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學家,"公安派"主帥,袁宏道與其兄袁宗道(1560~1600)、弟袁中道(1570~1623)合稱為“公安三袁”。字中郎,又字無學,號石公,又號六休。荊州公安(今屬湖北)人。文學上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風氣,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性靈說”。袁宏道始終無意於仕途,萬曆二十年(1592)就中了進士,但他不願做官,而去訪師求學,遊歷山川。他曾辭去吳縣縣令,在蘇杭一帶遊玩,寫下了很多著名的遊記,如《虎丘記》《初至西湖記》等。他生性酷愛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險登臨。他曾說“戀軀惜命,何用游山?”“與其死於床,何若死於一片冷石也。”(《開先寺至黃岩寺觀瀑記》)在登山臨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個性得到了張揚,文學創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漲。
原文
西湖一從武林門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層崖中,則已心飛湖上也。午刻入昭慶,茶畢,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頰,溫風如酒,波紋如綾,才一舉頭,已不覺目酣神醉。此時欲下一語描寫不得,大約如東阿王夢中初遇洛神時也。余游西湖始此,時萬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晚同子公渡淨寺,覓小修舊住僧房。取道由六橋、岳墳、石徑塘而歸。草草領略,未及偏賞。次早得陶石簣帖子,至十九日,石簣兄弟同學佛人王靜虛至,湖山好友,一時湊集矣。1武林門:古杭州的城門。西:向西,往西
2保叔塔:應作“保俶塔”,在西湖邊的山上。
3昭慶:和下文的淨寺都是西湖的寺廟名。
4東阿王:即三國魏國的曹植,曾封東阿王。民間傳說曹植年幼時,曾受到哥哥曹丕的妃子甄氏的照料,因此彼此很有感情,後來甄氏早逝,曹植得到了甄氏的一個枕頭作為紀念,當天晚上,曹植在洛水的船上在夢中與甄氏重逢,醒後寫了一篇文章作為紀念,這就是著名的《思甄賦》,後改名為《洛神賦》。而甄氏也因此被尊為洛神。
5子公:方文僎,字子公,徽州人,袁宏道的朋友,與其共同游杭州。
6小修:袁中道,字小修,前一年曾游西湖。
7石簣兄弟,即陶周望兄弟:陶望齡,字周望,號石簣,官至國子監祭酒。其弟陶奭齡,字公望,萬曆三十一年舉人,官至濟寧知州。
81.花光如頰(桃花艷麗如少女面頰) 梅花為寒所勒( 抑制 )
竟不忍去湖上(離開) 突兀(高聳的樣子) 棹:(划船)
目酣(喝足了酒) 夕嵐(山氣) 歌吹(管樂器的演奏)
艷冶(美麗,妖艷)西湖二
西湖最盛,為春為月。一日之盛為朝煙,為夕嵐。今歲春雪甚盛,梅花為寒所勒。與杏桃相次開發,尤為奇觀。
石簣數為余言:“傅金吾園中梅,張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觀之。”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綠煙紅霧,瀰漫二十餘里。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紈之盛,多於堤畔之草,艷冶極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時。其實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 未下夕舂,始極其濃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此樂留與山僧遊客受用,安可為俗士道哉!
註:⑴為春為月:是春天,是月下 ⑵夕嵐:傍晚的山光 ⑶勒:抑制 ⑷相次開發:一個接一個地開放 ⑸尤:特別 ⑹石簣:一個人的號 ⑺傅金吾:任金吾官的傅某 ⑻張功甫:人名 ⑼戀:迷住 ⑽綠煙紅霧:指綠柳紅桃,葉茂花盛,顏色濃艷 ⑾湖光染翠:湖水成為綠色 ⑿設色:用顏色描繪 ⒀夕舂:夕陽 ⒁極其濃媚:把它的濃媚姿態發揮到極點 ⒂受用:享受.
