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神節

虎神節

彝族羅羅人的“跳老虎笙”是集歌、舞、樂為一體的民間藝術,突出展示了彝族的虎圖騰崇拜,表現出了人們的精神寄託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肖惠華說:“所有儀式、原始文化它的追根朔源就是祈求風調雨順、人丁發達、六蓄興旺、五穀豐登,這個是很樸素的一種原始人的哲學觀,也是人的一種奮鬥目標。”

簡介

彝族自稱是“虎”的民族。彝族文化同虎有著很深的淵源關係,彝族敬虎為神靈。在鮮為人知的“虎神節”中,充分體現了彝族對虎的崇敬之情。楚雄州雙柏彝族聚居區法表鄉群眾,從正月初七開始歡度為期八天的“虎神節”。這天,根據傳統方式,“畢摩”(彝族巫師)通過“打卦”,從十七八歲的年輕人中選出八人來作為虎神。他們用特製的毛毯作虎皮,披在身上,把臉和四肢畫上虎斑,虎神便裝扮成了。再配以兩貓人,兩山神,四鼓手,由一虎神帶領,於是便“下凡”造福人類了。

..

村民們隨著羊皮鼓的震耳聲響和虎神的降臨,男女老幼奪門而出,歡欣雀躍,在村中的土場上,人“神”盡興同舞,從黃昏到深夜,天天如此。“虎神”們通過原始舞蹈來形象地展現生命的源起和存在;“虎神”們在自己的舞姿中體現了生命的繁衍生息過程。還表演了從播種到收穫的一系列農事活動,其中包括:農田初期施肥、播種、犁田、插秧、中耕管理、收割。通過表演,藝術地再現生產技能和農作程式。“虎神”們還要光臨每一家,為人們祈祝清吉平安。“虎神節”的最後一天,村民們懷著崇敬之情,依依不捨地將“虎郎”從村子的西邊送歸自然。

習俗

跳虎節(俗稱)聞名全州,它幾乎濃縮了彝族羅羅人生產生活的全部內容,是彝族虎圖騰崇拜的典型表現。老虎笙從正月初八接虎祖開始,到正月十五送虎祖結束,全部由成年男子飾虎操演生產、生活技能,祈求虎神保佑村民平安,迎新辭舊。朋友們要是有幸趕上跳虎節。定會被那浩大的舞隊,精彩的舞姿,古樸醇厚的民風民情所吸引。

歷史

雙柏縣小麥地沖一帶的彝族,農曆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日過虎節,彝語稱為“羅麻"。是日,全村成年男人於村後祭拜土主後,經巫師占卜擇出8人。這8人披上畫有虎斑紋的坡氈,臉、腳、手繪上虎紋,化妝為虎,在黑虎頭率領下跳各種模擬生產、生活、生殖的舞蹈,到全村為各家各戶驅鬼除祟,彝族語稱為“羅麻乃轟"。

三笙文化三笙文化

彝族虎節屬虎圖騰的遺鳳,作為民族民間文化活動,跳虎笙受到民眾的喜愛,除多次參加全州、全省的表演外,1997年還應邀到日本參加國際民間藝術文化交流。

彝族自稱“羅羅”,“羅”意為虎,男人稱羅羅頗,意為公虎,女人稱羅羅摩,意為母虎,孩童稱為羅榕,意為虎崽。彝族有眾多圖騰殘餘,據楊和森先生研究認為,黑虎是原生圖騰,其餘是衍生圖騰。彝族聚居山區的山脈、河流多以虎命名,以虎作姓氏、人名者也居多,諸如武定縣虎姓彝寨很多。祭司畢摩披虎皮做法事,川滇涼山彝族巫師供奉虎頭法器(彝語叫“羅圖”),驅鬼使用的神扇(彝族叫“切克”)雕刻著鷹和虎。舉行祭祖大典時門上懸掛著虎頭葫蘆瓢,以示驅邪納吉,土主廟、山神廟內繪二虎,用鐵鏈拴住,保佑人畜平安,彝諺說:“山神不開口,老虎不咬人”。墓側置石虎以鎮墓。彝族行火葬,氏族部落首領、酋長火化時裹虎皮,平民百姓則裹羊皮或羊毛披氈。彝族認為,人死行火葬,亡靈方能還原為虎祖或圖騰。古老的彝族十月太陽曆用以虎為首的十二屬相記日,一輪為十二天,三輪為三十六天,為一個月;新年的第一個月叫虎月(漢族叫正月),因此,彝族十月太陽曆又叫虎歷,其源於虎圖騰,產生於遠古虎伏羲氏族部落時代。打戰、建房、結婚、節慶、舉喪擇日以虎日為最吉,認為虎圖騰神會保佑彝人。南華縣五街鎮一代自稱“羅魯”的彝族有一個傳統節日,叫肋氐節,肋抵語系彝語,其義為祭農神或禳災,是所有節日之中最隆重的,每年農曆第一個屬虎日舉辦,如果一個月內遇到三個屬虎日,那是最吉祥的,預示著儀式後的一年裡,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這充分彰顯了虎日為吉的歷史傳統觀。

