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戰場問題

第二戰場問題

所謂第二戰場,就是美、英在歐洲開闢的反德國法西斯的戰場,圍繞著第二戰場的開闢,英美蘇三國展開激烈爭論,本文擬從第二戰場的開闢來討論蘇美英三國之間的衝突與合作。 關於第二戰場的概念,英美和蘇聯都有自己的解釋。英美政治家認為盟國空軍轟炸德國,英美海軍在大西洋同德國海軍作戰,以及隨後盟軍在非洲、中近東和西西里島進行的戰役,是第二戰場,而蘇聯政治家認為第二戰場就是歐洲戰場,更準確地說,是法國北部的戰場,這一戰場可牽制德國約60個師及其盟國20個師,從戰略上課程委俄國戰場的補充。這一戰場應對法西斯德國心臟地區構成威脅,並使其處於極其複雜的戰略態勢,蘇聯政治家對第二戰場的解釋是有充分根據的。

蘇德戰爭爆發與第二戰場的開闢

開闢歐洲第二戰場,首先是蘇聯提出來的。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德國以閃電戰略分三路入侵蘇聯,蘇德戰爭爆發。德國集中其全部兵力的64%(連同其他僕從國,占整個歐洲法西斯侵略集團總兵力的54%閃擊蘇聯,蘇軍遭突然襲擊,喪師失地,受到嚴重損失。為了扭轉危局,擺脫困境,蘇聯政府要求開闢第二戰場,派遣以副總參謀長戈利科夫為首的軍事代表團出使英國。蘇聯政府認為,必須動員與法西斯集團作戰的所有國家的軍事力量,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一切力量和資源來粉碎敵人。在這方面,儘快地開闢歐洲第二戰場,就是一個最重要的步驟。在歐洲大陸開闢第二戰場,不僅能減少蘇聯在反對共同敵人鬥爭中的困難和鮮血,而且,能極大地縮短世界大戰總的期限,加速被奴役民族的解放,加速全人類擺脫法西斯野蠻行為的威脅。

第二戰場的提出與蘇美英之間的衝突與合作

(一)1941年第二戰場問題提出後英美的態度

1。英國人拒絕在1941年開闢第二戰場。開闢第二戰場問題的討論首先在英蘇之間展開。1941年7月8日,以蘇聯副總參謀長戈利科夫為首的軍事代表團抵達倫敦,向英國政府提出了開闢第二戰場的問題,邱吉爾也表示給蘇聯儘可能的援助。7月18日,史達林在致邱吉爾的電報中,親自提出要求英國在法國北部開闢反希特勒的新戰場,改善蘇聯的處境。史達林指出:“我也想到開闢這一戰場是有困難的,但是我認為應該不顧困難開闢這樣的戰場,這不但是為了我們的共同事業,而且也是為了英國本身的利益。”7月21日,邱吉爾在回信中說:“如果大規模登入,會遇到一次血腥的還記,而小規模的襲擊只能導致慘敗。這時我們兩國都會是弊多於利的。”邱吉爾以上述理由拒絕開闢第二戰場,之後,史達林第二次、第三次寫信給邱吉爾,都遭到邱吉爾的拒絕。

英國人不急於開闢第二戰場,並不是由於他們當時沒有這種現實可能性,也不是由於他們的軍事力量和武器不足,而是出於自己本身利益的靠林,他想坐山觀虎鬥,坐收漁翁之利。也就是說他想讓蘇德在蘇德戰場上互相廝殺,相互削弱,由此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國家利益在外交上所起的作用。

2。華盛頓會議與英美同盟的立場。在珍珠港大災難之前,美國國內一直奉行孤立主義的外交政策,在二戰中保持中立立場,在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的態度大為轉變。美國正式參戰後,開闢歐洲第二戰場問題的討論和爭議也就擴大到英美蘇三國之間。1941年12月22日英美兩國代表在華盛頓召開代號為“阿卡迪亞”的會議,此次會議是英美捲入反法西斯集團戰爭後兩國領導人的第一次會晤。會議指出,德國是“主要的敵人”。擊潰德國是“勝利的關鍵”,且討論制定共同的戰略。戰略內容就是在主要方向上不實施大規模的陸上戰役,而進行初持久的對德戰爭,打算實施美、英軍隊進攻法屬北非的戰役,以代替在1942年開闢第二戰場。

從華盛頓會議我們可以看出,此次會議是英國精心炮製的結果,因此對英國大有好處,可使英國暫時擺脫軸心國在埃及的威脅,同時也保證了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安全,在一定程度上也使美國政府感到滿意。但此次會議置蘇聯利益於不顧,沒有制定切實可行的援助蘇聯的計畫,使得蘇聯在偉大衛國戰爭最艱苦的頭幾個月中,沒有得到盟友的軍事援助。