1、重點詞語。
突兀:高聳的樣子。
棹:船槳,這裡指划船。名詞作動詞。
娥:這裡指眉上的彩“黛”(青黑色)。
頰:面頰。這是說桃花艷麗如少女的顏面。
夕嵐:傍晚的山光。受用:享用。
勒:抑制。相次:一個接一個。
戀:迷住。去:離開。
歌吹:唱歌奏樂。粉汗:年輕婦女的汗。
艷冶:美麗,妖艷。設色:用顏色描畫。
止:只
工:精巧,精妙。
夕舂:夕陽。
尤:尤其,特別。
花態柳情,山容水意:花的姿態,柳的情調,山的容顏,水的意境。意思是一切景物。
2、一詞多義。
去——1、離開:竟不忍去湖上。
2、距離: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
為——1、是:為春為月。
2、被:梅花為寒所勒。
3、對,向:安可為俗士道哉!
始——1、開始:余游西湖始此。
2、剛剛:皆在朝日始出。
3、才:始極其濃媚。
譯文
西湖一:從武林門往西走,就望見保俶塔高聳在重山疊嶺之中,這時我的心已經飛到了西湖上面。午間進入昭慶寺,用茶過後,立即劃小船進入湖中。山是青黑色的,如同美女的秀眉;桃花嫣紅,好似少女的面頰;暖風拂面,使人如飲醇酒;微波蕩漾,像綾羅般細軟平滑。我剛剛抬頭一看,就已心醉神迷。這時我想用一個詞來描繪眼前的光景,竟然想不出來,大約像東阿王曹植最初見到洛神時一樣了。我游西湖就從這一次開始,時間是萬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晚上同子公一起坐船來到淨慈寺,找到弟弟小修過去住的僧房。遊覽了六橋、岳墳、石徑塘等景點後走回來。很匆忙地領略了這些景致,沒有仔細觀賞。到了十九日,收到了陶石簣的請帖,到十九日石簣兄弟偕同佛學居士王靜虛來到了這裡,一同遊山玩水的好友一時間都聚集到一起了。
西湖二:西湖最美的時間是春天和月下,一天之中最美的是早晨的煙霧和傍晚的山光。今年春雪很大,梅花被寒氣抑制,跟杏花、桃花依次開放,更是難得的景觀。
石簣多次跟我說:“傅金吾家園中的梅,是宋朝張功甫遺留下來的,趕緊去看看吧!”我這時被桃花迷住了,竟然不忍心離開湖上。從斷橋到蘇堤這一帶,綠柳如煙,紅桃似霧,瀰漫二十多里,歌聲奏樂聲像陣陣清風到處傳揚,少女們混合著脂粉的汗水像道道細雨,衣著華麗的富家子弟往來不絕,比堤邊的草還多,美麗妖艷極了。
然而杭州人游湖,只是在午、未、申這三個時辰。其實,湖光染成綠色、山氣用顏色描畫的非常奇妙、都在早晨的太陽出來才出來,夕陽還沒有落下,才顯得它的濃媚姿態發揮到極點。月景尤其難以用言語形容,花和柳的情調,山水的容顏和意境,另是一種趣味。這種快樂只留給山僧和遊客享受,怎么能夠對那些忙於功名利祿的人訴說呢?
