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會議

莫斯科會議

莫斯科會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後初期,蘇、美、英三國為了共同抗擊法西斯和解決迫切的國際問題,在莫斯科舉行的幾次國際會議。

莫斯科會議簽訂會議議定書的邱吉爾、史達林和羅斯福的代表阿佛拉-哈里曼(右2)
【中文名稱】:莫斯科會議

【英文名稱】:Moscow Conferences

【召開時間】:1941年9月29日~10月1日

【召開地點】: 瑞士洛桑

【與會者】 : 美國、英國、蘇聯

【會議目的】 : 為了共同抗擊法西斯和解決迫切的國際問題

莫斯科會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後初期,三國為了共同抗擊法西斯和解決迫切的國際問題,在莫斯科舉行的幾次國際會議。 

簡介

莫斯科會議莫斯科會議
1941年9月29日-10月1日,以哈里曼為首的美國代表團、以比弗布魯克為首的英國代表團和以莫洛托夫為首的蘇聯代表團在莫斯科舉行三國部長級會議,討論如何有效地援助蘇聯作戰的問題。

會議於10月1日簽訂對蘇供應議定書,規定從1941年10月至1942年6月,美、英兩國每月向蘇聯提供飛機400架(100架轟炸機和300架戰鬥機)、坦克500輛和其他武器、軍用物資;蘇聯則向美、英提供軍工原料;美、英還承擔協助運送供給蘇聯的武器和軍用物資的義務。11月7日,羅斯福宣布《租借法案》適用於蘇聯,向蘇聯提供10億美元無息貸款

會議簽訂的議定書未能滿足蘇聯的全部要求,但這些援助仍然是對蘇聯的重大支持。會議也未能解決盟國協同作戰的重大戰略問題,特別是在西歐開闢第二戰場的問題,但對推動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和促進蘇、美、英三國戰時合作起到了積極作用。

國際會議

莫斯科會議中國代表團參加莫斯科會議
1941年部長級會議(1941年9月29日~10月1日) 

出席會議的有蘇聯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美國總統特使W.A.哈里曼,英國軍需大臣W.M.A.比弗布魯克會議任務是商討如何有效地援助蘇聯作戰。當時德蘇戰爭已進行 3月余,德軍進逼莫斯科,蘇軍亟需盟軍協同作戰和加強支援。美、英當局也認識到最終打敗納粹德國要靠蘇聯陸軍。會議也未能解決盟國協同作戰的重大戰略問題,特別是在西歐開闢第二戰場的問題,但對推動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和促進蘇、美、英 3國戰時合作起了積極作用。 

第一次外長會議(1943年10月19~30日)

