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在個體經濟學中,將長期中廠商的規模變化定義為所有生產要素的同比例變化。假定某廠商的生產過程中只需要投入勞動和資本兩種生產要素,其投入量分別為L和K,這時,當兩種要素的投入量同時增加一倍,即增加到2L和2K時,稱之為廠商的生產規模擴大了一倍。規模報酬是要說明,當生產要素同時增加了一倍,那么產量會如何變化?是增加一倍?增加多於一倍?還是增加少於一倍。如果產量的增加正好是一倍,稱之為規模報酬不變,如果產量增加多於一倍,則稱之為規模報酬遞增,進而,如果產量增加少於一倍,就稱為規模報酬遞減。在進行經濟分析時,通常用齊次生產函式來描述規模報酬關係。對於一種生產函式,如果投入的所有生產要素都變化λ倍,產量也同方向變化λn倍,這類生產函式即為齊次生產函式。如果n=1,則是線性齊次生產函式。例如,中,x1、x2、……xn全部同時增加為λx1、λx2、……λxn,則產量Q會增加為λnQ,即。線上性齊次生產函式的情形中,當>1時,如果為規模報酬遞增,如果為規模報酬不變,如果為規模報酬遞減。另一方面,當<1時,如果為規模報酬遞增,餘下類推。
規模經濟
定義
規模經濟又稱“規模利益”(scale merit),是指在一定的產量範圍內,隨著產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不斷降低的事實。規模經濟是由於一定的產量範圍內,固定成本可以認為變化不大,那么新增的產品就可以分擔更多的固定成本,從而使總成本下降。
人們根據生產力因素數量組合方式變化規律的要求,自覺地選擇和控制生產規模,求得生產量的增加和成本的降低,而取得的最佳經濟效益。規模經濟或生產力規模的經濟性,就是確定最佳生產規模的問題。
規模經濟包括部門規模經濟、城市規模經濟和企業規模經濟。在西方經濟學裡,規模經濟主要用來研究企業經濟。但作為生產力經濟學的重要範疇,規模經濟的含義則更為廣泛,它包括從巨觀到微觀的能獲得經濟利益的各個層次的經濟規模。
原因
1、專業化,從亞當·斯密的著作開始,人們認識到分工可以提高效率。規模越大的企業,其分工也必然是更詳細的;
2、學習效應,隨著產量的增加,工人可以使熟練程度增加,提供效率;
3、可以有效地承擔研發費用等;
4、運輸、等購原材料等方面存在的經濟性;
5、價格談判上的強勢地位。
主要類型
1、規模內部經濟。指一經濟實體在規模變化時由自己內部所引起的收益增加;
2、規模外部經濟。指整個行業(生產部門)規模變化而使個別經濟實體的收益增加。如:行業規模擴大後,可降低整個行業內各公司、企業的生產成本,使之獲得相應收益。
3、規模結構經濟。各種不同規模經濟實體之間的聯繫和配比,形成一定的規模結構經濟:企業規模結構、經濟聯合體規模結構、城鄉規模結構等。
制約因素
1、自然條件,如石油儲量決定油田規模;
2、物質技術裝備,如化工設備和裝置能力影響化工企業的規模;
3、社會經濟條件,如資金、市場、勞力、運輸、專業化協作對企業規模的影響;
4、社會政治歷史條件等。
在經濟實體規模擴大時,產量的增加小於投入要素的增加比例,收益遞減,就是規模不經濟。在市場經濟中,生產經營者總是追求規模經濟,避免規模不經濟。追求規模經濟、研究取得最佳經濟效益的合理規模及其制約因素和各種不同經濟規模之間相互聯繫和配比,揭示經濟規模結構的發展趨勢,尋求建立最佳規模結構的主要原則和對策,對於發展社會生產力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變動解說
西方經濟學家用內在經濟與外在經濟來解釋規模報酬的變動問題。
內在經濟
內在經濟(InternalEconomics)是指一個廠商在生產規模擴大時從自身內部所引起的收益增加。例如,一個廠商的生產規模擴大,可以實現更加精細的內部分工,可以充分發揮管理人員的效率,減少管理人員的比例,可以對副產品進行綜合利用,可以減少生產和購銷費用等等。但是,如果一個廠商的生產規模過大則會由自身內部原因引起收益的減少,這就是內在不經濟。例如,一個廠商的生產規模過大,會使得管理不便,管理效率降低,內部通訊聯繫費用增加,在購銷方面需要增設機構等等。