寫作背景
明神宗萬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職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讓他進京。他只好收斂起遊山玩水的興致,來到北京,被授予順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為國子監助教。本文就寫於這一年的春天。
文章層次
《西湖一》第一層(第1句)寫作者出杭州武林門西行遊覽西湖。
第二層(2—4句)寫游西湖所見及內心感受。
第三層(第5句)補充交代此行是作者第一次游西湖及遊覽時間。
第一段:寫西湖景色最盛美的時候是春天,是月下,一日之內最盛美的則是晨霧,是晚嵐。
第二段:寫西湖蘇堤上綠柳紅花,遊人如織的繁盛華艷的景象。
第三段:表達了作者對世俗庸人的嘲謔。
寫作特點
1.運用了描寫、抒情、議論等多種表達方式,寓情於景、寓思想於景物描寫之中。
2.多用比喻、擬人、誇張、對偶、排比等修辭,使文章語句艷麗多姿。
3.運用典故,豐富了文章內容。
賞析
你在元宵夜的人叢里千百度地尋覓意中佳人時,可還能留意遠近的鳳簫聲動、笑語盈盈?你終於在萬頭簇動中望見她的依稀俏影時,可還能斜視道旁的寶馬雕車、鵝兒雪柳?袁中郎為了辭官上西湖,一年裡兩回杜門不視事,辭呈上了七回,稱病足有六月,直到最後掛印封庫,不辭而別,才好容易得到罷官的允準。如今他終於望見了天堂杭州的大門,那高聳的保俶塔,便是意中佳人頭上的玉簪螺髻,一望見它,眼裡能不只剩塔尖的步步移近?有情之痴,終屬中郎,你看這初入杭州的一筆,才點到武林門,即飛掠往昭慶寺,道中雜碎,纖毫不及,便可知他那時實實在在是魂魄喪失、心無旁念,直待到了下榻地——親近在佳人身邊,才算回過魂來。世間文人若無這段痴情,倒全似桐城姚老先兒《登泰山記》悠悠然地左顧右盼、細大不捐,則後世人到何處去感受那文筆的飛動之妙?
“精移神駭,忽焉思散”(曹植《洛神賦》),這是曹子建乍睹洛神時的情景。西湖之美,何難擬之宓妃?袁中郎初棹湖上,見湖外美女般娟秀的山嶺、湖岸粉頰般鮮嫩的桃花、湖上醇酒般香濃的暖風、湖面綾緞般起伏的波紋,其神魂之顛倒,亦何減子建?娥也,頰也,酒也,綾也,都是極常見的喻物,看似至淺,遠不及子建的“翩若驚鴻、婉若游龍”奇妙,其實不暇擇詞,脫口而出,正是中郎愛慕西湖的至深。此時若也學《洛神賦》鏤金錯銀地刻寫,則讀者擊節於中郎的才情之富,西湖美人豈不反受冷落?且若一見美人便想借她容顏來賣弄自家才情,豈不是不識風情的俗士所為?惟有如中郎這般語若至淺,令人讀來渾不感人力雕鑿,不知不覺已迷醉於美人的天生麗質,始是真能為美人傳神生色的多情種子。“才一舉頭”以下,尤見中郎的深致:西湖美人之儀態萬芳,一見之下便不由你不倒身伏拜,哪還容你抬頭平視?西湖美人之容光明麗,一見之下便不由你不心醉如死,哪還容你萌生他念?世之俗士,每逢佳景,便打熬不住要即刻誦一通爛熟套語、謅幾句打油歪詩,似不如此就不算山水知己,其實這正是殺風景的惡道,該拖去掌嘴一百的。惟有似中郎這般默然酣醉於西湖美人的芳馨氣息之中,不妄置一喙以唐突美人,才是真正敬重美人、真正愛惜美人。《詩品》有“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之語,袁中郎不下一語,豈可不謂之風流佳士?
初至西湖佳麗地,是極叫人欣躍、極引人感嘆萬千的事。而此篇字句極平易、感想極簡單,似無多少奇思巧構、不足以副西湖之美。但若要將此景不放在西湖,而移於別處;將此感不放在初至,而移於他時:則又斷斷不能夠。文章最難是本色,而唯大英雄能真本色,豈不信然!
1、《西湖一》中,哪幾句是寫西湖全景的,使用了什麼修辭方法,有何作用?
描寫西湖全景的句子:"山色如娥,花光如頰,溫風如酒,波紋如綾"。
使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辭方法。生動形象地描寫了西湖秀美迷人的風光。
2、《西湖一》中寫作者初游西湖時的心態的句子是什麼?
"才一舉頭,已不覺目酣神醉。此時欲下一語,描寫不得,大約如東阿王夢中初遇洛神時也?"
3、請找出能夠作為《西湖二》全文總綱的句子?
"西湖最盛,為春為月。一日之盛,為朝煙,為夕嵐。"
4、"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時"一句的含義是什麼?
