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由Beatrice和Sidney Webb創建於1895年,1900年成為倫敦大學的一部分,今天的LSE是倫敦大學最大的學院之一,畢業生被授予倫敦大學的學位。

基本信息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網站:http://www.lse.ac.uk/ 英文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簡介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多簡稱LSE),成立於1895年,是倫敦大學的成員學院之一,畢業生被授予倫敦大學的學位。校園位於倫敦市的法律中心賀本(Holborn),毗鄰皇家法庭(Royal Courts of Justice)和倫敦四大法律學院(Inns of Court),其中最著名的林肯法律學院(Lincoln's Inn)就近在咫尺。
倫敦政經學院的教學與研究以社會科學為主,教學質素與研究成就在全球享負盛名。LSE一直以來與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倫敦大學的倫敦帝國學院和倫敦大學學院一起並稱為英國' G5'超級精英大學《星期日泰晤士報》《衛報》的2006全英大學排行榜中,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LSE排名第三,而在2005年11月發表的《泰晤士專上教育增刊》世界大學排行榜中,LSE排行第11;2004年12月更獲同一機構列為全球排行第2的社會科學類大學。
學院是法律經濟學國際關係政治學哲學人類學社會學、社會政策等方面研究的先驅。校友及教員之中包括13名諾貝爾獎得獎者、33名政府或國家元首、30名英國下議院議員及29名上議院議員。
學生國際化是學院的特色之一。全日制學生約有7500名,其中英國本地生占38%,另外18%來自歐盟成員國,44%來自世界其他120個國家及地區。本科生占48%,研究生占52%。
學院的主要圖書館——英國政治經濟圖書館,是全球最大的經濟和社會科學專門圖書館之一。
倫敦政經學院也是英國金三角名校(Golden Triangle (UK universities))和羅素大學集團(Russell Group)的成員。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學科設定

本科課程設定
會計與金融、經濟管理工業關係組織管理研究信息系統國際關係法律數學統計學大眾與傳哲學邏輯與科學方法、社會政策社會心理學社會學、地理與環境
研究生文憑課程
會計與金融、社會學
碩士學位課程
會計與金融、分析、設計與信息管理、套用數學、城市、空間與社會、城市設計與社會科學、比較政治學、比較政治學研究、犯罪與司法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公正、犯罪學、文化與社會、決策學、發展管理學、發展研究、經濟測量學、經濟學史、經濟學、經濟學與經濟史、經濟與哲學、環境與發展、環境政策、規劃與管理、金融與經濟、性別研究、性別、發展與全球化、性別與社會政策、性別與媒體、世界史、全球市場經濟學、全球大眾與傳媒、全球政治學、健康、人口與社會、國際關係史、居住與人口增長、人類地理研究、人類資源管理、工業關係研究、國際僱傭關係與人力資源管理、國際健康政策、國際健康政策(健康經濟學)、國際居住與社會變遷、國際關係、法學、會計與法律、法律、地區經濟發展、管理學、管理與管理風險、非政府組織管理、大眾與傳媒、大眾傳媒管理與政策、新媒體、信息與社會、組織研究、組織與社會心理學、哲學與科學史、哲學與社會科學、哲學、政策與社會價值、政治社會學、政治理論、世界經濟與政治、人口與發展、國際時務、公共與經濟政策、公共金融政策、公共政策與管理、房地產經濟與金融、地區與城市規劃研究、地區學、規劃管理、社會與公共通訊、社會人類學、社會政策、社會政策與規劃、開發中國家社會政策與規劃、社會心理學、社會研究方法(哲學、社會政策、社會心理學、社會學、統計學)、社會學、統計學、國際關係理論與歷史、城市化與發展、志願者組織等。