出席會議的有蘇聯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美國國務卿C.赫爾英國外交大臣R.A.艾登。會前,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發生歷史性轉折,同盟國取得了戰略進攻的主動權;美、英改變了過去按兵不動的消極戰略,採取了局部性的軍事進攻,但仍拖延開闢歐洲的第二戰場。蘇聯與美、英的關係處於冷淡狀態。為協調彼此的戰略與政策、改善盟國之間的關係,解決迫切的國際問題,3國政府決定先行召開外長會議,為正在醞釀中的 3國政府首腦會議作準備。3國分別提出議程:蘇聯關心1944年春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美國重視四國宣言和維護和平的國際組織;英國希望建立盟國磋商與戰爭有關的歐洲機構。在多達12次的會談中爭論激烈,但為維持戰略關係,3方均有所妥協。首先討論縮短戰爭時間,即開闢第二戰場問題。蘇聯要求會議把落實第二戰場的開闢放到首位,明確規定開闢的具體日期。英國代表採取迴避態度。英、美提出在西歐登入的3項條件:氣候有利;德空軍大量縮減;德在法預備隊不超過12個師。最後在公報上寫明: 3國認為“加速戰爭的結束是首要的目的”,但對開闢第二戰場的日期並未承擔明確義務,只是把1944年春英、美進攻法國北部的決定依然有效一事列入記錄。會上對其他迫切政治問題達成一些協定:①通過《關於普遍安全宣言 》 ,宣稱將合作把戰爭進行到底,爭取早日建立一個普遍性的國際組織,用以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所有國家無論大小,均可加入這個國際組織。鑒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對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重大貢獻,中國作為四大盟國之一的地位理應受到尊重,在赫爾建議下,3國外長同意由中國駐蘇大使傅秉常受權簽字,成為四國宣言。②通過《關於義大利的宣言》 ,宣布必須徹底消除法西斯主義及其後果,義大利人民應按民主原則建立政府和其他機構;成立義大利諮詢委員會以研究處理有關義大利問題。③ 3國協定,應迫使德國交出1938年以來占領的全部領土,東普魯士應同德國分離;成立歐洲諮詢委員會以研究處理有關德國問題。④ 3國代表32個聯合國家由 3國首腦簽署發表《關於德國暴行宣言》,聲稱凡曾在被占領國施行暴行者,應在犯罪地點由人民審判,主要戰犯將根據盟國共同的決定懲辦。⑤通過《關於奧地利的宣言》 ,聲稱應重建一個自由獨立的奧地利,1938年3月15日德、奧合併無效。⑥3國協定,收到敵國有關和平試探或媾和建議,應互通情報和協商解決。⑦就 3國首腦會晤地點交換意見,解決了北海運輸復航問題。此外,史達林還委託赫爾秘密轉告羅斯福,“在盟國打敗德國以後,蘇聯將參加對日作戰。”會議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盟國之間關係,解決了一些涉及戰爭進程及戰後格局的重大問題,體現了反對法西斯和實現民主的重要原則,並為3國首腦會議鋪平了道路。

第二次外長會議(1945年12月16~26日)

出席會議的有蘇聯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美國國務卿J.F.貝爾納斯、英國外交大臣E.貝文。會議討論了戰後歐洲和遠東的一些重大問題。會議決定:①立即恢復草擬對意、羅、保、匈芬和約,只有停戰協定簽字國才有資格參與和約條款的初步審議,和平會議召開日期不應遲於1946年5月1日。②為管制日本,成立設在華盛頓遠東委員會和設在東京盟國對日管制委員會。③美、英兩國表示將承認改組後的羅馬尼亞政府和保加利亞政府④3國外長一致同意,應在中國實現統一與民主,國民政府各部門應有民主人士廣泛參加,中國內戰必須停止,蘇、美等外國軍隊應迅速撤離中國,3國應遵守不干涉中國內政的政策。⑤爭取早日成立朝鮮臨時政府,設立蘇美聯合委員會以幫助實現這一目標。⑥贊成向聯合國提議設立原子能管制委員會會議在討論波斯(伊朗)問題時,未取得一致意見。會議表明,3國雖再度妥協,但無法消除彼此之間的矛盾與利益衝突。此後,隨著矛盾的激化,美、英與蘇聯之間戰時的合作關係便為相互抗衡所取

1941年9月29日-10月1日,以哈里曼為首的美國代表團、以比弗布魯克為首的英國代表團和以莫洛托夫為首的蘇聯代表團在莫斯科舉行三國部長級會議,討論如何有效地援助蘇聯作戰的問題。

會議於10月1日簽訂對蘇供應議定書,規定從1941年10月至 1942年6月,美、英兩國每月向蘇聯提供飛機400架(100架轟炸機和300架戰鬥機)、坦克500輛和其他武器、軍用物資;蘇聯則向美、英提供軍工原料;美、英還承擔協助運送供給蘇聯的武器和軍用物資的義務。11月7日,羅斯福宣布《租借法案》適用於蘇聯,向蘇聯提供10億美元無息貸款。

會議簽訂的議定書未能滿足蘇聯的全部要求,但這些援助仍然是對蘇聯的重大支持。會議也未能解決盟國協同作戰的重大戰略問題,特別是在西歐開闢第二戰場的問題,但對推動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和促進蘇、美、英三國戰時合作起到了積極作用。

