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鄉採茶戲又叫萍鄉戲,是萍鄉地區形成並發展起來的地方戲劇,是產生、流傳

發展
萍鄉採茶戲,是萍鄉地區形成並發展起來的地方戲劇。它形成始於清乾年間,是由民間燈彩

音樂
萍鄉採茶戲音樂是在萍鄉民歌、採茶燈歌和小調的基礎上產生衍變而發展起來的,它屬“曲調聯綴體”。由於地理位置和歷史上的特殊原因。它曾廣為吸收客家、贛南、贛中等地區的地方戲曲音樂,後來又受湖南花鼓戲的影響,因此,它具有贛南採茶戲音樂、長沙花鼓戲音樂和贛中採茶戲音樂相綜合的特點。猶如幾種山花雜交,基因優良,既粗獷開朗,又優美覺悟;既樸實真摯,又詼諧風趣,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唱腔
萍鄉採茶戲的唱腔依不同的調式色彩,鏇律特徵和曲式結構,分為“採茶調類”、“

萍鄉方言,聲調柔和,具有客家、贛、湘方言的綜合色彩,萍鄉採茶戲音樂腔則同萍鄉方言聲調緊密結合。“依字行腔”,是它傳統的創腔上、下句鏇律產生大同小異的變化,聽去輕重強弱、抑揚頓挫、高低起伏、錯落有致。傳統的樂隊伴奏分左場、中場和右場(即文場和武場)。系民間小型樂隊建制,人員精簡,一專多能,靈活機動。其主奏樂器有:噴吶(分大、中、小青)胡琴(亦稱瓮琴),發音響亮、粗獷渾厚。鑼鼓全奏,熱烈歡快,鄉土氣息濃郁。
發源地
萍鄉歷史悠久,人文蔚起,在這片廣袤而豐饒的土地上,先人們篳路藍縷,辛勤勞作,以巨大的韌性和包容精神,持續而富有獨創地發展自己的文化。20世紀二十年代,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裡領導了震驚中外的安源大罷工和秋收起義,蘇區革命文化運動在血與火中形成了健康活潑、積極奮進的特色。吳、楚文化的相濡浸染,革命文化和傳統文化的交融匯合,構成了萍鄉鮮明的文化特徵。
代表劇目
2006年,萍鄉採茶戲《燃燒的玫瑰》作為江西省推薦的惟一劇目參加了在湖北省武漢市舉行

《燃燒的玫瑰》講述青年人趙剛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倒車將一名小女孩撞傷致死後,在良知和責任面前,義無反顧地自尋證據將自己告上法庭的故事。該劇旨在弘揚正氣、呼喚道德,倡導真善美。該劇自去年參加江西省第七屆玉茗花戲劇節獲多項獎後,2006年7月又作為全國10台優秀劇目之一赴北京參加了中宣部文藝局、文化部藝術司主辦的中國慶祝建黨85周年現代戲展演。
採茶戲的題材以反映農村生活為主,《燃燒的玫瑰》是第一個反映都市題材的採茶戲,可謂是一種積極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