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概況
創作年代:宋代
作者:蘇軾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作品原文
遊人出三峽,楚地盡平川。
北客隨南賈,吳檣間蜀船。
江侵平野斷,風卷白沙旋。
欲問興亡意,重城自古堅。
作品賞析
《荊州》共有十首,這是其中的第一首。蘇軾的詩,各種體裁均有極好的作品。古代的文人,有的只重七古、七律、七絕而忽視五絕、五律,是不全面的。這組詩是蘇軾青年時期五言律詩的代表作,杜甫《秦州雜詩》就是它的淵源。1055年(嘉祐二年),蘇軾弟兄二人同榜中了進士,但這一年四月八日,母親在四川原籍去世。弟兄兩人回家葬母並守喪。到1057年(嘉祐四年)九月,母喪終制,十月還朝。朝廷有幾位大臣推薦蘇洵出山,於是父子三人一道取水路出三峽到荊州,再改由陸路北上。三人沿途寫了一百首詩文,編成《南行集》,後來散佚不全。這年十二月八日抵達江陵驛,次年正月初五,離江陵北上。《荊州》十首陸續寫成於這幾十天中。
三峽山川的奇麗,古蹟傳說的豐富,觸發了詩人的詩思。在荊州之前,他有《出峽》一篇,開頭說:“入峽喜巉岩,出峽愛平曠。吾心淡無累,遇境即安暢。”聯繫《出峽》這幾句,可以體會該詩的發端二句,簡潔地寫出初到荊州的感受。“遊人出三峽”,看似平平而起,但聯繫詩中“楚地盡平川”一句,可見這是詩人出峽時的特殊感受。平川和三峽正成鮮明對比,寫出地形特色,用“楚地”又暗伏興衰之感。整組詩的內容都離不開這個前提。三、四兩句寫出水陸繁忙之景。北客南賈從縱向說,吳檣蜀船從橫向說,在談者面前展開一幅舟車輻輳圖。在第十首中作者用“北行連許鄧,南去極衡湘”應這兩句。從詩律說,這兩句用了當句對。
五六句換了句法,寫荊州的自然景色。一片平原,江流其中,本來是各不相涉,但“江侵平野斷”,一侵一斷,就把死板的景物寫生動了。“平野”和第二句的“平川”重複了“平”字,嚴格講是小疵,但沒有更恰當的字替代,就任其重複,這在唐人詩,也不罕見。這一句是平視遠方。“風卷白沙旋”是直視近景。水面多風,而平原的風和峽口的風感覺是兩樣的。這裡寫的是水邊常有的旋風,“風卷白沙旋”,仿佛令人看到水邊旋風捲起沙柱的情景。但這畢竟是平原沃野的旋風,和“黃沙直上白雲間”的塞外風光不同。荊州是漢末形勝之地。諸葛亮在隆中答劉備說:“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從三國到五代,都是軍事要地。中間兩聯全從地理著眼,而結尾兩句作歷史的回顧。一組詩的第一首結尾,對這首詩來說,要能結住,對後面幾首來說,又要能引發。這個結尾恰到好處。“欲問興亡意”,發思古之幽情,點到即止。“重城自古堅”,似回答又似未答。“自古”二字值得玩味。說“自古堅”,既表明歷史悠久,又含有“今非昔比”之意,為後面幾首埋下了伏筆。
《荊州》十首雖不是一氣呵成,但和杜甫的《秦州雜詩》一樣,有起有結。中間若干首疏疏密密,在謀篇上有聯繫,寫法上有變化,每首有不同的側重點和抒寫方式,欣賞時不可忽略。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之子。嘉祐年間(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後追諡文忠。學識淵博,喜好獎勵後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書傳》、《東坡樂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