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荊州·南方舊戰國
創作年代:宋代
作者:蘇軾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作品原文
南方舊戰國,慘澹意猶存。
廢城猶帶井,古姓聚成村。
亦解觀形勝,昇平不敢論。
作品賞析
《荊州》共有十首,這是其中的第二首。蘇軾的詩,各種體裁均有極好的作品。古代的文人,有的只重七古、七律、七絕而忽視五絕、五律,是不全面的。這組詩是蘇軾青年時期五言律詩的代表作,杜甫《秦州雜詩》就是它的淵源。1055年(嘉祐二年),蘇軾弟兄二人同榜中了進士,但這一年四月八日,母親在四川原籍去世。弟兄兩人回家葬母並守喪。到1057年(嘉祐四年)九月,母喪終制,十月還朝。朝廷有幾位大臣推薦蘇洵出山,於是父子三人一道取水路出三峽到荊州,再改由陸路北上。三人沿途寫了一百首詩文,編成《南行集》,後來散佚不全。這年十二月八日抵達江陵驛,次年正月初五,離江陵北上。《荊州》十首陸續寫成於這幾十天中。
這一首緊密聯繫組詩中的第一首《荊州·遊人出三峽》的尾聯生髮。第一句就楚地的大範圍說,第二句回到荊州。從三國到五代,此處都是兵家必爭之地。但從宋初到作者此時,已歷一百三十多年。“重城自古堅”,還可看出從劉表起慘澹經營的用意。說“意猶存”,猶如上一首的“自古堅”,言外是此處面貌已非,遙遙呼應第五句“廢城”。荊州割據起於漢末劉表。劉表徒有虛名,有此大好地理形勢,不敢北向以爭中原,坐守觀望,直到劉琮降曹操,作者因此而憤慨不平。這又暗和第七句“亦解觀形勝”相呼應。第四句由首句“舊戰國”來。戰國七雄,楚境最廣。而楚懷王疏斥屈原,後來死於秦國,國勢頓衰,終被秦國所滅。作者想到戰國形勢,就想到屈原的悲憤一生,因而飽含淒涼之感。作者路過忠州時,看到百姓為紀念屈原而建的屈原塔,即以此為題寫詩說:“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精魂飄何處?父老空哽咽。至今滄江上,投飯救饑渴。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裂。屈原古壯士,就死意甚烈。”聯繫《屈原塔》,可以看出“淒涼”二字的分量。同時這句詩又和第十首詩的結尾“楚境橫天下,懷王信弱王”密切照應,興亡之感,溢於言外。“廢城”一聯呼應第一首的末聯及該篇的開頭二句,表明荊州歷史悠久,雖屢經興廢,而舊井尚存,古族仍聚。
結尾一聯,作者隱然自負有軍事之才。“亦”字看似虛設,實則從三四兩句來,使人想到屈原的抱負,以及諸葛亮的《隆中對》。作者在峽中有《八陣圖》一詩,為諸葛亮而激昂慷慨。第八句輕束弔古,頌揚當世的清明統一,從戰國到五代荊南的創建者高季興,一筆帶過。說“不敢論”,表明作者有這方面的才識,只是時世昇平,用不著罷了。妙在一露便止,耐人尋味。這首詩以議論抒情為主,在十首中承上啟下,引出後面幾首中荊州興亡盛衰之事。
《荊州》十首雖不是一氣呵成,但和杜甫的《秦州雜詩》一樣,有起有結。中間若干首疏疏密密,在謀篇上有聯繫,寫法上有變化,每首有不同的側重點和抒寫方式,欣賞時不可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