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變歷史
大(dà)夫:官名。先秦諸侯國中,在國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級。後世遂以大夫為一般任官職之稱。
周王室與諸侯國的大夫,有上、中、下之別。大夫在卿之下。然《周禮》卿之下,依次為中大夫、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而無上大夫。是卿即上大夫。《左傳·桓公三年》則謂侯國有上卿、下卿、上大夫,與此有異北周依《周禮》設六官(天、地、春、夏、秋、冬),卿之下有上、中、下大夫等,大冢宰下為小祖宰上大夫,下司徒下為小司徒上大夫,大宗伯卿下為小宗伯上大夫,大司馬卿下為小司馬上大夫,大司寇卿下為小司寇上大夫,大司空卿下為小司空上大夫。民國三年(1914),袁世凱規定文官分九秩,上大夫列三卿(上、中、少)之下,為第四秩,簡任。加秩者為同上大夫。五年七月廢。參見“上卿”。
戰國時,官爵可分為卿和大夫兩級:在卿當中有上卿、亞卿之分。在大夫之中,有長大夫、上大夫、中大夫等。例如魏國,吳起做西河守時,獎勵軍功,曾以長大夫賞人。後來須賈曾為魏國的中大夫。在趙國藺相如做過上大夫,《廉頗藺相如列傳》:“拜相如為上大夫。”當時藺相如比上卿廉頗官位要低。在齊國,淳于髡、田駢、接子、慎到、環淵等都做過上大夫。
秦漢時,大夫為皇帝近臣,中央要職有御史大夫。秦有中大夫,為郎中令屬官。
漢代初分為中大夫、太中大夫、諫大夫。漢武帝時,改中大夫為光祿大夫,秩比二千石,為掌議論之官。
至唐宋尚有御史大夫及諫議大夫之官,至明清廢。又隋唐以後以大夫為高級官階之稱號。清朝高級文職官階稱大夫,武職則稱將軍。宋徽宗政和年間重訂官階時,在醫官中別置“大夫”以下官階,故今仍沿稱醫生為大夫。明、清職事官不用大夫為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