暗諷杭人不會欣賞西湖美景,只不過在附庸風雅、追逐名利罷了。
5、文中"此樂留與山僧遊客受用,安可為俗士道哉!"一句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一句表現了詩人對那些忙於功名利祿的人的嘲謔,表達了追求真實自然的生活情趣。
西湖一
①中哪句話寫出了作者急欲見西湖的渴望心情?為什麼?
答:“從武林門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層崖中,則已心飛湖上也。”因為作者初至杭州,最為心往神馳的是西湖。作者渴慕已久的是一睹西子芳容以解相思之苦。這種感情蓄積已久,其發必速,故遊記開篇不容許多筆墨交待,一落筆就直抒性靈:保俶塔為西湖北側門戶,塔身挺秀,卓立山巔,未近西湖而先人眼帘,本也是一處勝景,但作者僅以“望保俶塔突兀層崖中”一筆帶過,是因為他心不在焉,“已心飛湖上也”。整個杭州山水風物此時惟“湖上”才是作者鍾情之所在。“心飛”的誇飾把他急欲見西湖的渴望心情表露無遺。
②為何插入一閒筆“午刻人昭慶”?
答:這是欲揚先抑,造成頓挫之致,然後才續“心飛湖上”之意。
③下文“茶畢,即棹小舟太湖”中哪個字寫出作者此時急不可待之意。
答:“即”最能表現。
④當作者終於親眼目睹到朝思暮想的春日西湖時,運用了什麼修辭寫出了它的嫵媚與迷人?
答:作者連用了四個比喻、一組排比句描摹之:“山色如娥,花光如頰,溫風如酒,波紋如綾。”遠處孤山蔥綠,宛若美人的黛眉;岸上春花嫣紅,恰似少女的面頰;湖上和風,如同酒香一樣醉人;湖中波紋,似白綢一樣起伏。
⑤以上描寫西湖風景是實寫還是虛寫?
答:僅四句話,但由於選取了西湖典型風物,足以見西湖秀媚的風姿。此為實寫。
⑥作者見到此景後,內心感受如何?是實寫還是虛寫?起到怎樣的作用?
答:“才一舉頭,已不覺目酣神醉”,這是虛寫西湖,藉以反襯西湖之美。
⑦感悟一下“目酣神醉”是何等心態?
作者雖雲“此時欲下一語描寫不得”,實際上他卻已巧用一精彩之至的妙喻:“大約如東阿王夢中初退洛神時也。”這種感覺與聯想雖然模糊,但境界空靈,意蘊豐富,頗堪品味。它既啟發人聯想到西湖如洛神,又使人想像作者如曹植“浮長川而忘反,思綿綿而增慕”的痴情醉態。作者的感情由此進入極高的審美境界。由此可見,山水在作者心目中是具有性靈的,是極其嫵媚迷人的。這樣比擬就顯示出山水風物的精神、情趣,亦體現了作者對自然山水的愛戀之情,與“吏情物態,日巧一日;文網機阱,日深一日”(《與何湘潭》)的官場相比,就更覺自然界的清純可愛。作者對其初游西遊之日,如同與心愛的女人第一次約會一樣珍視,因此鄭重其事地記下具體日期:“時萬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而在另外十五篇西湖遊記中則不再註明日期。
⑧本文在寫作上的最大特點是什麼?
答:西湖在作者筆下重在寫意,不僅勾勒了西湖天然娟秀的風情,而且表現了一種引人酣醉的整體魅力,以及作者的內心體驗,而不精雕細刻其山水面目細節。這是本文最重要的特色。
①哪句話寫出了作者急欲見西湖的渴望心情?為什麼?
明確:“從武林門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層崖中,則已心飛湖上也。”文章開篇一落筆就直接入題,保叔塔也是一處勝景,但作者一筆帶過,表明整個杭州唯“湖上”才是作者鍾情之所在。“心飛”則把他急欲見西湖的急切渴望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②下文“茶畢,即棹小舟太湖”中哪個字寫出作者此時急不可待之意。
明確:“即”。
③當作者終於親眼目睹到朝思暮想的春日西湖時,運用了什麼修辭寫出了它的嫵媚與迷人?
