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要介紹
形態
屬 齒菌科的菌類,菌傘表面長有毛茸狀肉刺,長約1~3厘米,它的子實體圓而厚,新鮮時白色,乾後由淺黃至淺褐色,基部狹窄或略有短柄,上部膨大,直徑3.5~10厘米,遠遠望去似金絲猴頭,故稱“猴頭菇”,又像刺蝟,故又有“刺蝟菌”之稱。概述
猴頭菇(學名:Hericium erinaceus),又稱:猴頭菌、猴頭、猴菇、猴蘑。是中國傳統的名貴菜餚,肉嫩、味香、鮮美可口。是四大名菜(猴頭、熊掌、海參、魚翅)之一。有“山珍猴頭、海味燕窩”之稱。猴頭菌是鮮美無比的山珍,菌肉鮮嫩,香醇可口,有“素中葷”之稱。
培殖技術
栽培條件
猴頭菇的生活史從擔孢子萌發開始,不斷分枝伸長形成單核菌絲體,但不能形成子實體。只有兩種性別不同的單核菌絲,通過異宗結合後才能形成有生育力的雙核菌絲。此時菌絲組織化,最後形成子實體。
生長發育條件:野生猴頭菇多發生於森林不太稠密,空氣較流通,濕度較高及20℃左右的環境條件。
1.營養
猴頭菇屬木材腐生菌,分解木材的能力很強。能廣泛利用碳源、氮源、礦質元素及維生素等。人工栽培時,適宜樹種的木屑是最經濟而優良的碳源。而甘蔗渣、棉籽殼等也是理想的碳源。麩皮和米糠是良好的氮源,其它能利用的氮源還有尿素、蛋白腖、銨鹽、硝酸鹽等。
生長發育過程還要適宜的C/N比,菌絲生長階段以25:1為宜;子實體生育階段以35-45:1最適宜。此外,猴頭菌在生長中還要吸收一定數量的磷、鉀、鎂及鈣等礦質離子。
2.溫度
猴頭菇菌絲生長溫度範圍為6-34℃,最適溫度為25℃左右,低於6℃,菌絲代謝作用停止;高於30℃時菌絲生長緩慢易老化,35℃時停止生長。子實體生長的溫度範圍為12-24℃,以18-20℃最適宜。當溫度高於25℃時,子實體生長緩慢或不形成子實體;溫度低於10℃時,子實體開始發紅,隨著溫度的下降,色澤加深,無食用價值。
3.水分和濕度
培養基質的適宜含水量為60-70%,當含水量低於50%或高於80%,猴頭菇原基分化數量顯著減少,子實體晚熟,產量降低。對相對濕度的要求,菌絲培養發育階段以70%為宜;子實體形成階段則需要達到85-90%,此時子實體生長迅速而潔白。若低於70%,則子實體表面失水嚴重,菇體乾縮,變黃色,菌刺短,伸長不開,導致減產;反之空氣相對濕度高於95%,則菌刺長而粗,菇體球心小,分枝狀,形成“花菇”。一個直徑5-10cm的猴頭子實體,每日水分蒸發量達2-6g。
4.空氣
猴頭菇屬好氣性菌類,對CO濃度反應非常敏感,當空氣中CO濃度高於0.1%時,就會刺激菌柄的不斷分枝,形成珊瑚狀的畸形菇,因此菇房保持新鮮的空氣極重要。
5.光照
猴頭菇菌絲生長階段基本上不需要光,但在無光條件下不能形成原基,需要有50lx的散射光才能刺激原基分化。子實體生長階段則需要充足的散射光,光強度在200-400lx時,菇體生長充實而潔白,但光強高於1000lx時,菇體發紅,質量差,產量下降。
猴頭菇子實體的菌刺生長具有明顯的向地性,因此在管理中不宜過多地改變容器的擺設方向,否則會形成菌刺捲曲的畸形菇。
6.酸鹼度
猴頭菇屬喜酸性菌類,菌絲生長階段在pH2.4-5的範圍內均可生長,但以pH4最適宜。當pH在7以上時,菌絲生長不良,菌落呈不規劃狀。子實體生長階段以pH4-5最適宜。
栽培方法
(以袋栽培為例)
1.品種選擇