虎神節虎神節

彝族著名史詩《梅葛》流傳於姚安、大姚二縣,此史詩中,提出了天地萬物由虎解屍形成的虎宇宙觀。其大意是:遠古的時候沒有地。格滋天神要造天造地,他放下金果變成造天的童子,放下的銀果變成造地的少女。彝族服飾豐富多彩,為中國五十六個民族中少見,充分顯示了彝族婦女的聰明才智和精巧的工藝水平。其中常見於滇東北武定、祿勸二縣彝村的“四方八虎”服飾圖,是當地自稱“納蘇”的彝族婦女喜於挑繡的諸多傳統圖案之一。所謂“四方八虎”服飾圖,即傳統主圖為外四方套內四方,內四方每方有一樹二虎共四樹八虎。“四方八虎”圖案多飾於小孩背布和傳統彝女褲裙。孩子出世,親朋都前來送“祝米”慶賀。其中舅家所送賀禮中,必有一塊以“四方八虎”圖為面飾的背布,以示舅家對外甥(女)的美好祝願和盡到護佑之責。服飾“四方八虎”表達兩層含義:一是彝族奉虎為圖騰系虎族後裔,虎為彝祖;二是祈虎神保佑平安,驅邪納吉。而今“四方八虎”圖已被開發成旅遊工藝品,投放市場,也作為產品商標。
虎舞是為紀念彝祖和圖騰的舞蹈,是彝族虎圖騰崇拜的“活化石”,彌足珍貴。虎舞又分為母虎舞和公虎舞兩種,母虎舞又叫“十二獸舞”,流傳於大理州南澗縣、楚雄彝州;公虎舞又叫“八虎舞”,流傳於彝州雙柏縣、玉溪市易門縣。劉堯漢教授的報告中說,南澗彝族自治縣南境虎街附近有一座山神廟,此廟正壁中央上端繪有以紅土為底版的一個黑色大虎頭。每隔三年的首月即虎月的第一個虎日,遠近各彝村聯合舉行一次大祭。當晚,廟外有男女青年歌舞,表示歡慶以彝虎神為首的十二獸神降臨;廟內由年長女巫為首,率領群巫六至十二人,舉行以虎為首的十二獸神舞蹈。按傳統規定,十二獸神舞必須均為女巫,否則,就是對母虎神不敬。舞蹈時為首女巫戴虎頭面具,其餘腰插虎尾。舞蹈的主要情節是由為首女巫帶頭表演仿效十二獸的聲音和動作,最突出的是虎舞,也是最費勁最精彩的。為首女巫一聲長嘯,騰空跳躍以顯示猛虎的威風,其她人則是表演被虎追捕的各獸驚慌奔逃的狀態。楚雄市樹苴鄉依七么彝村的母虎舞與南澗縣虎街舞有所差異。依七么村距楚雄州州府鹿城150公里,當地彝族自稱羅羅,每年正月第一個屬虎日視為歲首,認為這一天是母虎(祖先)神降臨人間、賜福於彝人的吉日,所以須在該日過一年一次的虎神祭祀節,跳母虎舞。節日這天,在畢摩主持下,以彝寨為單位,隆重舉行以祭祀母虎為主的十二獸神儀式,跳母虎舞,祈求以母虎神為首的十二獸神保佑彝家人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人丁安康。母虎舞由魯氏畢摩世家傳襲,主持祭儀,指導和指揮歌舞。先行祭儀,後跳歌舞。雙柏縣八虎舞流傳於法鎮麥地沖彝村,當地彝族稱為跳虎節,在眾多節日中屬於重要節日之一,節日從正月初八至十五結束,歷時八天。初八日上午,跳虎隊在祭司畢摩的帶領下前往彝村背後的土主廟殺羊殺雞祭土主,打卦,得了吉卦後就請虎神回彝村。首先在彝村中心的空曠處跳“八虎舞”,內容包括農事活動和生活兩方面。農事活動有“虎”犁地、耙地、撒秧、拔秧、栽秧、薅秧、收穀子、打穀子等;反映生活的舞蹈是斗尾、勾腳、交配、生蛋、搶蛋、孵蛋等。接下來是請虎神到各家掃堂驅邪。八隻老虎先在主人家院壩跳九圈,然後兩隻公虎進堂屋半跪在門檻上,門外兩側站兩畢摩,將一腳踏在“虎”背上,邊搖鈴邊念經,大意是:今天是天賜黃道吉日,我們來某氏家中跳虎,驅除邪魔,迎來吉祥幸福。全彝村各戶驅邪完畢後,晚上又到空曠處跳虎舞,觀眾可參加,尤其歡迎童男童女。元宵節晚十一時許,彝民均來送虎神,畢摩為虎神指路至南京應天府柳樹彎大麻地。