鬧市中的學堂:倫敦經濟學院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倫敦經濟學院,鬧市中的學堂儘管經過許多年,李光耀資政在他的回憶錄內所描述的求學情景,依然能夠準確而深刻地捕捉倫敦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或可譯為倫敦經濟政治學院)的生活精髓。位於英國首都倫敦市中心的LSE(稱呼這所大學的流行縮略語),確實是一所與眾不同的世界級學府。若要對倫敦經濟學院有所認識,就一定得將之置放在倫敦精彩紛呈的城市生活背景中,才能感受它的學術氛圍及開發知識的活力。
有句話說,如果倫敦經濟學院坐落在倫敦市中心以外的地方,感覺就不是倫敦經濟學院了。這裡念書的大學生,從窗外看到的風景,不是鄉間的綠色田野,而是倫敦城市建築物在空中的輪廓。在這座善變的城市中,他們過的是真實的國際都市生活,一切充滿新奇與刺激。
多元的學術辯論平台,可聽到不同立場聲音
除了其地點所營造的獨特學習環境以外,上述的這些生活品質也源自倫敦經濟學院的教師、學生及工作人員。特別是在學院內,共有約一半的學生來自英國以外的國家,而也有約一半的學生群體是由研究生所組成;在這樣的情況下,面對世界在社會、經濟或政治方面的發展趨勢和議題,學生往往可以在學院內找到既活躍又多元的學術辯論平台,聆聽不同立場所發出的聲音。
說到LSE熱衷思辨的傳統,就非得提起倫敦經濟學院的身世。創立於1895年的倫敦經濟學院,原是由一群推崇費邊(Fabian)主義的費邊協會會員所倡議。費邊原是古羅馬的將軍,以使用迂迴戰術聞名。19世紀80年代在英國興起的,以溫和改良手段實現社會主義的思潮,就稱為費邊主義。(費邊主義解說取自1998年新加坡《聯合早報》出版,《李光耀回憶錄》
倫敦的城市心跳和倫敦經濟學院的脈搏緊緊相扣
可是,同學院拉丁文的校訓“以探知並了解事物發生的緣故”(Rerum Cognoscere causas)一致,倫敦經濟學院多年來一直依循公正的辦學及研究原則,院長及教授皆有各種政治傾向與學派背景,更展示了對多元理念的兼收並蓄。外人對其強烈的社會主義色彩及左傾的姿態和歷史的片面認知,顯然是對學院的誤解。
作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國際大都會,倫敦是歐洲主要的政治、法律及金融中心,同時也是引領時尚潮流,具有代表性的多元文化城市。各種各樣的生活形態都能在這裡找到安身的角落。由此可見,倫敦的城市心跳和倫敦經濟學院的脈搏更是緊緊相連。一個倫敦經濟學院的學生除了本科專業以外,若是對藝術,建築或文物、舞蹈、電影、音樂或劇院表演感興趣,都可在倫敦找到投身的領域。一些主要的旅遊點如特拉法加廣場(Trafalgar Square)、西部歌劇院世界(The West End Theatreland)、皇家劇院(Royal Opera House)、高雲花園(Covent Garden)及大英博物院都距離倫敦經濟學院不遠。因此,倫敦多姿多彩,包羅萬象的面相,對於學院的學生來說,可說是一種另類的教育方式。
此外,由於倫敦經濟學院的位置靠近英國政治、工商業及媒體的操作中心,例如國會大廈、首相辦公室、一些重要的金融機構、高庭法院及英國廣播公司都近在咫尺,因此它不僅和外界有頻繁的交流機會,同時也享有緊密的聯繫。每年更有許多國際的知名領導人和各界優秀的專才到訪,從公開講座、教學及個人研究,他們豐富了學院的知識景觀,也強化了倫敦經濟學院的學術地位。聯合國秘書長安南、英國首相布萊爾、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及南非前總統曼德拉就是好例子。