栽培的主要品種有C9、H11、H5.28、H401、H801、Hsm。出菇快,產量較高的優良菌株主要有C9、H5.28。
2.栽培季節
猴頭菇的栽培季節,應根據其子實體生長溫度以16-20℃為最適宜的特點和當地的氣候條件確定。一般春秋兩季均可栽培,華南地區春季在2-3月開始接種,秋季以9-10月接種栽培為佳。
3.培養料的配製及裝袋
培養料的配製:
1.培養料的配方:
①棉籽殼50%,木屑30%,麥皮16%,石膏或碳酸鈣2%,糖1%,過磷酸鈣1%
②草粉50%,木屑26%,麥皮20%,石膏或碳酸鈣2%,糖1%,過磷酸鈣1%。
③木屑69.5%,麥皮25%,黃豆粉2%,石膏或碳酸鈣2%,糖1%,尿素0.5%
配製時,先將主料拌和均勻,再將其它輔助料如石膏粉、過磷酸鈣或糖等溶解於水後,緩慢噴灑入培養料中,料:水=1:1.2-1.5,使含水量達到70%左右。拌料後,將料堆成堆稍悶半小時,使料充分濕潤,而且吸水均勻,防止乾濕不勻現象。因為猴頭菇喜歡酸性,培養料中不宜加石灰,使料的pH控制在4-5之間。
2.裝袋:前裝培養料的塑膠袋規格不一,但以15×55cm的低壓聚乙烯塑膠袋常用,每袋可裝乾料0.2-0.25kg。裝料前先將袋口一頭用線繩紮好,裝料時將料壓實,上下鬆緊度要一致,且袋口要擦乾淨,以避免雜菌從袋口侵入。裝滿料後,從中央打上通氣接種孔,再用線繩將另一口紮緊。
4.培養料的消毒:
採用高壓消毒滅菌,也可採用常壓滅菌,當溫度達到100℃後,保持14h以上,停火後再密閉4-6h。
5.播種發菌
待料溫降至30℃以下時,在無菌條件下進行接種。每袋接5個穴,接種後,將菌筒搬入培養室,按“井”字形堆疊發菌,培養室內溫度維持20~25℃,空氣濕度65%左右,遮光培養。於菌絲生長旺盛期(接種後15天左右),溫度降低至20℃左右。經20-28天培養,菌筒的菌絲基本長滿,應及時將菌筒搬入菇棚進行催蕾出菇。
管理
6.出菇期管理:
絲長滿後,應進行條件改變處理,加大溫差,給予散射光,並進行立架出菇。
1.調節溫度:實體形成後,溫度應調節在14-20℃之間,以利其迅速生長,溫度過高時,應早、晚開窗及時通風降溫,以防子實體生長緩慢,應適當增加溫度,促進其生長。
2.保持濕度:水應掌握“勤噴、少噴”的原則。空氣相對濕度要求在90%左右。濕度過大,會引起子實體早熟,質量差;濕度過低,生長緩慢,易變黃乾縮。
3.加強通風換氣:持空氣新鮮是促進子實體形成的主要條件之一。如果通氣不良,CO過多,易出現珊瑚狀畸形菇。
4.掌握適宜光線:頭菌子實體生長階段需要一定的散射光,若光線不足,子實體原基不易形成,對已形成的子實體,甚至造成畸形菇。但要防止陽光直曬。
7.採收:
一般猴頭生長7-10天,當猴頭菌刺約0.5cm時,即將產生孢子前及時採收。猴頭採收後,清理菌袋菇根和老菌皮,紮緊袋口,繼續培養10天左右即或形成第二批菇。一般管理好可採收3-4批菇,生物轉化率達90-115%左右。
8、關鍵技術
(1)裝料、接種、培養猴頭菇的人工栽培主要是用瓶栽和塑膠袋栽培。瓶栽即用750毫升的菌種瓶和水果罐頭瓶裝料,每瓶裝料0.15~0.2乾克(折乾料重),邊裝料邊將瓶子在地上輕輕叩動,使瓶內培養料上下鬆緊一致。料要裝至瓶日,不要裝得太淺,否則會形成輛長頭小的子實體。瓶口不要塞棉塞,棉塞一方面易感染雜菌;另一方面,棉塞易與子實體原基相連,拔棉塞時會傷害子實體,改用一層中間打孔的塑膠膜和三層報紙封口。