會議與《莫斯科宣言》

1957年莫斯科會議與“莫斯科宣言”即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和宣言。1957年11月7日,蘇聯十月社會主義革命40周年,有64個國家派出代表團到莫斯科祝賀。11月14至16日,參加慶祝活動的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和工人黨在莫斯科召開代表會議。參加會議的代表團有:保加利亞共產黨、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德國統一社會黨、波蘭統一工人黨、羅馬尼亞工人黨、蘇聯共產黨、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阿爾巴尼亞勞動黨、越南勞動黨、中國共產黨、蒙古人民革命黨、朝鮮勞動黨。毛澤東同志率代表團出席了會議。會議討論了當前國際局勢和爭取和平與社會主義鬥爭中的迫切問題、與會各國之間的關係問題以及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共同問題。會議通過的《莫斯科宣言》指出美帝國主義是世界反動勢力的中心,是世界人民的兇惡敵人。社會主義國家工人黨和共產黨的首要任務就是要爭取和平、防止戰爭。《莫斯科宣言》肯定了十月革命道路的普遍意義,規定了兄弟黨和兄弟國家的關係準則是必須根據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原則,在完全平等、相互尊重國家獨立、主權、互不干涉內政的基礎上相互援助。但在這次會議上出現了爭論。南斯拉夫代表團拒絕在《莫斯科宣言》上籤字,只在《和平宣言》上籤字。中共為了照顧大局,對《宣言》的個別地方作了妥協。

會議與毛主席

莫斯科會議毛澤東
1957年11月2日至21日,毛澤東率中國黨政代表團訪蘇,出席十月革命四十周年慶祝大會。由於全世界六十四個共產黨、工人黨代表此時聚會莫斯科,也就藉此討論共同簽署《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和工人黨宣言》和《和平宣言》。

中國黨政代表團的成員是宋慶齡鄧小平彭德懷烏蘭夫陳伯達楊尚昆胡喬木

胡喬木參與了《莫斯科宣言》的修改。當時同行的楊尚昆,曾經回憶說:“喬木直接參與的、對中蘇關係和國際共運產生影響的重大事件,是1957年的《莫斯科宣言》。1957年11月初,毛主席親自率領中國代表團到莫斯科,參加十月革命40周年慶祝活動,隨後出席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和接著召開的64國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我和喬木都是代表團成員。在我們赴莫斯科前大約一個星期,蘇共中央發來一個《莫斯科宣言》的稿子,準備在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上討論通過。喬木看了這個稿子,覺得問題不小,立即向主席匯報,說非改不可。主席把小平同志找來問,小平也認為一定要改。於是就叫喬木動手。只不過兩天工夫,我就收到他送過來的改稿。喬木修改過的稿子,經主席看過,由我交翻譯組閻明復、趙仲元、李越然等同志連夜趕譯成俄文,交給蘇方。到莫斯科後雙方討論,蘇聯方面說不出什麼意見。喬木執筆做的重要修改,後來大多被正式發表的宣言所採用。”(楊尚昆,《我所知道的胡喬木》,當代中國出版社1997年版)

毛澤東第一次訪蘇時只帶陳伯達,這一回把兩位政治秘書都帶去,顯然,在六十四個共產黨、工人黨會議上,面臨著意識形態的尖銳鬥爭——尤其是在共同起草宣言時,增一字、減一字都大有講究,所以陳伯達、胡喬木雙雙出馬了。當然,陳伯達懂俄語(早年在蘇聯學習過),胡喬木懂英語,也是有助於跟蘇共及其他黨的代表切磋文字。

毛澤東第一次訪蘇,坐火車。陳伯達回憶,那火車在西伯利亞大鐵道上跑了好久好久。

這一回乘坐蘇聯的“圖104”客機,幾小時就到了。

毛澤東第一次訪蘇,跟史達林會談,雖說也有不快之處,但總的氣氛卻是融洽的。這一回跟赫魯雪夫會談,面和心不和,那笑臉是強裝的。《人民日報》所發表的《關於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及其續篇《再論》,已經公開表露了中共的觀點。兩文的執筆者陳伯達和胡喬木參加莫斯科兩個宣言的起草,將充分體現中共的意識形態見解。

