為“天然影棚”、“南方北戴河”。崇武古城是中國僅存的一座比較完好的明代石頭城,也是中國海防史上一個比較完整的史跡,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崇武古城屹立在景區的正東方,其建築工藝之獨特合理被稱為“古代系統工程的案例”。這裡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歷史資源十分豐富且獨具濃郁的地方特色。崇武古城有三個最具特色的地方,一是石頭,二是海岸,三是惠安女。巍峨雄渾的崇武古城,巧奪天工的石雕技藝,神奇迷幻的山海景觀,風情獨俏的惠東婦女,古樸奇特的民間習俗,以及遍布半島熠熠生輝的精美建築和異彩紛呈的宏博文藝奇葩,展示了這裡歷史文化的深厚積澱,登臨古城,足可探古覽勝。景區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和福建省優秀旅遊景區,被福建省財政廳、旅遊局列為福建省旅遊重點建設項目,被泉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首批風景名勝區。2003年被泉州市人民政府評選為“泉州十八景”之一,景點命名為“崇武聽濤”。
崇武古城歷經600多年滄桑,依然以偉峨雄姿嶼立在東南之濱。古城全部採用花崗岩石砌築而成,城牆周長2567米,城裡總面積約50萬平方米,城牆高7米,基寬5米,垛子1304個,人砌跑馬道2-3層,四方設門,東西北三門外加築月城,上建城樓,是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唯一用花崗石砌成的古城池,古城歷來是海防軍事要塞,在當年防禦倭寇侵擾及在其後的海防海戰中發揮重要作用,作為“抗倭名城”和“英雄名城”被載人史冊併名揚海內外。 1988年1月,崇武名城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慕名來此遊覽觀光的海內外遊客絡繹不絕。
沙灘島嶼
崇武海岸是權威機構《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評選為全國最美八大海岸之一。連線著“南方北戴河”——半月灣、“西沙銀蛇”——西沙灣。區內長達28.8公里的曲折海岸線上,16.78公里的沙線中,有十二處月牙形沙灣,12個沙灣處處沙質細膩、嫵媚綺麗,4大岩群迭峰壘石、磊落萬狀。它綜合了海山之靈秀而獨顯奇幻風采,一處處迭峰壘石,懸崖峭壁的岩群,把漫長曲折的海岸線分隔成十幾個沙灣,潮退後個個如一彎新月,浪涌千堆雪。海門深處的奇,靖海雲峰的壯,半月沉灣的秀,乍山岩景的妙,構成神話般的“蓬萊仙境”。東海和南海交界的特殊位置,更使這裡的海別有韻致。
岩雕藝術品
由浙江美術學院著名畫家洪世清教授花費數年,心血創作而成的全國最大的大型岩雕作品——大地藝術,是祟武旅遊風景區最具特色、文化品味極高的景點。洪教授以古城下海礁岩崖的原始形態,依形取勢,循石造型,繼承和運用秦漢的古樸,粗獷和殘缺美的岩雕遺風,創作出充滿靈性,具體與抽像之間的各種藝術形象170餘件。其作品的特點,即用三分之一取材原始礁岩的形態,三分之一以藝術和人工加以雕琢,留三分之一讓時間和大自然去風化。位於南門外海門石亭下的大石龜,雄威凜然,氣勢磅礴,是全國最大的石龜岩雕。洪教授的“大地藝術”溶人天之靈氣,天地之精華飲譽海內外;在海邊的礁岩上,還有劉海栗、劉開渠等十多位當代著名書畫家的題詠,匯成摩崖石刻29處。崇武岩雕藝術作品與古城、大海、沙灘、岩礁匯成一種交融和諧之美,令人神思遐想,感嘆盤恆。
石雕博覽園
崇武的石文化歷史悠久,素有“中華一絕”之美稱,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勤勞樸實的崇武人以他們精湛的技藝和靈巧的雙手裝點著自己的家園。位於古城牆南側的崇武石雕工藝博覽園是中國為數不多的一處薈萃石雕精品的主題公園正是崇武人建設家園和熱愛家園的著實體現。全園長約1200米,幅面寬度60-200米,總面積9公頃左右,園裡散布著崇武數百家石雕廠精心雕琢的石雕藝術品,與古城大海渾然一體,氣勢磅礴。園內安裝有350多件石雕精品,劃分為25個景區,包括石雕動物園、獅子林、媽祖藝術展區、石雕藝術珍品館、聊齋志異區、三國演義區、水滸人物區、西遊記區、十二生肖區、二十四孝區、八仙區、觀音坡景區、華夏諸神展區、祟武石雕藝術重要工程展館、惠女雕像廣場等……精湛的技藝,雄偉壯麗的石頭建築、風格獨特的石築,絢麗多彩的石雕工藝品,交相輝映。古城下,滄海邊,這朵藝術奇葩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八方來客。集中展示了“中國石雕之鄉”石雕技藝的新成就。
城之方、海之韻、沙之麗、石之趣和特殊的民俗風情,構成崇武深遂而豐富的旅遊內涵。
天下第一廟
崇武鎮西沙灣,有一座氣勢雄偉的廟宇。廟裡陳列的不是哪方神聖,而是27名解放軍威武的塑像,廟匾是解放軍某部奉送的,上面寫著‘天下第一廟’。這裡,記錄著一段催人淚下的軍民魚水情。這就是中國唯一一座與解放軍有關的寺廟!