塑膠袋栽培有小袋式和長袋式兩種方法。小袋式是用12厘米X27厘米塑膠袋裝料,每袋裝料0.2千克(折乾料重),袋口套頸圈。長袋或12厘米X50厘米的塑膠簡裝料,每袋裝料0.4千克(折乾料重),兩頭套頸圈。袋口的封扎方法同瓶栽法。
料裝好後,菌種瓶放在1.47X105帕壓力下滅菌1.5小時;菌種裝置於9.8/104帕壓力下滅菌3~3.5小時,或採用常壓滅菌6~8小時。滅菌後待瓶、袋冷卻,即可進行接種。
接種在無菌室或接種箱內進行,批取蠶豆大的菌種塊從瓶、袋口接入,長袋式栽培的兩頭都要接種。接種完畢,移到保溫性好的培養室培養發菌。培養室溫度保持在22一24℃,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70%以下。一般30天左右長滿瓶、袋,待菌絲長滿或已有部分原基出現時,移入栽培室。
(2)出菇管理瓶栽和袋栽的均壘成牆式出菇,底部墊一層磚,將菌種瓶、袋橫放在磚上,碼4一6層為宜,為防止子實體長出瓶、袋口後相互之間連生在一起、上層與下層的瓶、袋口應反方向放置,去除瓶、袋口包紮物,袋栽的去除頸圈,袋口自然收攏不撐開。出菇階段溫度應控制在15~20℃範圍以內,最高不能超過22℃。溫度高,子實體生長快,但球小、色黃,而目易腐爛。溫度低於14℃或高於25℃,子實體均很難形成。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85%~90%之間,濕度高於95%,袋口容易染菌。子實體也易霉爛;低於70%,子實體乾縮變黃。室內要注意通風,早晚計窗換氣。出菇期間,要給予適當的散射光。子實體長出後一般經7一10天即可採收,採收後7~10無菌絲恢復生機,又可長出子實體。一般每瓶、袋可採收2~3次,但產量主要還是取決於第一潮。整個生長周期為50一60天。
(3)採收子實體充分長大,菌利長度在0.5厘米以內,孢子大量彈射前進行採收。此時菇體鮮重最高,子實體潔白,風味佳,沒有苦味或僅有輕微苦味。如茵刺伸長到1厘米以上,則味苦,風味差。
採收時用小刀自袋口將子實體取下,柄留1一2厘米以利下一次採收;也可直接將菇體帶柄擰下。
採收的鮮菇放在墊有紗布的筐內,隨即銷售或烘乾、曬乾。
地理分布
猴頭菇是食用蘑菇中名貴的品種。野生猴頭蘑多生長在柞樹等樹幹的枯死部位,喜歡低濕。東北各省和河南、河北、西藏、山西、甘肅、陝西、內蒙古、四川、湖北、廣西、浙江等省(自治區)都有出產。其中以東北大興安嶺,西北天山和阿爾泰山,西南橫斷山脈,西藏喜馬拉雅山等林區尤多。黑龍江省海林市,是享譽全國的中國猴頭菇之鄉。海林位於黑龍江的東南部地區,長白山的余脈處。其充足的日照和適宜的晝夜溫差,很適合猴頭菇的生長。猴頭菇在海林已經形成產業化,目前海林的產量已經占比全國的四分之一。是猴頭菇最大的產區。
相關知識
在過去猴頭菇一直都是野生的,多產於大山林中的蔭蔽處。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有到深山密林里採集野生猴頭菇作為食品和藥物的習慣。據說,至今在河南伏牛山一帶的民眾中還流傳著唐代士卒在山林中採食猴頭菇的故事。
選購猴頭菇:新鮮時呈白色;乾制後呈褐色或淡棕色。一些人工栽培的猴頭菇,以形體完整、茸毛齊全、體大、色澤金黃色者為主要標誌。
主要價值
營養功效