虎神節虎神節

彝族虎圖騰舞蹈集祭祀、舞蹈、娛樂為一體,它在原始宗教、社會組織、原始戲劇中有著重要作用。民族學家岑家梧說:“圖騰跳舞的形式,於戲劇發生史上的影響,尤為我們不能忽略。一切模仿動物動作的跳舞,可視為原始戲劇之萌芽。……故圖騰的跳舞,即原始戲劇表演之一形式,而為戲劇產生之淵源。”

三笙文化

“老虎笙”、“小豹子笙”和“大鑼笙”這三種原始舞蹈形式,簡稱“三笙文化”。“”就是雲南當地少數民族常用的樂器“蘆笙”。楚雄州彝族文化研究所副所長肖惠華說,“笙”在這裡表示一種邊演奏邊舞蹈的藝術形式:“‘笙’的意思是彝族的一種舞種——跳腳舞。‘大鑼笙’就是打大鑼跳,‘老虎笙’就是扮成老虎,‘豹子笙’就是扮成小豹子。” “三笙文化”中最負盛名,同時也是最能展現彝族對老虎崇拜的舞蹈首推“老虎笙”。“老虎笙”是雙柏縣彝族羅羅人支系中跳的一種原始舞,一般在每年的農曆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五這段時期來跳,這段時間又稱作“虎神節”或“跳老虎”。

彝族民族節日

節日時間具體形式
插花節農曆二月初八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人民所特有的傳統節白。
二月八年節農曆二月初八雲南省哀牢山區彝族人民的年節,相當於漢族的春節。
跳公節農曆四月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那坡縣彝族村寨的傳統節日。
蕎年節農曆四月第一個屬龍日“蕎年節”即為楚雄境內直苴、么苴地、白芝姑、薄片乍、阿里地、涼山箐一帶彝族獨特的節日之一。
蕎菜節農曆四月一個屬的吉日蕎菜節是花倮人自己獨特也是最隆重的節日,如同過春節。
湯牛節夏曆四月初十和七月十七日廣西彝族每年特有節日。
洗泥節夏曆五月二十五日貴州彝族特有節日。
跳歌節夏曆六月每年夏曆六月滿山遍野的楊梅成熟後,附近彝族民眾,尤其是青年男女匯集到楊梅街歡度一年一度的“跳歌節”。
火把節夏曆的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節日那天彝族男女都穿盛裝;盡情跳舞唱歌,還燃火把舉行摔跤、鬥牛等遊樂,雲南武定和祿勸等地,人們在這天要舉行賽馬、打鞦韆、射箭等活動,並插火把于田埂之上,青年男女歌舞達旦。
摸奶節農曆的七月十四、十五、十六彝族的摸奶節是舉辦在楚雄州雙柏縣鄂嘉鎮,節日期間,四方民眾從各地趕來,在小鎮上唱3天、跳3夜,伴著三弦彈奏,萬人同樂。
豐收節夏曆十月初一彝族人民為了慶祝豐收而設立的節日
十月節農曆十月至十一月彝族除了同漢族一樣稱除夕為過年外,北部方言彝族民間還有一個過年日,稱為"十月年",也稱過小年。
彝族年沒有固定、統一的時間,多數在秋末初冬的十一月中旬左右彝族年,彝語稱為“庫什”是彝族人民一年一度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也是家人親友團聚相互走訪的節日。
密枝節夏曆十二月初十雲南路南圭山彌勒西山等地彝族,“密枝”系當地各村寨一片茂盛的樹林,為人們崇拜的神樹。
賽裝節農曆正月十五所謂賽裝節,就是服裝、服飾大比賽的日子。
虎神節農曆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日是彝族虎圖騰崇拜的典型表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