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倮人

花倮人

花倮人,屬極少數民族,彝族的一個分支,現分布在雲南省文山州的西疇縣曼龍村和廣南縣石坡兩個村落,一共約一千人左右,而曼龍村更為集中。據史料記載:曼龍村花倮人源於西北高原南下的遊牧民族。他們最崇拜的“神物”是蕎。

崇拜之起源

倮人崇拜蕎的起源,有兩種傳說:一種說法是:遠古時期的一天,花倮人都到原始森林裡捕獵去了,村莊不知為何燃起大火,燒毀了他們的房屋、財產和糧食。絕望中,
..
一長者在廢墟中找到被碗覆蓋著沒被燒毀的一碗蕎籽。他們以這碗蕎籽為種子,繼續耕種,才得以生存、繁衍。另一種說法是:在很久很久以前,花倮人分不清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不能按節令耕種莊稼,莊稼收成差。後來,花倮人經過多次耕作試驗,發現農曆四月的第一個龍日到來時,種下的蕎長得特別好。而在此前的三四個月時間裡,種玉米、稻穀長得好,會獲豐收。蕎使花倮人分清了季節。
除了蕎,花倮人還崇拜魚。傳說在遠古時期,曼龍村的花倮人從外地遷徙到如今居住的曼龍村途中,遇到連續不斷的大暴雨,暴漲的河水攔住了去路,飢餓、寒冷圍困著花倮人。到農曆四月的一天,河上彩虹飛舞,一對巨大的魚游過來,首尾相銜,搭成橋,花倮人從魚背上安全跨過河流,來到了曼龍。從此,花倮人把魚當作神來祭拜。

節日和舞蹈

傳說中花倮人被魚搭橋相救是農曆四月,蕎也是農曆四月耕種,於是他們便把農曆四月初四或十四日作為最隆重的節日,稱為過“蕎菜年”或“蕎菜節”。
曼龍村花倮人的蕎菜節,是花倮人大展文化風情的日子。這一天,花倮人殺豬宰雞,祭獻祖宗和神靈。祭品中一定要有蕎菜葉和魚做的菜。他們將煎煮好的魚裝入盤中,奉於供桌上,再在魚上盛一碗新鮮米飯,這是花倮人的送神飯。然後,他們再擺上蕎菜和其他蔬菜,祭奠祖先神靈。祭奠儀式完成後,家家戶戶將美酒佳肴抬到草場聚餐。取餐時,男女老少身著盛裝,通宵達旦跳弦子舞或葫蘆笙舞,青年男女藉此談情說愛。
..

我們到曼龍村的這天,雖然不是節日,但村里人為讓外來客人領略蕎菜節上葫蘆笙舞的風采,全村的男女老少聚於村頭跳起葫蘆笙舞。隨著葫蘆笙樂曲的響起,婦女們排成排,聞笙起舞,從頭部至足踝一刻不停地呈“S”形擺動,動作簡潔明快、粗獷熱烈。葫蘆笙舞的動作主要表現種棉、收棉、紡棉、織布等生產勞動的情景,保留了原始舞蹈的神韻。1987年,世界著名舞蹈家、中國舞蹈家協會副主席戴愛蓮到曼龍村考察花倮人民間舞蹈時,讚賞地說:“這是中國式的迪斯科,應該把它介紹到外國去!”
對於葫蘆笙舞的來歷,有這樣一個傳說:花倮人的祖先在奔波遷徙中,只剩下一個叫瑪索的婦女和女兒紅妹相依為命。紅妹被鄰近的一條蛇精捲去,瑪索哭得死去活來,躺在荒山上又累又餓,隨手採下身邊的蕎籽吃下。不久,她生下一男孩,並很快長大成人。一天,飛來一隻怪鳥,不停地對男孩叫:“姐姐紅妹,姐姐紅妹。”男孩問母親怎么回事,母親流著淚,把紅妹被蛇精捲去的事告訴了男孩。男孩一怒之下,跟著怪鳥來救紅妹。怪鳥停在田間一隻巨大的葫蘆上,不停地用嘴啄擊葫蘆,發出奇特的樂曲聲。男孩採下葫蘆,製成葫蘆笙,和怪鳥來到蛇洞吹響葫蘆笙。頓時,天昏地暗,電閃雷鳴,蛇精在葫蘆笙聲中不斷地呈“S”形扭動,尾巴完全放開了卷著的紅妹,直到氣絕身亡。姐弟回到家,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後來,花倮婦女就以跳葫蘆笙舞來驅逐纏在身上的“蛇精”。葫蘆笙舞一直流傳到現在,被稱為原始歌舞文化的活化石。

