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侗之鄉---黔東南州位於貴州東南部,東鄰湖南、南接廣西,總面積30302平方公里。全州轄1市15個縣,206個鄉(鎮)。境內居住著苗、侗、漢、布依、水等20多個民族。總人口390多萬人,少數民族占總入口的75%。
黔東南州自然風光奇特秀麗,民族風情濃郁,旅遊資源十分豐富。自然風光融山、水、洞、林為一體,國家級風景區舞陽河和神奇峻秀的雲台山、雷公山、杉木河是貴州省東線旅遊的主要景區。民族風情以苗舞侗歌及苗家“三月三、四月八、蘆笙節”等豐富多彩的民族節日為代表,同時,獨具特色的古建築群青龍洞、飛雲洞和侗族鼓樓、風雨橋享譽國內外。
黔東南州自然環境、氣候條件優越,資源十分豐富。現有森林面積1664萬畝,活立木蓄積量5853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40.7%,屬國家用材林之一。有植物種類2000餘種,屬國家特有植物24種;有天麻、杜仲、靈芝菌、銀花、獲苓、黨參、血三七、當歸、五倍子等珍貴藥材和大鯢(娃娃魚)、雲豹、蘇門羚、穿山甲等珍稀動物。
黔東南素有“百節之鄉”的美稱,一年中有節日集會200多個。節日活動豐富多彩,有唱歌跳舞、鬥牛賽馬、吹蘆笙、踩銅鼓、賽龍舟、玩龍燈、唱侗戲等等。主要的民族節日有苗族的蘆笙會、爬坡節、姊妹節、“四月八”、吃新節、龍舟節、苗族的苗年,侗族的侗年、泥人節、摔跤節、林王節、“三月三”歌節、“二十坪”歌節,水族的端節,瑤族的“盤王節”等等。這些節日集會是展現黔東南民族風情和燦爛文化的百花園。正月初三開始幾乎都是在歡樂的海洋里,其中以正月十五人稱為“蘆笙聖地”的萬潮鎮馬田村的蘆笙會,和正月二十被列為遊覽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甘囊香蘆笙堂較為傳統和熱鬧。“吃新節”是侗族春夏之交最古老、最隆重的節日,由古代的祭祀演變而來,各地過節時間不一,一般在農曆的六月初到八月中旬這段時間內。黔東南素有“歌舞海洋”的美譽,各民族歷來以能歌善舞著稱。苗族有高亢激昂、熱情奔放的“飛歌”,也有委婉動聽、抒情優美的“遊方歌”,還有質樸無華的“古歌”、“酒歌”、“大歌”,其調式不一,各具韻味,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侗族的歌大多鏇律優美,曲調多樣,猶如潺潺流水,有合唱歌曲,也有獨唱歌曲,特別是無伴奏、無指揮的多聲部侗族“大歌”,以其古樸優美的曲調、獨特的演唱方式享譽海內外。黔東南的民族舞蹈多姿多彩,有動作剛勁有力、豪放瀟灑,被稱為“東方迪斯科”的苗族木鼓舞和莊重的踩鼓舞,有純樸活潑的蘆笙舞,有侗族的“多耶舞”。這些舞蹈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是中華民族文化百花園中的奇葩。黔東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與民族習俗緊密聯繫,與各民族的歷史和生產生活環境息息相關,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情趣和鄉土氣息,主要有苗族的“劃龍船”和武術,侗族的被譽為“東方橄欖球”的搶花炮等等。黔東南民族工藝美不勝收,有早在宋代就作為貢品的苗族蠟染和侗族的侗錦以及苗族侗族的刺繡、具有鮮明特點的民族服飾和首飾等,都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黔東南的民族建築在中國建築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苗、侗、水、瑤、畲等民族的乾欄式吊腳樓,土家族的衙院莊園,侗族的鼓樓、花橋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很高的藝術價值。
