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鄉採茶戲

萍鄉採茶戲

萍鄉採茶戲是江西採茶戲的一支,是在萍鄉地區形成並發展起來的地方劇種,流行於萍鄉市內及湘贛邊陲。它的雛形形成於明朝末年,由萍鄉民間燈彩發展到有簡單故事情節的表演唱。說唱時,胡琴與笛子相和,鑼鼓與嗩吶伴奏。明末清初,由於戰亂,沿海閩南粵東大批難民經贛南到萍鄉墾荒謀生,帶來了閩粵贛邊的贛南採茶戲,已具雛形的萍鄉採茶戲受其影響,得到迅速發展。至清末,安源煤礦開發、株萍鐵路通車、漢冶萍公司成立,引來大批湘鄂農民湧入安源當礦工,於是,湖南花鼓戲流入萍鄉,很快與萍鄉採茶戲合流。原本歷史不長、表演、唱、做尚未發展定型的萍鄉採茶戲,兼容並蓄,又從花鼓戲中汲取藝術營養,豐富劇目曲調,輾轉於鄉間演出。

萍鄉採茶戲又叫萍鄉戲,是萍鄉地區形成並發展起來的地方戲劇,是產生、流傳

萍鄉採茶戲萍鄉採茶戲
湘贛邊界萍鄉市及其鄰近的一種載歌載舞的、鄉土風味濃郁的地方戲曲。曾被譽為“江西的評彈”、“一朵絢麗多姿的山茶花”。採茶戲的唱農貸曲調依不同的調式色彩、鏇律特徵和曲式結構,分為“採茶調類”、“神川調類”、“民歌小調類”、“詞調類”。有的曲調又因行當(生、旦)不同,聲腔又有“正韻”、“派韻”之分,具有同典異腔之妙。採茶戲的題材以反映農村生活為主,《燃燒的玫瑰》是第一個反映都市題材的採茶戲,可謂是一種積極的探索。

發展

萍鄉採茶戲,是萍鄉地區形成並發展起來的地方戲劇。它形成始於清乾年間,是由民間燈彩

萍鄉採茶戲萍鄉採茶戲
發展到有簡單故事情節的表演唱,受贛南採茶戲的影響,經民間藝人的創造而逐漸形成的。建國後,成立了萍鄉縣文聯戲曲改革工作隊,收集整理了散落在民間的採茶戲,花鼓戲曲調以及山歌小調400餘首,從中挑選了100餘首和萍鄉語言相吻合的曲調,作為劇種的常用曲調,整理演出了傳統小戲《賣雜貨》《哨筍》等。萍鄉採茶戲的傳統劇目以小戲和折子戲為主。解放後,創造了30多台反映現實生活的新劇目,以偏重唱工的文戲為主,也有一部分做工戲。在演技上是唱做並重,丑角的矮子步、扇子功,旦角的手巾功及梳妝、挑水、刺繡等。萍鄉採茶戲的唱腔曲調最常用的有40多種,分採茶燈類神燈類、民歌小調類、詞調類歌腔類。萍鄉採茶戲的音樂伴奏以管弦為主,有嗩吶、二胡板胡等。

音樂

萍鄉採茶戲音樂是在萍鄉民歌、採茶燈歌和小調的基礎上產生衍變而發展起來的,它屬“曲調聯綴體”。由於地理位置和歷史上的特殊原因。它曾廣為吸收客家、贛南贛中等地區的地方戲曲音樂,後來又受湖南花鼓戲的影響,因此,它具有贛南採茶戲音樂、長沙花鼓戲音樂和贛中採茶戲音樂相綜合的特點。猶如幾種山花雜交,基因優良,既粗獷開朗,又優美覺悟;既樸實真摯,又詼諧風趣,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唱腔

萍鄉採茶戲的唱腔依不同的調式色彩,鏇律特徵和曲式結構,分為“採茶調類”、“

萍鄉採茶戲萍鄉採茶戲
神川調類”、“民歌小調類”、“詞調類”。有的曲調又因行當(生、旦)的不同,聲腔又有“正韻”、“派韻”之分,具有同曲異腔之妙。
萍鄉方言,聲調柔和,具有客家、贛、湘方言的綜合色彩,萍鄉採茶戲音樂腔則同萍鄉方言聲調緊密結合。“依字行腔”,是它傳統的創腔上、下句鏇律產生大同小異的變化,聽去輕重強弱、抑揚頓挫、高低起伏、錯落有致。傳統的樂隊伴奏分左場、中場和右場(即文場和武場)。系民間小型樂隊建制,人員精簡,一專多能,靈活機動。其主奏樂器有:噴吶(分大、中、小青)胡琴(亦稱瓮琴),發音響亮、粗獷渾厚。鑼鼓全奏,熱烈歡快,鄉土氣息濃郁。

發源地

萍鄉歷史悠久,人文蔚起,在這片廣袤而豐饒的土地上,先人們篳路藍縷,辛勤勞作,以巨大的韌性和包容精神,持續而富有獨創地發展自己的文化。20世紀二十年代,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裡領導了震驚中外的安源大罷工秋收起義蘇區革命文化運動在血與火中形成了健康活潑、積極奮進的特色。吳、楚文化的相濡浸染,革命文化和傳統文化的交融匯合,構成了萍鄉鮮明的文化特徵。

代表劇目

2006年,萍鄉採茶戲《燃燒的玫瑰》作為江西省推薦的惟一劇目參加了在湖北省武漢市舉行

萍鄉採茶戲萍鄉採茶戲《燃燒的玫瑰》
中國地方戲(南方片)優秀劇目評比展演,並獲得有關專家的好評。據悉,此次評比展演是2007年舉行的第八屆中國藝術節優秀劇目選拔的重要組成部分,展演中獲得最高獎次的劇目將參加文化部“文華獎”的預選。

《燃燒的玫瑰》講述青年人趙剛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倒車將一名小女孩撞傷致死後,在良知和責任面前,義無反顧地自尋證據將自己告上法庭的故事。該劇旨在弘揚正氣、呼喚道德,倡導真善美。該劇自去年參加江西省第七屆玉茗花戲劇節獲多項獎後,2006年7月又作為全國10台優秀劇目之一赴北京參加了中宣部文藝局、文化部藝術司主辦的中國慶祝建黨85周年現代戲展演。

採茶戲的題材以反映農村生活為主,《燃燒的玫瑰》是第一個反映都市題材的採茶戲,可謂是一種積極的探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