外在經濟
外在經濟(ExternalEconomics)是指整個行業規模擴大時給個別廠商所帶來的收益增加。例如,整個行業的發展可以使個別廠商在交通、信息、人才等方面獲得某些好處而增加了收益。但是,如果一個行業的規模過大也會給個別廠商帶來損失,使它們的成本增加,收益減少,這就是外在不經濟。例如,整個行業擴大引起生產要素的供給不足,產品銷售困難,交通運輸緊張,環境污染等等,從而使個別廠商的收益減少。
總之,一個行業或一個廠商生產規模過大或過小都是不利的,每個行業或廠商都應根據自己生產的特點確定一個適度規模。廠商選擇適度規模的原則,是儘可能使生產規模處在規模收益不變階段。如果一個廠商的規模收益是遞增的,則說明該廠商的生產規模過小,此時應擴大規模以取得規模收益遞增的利益直到規模收益不變為止。如果一個廠商的規模收益是遞減的,則說明廠商的生產規模過大,此時應縮小生產規模以減少規模過大的損失,直到規模收益不變為止。
對於規模報酬理論在解決現實問題的方面,可以舉出中國報業集團為例。從廣州日報組建第一家報業集團開始,中國報業迎來了集團化改革熱潮。中央、省及主要城市的報社相繼組建成報業集團,報業集團的數量已達39家。報業集團是中國報業發展的必然產物。中國經濟體制已實現了從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的巨大轉變,報業經濟也是從無到有規模達到幾百個億。在這樣的巨觀背景下,報業組織的微觀結構必須做出相應調整,尤其要在經營規模上做文章,否則就不適應時代的發展。
對於報業集團來講,經營規模問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集團總資產規模。從現實情況看,中國報業集團的經營規模差距很大。有的報業集團資產總額達到幾十億元,有的則只有幾億元甚至幾千萬元。報業集團的總體發展方向是做大做強,但對具體某個報業集團講,是否規模越大越好是值得研究的問題。從經濟理論上分析,報業集團的規模要看它是處於哪個生產區間。如果它處在規模報酬遞增區間,那么就應當繼續擴大規模;如果它處於規模報酬不變區間,那么它的規模就達到了最優,應當保持已有規模不變;如果它處於規模報酬遞減區間,那么它就應該控制規模的擴張甚至縮小規模。因此,首先要分析報業集團的生產區間特性,才能確定其規模策略。這需要對報業集團的歷年經營狀況進行分析,看其資產報酬率及邊際收益水平的變化情況。如果這些指標不斷提高,說明它是規模報酬遞增;如果變化不大,則是規模不變;如果連續下降,則是規模遞減。
二是報刊發行數量和版面數量。報刊發行數量以及報刊版面數量也是反映報業集團規模的一個重要方面,這方面規模的確定需要與廣告創收和市場競爭狀況結合起來考慮。從報刊本身來講,發行數量和版面數量的增長將帶來成本和費用的上升,但也會帶來廣告創收的增加,需要用本、量、利分析的方法確定報刊的最優發行數量和版面數量。另外,還要考慮發行對象問題,即所謂的有效發行量問題,有效發行量的上升將帶來廣告創收的上升,而無效發行量的上升不能使廣告創收有很大的提高。從市場競爭的角度考慮,報刊發行數量和版面數量的確定要充分考慮競爭對手的情況,這是一種市場博弈,需要根據競爭對手的策略做出合理的應對策略。總之,報刊發行數量和版面數量問題,既要考慮報刊本身的本量利問題,也要考慮競爭對手的策略,進而做出正確的決策。
規模報酬理論是經濟學在解決實際問題時非常實用的理論,很多企業、單位要想在競爭中獲得最大收益,同時避免資源浪費,就要儘可能在規模報酬理論的框架內行事,規模報酬理論是連線經濟學抽象理論與現實套用的橋樑,每個企業決策者在做出決策時一定不能忽視這個理論的現實價值。
經濟學知識(六)
處在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你知道哪些經濟學的辭彙?讓我們一起走進經濟學辭彙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