在菌類蔬菜裡面,是比較少見的一種,也是一種名貴的食用菌,被列入八大山珍之一。猴頭菇具有很好的使用功效,具有營養與藥用的結合。
古有“山中猴頭,海味燕窩”之說。猴頭與魚翅、熊掌、燕窩並譽為四大名菜。猴頭是深山老林中的一種大型肉質菌,喜歡生長在闊葉樹幹斷面或樹洞中。幼小時呈白色,成熟後則變成毛茸茸的黃棕色,從形色上看很像毛猴的腦袋,故而得名。猴頭菇為齒菌科植物猴頭的子實體。我國華北、東北、中南和四川、雲南、甘肅、浙江等地均有分布,夏秋季採收。人工培育的子實體待菌齡到3個月以上,子實體長成時取下,曬乾或鮮用。性味:味甘,性平。功能:補脾益氣,助消化。
營養與藥用猴頭菌的營養成分很高,乾品中每百克含蛋白質26.3克,是香菇的二倍。它含有胺基酸多達17種,其中人體所需的占 8種。每百克猴頭含脂肪4.2克,是名副其實的高蛋白、低脂肪食品,另外還富含各種維生素和無機鹽。
猴頭菇有增進食慾,增強胃黏膜屏障機能,提高淋巴細胞轉化率,提升白細胞等作用。故可以使人體提高對疾病的免疫能力。猴頭還是良好的滋補食品,對神經衰弱、消化道潰瘍有良好療效。在抗癌藥物篩選中,發現其對皮膚、肌肉癌腫有明顯抗癌功效。所以常吃猴頭菇,無病可以增強抗病能力,有病可以其治療疾病的作用
營養元素 | 含量(每100克) | 營養元素 | 含量(每100克) |
---|---|---|---|
熱量 | 13 大卡 | 鈉 | 1.2 毫克 |
磷 | 37 毫克 | 鈣 | 19 毫克 |
鉀 | 8 毫克 | 鎂 | 5 毫克 |
碳水化合物 | 1.9 克 | 纖維素 | 1.2 克 |
維生素C | 4 毫克 | 鐵 | 1.8 毫克 |
蛋白質 | 2 克 | 硒 | 1.28 微克 |
維生素E | 1.46 毫克 | 鋅 | 1.4 毫克 |
煙酸 | 1.2 毫克 | 脂肪 | 1.2 克 |
銅 | 1.06 毫克 | 核黃素 | 1.04 毫克 |
錳 | 1.03 毫克 | 硫胺素 | 1.01毫克 |
食療價值
藥性
性平、味甘。利五臟,助消化;具有健胃,補虛,抗癌,益腎精之功效;
成分
含揮髮油、蛋白質、多糖類、胺基酸等成分。對小鼠肉瘤180有抑制作用;體外對艾氏腹水癌細胞有抑制作用,能抑制其脫氧核酸的合成,阻止胸腺嘧啶脫氧核糖核苷和尿嘧啶核苷酸的摻入,其作用強度與其濃度有關。
附方
①猴頭湯:猴頭菇60g,以溫水浸軟後,切成薄片,加水煎湯,稍加黃酒服。
本方取猴頭菇補脾胃、助消化。用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
②猴頭雞汁湯:雞1隻,500克左右,切塊,煮湯取汁,將猴頭菇150g切片,放入湯中煮熟食。亦可將猴頭菇、雞肉共煮食。
猴頭菇與雞肉共煮食能養血益氣。可用於神經衰弱,頭昏心悸,失眠,體倦乏力,有氣血虛弱表現者。
③猴頭白花蛇舌草湯:猴頭菇、白花蛇舌草、藤梨根各60g。加水煎湯服。
本方三物均對實驗性腫瘤有抑制作用,都常用於消化道腫瘤(以猴頭菌絲體製成的猴頭片,單用亦有療效,可改善症狀,或提高免疫力,縮小腫塊),故配伍套用以增強療效。用於胃癌、食管癌、賁門癌和肝癌等症。
適宜人群
低免疫力人群,高腦力人群;對菌物食品過敏者慎用。嬰兒和老人均可食用。
有心血管疾病、有胃腸病的患者更應食用猴頭菇。
烹飪指導