在春秋以前,黔東南被稱為“南蠻”或“荊蠻”之地,屬牂柯國和楚國的黔中地,後分屬夜郎國。秦時置黔中郡,漢時改秦黔中郡為武陵郡。今從江、黎平、錦屏、岑鞏和鎮遠縣等地均屬武陵郡的鐔成縣和無陽縣,無陽縣即今鎮遠縣的前身。在隋代屬牂柯郡、沅陵郡和始安郡,唐代改郡為“道”後,屬黔中道。元代在民族地區推行土司制度,分屬四川播州宣慰司、湖廣思州宣慰司和新添葛蠻安撫司;明代“改土歸流”“開闢苗疆”,遂廢思州宣慰司,分置鎮遠府、黎平府和新化府等,隸屬貴州布政司,黔東南也進入一個重要的發展時期;清代區劃基本襲明代。民國初改府、廳、州為縣,今黔東南轄地分屬黔東道和黔中道,黔東道駐鎮遠,領26縣。1935年,國民黨政府在鎮遠設定行政督察區,所轄縣區劃多次調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黔東南進入了歷史的新紀元。1949年11月,設鎮遠督察區專員公署,轄鎮遠、爐山、黃平、施秉、餘慶、三穗、岑鞏、天柱、台江、劍河、錦屏和雷山等12縣。1956年7月23日,廢鎮遠督察區專員公署建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餘慶縣劃出歸遵義專區,爐山縣更名為凱里縣(於1984年撤縣建市),黎平、從江、榕江、丹寨、麻江五縣由都勻專區劃入,全州共轄16縣(市),州府駐地凱里。從此,翻開了黔東南歷史的新篇章。黔東南州有不可移動的文物700多處,民族文物十分豐富。特別是以鎮遠青龍洞、黃平飛雲崖和從江增沖的侗族鼓樓、黎平地坪侗族花橋為代表的名勝古蹟,記載了黔東南文化空間環境發展的歷史,底蘊豐厚,堪稱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在苗疆腹地台江有距今5億年前的古生物化石群,在侗鄉榕江板寨有新石器時期遺址,出土有石斧、石鏃等文物。凱里、麻江、黃平、岑鞏和天柱均有古脊椎動物化石出土。1998年,在錦屏亮江出土了一批戰國時期的青銅兵器及生產工具,有青銅劍、鏃、鉞和鋤等;在岑鞏新興和鎮遠勇溪出土了戰國前的青銅甬鍾。這些寶貴的文物充分展現了黔東南悠久的歷史。黔東南的摩崖、石刻、碑記眾多,除凱里大風洞、施秉華嚴洞和鎮遠吳王洞摩崖外,還有麻江田哨的寫字崖、劍河翁座的“例定千秋”碑和天柱三門塘碑林等,都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黔東南的古建築古樸典雅,富於地方民族特色。苗族吊腳樓和侗族鼓樓、花橋蜚聲海內外。鎮遠天后宮、四官殿,岑鞏禹王宮,天柱三門塘劉氏宗祠,錦屏飛山廟,黎平南泉山寺、地坪風雨橋、紀堂鼓樓,台江文昌宮,九擺苗族鼓樓,丹寨萬壽宮和麻江狀元第等雖歷盡滄桑,但都是歷史的見證。黔東南山清水秀,人傑地靈,近現代革命文物十分豐富。紅軍長征時期中共中央政治局黎平會議會址、榕江紅七軍軍部舊址、革命先驅龍大道故居和周達文故居等展現了黔東南輝煌的革命文化歷史。黔東南有鎮遠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一座,有黃平舊州鎮、黎平德鳳鎮和雷山西江鎮等三座省級歷史文化名鎮,有黃平、麻江銅鼓和劍河溫泉等三個國家文化部命名的農民畫之鄉,還有九個省級藝術之鄉,即郎德苗族歌舞藝術之鄉、黎平茅貢侗戲藝術之鄉、從江小黃侗歌之鄉、台江苗族反排木鼓舞藝術之鄉、黎平肇興侗族鼓樓藝術之鄉、黃平泥哨藝術之鄉、岑鞏思州石硯藝術之鄉、施洞苗族刺繡藝術之鄉和雷山挖拜苗族銀飾藝術之鄉。這些斑斕多彩的藝術珍品,不但鐫刻著深厚的文化歷史,而且具有獨特的風格和個性,是人類文明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