LSE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與中國

位於英國倫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敦市中心的倫敦政治與經濟學院(LSE)19世紀末成立以來,以“中左翼”思想立校。LSE社會主義被稱為“費邊”社會主義,講究漸進改造社會,追求平等和自由;鼓勵知識分子“謀定而後動”(費邊為古羅馬大將,以講究謀定而後動而知名),以科學方法系統地研究社會,從而提出改造的方案。LSE至今仍是英國“費邊社”的主要思想庫,工黨重要智囊,從韋伯吉登斯,中左翼姿態百年不變。LSE創辦人韋伯夫婦和蕭伯納,華萊士,均為社會主義者,費邊社的首腦人物。羅素當時也是立校初期的教師之一,並曾將自己從劍橋獲得的獎學金捐給LSE成立基金,此人主張社會主義一生不渝,身為學術泰斗,數次被捕。雖勇猛至此,其傳說中的一句話卻頗反映費邊主義者的性格:“我絕不會為我的信仰而獻身,因為我可能是錯的”。費邊主義者是懷疑主義者,不僅懷疑權威,也懷疑自己原有的看法,不斷以現實觀照理論,不斷辯論,不斷修正對社會的認識,是其一貫的主張。
費邊社會主義100多年以來之所以能夠一直生存發展,以其為指導思想的政黨在歐洲各國執政,甚至被美國柯林頓也視為金律,與其講究“以科學方法研究社會問題”,秉承自由思想多元學術的精神是分不開的。儘管LSE以中左翼思想立校,是社會民主思想的堡壘;但同時LSE也是當代自由主義思想的重要基地。LSE 在學術上開始取得世界級地位主要是在20世紀30年代,LSE經濟學主腦羅賓斯廣攬人才,使得LSE成為當時經濟學研究的中心。羅賓斯延請到的最主要的人才就是哈耶克。在此二人帶領下,倫敦學派成為當時經濟自由主義的代名詞。其實,哈耶克來到LSE的時候,韋伯先生還健在,經濟自由主義思想與當時LSE社會民主思想甚至與30到40年代整個經濟思想界和決策層的主流思想都不一致,但韋伯仍然大力支持了聘請哈耶克,因為他認為一個“嚴肅的社會科學家最終都會走向社會主義”,顯然他認為哈耶克就是一個嚴肅的社會科學家。儘管韋伯的預言沒有兌現,但哈耶克在LSE的研究實際上也促進和刺激了LSE社會民主思想的進一步深刻。
30年代的哈耶克是孤獨的,倫敦學派的不幸在於,它繁榮於30年代,正是一個凱恩斯主義大展宏圖的時代,這注定了它遠遠不可能有其思想同盟者芝加哥學派那樣廣闊的影響力。二戰結束前後,哈耶克告別LSE,告別已經皈依凱恩斯主義的羅賓斯,前往芝加哥大學,在這時,他做了一件影響戰後思想界格局的事情,成立了“朝聖山協會”,將自由主義的精髓默默地秉承下來。此後LSE許多經濟學人科斯、舒爾茨等人輾轉匯集芝加哥大學,使30年代在LSE沒有實現的輝煌在60年代的芝加哥大學得以實現。
30 年代雖然是LSE經濟人才最為薈萃的時代,但當時LSE在泛思想界影響最大的人物無疑是拉斯基教授,他是哈耶克在LSE最主要的辯論對手。拉斯基的社會主義理論吸引了世界上各地的青年才俊,影響了許多開發中國家後來的發展。20到40年代,中國知識分子中最為流行的學說就是拉斯基學說。羅隆基、儲安平、費孝通、王造時、吳恩裕、徐志摩、金岳霖、張君勵、張奚若、陳源、蕭乾、龔祥瑞等一代才俊當時都曾經來到LSE治學,他們有的如費孝通在這裡攻讀了博士學位,有的如羅隆基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後來這裡做研究,有的如徐志摩、金岳霖抱著學習政治經濟的目的而來,之後離開這裡轉攻文史,但他們大多在當時中國的亂局中選擇了社會民主主義的政治道路,奉拉斯基為宗師。這一批人回國之後,或組黨、或辦報,力求在國共之間尋找一條費邊主義的第三條道路。
說到LSE在20年代到40年代的校友,我們不能不提到資源委員會。資源委員會是LSE校友,拉斯基的弟子錢昌照博士(後來他與費孝通都是中國政協的副主席)向蔣介石建議成立的,錢30歲的時候已經擔任教育部副部長,1932年資源委員會成立的時候他33歲,擔任副秘書長,後擔任主任委員,委員長;實際掌握資源委員會的日常運作。在他的招攬之下,LSE校友雲集資源委員會。資源委員會實際壟斷著當時國家的經濟運作。資源委員會的一群技術官僚並不認同蔣介石的政治主張,反而更傾向蘇俄;因此他們極力標榜政治獨立,專家治國。1949年前後,資源委員會集體起義,大部分也留在大陸。與此同時,當時在蔣介石政府中財經和外交領域也充斥著LSE的校友,例如中央銀行總裁劉攻芸(LSE經濟學博士), 外交部長王世傑(LSE法學碩士)等。