獨特的服飾

花倮人的服飾以自產棉布和買來的花線為主要原料,以花、黑為主體色調,配以五顏六色的三角形布塊渲染。
男子服裝一般為青色對襟布紐上衣,下穿寬襠長褲,頭裹青色紗帕,戴銀項圈。 
..
 
婦女上身穿較短的無領襟衣,用多種顏色布料裁剪成三角形小塊拼合縫製,色彩斑斕,下著長褲,圍青色長褶筒裙。上衣:右衽齊臍短花衣,衣服用色彩鮮艷的三角形彩布拼鑲而成。圖案間隔處以“。。。。。。”針腳縫製,稱“螞蟻步”,同時繡有鳥嘴、鳥眼睛、鳥腳等花紋圖案。裙子:裙子為黑色齊腳踝長筒裙,後要部繫上三角形布塊和紅絨線泡纓製成的飄帶,遠觀似鳳凰尾。
花倮人沒有文字,在服飾製作中,花倮婦女以自己的勤勞和智慧,繡出絢麗多姿的服飾圖案,將花倮人的崇拜和傳說以各種圖案的造型寓意於服飾上,形成一部無字史詩。
花倮婦女飾物主要有銀手鐲、銀項圈、銀腰鏈和彩色絲線。她們的頭飾很講究:長發左、右齊分,戴假髮和特製頭箍,後纏頭帕。頭頂和兩耳前上方插三束大紅絨線泡纓,形成三角形狀,再將珠系和三角布塊垂於兩耳旁,使她們的頭部像一朵艷麗的山茶花。花倮婦女鮮艷奪目的服飾和文化內涵,三角頭飾代表的鳥首及衣服上關於鳥的圖案,表示鳥是花倮人的圖騰崇拜。據記載:花倮人在遷徙過程中得到紅色巨鳥的幫助,定居後又是巨鳥為其送來糧食救活族人,花倮婦女的服飾上三角形鱗片代表高山和樹葉,是原始社會“以樹葉為衣”的歷史記錄。

婚俗和葬禮

花倮人至今仍保留著原始古樸的婚俗,以跳舞交友方式選擇伴侶。女青年住的地方稱“花樓”或“花床”。每當夜深人靜時,男女青年在“花樓”幽會,雙方有了愛情後,請人殺了媒雞,交了禮錢即可結婚。男方給女方家的聘金為3頭牛。娶親之日,男方家用白布牽兩頭牛到女方家,感謝女方父母的養女之恩。數日後,女方家給男方家1匹棉布,才牽走第3頭牛。若女方家無布,即用牛抵銷。女方家不為新娘置辦嫁妝,惟一的陪嫁物是一床花被子。
..

50歲以上的花倮人去逝,被視為壽終。親友前往燒香祭奠,舉行“鬧喪”儀式,圍靈柩跳“鬧喪”舞,舞者主要是男性。孝子站立兩旁雙手舉杯為舞者獻酒,表示感謝。跳“鬧喪”舞時,舞者半蹲,左、右擰腰,側身擊樂而舞。手不能高過靈柩,以表示對死者的無限崇敬和懷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