明確:作者連用了四個比喻、一組排比句描摹之:“山色如娥,花光如頰,溫風如酒,波紋如綾。”
④以上描寫西湖風景是實寫還是虛寫?
明確:選取了西湖典型風物,足見其秀媚的風姿。此為實寫。
⑤作者見到此景後,內心感受如何?是實寫還是虛寫?起到怎樣的作用?
明確:“才一舉手,已不覺目酣神醉”,這是虛寫西湖,藉以襯托西湖之美。
⑥對“此時欲下一語描寫不得,大約如東阿王夢中初遇洛神時也”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確:作者雖雲 “此時欲下一語描寫不得”,實際上他卻已巧用一精彩之至的妙喻:“大約如東阿王夢中初遇洛神時也。”這種感覺與聯想雖然模糊,但境界空靈,意蘊豐富,頗堪品味。它既啟發人聯想到西湖如洛神,又使人想像作者如曹植“浮長川而忘反,思綿綿而增慕”的痴情醉態。作者的感情由此進入極高的審美境界。由此可見,山水在作者心目中是具有性靈的,是極其嫵媚迷人的。這樣比擬就顯示出山水風物的精神、情趣,亦體現了作者對自然山水的愛戀之情。
⑦本文在寫作上的最大特點是什麼?
明確:本文重在寫意,勾勒西湖天然娟秀的風情,表現西湖一種引人酣醉的整體魅力,表達作者的內心體驗,而不濃墨重彩地描繪山水風光,這是本文最重要的特色。
西湖二
①作者認為西湖最盛是什麼季節與時辰?
答:西湖是人間仙境,春夏秋冬、陰晴朝夕皆各有其美,但作者卻別具慧眼,情有獨鍾。所以開篇便說:“西湖最盛,為春為月。”
②為何西湖之春月為最盛,朝煙、夕嵐為一日之盛呢?
答:因為西湖之春的盛景,一是盛在花,二是盛在人。作者先寫梅花因春寒雪盛,如同被勒住而遲開,花期雖推遲,但得以與杏花、桃花鬥妍爭奇,使西湖更增添了流光溢彩、奼紫嫣紅的春色,卻是罕見的“奇觀”。如此與否桃相次開放的“香雪梅”豈能不觀賞?更何況友人陶石簣又數言這裡的“傅金吾園中梅”,乃宋朝古梅,高雅非凡,更應該趕快去大飽眼福。這裡寫西湖梅花之美及虛寫,是作為一種鋪墊,旨在襯托西湖桃花更令人嘆為觀止。——因為作者“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梅花為“歲寒三友”之一,被視為高潔的象徵,桃花則曾被貶為“輕薄”之物。作者會梅取桃,乃至為桃花所“戀”,可見其通異於世俗的獨特的審美趣味。而春日西湖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的桃花亦確實蔚為奇觀:“綠煙紅霧,瀰漫二十餘里”。僅此兩句,採取遠望的角度,就寫出西湖二十餘里挑花夾雜著綠柳的總體意境。“綠”指柳條,“紅”指桃花,“煙”“霧”瀰漫,則渲染出“花態柳情”呈現繁花照眼,生機勃勃的色彩美,宛如一幅濃墨重彩的丹青。春花盛開乃是“西湖最盛”“為春”的主要表現。其次還表現為遊人羅紈之盛:“歌吹為風,……艷冶極矣。”在桃花盛開的白堤、蘇堤上,紅男綠女,比肩接踵,甚至比堤邊的春草還多;歌樂似春風迴旋,香汗如春雨流滴,好不熱鬧;色彩艷麗之極,風姿放蕩之極,著“艷冶”二字,可謂摹寫、概括盡致。作者之筆墨亦極盡濃艷之能事,蓋非如此不能描繪出西湖春天“艷冶”之盛景。
③西湖之月為最盛表現在哪裡?