由於猴頭的來源比較充足和烹飪事業的發達,不少菜系的猴頭菇菜譜名目增加,不但有傳統菜,還有創新菜。例如遼寧菜的猴頭扒熊掌、猴頭燉飛龍;吉林菜的珍珠猴頭;黑龍江菜的鴨腿猴頭蘑;北京菜的松樹猴頭;河南菜的戴帽猴頭蘑;以及其他菜系的猴頭扒菜心、白扒猴頭、紅燒猴頭、香鹵猴頭、清湯紫菜燴猴頭、猴頭蘑燉鴿子、猴頭燉鵪鶉、山雞猴頭砂鍋、滑炒雞絲猴頭、猴菇雞片、猴頭釀雞、芙蓉猴頭、雲片猴頭、御扇猴頭、清燴鹿尾猴頭等等。
諸多猴頭佳肴各有地方風味。像遼寧菜的傳統名食猴頭扒熊掌,造型美觀,汁濃味香。這道佳肴的製法是,把猴頭、熊掌分別泡發後,再分別加雞湯、醬油、蔥、姜、糖、料酒、味素等輔料蒸熟。把熊掌放置盤中,周圍擺放切成片狀的猴頭。把這樣的猴頭、熊掌原狀置入勺內,勺內預先倒進蒸製猴頭、熊掌的原有湯液,慢火煨透,勾芡,淋油,裝盤即成。
食用量
乾猴頭菇每次約20克
選購
猴頭菇以個頭均勻,色澤艷黃,質嫩肉厚,須刺完整,乾燥無蟲蛀,無雜質的為質量好。在外觀上,猴頭菇菌絲成白色、稍發暗,培養基不豐富時呈節狀生長,氣生菌絲少,爬壁力弱。
1、菇體:猴頭菇菇體完整,形狀如猴頭,呈橢圓形或圓形,大小均勻,毛多細長,茸毛齊全為佳,菇體乾燥為上品;劣質:菇體殘缺不全,菇體大小不均,形狀不規整,毛粗而長次之
2、顏色:猴頭菇呈金黃色或黃裡帶白為佳;色澤黑而軟次之,有的偽劣品為了增白,用硫碘或化學藥劑處理成不正常的白色,這種菇食後對人體有害無益,不可選購。
3、好的猴頭菇不爛、不霉、不蛀;凡有爛、霉、蛀者,也不宜選購。
作用
猴頭菇性平、味甘。利五臟,助消化;具有健胃,補虛,抗癌,益腎精之功效;主治食少便溏、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淺表性胃炎、神經衰弱、食道癌、胃癌、眩暈、陽痿等病症。並對治療腸癌有輔助作用。年老體弱者食用猴頭菇,有滋補強身的作用。
1、猴頭菇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礦物質和維生素的一種優良食品;
2、猴頭菇具有提高肌體免疫力的功能,可延緩衰老。
3、猴頭菇含不飽和脂肪酸,能降低血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調節血脂,利於血液循環,是心血管患者的理想食品;
4、猴頭菇中含有多種胺基酸和豐富的多糖體,能助消化,對胃炎、胃癌、食道癌、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消化道疾病的療效令人矚目;
5、猴頭菇含有的多糖體、多肽類及脂肪物質,能抑制癌細胞中遺傳物質的合成,從而預防和治療消化道癌症和其他惡性腫瘤
食用方法
食用猴頭菇要經過洗滌、漲發、漂洗和烹製4個階段,直至軟爛如豆腐時營養成分才完全析出。另外霉爛變質的猴頭菇不可食用,以防中毒。
乾猴頭菇適宜用水泡發而不宜用醋泡發,泡發時先將猴頭菇洗淨,然後放在冷水中浸泡一會,再加沸水入籠蒸製或入鍋燜煮,或放在熱水中浸泡3個小時以上〔泡發至沒有白色硬芯即可,如果泡發不充分,烹調的時候由於蛋白質變性很難將猴頭菇煮軟〕。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將猴頭菇泡發好了,在烹製前也要先放在容器內,加入姜、蔥、料酒、高湯等上籠蒸或煮製,這樣做可以中和一部分猴頭菇本身帶有的苦味,然後再進行烹製。
中藥用材
採集