針對英美在華盛頓會議上制定的戰略,蘇聯並沒有惱火,並且堅信在反對希特勒納粹主義的戰場上,1942年將是事態轉變的決定性一年。因此並沒有放棄使西方盟國開闢第二戰場的努力,並且認為盟國在歐洲大陸登入和共同對法西斯德國作戰就可以鞏固蘇聯軍隊在1941年冬季取得的勝利,就可以在1942年使戰爭發生轉折,並使德國統帥部不可能在蘇德戰場上準備新的進攻。

(二)1942年第二戰場開闢問題與英美蘇三國關係

1。美國的西歐作戰計畫於英美會談。1942年春季,隨著前線戰爭不斷出現新情況,美國陸軍副參謀長D。艾森豪和馬歇爾制定了一項新的偏重西歐戰區的作戰計畫,即橫渡英吉利海峽和法國北部發動進攻的計畫,得到了美國總統的認可。計畫規定英美軍隊在1943年春天對法國北部實施進攻,集中48個師的兵力,並派5800架戰鬥機從空中進攻進行支援,並且認為有必要大約在1942年9-10月實施一次代號為“痛擊”的進攻法國北部的有限戰役,這個計畫代號為“大錘”。美國政府為了向英國政府說明自己的新計畫,派自己的代表於1942年4月8日-14日在英國舉行倫敦會議。在會談期間,通過了在1943年必須制訂開闢第二戰場的共同計畫的決定,至於41942年的可能戰役,則要求根據蘇德戰場的形勢而定。

針對這個計畫,英國人從心底里是不同意的。他們認為蘇德戰場的爆發,正好使他們從岌岌可危的局勢中擺脫出來了,他們不想又投入到冒險而又非自身利益關鍵的行動中。但英國又不想得罪美國,使美國改變“歐洲第一”的方針,轉而集中力量在太平洋對日作戰,所以英國政府玩弄外交手腕,巧妙地處理對此計畫的不滿態度,接受了美國的計畫。

2。蘇英、蘇美公報的簽署及三國對開闢第二戰場的態度。1942年夏,由於蘇德戰場上的緊張局勢,由此蘇聯迫切要求開闢第二戰場,且正值美國要求莫洛托夫訪美,所以蘇聯接受邀請並同時訪問倫敦。這次訪問以蘇英公報和蘇美公報的簽署而結束,並且達成了1942年開闢第二戰場的協定。之後希特勒德國利用沒有第二戰場的時機,在蘇德戰場展開了大規模的進攻戰役,蘇聯的自身利益受到嚴重威脅,但英美兩國卻不遵守公報中的若干協定,迴避履行開闢第二戰場的具體義務,英國方面藉口登入艦艇數量不足,反對橫渡英吉利海峽及1942年占領歐洲大陸登入的計畫,美國總統提出在北非實施登入戰役來取代西歐作戰計畫。

面對英美對開闢第二戰場的態度,蘇聯仍然沒有放棄開闢第二戰場的決心,並作出相應的反應。史達林認為:“第二戰場會開闢,不僅因為蘇聯需要它,而且盟國也需要它。我們的盟國不可能不了解在法國失敗以後,不開闢反對法西斯德國的第二戰場,會使一切愛好自由的國家包括盟國自己在內,遭到不好的結局。”而且在蘇聯的報刊上也發表了關於第二戰場的文章。史達林聲明,“盟國和對蘇聯的幫助同蘇聯吸引住德國法西斯軍隊助理所給盟國的幫助比較起來,其效果暫時還是小的。”並且說:“要擴大和改進這種幫助,只需做一件事,就是盟國完全地、按時地履行自己的義務。”

從上述內容我們可以看出,英美缺乏誠意去履行自己在1942年開闢第二戰場的諾言,不顧英蘇、蘇美公報確定的義務,完全拒絕了在1942年開闢第二戰場的承諾,並且一再強調開闢第二戰場問題在軍事上的困難,極力為自己的做法尋找藉口。在這個問題上,蘇聯的態度卻很堅決,與英美形成極大反差,且蘇聯本國也對第二戰場的開闢做出過很多努力。