答:寫“為月”是淡雅之筆,一濃一談,相輔相成。此處“尤不可言”的月景,也只有以淡雅的筆才能寫出其神韻。作者此刻惜墨如金,並未大肆渲染,僅用“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有一種趣味”十四個字而已。月色中的花柳、山水該是一種什麼樣特殊的情趣與意味呢?作者留給讀者去看去想像。而“月景”確實妙不可言,寫得太具體難免要損害其美,束縛讀者的神思,而這樣略加點染反而勾勒出幽深的境界,具有無窮的趣味。夜景雖最美,但並非人人能享受。作為趣味高雅的士大夫,作者頗以能探幽尋勝,受用此樂而得意,對“俗士”既紅男綠女的“杭人”則含有諷消之意,故云“安可為俗土道哉!”
④按邏輯,本文應該在描寫“西湖最盛”“為春”之後,應接著描寫“西湖最盛”“為月”,但作者卻先寫了什麼?為什麼朝煙、夕嵐為一日之盛?
答:作者好像捨不得讓主角“月”出場,意欲以之唱大軸戲,所以先讓配角如煙、夕嵐登台鋪墊。此外,以“然杭人游湖,……”承上段羅紈之盛,在結構上亦是順理成章。紅男綠女的杭人只知在午、未、申三時游湖,在作者眼中是一種“俗”的表現,其“不識廬山真面目”乃在於缺乏超俗的審美的趣味。作為外來遊客的作者則以其慧眼發現:“其實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春末下,始極其濃媚。”這是對西湖“一日之盛,為如煙,為夕嵐”的具體描寫。“湖水染翠,山嵐設色”,這一“染”一“設”,皆賦予大自然以靈性,將大自然比擬成丹青妙手,而大自然的畫筆,只有在“朝日始出”與“夕春末下”這兩個美妙時刻才為湖光、山嵐添彩增色,從而達到達“濃眉”即一種極其嫵媚動人的審美境界。這與午、未、申三時西湖之“艷冶”相比,自然不可同日而語,因為“媚”比“冶”要高出一籌。但是西湖春天最高的審美境界卻不是朝夕之景,而是作者開頭所說的“為月”。對西湖之盛何以“為月”,作者有意放在最後來寫,旨在造成一種懸念,增添讀者的趣味。
⑤本文有什麼寫作特色?
答:袁宏道的美學思想核心是“獨抒性靈,不拘格套”(《敘小修詩》)。這篇遊記即體現了這一思想。從文章內容來看,作者獨賞西湖之春的“月景”與“朝煙”、“夕嵐”,這和“午、未、申三時”遊春的“俗士”迥異其趣;作者又寧願捨棄賞梅機會,而“為桃花所戀”,與傳統上大夫的審美情趣相悖,這都是他“獨抒性靈”之處,顯示出獨特的個性和審美觀。文章筆法也是任隨自然,意到筆到。“無定格式,只要發人所不能發”(《答李元善》)。如文中西湖春月之景分明是主角,但卻用寥寥數語,點到為止,不加細描,而對西湖的桃花與“羅紈之盛”卻頗費筆墨,堪稱“不拘格套”。其實,這是因為越是最高層次的審美境界愈難以用文字描繪,不如以虛代實,以簡代繁,僅可以收到“君看蕭蕭只數葉,滿堂風雨不勝寒”(李東陽《柯敬仲墨竹二絕》)的藝術效果。這是作者的聰明之處,他還是頗懂得藝術辯證法的。
⑥杭州西湖遊人多在何時?(原文)
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綠煙紅霧,瀰漫二十餘里。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紈之盛,多於堤畔之草,艷冶極矣。
①為何西湖之春月為最盛,朝煙、夕嵐為一日之盛呢?
明確:因為西湖之春的盛景,一是盛在花,二是盛在人。
②友人陶石簣數言“傅金吾園中梅”,乃宋朝古梅,高雅非凡,應該趕快去大飽眼福,作者為何不去觀看?