該品為齒菌科真菌猴頭菌的乾燥子實體。採收後,洗淨,曬乾。
性狀
該品形似猴頭,呈不規則塊狀,直徑3.5~10cm,基部狹窄。表面淺黃色至淺褐色。子實體著生於菌剌上,菌刺長圓筒形,下端尖銳,長1~3cm,直徑1~2mm,體輕,質軟,易縱向撕開,斷面淺黃至淺褐色,疏鬆。氣香,味甘。
鑑別
①該品粉末淺黃至淺褐色。孢子近球形至球形,透明五色,直徑5.7~7.6um,表面平滑。擔子眾多,呈彎曲絲狀。
②取該品粉末1g,加乙醇10mL,加熱回流1小時,濾過,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猴頭菇對照藥材1g,同法製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中國藥典一部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8ul,分別點於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為黏合劑的矽膠G薄層板上,以正丁醇—冰醋酸—水(3:1:0.5)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2%茚三酮丙酮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日光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檢查
水分照水分測定法(中國藥典一部附錄ⅨH第一法)測定,不得過13.0%。
酸不溶性灰分不得過1.0%(中國藥典一部附錄ⅨK)。
照水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項下的熱浸法(中國藥典一部附錄ⅩA)測定,不得少於40.0%。
炮製
除去雜質,縱切成片。
性味與歸經
甘,平。歸脾、胃、心經。
功能與主治
行氣消食,健脾開胃,安神益智。用於食積不消,脘腹脹痛,脾虛食少,失眠多夢。
用法與用量
25~50g。
貯藏
置乾燥處,防蛀。
瓊漿
猴頭菇瓊漿是一種高功能的菌物性飲品。採用的獨特的細胞破壁和溶壁技術,將猴頭菇細胞所含的多種人體必需胺基酸、菌物多糖、礦物質營養元素釋放出來,使人體細胞最大程度的直接吸收這些營養,達到了細胞營養品的標準。與國際市場上流行的猴頭菇顆粒劑、片劑和膠囊產品等相比,猴頭菇瓊漿採用的漿劑形式,保留了鮮猴頭菇的高生物活性,使其藥理的療效更為突出。瓊漿的創新在於,第一:解決了鮮菇的保鮮問題;瓊漿在常溫下的保存時間已遠遠超過24個月。第二,採用溶壁生物高新技術,解決了人類消化道系統對菌物營養的吸收問題。使身體的實際吸收能力,增強了10倍以上。該品通過皮膚可以直接吸收(皮飼)。第三,解決了我們人類吃菇難的問題。改吃為飲,方便快速。作為應急情況下糧食的替代品,每50毫升瓊漿相當一頓飯的能量,飲後30-60分鐘可恢復體能。一些有關瓊漿的研究報告,已經發表在國內的一級學術刊物上,比如:鮮猴頭菌口服液益智保健功效初步研究(王利麗、郭紅光等,菌物學報,2011年卷30(1):第85-91頁)。
特點:
【選料珍稀】:猴頭菇是珍稀大型食藥兼用真菌,是中國明清兩朝皇室貢品,該品精選新鮮猴頭菇子實體為原材料,經瑪西蒙專利技術精製而成。