那是1949年9月17日,解放軍葉飛兵團南下解放金門、廈門,在惠安崇武稍事休整並進行戰前練兵。這天正逢崇武漁集,古城人山人海。幾架國民黨飛機突然出現,向集鎮飛來,準備向集市人群掃射。為了保護民眾,正在西沙灣練兵的解放軍毅然用機槍對空射擊,把飛機引向自己。飛機瘋狂掃射著,突然,一個10多歲的小女孩哭叫著“媽媽”,在沙灘上奔跑著,飛機就在她頭上盤鏇,情況十分危急。這時,5位解放軍戰士不顧一切,從隱蔽的地方衝出來,撲向小女孩,用血肉之軀擋住了國民黨的子彈。小女孩的生命保住了,5名解放軍戰士卻獻出了年輕的生命。在這場掃射中,共有27位官兵光榮捐軀。
被救的女孩當年13歲,她的母親是新加坡歸僑。母女抱頭痛哭,母親告訴女兒:“是解放軍救了我們,你要一輩子記住解放軍的恩情。”從此,女孩有了一個奇怪的名字叫曾恨,她憎恨殺害解放軍的國民黨兵。近半個世紀中,曾恨長大了,結婚了,當奶奶了,她常常到這片海灘來,用惠安女最虔誠的方法祭奠英靈。
1993年,曾恨拿出所有的積蓄,賣掉所有的金銀首飾,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耗資近400萬在西沙灣建起了這座“解放軍廟”。廟前是一望無際的大海,正殿前面是烈士紀念碑,葉飛同志的題詞“為了人民,死的光榮”熠熠放光。占地400多平方米的解放軍廟香火不斷,廟前的楹聯:“丹心照日月,碧血寫春秋”、“官兵勇戰壯成仁,同志於今稱大人。塑像奉香豈迷信,翻身民眾敬功臣。”
森林公園
公園位於福建省惠安縣崇武鎮境內,總面積5000多畝,是依託在國有赤湖林場的基礎上建立的省級森林公園。公園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林木繁茂,森林復蓋率達95%,終年常綠,森林小氣候顯著,四季宜人,嚴冬溫暖如春,酷暑清涼似秋,是得天獨厚的旅遊觀光、度假避暑、療養休憩的理想場所,被專家讚嘆為“閩南的北戴河”。公園還有建於50年代的古戰壕、碉堡等遺址,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理想基地。
森林公園猶如鑲嵌在崇武半島上的一顆綠色明珠,走近公園入口林蔭小道,即感覺清風陣陣,絲絲涼意。在公園內可以垂釣、燒烤、健身、休憩等。入口處的魚池中成群的魚兒、清澈的池水讓人在閒遐之餘能得到最好的放鬆,時常能釣到幾條魚使人在靜養的同時又頗具成就感;燒烤區位於廣場左側,能夠容納上百人同時進行,自己動手碳火燒烤樂趣無窮;悠閒地走在從廣場延伸進林間的游步道,能夠讓人放鬆心情,邊欣賞森林景觀的同時,也置身於高負氧離子的天然氧吧;從廣場步行二十分鐘,呈現在面前的將是一片蔚藍的大海和潔淨的沙灘,平緩的海灘是難得的海濱浴場。
反圍剿紀念碑
“八·六”反圍剿紀念碑坐落於福建省惠安縣崇武半島東北的突出部港墘村,建於1987年9月。紀念碑占地範圍140平方米,通高8米,碑台呈八角形,圍欄呈城垛式,碑身鐫刻著港墘村民眾反圍剿鬥爭史。頂端塑展翅騰飛的海燕。
1949年8月,國民黨海上保全縱隊第四支隊聯合交警第八總隊一個全副美式裝備的加強營總計1300多人,以及海上炮艇2艘、機械船5隻,於當月5日下午水陸並進,將港墘紅色據點村形成包圍,對港墘地下黨組織採取突擊性進攻,英勇的村民毫不示弱,他們上至八十歲老翁下至十二三歲孩童,個個堅守戰鬥崗位,與敵方血戰到底。戰鬥中,雖然基本上保存了實力,但游擊隊員和民眾被捕139人,死傷12人,財物被洗劫一空。
為紀念1949年8月6日港墘村民眾反擊國民黨反動勢力圍剿革命根據地港墘進行堅決鬥爭的歷史事件,1987年9月興建了“八·六”反圍剿紀念碑。
1992年,公布為惠安縣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8月,被惠安縣人民政府授予愛國主義和國防教育基地。
著名人物
陳椽,(1908 ~ 1999),又名陳愧三。1908年3月8日出身於福建省惠安縣崇武鎮的一個小商人家庭。茶學家、茶業教育家,制茶專家,是中國近代高等茶學教育事業的創始人之一,為國家培養了大批茶學科技人才。在開發中國名茶生產方面獲得了顯著成就。著有《制茶全書》、《茶業通史》等。
蔣仁文(約1875~1930年),祖籍惠安縣峰前鄉(崇武鎮)。祖蔣光斗為名石匠,於1821~1850年(清道光年間)到福州城內南后街開間小石鋪,專事藝術石雕,鋪名“蔣源成”。仁文生於福州,自幼承繼祖業,學習石刻工藝。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慈禧太后在頤和園舉辦全國工藝比賽,仁文所作縷花鼓椅和圓桌作品譽居全國青石雕刻之冠。後應林森之邀為廣州黃花岡烈士墓雕刻龍柱。1925年(民國14年)3月,孫中山病逝後,林森主持中山陵建設,委仁文主持石雕工藝,所刻獅、華表、金魚缸、光華亭等均為上乘之作。他石刻工藝精湛,曾獲萬國博覽會金獎的石雕和平鴿及福州西湖“李鐵拐”、白塔寺龍柱、青芝山林森藏骨塔等藝術精品,流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