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蕪口鎮

萊蕪口鎮位於山東省萊蕪市萊城區,原稱土子口或吐子口,清末改為吐絲口,簡稱口子鎮。

歷史沿革

口鎮原稱土子口或吐子口,清末改為吐絲口,簡稱口子鎮。位於萊城以北13公里,大部為北鄉垂陽保,少部屬鎮裡、王神、白龍及南鄉辛興、西鄉山口保所轄。民國初年稱第二區。 1941 年春,劃為鎮裡、白龍和山口區。白龍區屬萊東(博萊)縣,鎮裡、山口區屬萊蕪(北)縣。 1945 年,稱口鎮區。 1951 年 3 月改稱第二區。1953 年 5 月,口鎮升級為區級,由縣直轄。 1955 年 10 月,第二區改為港里區。 1957 年,口鎮併入港里區。 1958 年改為口鎮鄉。同年 10 月,改稱口鎮公社,轄口鎮、港里、林馬、陳林、山口、水河管理區。 1960 年 4 月,原羊里公社的陶鎮管理區劃入,轄 7 個管理區。 1984 年 4 月,改為口鎮辦事處,轄口鎮、陳林、青山、下水河、陶鎮、王家樓鄉, 54 個行政村, 68 個自然村。 1985 年 10月,改稱口鎮鎮,簡稱口鎮,轄 48 個行政村,面積112.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7411畝,人口6.02萬人。2004年被萊蕪市委列為綜合試點鎮,是建設部認定的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1953年前,曾為中共萊蕪縣委、萊蕪縣政府及其所屬機關和企事業單位所在地。
區位優勢 
從巨觀區位看,口鎮位於我國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和環渤海經濟區,又正好位於山東省的地理中心,臨近濟南、青島等經濟中心城市,具有明顯的發展潛力;從中微觀區位看,口鎮南接萊蕪中心城區,北臨濟南,具有直接接受中心城市輻射、融入省城經濟圈的有利條件。 濟(南)-青(島)高速公路(南線)和萊(蕪)-明(水)路貫穿其中,萊蕪到濟南只需 40 分鐘,到青島只需兩小時,國道、省道、萊城大道四通八達這些都為口鎮的發展提供更多難得的新機遇,成為口鎮加速發展的有利條件。 口鎮規劃發展的基本格局為“依山面城,南居北工”,其規劃結構採用“一環、兩帶,兩片、多組團”布局模式。口鎮鎮區的規劃格局是以鎮區為中心,以對外通道為依託,以鄉村公路為紐帶,形成“一心、兩軸、三片”的空間結構形態。
人文地理
口鎮歷來有重視教育的傳統,基礎教育實力雄厚,紮實有力,從學前教育到九年義務教育都有省級重點學校,還有山東省重點高中——萊蕪二中,為當地的教育事業做出極大貢獻,口鎮民情淳厚質樸、可親可敬,口鎮人民誠實勤勞、勤奮努力、熱情好客。
口鎮四季分明、氣候宜人,既無酷暑,亦無寒冬,境內有來自雪野水庫下游和發源於上水河恩波泉的支流,一起注入匯河(嬴汶河),其中大冶水庫是口鎮最大水庫,萊蕪市第二大水庫。
境內山地、丘陵、平原各有分布,有明姑山、金牛山綠樹成蔭、鬱鬱蔥蔥,
口鎮盛產小麥、玉米、花生、地瓜和多種蔬菜、果品,尤其以出產姜、大蒜、大紅袍花椒享譽全國。
開發區建設
口鎮自古就有重商傳統,是著名的冶鐵“鑄造之鄉”, 有著厚重的工業基礎 其中山東匯金股份有限公司是萊蕪市口鎮的支柱企業。2006.年 6月,萊城工業區在口鎮經濟園區基礎上發展起來,萊城工業區為山東省省級開發區,緊鄰濟萊青高速,接軌濟南城市群經濟圈、被列為萊蕪市市四個重要功能區之一,工業區由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規劃設計,規劃控制面積150平方公里,核心區85平方公里,即30平方公里的北部產業區、10平方公里的行政生活區和45平方公里的南部產業區。北部產業區的產業已初具規模,主要以汽車配件、橡膠輪胎、精細化工、印刷四大產業為主;南部產業區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巨大的發展潛力,主要發展醫療器械、生物製藥、先進制造、新材料、電子信息、現代物流等優勢產業,特別是引進行業中的總部類、龍頭型、核心部件類企業及研發中心,南部產業區已初步規劃了1000畝左右的生物製藥、醫療器械工業園,逐步形成生物研發、市場銷售、產品加工一條龍的生物製藥產業群;規劃了2000畝左右的浙商工業園,已初步簽訂了四個項目的投資意向;規劃了1000畝左右的汽車製造及配套園和1000畝左右的高檔物流園。目前,已引進投資過億元的項目11個,其中北部產業區6個,南部產業區5個,總投資達22億元,已全部開工建設,後續項目也在緊鑼密鼓的加以推進。
文化旅遊、美食
吐絲口戰役烈士紀念碑 有陳毅元帥領導的萊蕪戰役是解放戰爭十大戰役之一,而吐絲口戰役是萊蕪戰役的重要組成部分,吐絲口是華東野戰軍圍殲國民黨新編36師的地方,現有萊蕪吐絲口戰役烈士紀念碑。在萊蕪戰役中的吐絲口戰鬥中斬獲兩萬多,此役殲敵數在我軍參戰各部隊中名列第一。吐絲口戰役紀念碑於2002年10月1日建成,坐落在萊城區口鎮政府駐地東2華里處的橡皮壩西側,占地20.48畝。這裡"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松柏交翠,景色宜人。
孔子觀禮處碑 公元前544年,吳國公子札出使齊國,返回途中長子亡,葬於嬴博之間,孔子前往觀看葬禮。明代穆宗隆慶二年萊蕪縣知事傅國璧於口鎮東南立“孔子觀禮處”碑,正楷陰刻,字跡清晰,筆力雄健。
口鎮香腸,又叫南腸,已有百餘年生產歷史,起源於清道光年間,是山東名吃之一。具有營養豐富,美味清口,增進食慾,健胃理氣等功能和蟲不蛀,蠅不叮,久放不變質等特點,是宴賓和饋友之佳品。其主要原料是萊蕪豬之瘦肉和小腸,其佐料為砂仁、八角、邊桂、花椒、石落子等八種,外加優質醬油。經過刮腸、剁肉、拌餡、灌腸、晾曬、蒸煮等工序,精製而成,風味獨特。其中以順香齋南腸最為上乘,得到廣大消費者的認可,獲得了普遍的讚譽,先後榮獲“山東省優質食品”、“山東市場暢銷產品”、“山東名牌”、“山東省著名商標”、“第十三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金獎”、“山東省旅遊商品十佳品牌”等榮譽稱號,產品遠銷全國各地,深受消費者青睞。目前,其餘品牌的加工廠已增至百餘處,其中規模較大、經營較好的有全香齋、正香齋、玉香齋、盛香齋、錦香齋、聚香齋、源香齋、興香齋等。
口鎮方火燒 口鎮方火燒乃是一方名吃,長相如其名,方形的,硬硬的,特有嚼頭,即使沒菜也能吃兩個。那時相當的可口,使用死面做的,剛出爐的防火燒尤為好吃,真乃一方美味啊!而且方火燒有一絕配——熱豆腐,一般吃方火燒都要配著熱豆腐的,熱豆腐也是剛做出來不經過加工,有一些醬來蘸著吃,真的可口,來口鎮一定記得多吃兩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