金日成胡志明哥穆爾卡卡達爾陶里亞蒂、多列士……社會主義陣營群星匯聚莫斯科。

當年擔任毛澤東俄語翻譯的李越然,如此回憶道:

“赫魯雪夫向毛主席談起了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的情況,說史達林當年對南方前線的指揮有錯誤,使得某次戰役慘遭失敗;又說某某元帥膽小如鼠,一見到史達林,兩條腿像麻稈,吃敗仗就是由於這個人只會報告和俯首聽命。而他自己又是如何如何的勇敢,向史達林提出過正確的作戰方案,遭到拒絕,等等。每當他津津樂道這些的時候,毛主席不是吃飯不作表示,就是把話題引開。當年只是一員中將的赫魯雪夫自吹他比史達林還高明,竟在指揮過千百次戰役的毛主席面前顯示他個人的軍事才能,確實很不得體。……”

毛澤東極其厭惡赫魯雪夫,直至他後來發動了旨在“揪出中國赫魯雪夫”的“文革”。

胡喬木在莫斯科非常忙碌,參加宣言的起草工作。這比他在國內起草檔案要麻煩得多。他寫出中文稿,要譯成俄文稿、英文稿。別的黨提出的意見,要從俄文、英文譯成中文。這么來回地翻譯著、修改著,還要不斷地向毛澤東匯報,聽取毛澤東的指示……

胡喬木還幫助整理了毛澤東在莫斯科的三次講話稿。後來,在1958年5月,這三次講話稿作為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檔案發給代表們。

11月21日,胡喬木剛剛隨毛澤東飛回北京,便忙著為《人民日報》寫社論《偉大的革命宣言》,於11月25日刊出。這篇社論,代表中國共產黨闡述了對莫斯科會議及莫斯科宣言的見解。

莫斯科

莫斯科會議莫斯科

莫斯科是一座歷史悠久和具有光榮傳統的城市,始建於12世紀中期。

莫斯科市名來源於莫斯科河,關於莫斯科河的語源,說法有三:低濕地(斯拉夫語)、牛渡口(芬蘭-烏戈爾語)、密林(卡巴爾達語)。莫斯科市作為居民點最早見諸史冊是在公元1147年。1156年,莫斯科奠基者尤里·多爾哥魯基大公在莫斯科修築泥木結構的克里姆林城堡。“克里姆林”一詞,一說源出希臘語,意為“城堡”或“峭壁”;一說源出早期俄語詞“克里姆”,指一種可作建材的針葉樹。後來在克里姆林城堡及其周圍逐漸形成若干商業、手工業和農業村落。13世紀初成為莫斯科公國的都城。14世紀俄國人以莫斯科為中心,集合周圍力量進行反對蒙古貴族統治的鬥爭,從而統一了俄國,建立了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15世紀中期莫斯科已成為統一的俄羅斯國家的都城,一直到18世紀初。1712年彼得大帝遷都聖彼得堡,但莫斯科仍是俄羅斯最大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仍發揮著俄國第二都城的作用。1755年建立俄國第一所大學──莫斯科大學(今莫斯科國立羅蒙諾索夫大學)。1812年拿破崙率領的法軍占領莫斯科後,這個城市在大火中焚毀,但很快又重新建設起來。1813年成立莫斯科城市建設委員會,開始大規模城市改建。1851年通鐵路。

1917年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期間,莫斯科緊隨彼得格勒之後,也舉行了武裝起義,建立了蘇維埃政權。蘇維埃政府和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於1918年3月從彼得格勒(後改名聖彼得堡)遷到莫斯科,1922年12月莫斯科正式成為蘇聯首都,也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即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首都。 

1960年,政府附近一些城鎮納入城市範圍,組成大莫斯科區。1987年,莫斯科市政當局將每年9月的第一個雙休日定為城慶日,舉行各類城慶活動。1991年12月21日蘇聯解體,莫斯科成為俄羅斯聯邦的首都。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