【養護腸胃】:具獨特的消化道系統保護、調理和修復功能:可助消化、益肝脾,解飢解渴、消除宿毒等多重功效。對食欲不振,噁心嘔吐者,飲用該品後能迅速止嘔,食慾可得到明顯改善。
【增免疫力】:猴頭菇對增強人體免疫力尤為突出,長期飲用該品,可提高人體對SARS,禽流感,流感等疾患的抵抗力,是預防上述疾病的理想新武器。猴頭菇抗腫瘤,特別是胃癌,醫學界已有定論。對放、化療的腫瘤患者在術前一周開始食用該品,可起到顯著的術前保護和術後喔康復作用:對方、化療過敏或體弱患者其效果尤為明顯。
【益壽抗衰】:猴頭菇對神經衰弱、失眠有特效。日本學者提出,猴頭菇所含“ß;-D-葡聚糖”和神經細胞促生因子(NGF)。可促進腦神經細胞生長和再生,對預防和治療老年痴呆症有良好效果。所以,該品亦是益壽抗衰的新型營養健腦食品。
猴頭菇
猴頭菇是藥食兩用的真菌,因外形像猴子頭而得名。它是鮮美無比的山珍,菌肉鮮嫩,香醇可口,有“素中葷”之稱。
長期以來,人們把它與燕窩相提並論。猴頭菇有很好的滋補作用,能治療消化不良、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神經衰弱等疾病,民間有“多食猴頭,返老還童”之說。
野生猴頭菇多生長於森林不太茂密、濕度較高、溫度在20℃左右的環境中。猴頭菇屬木材腐生菌,能夠分解木材,並吸收其中的碳源、氮源、礦質元素及維生素等。
成對出現有典故
採集野生猴頭菇的人發現它有個非常奇特的生長規律:遠程成對而生。也就是說,你看到一棵樹上有隻猴頭菇,看清楚它的朝向,往相對的方向仔細看,在不遠處的樹上必定還能找到另一隻猴頭菇,這個方法屢試不爽。
據說,當年孫悟空保唐僧去西天取經時,花果山上有一對年輕的猴子彼此安慰和照顧,產生了愛情。一隻失戀的狐狸被嫉妒沖昏頭腦,投訴了他們,於是他們被流放到邊塞寧古塔(舊城在今黑龍江省安寧縣)。由於不適應那裡的寒冷,他們雙雙被凍死。臨死前,他們選擇了兩棵相距不遠,能夠彼此相望的柞樹作為最後的歸宿。他們死後化作猴頭菇,在興安嶺的大森林裡,依然相依相伴、成對出現。
美發功效
提高機體免疫能力,抗疲勞,抗氧化,抗突變,降血脂,抗衰老,補益脾胃,充養氣血.
臨床試驗表明
猴頭菌用於治胃潰瘍、,病人服用猴頭菌後,自覺症狀改善,食慾增添,疼痛緩解;對部分腫瘤患者,還有提高細胞免疫功能,縮小腫塊,延長生存期的良好效果。可以幫助以下人群:
①防治胃潰瘍和慢性胃炎,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所致的食少體倦,腹脹,腹痛等症,尤其適用於防止胃病復發,緩解因胃炎引起的腹部疼痛;
②胃腸炎疾病及肝炎患者有輔助治療,對消化道腫瘤患者大有裨益;
③適合食慾不佳,胃腸功能紊亂以及經常不能按時進餐,常吃快餐的職業人群
適合人群
老少皆宜。有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統疾病和患有咳喘的人均可食用。適用量:每次5-10克。
歷史傳說
由來傳說