明確:因為作者“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記石簣相約梅園賞梅而不去,用意在於側面表現桃花之美、之盛。這裡寫西湖梅花之美及虛寫,是作為一種鋪墊,旨在襯托西湖桃花更令人嘆為觀止。
梅花為“歲寒三友”之一,被視為高潔的象徵,桃花則曾被貶為“輕薄”之物。作者舍梅取桃,乃至為桃花所“戀”,可見其迥異於世俗的獨特的審美趣味。
③作者是怎樣描繪西湖勝景的?
明確:“綠煙紅霧,瀰漫二十餘里 ”,採取遠望的角度,寫出西湖二十餘里挑花夾雜著綠柳的總體意境。“綠”指柳條,“紅”指桃花,“煙”“霧”瀰漫,則渲染出“花態柳情”呈現繁花照眼、生機勃勃的色彩美,宛如一幅濃墨重彩的丹青。春花盛開乃是“西湖最盛”“為春”的主要表現。其次還表現為遊人羅紈之盛:“歌吹為風,……艷冶極矣。”在桃花盛開的白堤、蘇堤上,紅男綠女,比肩接踵,甚至比堤邊的春草還多;歌樂似春風迴旋,香汗如春雨淅瀝,好不熱鬧;色彩艷麗之極,風姿放蕩之極,著“艷冶”二字,可謂摹寫、概括盡致。作者之筆墨亦極盡濃艷之能事,蓋非如此不能描繪出西湖春天“艷冶”之盛景。
④作者是怎樣寫西湖月景的?
明確:寫“為月”是淡雅之筆,一濃一淡,相輔相成。此處“尤不可言”的月景,也只有以淡雅的筆才能寫出其神韻。作者此刻惜墨如金,並未大肆渲染,僅用“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有一種趣味”十四個字,留給讀者無窮無盡的想像空間,令人浮想聯翩,回味不盡。較之具體實寫,這種虛寫反而妙不可言。
⑤如何理解文章最後一句?
明確:西湖之景雖美,但並非人人能享受。作為趣味高雅的士大夫,作者頗以能探幽尋勝,受用此樂而得意,含蓄流露出對黑暗官場的厭惡,對追名逐利的庸俗之人的鄙視與嘲諷,故云“安可為俗土道哉”!
⑥本文有何寫作特色?
明確:袁宏道的美學思想核心是“獨抒性靈,不拘格套”(《敘小修詩》)。這篇遊記即體現了這一思想。從文章內容來看,作者獨賞西湖之春的“月景”與“朝煙”、“夕嵐”,這和“午、未、申三時”遊春的“俗士”迥異其趣;作者又寧願捨棄賞梅機會,而“為桃花所戀”,與傳統上大夫的審美情趣相悖,這都是他“獨抒性靈”之處,顯示出獨特的個性和審美觀。文章筆法也是任隨自然,意到筆到。“無定格式,只要發人所不能發”(《答李元善》)。如文中西湖春月之景分明是主角,但卻用寥寥數語,點到為止,不加細描,而對西湖的桃花與“羅紈之盛”卻頗費筆墨,堪稱“不拘格套”。其實,這是因為越是最高層次的審美境界愈難以用文字描繪,不如以虛代實,以簡代繁,僅可以收到“君看蕭蕭只數葉,滿堂風雨不勝寒”(李東陽《柯敬仲墨竹二絕》)的藝術效果。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處。
其他
《西湖遊記一》與《西湖遊記二》在寫景上的異同。
異:《西湖遊記一》,只寫“面”,只有日景,運用典故,豐富了文章內容。《西湖遊記二》,“點”“面”結合,日、月之景結合,還運用了擬人、誇張的修辭手法。
同:都寫了西湖春天美景;都運用了描寫、抒情、議論等多種表達方式,寓情於景、寓思想於景物描寫之中;都運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辭,使文章語句艷麗多姿;兩文還都運用了襯托的寫作手法。
西湖小知識。
西湖十景名稱:斷橋殘雪、三潭印月,雙峰插雲、花港觀魚、曲院風荷、南屏晚鐘、柳浪聞鶯、平湖秋月、蘇堤春曉、雷峰夕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