其實,在民國時期LSE中國校友數量極為有限,但他們幾乎個個在自己的領域中在中國現代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筆。1949年之後,他們中有一些去了台灣,儘管也歷經坎坷,但在台灣當局講究財經專才治台的思路下,在整個台灣經濟起飛中都起了關鍵作用,例如行政院長俞國華,就是典型的專家型財經官員。而作為民間力量,中國時報創始人於紀忠秉承費邊主義始終不渝,成為台灣社會良心的代表。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1949年,LSE中國校友的大部分還是選擇了留在了中國大陸,他們的命運是中國知識分子20世紀大悲劇的縮影。憑藉領導民主黨派的政治資本,雖然有的也貴為部長,但到1957年,他們一夜之間幾乎淪為罪犯,甚至連罪犯的待遇都不如。中國知識分子不僅在1957年被打折了脊樑,連臉皮也給扒光了。《光明日報》總編儲安平作為第一個右派,最後活不見人,死不見屍。他和羅隆基作為五個最大的右派之二,一直沒有得到平凡。1957年之後,費孝通學術武功盡費。吳恩冕這位 LSE政治學博士,拉斯基親傳弟子,最後在《紅樓夢》中間修煉。文革結束之時,LSE在中國的影響完全喪失,幾乎不為人所知,留下的是人們對“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中間道路搖擺不定軟弱無能的印象。
文革之後,LSE雖然在中國雖然仍然知名度不高,但為數不多的LSE中國校友開始逐漸活躍起來。最令人佩服的是武漢大學的王鐵崖老先生,他30年代在LSE治學,到文革之後,有幾十年無法接觸學術,與其同時代歸國的法學學者基本上都無力重十學術。然而王老先生幾乎一人重新頂起了中國的國際法研究,在國際法學界培養了一批弟子。與此同時,新一代LSE 校友開始在中國的經貿、外交、學術各領域活躍起來。周文重,張業隧,龍永圖,王光亞,楊潔篪等人成為中國外交外貿領域的重要領導人.。黃平(LSE博士,社科院社會學研究員,《讀書》雜誌執行主編,Giddens思想的引數學所研究員,目前中國少有的金融數學專家;黃丹涵博士(LSE研究人員,銀河證券首席法律顧問)都在各自領域居於領先地位。
介人之一),彭希哲(LSE博士,復旦大學法學院院長;人口學專家);程兵(LSE博士後):中科院更為有意義的是,LSE培育出的思想在80年代以來再次成為中國思想界追逐的對象,但這次,知識界舉得最高的旗幟並非韋伯—拉斯基—吉登斯傳統的社會民主主義,而是羅賓斯—哈耶克—波普的自由主義。儘管LSE的費邊主張也帶有濃厚的自由主義色彩,但其對資本主義自由經濟是持否定或半否定態度的,與古典自由主義大相逕庭。而80年代以來,中國知識界對哈耶克和波普的追捧,則帶有非常濃厚的對傳統社會主義的反思色彩。在LSE幾乎度過了大半生的波普,是整個當代思想界擁有信徒最多的大師,他的思想對我來說是一個謎,我想絕大部分人對他的理解可能也很有問題。然而,如果我們注意到他是在LSE這樣一個中左翼背景下成長起來的自由主義者,也許我們就能夠多少對他的一些思想略有感悟,甚至可能理解他的弟子索羅斯的種種怪論了。
2000 年以來,中國前來LSE學習的學生突然大幅度增加,中國學生現在已經占據了LSE的碩士熱門專業如金融與財會的幾乎四分之一的位置。他們中間有很多人在此之前幾乎沒有聽說過LSE。許多朋友對LSE與中國的歷史並不了解。我特別希望中國來的更多的朋友去LSE學習不同的專業,比如人權研究、國際關係研究、勞工關係研究等。LSE不僅是一個工商信息的樞紐,更是一個社會科學思想薈萃之地。蒙代爾教授協助人民大學辦了一個學院,他說,他一直期望在中國建立一個 LSE這樣的學校。我想,如果他的理想要實現,恐怕至少還需要我們整一代人的努力,至少,需要我們真正去理解LSE作為一個世界級的社會科學研究基地的魅力所在。