傳說,當年孫悟空保唐僧去西天取經的歲月里,花果山上的群猴沒有了依靠,像群沒了娘的孩子,失去了往日的歡樂。一對年輕的猴子在沒有了歡樂的日子裡經常地彼此安慰和照顧,互贈野果、互相抓虱子,一同到溪邊飲水,一起在山崖上眺望遠方,在他們彼此相望的憂鬱眼神中,有了愛的光芒。他們從此不再憂傷,他們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然而,冬天來臨了。他們沒有經歷過北方的冬天,他們一點適應準備也沒有。過冬的茸毛還沒有來得及長出來,大雪已經封山了。滿山遍野一片白茫茫,只有還沒落乾淨的樹葉在枝頭搖搖擺擺,搖搖欲墜。他們找不到足夠的食物,還要逃避虎豹豺狼還有狗熊的追殺,只好躲在樹上在瑟瑟的寒風中發抖。他們不忍分離,但是也不能蹲在一棵樹上。
他們苦苦地等待春天的到來,可是他們也漸漸地知道他們過不去這個冬天了。於是,他們選擇了兩棵相距不遠彼此可以相望的柞樹作為最後的歸宿。這兩棵樹是他們費心多日找到的,一棵樹丫被風颳裂了,另一棵的一枝樹枝是枯枝,他們躲在受傷的樹丫處,一旦有別的動物跳上來樹枝就會折斷,把它摔下去。他們兩個躲在樹上相互凝望,用眼神進行著心靈的交換,他們在寒冷和飢餓中互相守望著,他們在等待春天溫暖的陽光照射進森林裡的希望中慢慢地冷下去、冷下去,化作滿天的雪花瀰漫在興安嶺大森林的空氣里、泥土中。他們永遠地去了,他們卻又永遠的回來了。他們採集天地靈氣變作猴頭菇回來了。在興安嶺的大森林裡,他們依然相依相伴成對出現,那聰明、智慧、機靈的猴頭在林間成雙成對、時隱時現。多於櫟等闊葉樹立木上或腐木上、特別是柞樹上棲息,且常蹲於立木受傷處,少停頓於倒木。
乾隆皇帝與猴頭餚
乾隆日常用膳的食單里,每天都要有猴頭餚乾隆時期的御膳風味,主要與乾隆本人的飲食習慣有關。從清宮膳食檔案中乾隆的日常食單來看,有滿菜,也有漢菜;有北方風味,也有江南風味。但不管它什麼風味,都必須用上猴頭菜。《乾隆四十四年五月節次照常膳底擋》中記載的乾隆日常用膳的食單里,每天都要有猴頭餚。
據史料記載,乾隆南巡期間曾到常州,天已午時,常州府已備好宴席恭候,酒席豐盛,唯一沒有猴頭菜餚,於是乾隆帝便令御廚速做一道猴頭菜餚奉上。乾隆對眾臣稱∶“猴頭殊可口,勝燕窩熊掌萬萬矣,長食輕身延年。”在他執政期間,東尋盛京,朝聖曲阜,南遊蘇揚,西歇五台,視察京都……所到之處,膳事盛況空前。無論走到哪裡,都會把專做猴頭餚的御廚帶到哪裡。有認認為乾隆皇帝的健康長壽、睿智聰慧,和他常食猴頭餚有密切關係。
乾隆曾舉辦過創始於康熙年間的“千叟宴”,“千叟宴”本來沒有猴頭餚,由於乾隆喜歡吃猴頭,他便口諭“千叟宴”加入猴頭餚。據《乾隆膳席》記載: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在香山慶賀皇太后七旬聖壽而賜三班九老的筵席;乾隆丙申年(1776年)平定金川,為皇太后幸寧壽宮而賜有功將軍及軍機大臣的筵席;乾隆壬寅年(1782年)為四庫全書第一部繕錄告竣而賜總栽、總纂、總校、分校等官員的筵席;乾隆五十年(1785年)舉國大慶而舉行的“千叟宴”等都有猴頭餚。
此外,在乾隆時期,是避暑山莊的全盛時期。無論從其營造規模和莊中活動來看,都是最活躍的。乾隆在避暑山莊時,因各處遊樂,沒有固定的就餐場所。他常吃的食品主要有烤鹿、烤豹肉、熏錐、熏兔等野味,也常吃鴨、雞、雞蛋、豬肉、羊肉等製成的菜。但他最喜愛吃的就是猴頭餚。據有關資料記載,乾隆二十五年,乾隆和阿哥們在53天中,每日平均食羊27隻多、56斤猴頭。還經常在筵席時,把猴頭賞給外國使節或蒙古王公。
細數中國著名的十大禁菜
細數中國著名的十大禁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