3。二戰形勢出現轉折,西方盟國不履行義務及蘇聯的反應。1942年冬季的史達林格勒會戰及隨後的法西斯軍隊的潰敗,使國際局勢發生了重大變化。針對此形勢,英美兩國的態度很矛盾,根據1943年前夕的大量的英美檔案,包括邱吉爾和羅斯福之間的通信證明,英美沒有橫渡英吉利海峽,而是把主力集中在北非和地中海。但蘇聯政府仍然把開闢歐洲第二戰場看作是加強同英美兩國關係和整個反希特勒同盟的團結的最重要檔案,並在1942年12月寫信給羅斯福,要求英美兩國必須履行兩國關於在1942年,至赤在1943年春季將開闢歐洲第二戰場的諾言。為此,1943年1月,英美兩國在卡薩布蘭卡舉行會議,商討1943年的盟國軍事計畫,會議表明,盟國並不打算在1943年對德國發動任何重大的攻勢,且會議並沒有提出1943年在法國大陸的作戰計畫,將進攻歐洲大陸的時間推遲到1944年。針對此計畫,蘇聯對英美施加壓力,英美提出了武裝部隊進攻歐洲大陸的新的時間表一1943年8月或9月。針對英美提出的登入時間,史達林並不滿意,為此,兩國在1943年5月12-25日召開代號為“三叉戟”的會議,決定在1944年末開闢第二戰場。針對英美制定的計畫,蘇聯政府很不滿意。他說:“已經從1942年推到1943年的開闢西歐第二戰場的日期,這一次又推遲到1944年春季。”蘇聯認為開闢第二戰場的再一次推遲,在蘇聯人民和軍隊中產生了非常嚴重的消極影響,所以,蘇聯不可能同意此項決定,且此時蘇軍取得了庫爾斯克突出戰的勝利,進一步提高了蘇聯的威望。因此在1943年8月14-24號,在魁北克舉行代號為“四分儀”的英美會議,會議決定在1944年實施“霸王”戰役。

從以上內容我們可以看出,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軍事形勢出現了根本轉折,使得蘇聯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因此在開闢第二戰場問題上態度強硬。且英美基於這種形勢以及自身利益的考慮,在1943年對第二戰場問題採取了較為明確的立場,他們在1943年通過的關於開闢第二戰場問題的決議,比1942年英美會議通過的決議具體一些,並確定了進攻西歐的日期,且規定了以怎樣的力量來實施這一進攻,但把開闢第二戰場的時間推遲到1944年,實際上意味著盟國再次違背對蘇聯政府所承擔的義務。

三、第二戰場的開闢

(一)開闢第二戰場協定的達成與三國的衝突與合作

由於1943年二戰形勢出現轉折,第二戰場的開闢也就理所當然。1943年10月19-30日蘇美英三國外長會議在莫斯科舉行,就盟國所承擔的關於開闢歐洲第二戰場的義務,由於英美方面的阻撓,沒有肯定和明確下來,還有他們對1944年春季橫渡英吉利海峽實施進攻所作的保證性表示,附有一系列保留條件。然而,這些義務寫進了共同協定書這一事實本身,是蘇聯外交上的巨大成就。然而,由於再次推遲開闢第二戰場時間的危險性依然存在,所以蘇聯決定在德黑蘭會議上重新討論這個問題,在會上,其軍事協定規定了西方盟國對開闢第二戰場所承擔的義務,且最重要的是通過了開闢歐洲第二戰場的最後協定。

德黑蘭會議上能夠通過開闢歐洲第二戰場的最後協定,是與蘇聯武裝力量在二戰中出現轉折分不開的,在這種轉折的條件下,德黑蘭會議如同它本身能夠舉行這一事實一樣,取得了積極的成果。C·M什捷緬科在自己的回憶錄中證實:“在史達林格勒和庫爾斯克、在哈爾科夫和基輔、在第聶伯河和索貝河,我軍使戰爭發生的根本轉折,已經是看得見、摸得著的了,這也是盟國不得不坐大圓桌上來同意開闢第二戰場的主要原因。”正如C·M什捷緬科接著指出的,德黑蘭會議“是蘇軍1943年的軍事勝利的光輝結果,同時也是反希特勒同盟軍根據共同的企圖,於下一年在歐洲各戰場配合實施毀滅性突擊的開始。”

(二)諾曼第登入戰役與開闢第二戰場

1944年6月6日,全世界人民久已盼望的向西歐進軍的第二戰場終於揭開了帷幕。英美武裝部隊在艾森豪將軍的指揮下,渡過了英吉利海峽,並在法國的諾曼第登入。

在評價第二戰場開闢的作用時,美國軍事歷史學家哈里森寫道:“這不一般的收入,這是西方盟國在歐洲最崇高的成就,已對希特勒帝國的心臟進行直接打擊實現了合圍德國的宏偉計畫。”毫無疑問,盟軍在1944年下半年的登入所起的作用已不能和頭幾年相比,且第二戰場開闢以後,戰爭的主要負擔仍然落在蘇聯人民及其軍隊肩上,但同時也不能低估盟國在西歐開闢第二戰場所具有的積極意義。正如蘇聯研究人員所公正地指出的,英美軍隊在諾曼第登入使德國腹背受敵,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它的潰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