諾貝爾獎得獎者

1925年: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文學)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1950年: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文學)
1950年:拉爾夫·本奇(Ralph Bunche)(和平)
1959年:菲利普·諾埃爾-貝克勳爵(Lord Philip Noel-Baker)(和平)
1972年:約翰·希克斯爵士(Sir John Hicks)(經濟學)
1974年:弗里德里希·馮·哈耶克(Friedrich von Hayek)(經濟學)
1977年:詹姆斯·米德(James Meade)(經濟學)
1979年:阿瑟·劉易斯爵士(Sir Arthur Lewis)(經濟學)
1990年:默頓·米勒(Merton Miller)(經濟學)
1991年:羅納德·科斯(Ronald Coase)(經濟學)
1998年:阿瑪蒂亞·森(Amartya Sen)(經濟學)
1999年:羅伯特·蒙代爾(Robert Mundell)(經濟學)
2001年:喬治· 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經濟學)

知名校友

約翰·甘迺迪:1961-1963年任美國總統。
瑪格麗特二世:1972年起任丹麥女王。
皮埃爾·特魯多: 1968-1979、1980-1984任加拿大總理。
彭雪玲:英國首相貝理雅夫人,御用大律師。
米·積加Mick Jagger:英國流行音樂人,滾石樂隊The Rolling Stones成員。
羅馬諾·普羅迪Romano Prodi:義大利政治家,現任義大利總理。
喬治·索羅斯 George Soros:國際金融家、美國富商。
莫妮卡·萊溫斯基 Monica Lewinsky:由於1990年代在美國白宮工作時和當時美國總統比爾·柯林頓發生性行為造成緋聞,從而引起公眾的注意。
豺狼卡洛斯 Ilich Ramírez Sánchez(Nickname:Carlos the Jackal):恐怖分子。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李光耀:新加坡前總理、現任內閣資政。
劉攻芸:1949 任台灣財政部長,台灣中央銀行總裁。
俞國華:1984-1989 任台灣行政院院長。
蔣碩傑:經濟學家。台灣戰後經濟政策重要規劃者。
蔡英文:台灣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主任委員、立法委員、行政院副院長。
王光亞:中華人民共和國常駐聯合國代表。
楊潔篪: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部長,曾任駐美大使。
周文重:現任中國駐美大使。
龍永圖: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談判首席專家、曾任中國外經貿部副部長。
費孝通: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 ,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社會活動家。
徐志摩:中國著名作家。
陶傑:香港專欄作家。
李業廣:香港行政會議成員,前任香港交易所主席。
劉慧卿香港政黨前線創立者和召集人,香港立法會議員。
余若薇:資深大律師,香港立法會議員。
譚耀宗:香港立法會議員。
王易鳴:香港青年協會總幹事,前香港房屋委員會主席。
徐子淇:香港著名模特兒, 電影演員。
來自"http://wiki.mbalib.com/wiki/%E8%8B%B1%E5%9C%8B%E5%80%AB%E6%95%A6%E6%94%BF%E6%B2%BB%E7%B6%93%E6%BF%9F%E5%AD%B8%E9%99%A2"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