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館,按“行業”而設
什麼是會館?《辭海》中這樣解釋:“同籍貫或同行業的人在京城及各大城市所設立的機構,建有館所,供同鄉同行集會、寄寓之用。” 簡言之,會館是我國舊時代城市中,由同鄉文人、商人或同行業人組織起來的組織機構。
舊時代的會館,一般是按不同行業分別設立的,所以也叫“行館”。行館分兩種:一種是完全是同行業組成的。如北京南新華街的玉行長春會館、北蘆草園的顏料會館、崇外東興隆街的藥行會館、精忠廟的梨園會館等。另一種也是冠以地名的會館,但實際卻是行館。因為舊時京城或各大城市有不少行業的商人和從業人員往往是某一地區的人互相援引而來的,形成行業的地區壟斷,因而這些行業的會館就以這些人的家鄉為館名。例如北京郭家井的寧波藥材商人建立的四明會館、小蔣家胡同的山西布行商人建立的晉翼會館、廣內大街的煙行商人建立的河東會館等皆屬於此類。
會館的規模則因各個城市的大小、旅居人士的多少及其經濟實力和熱心程度而各有不同。大的有四五進院落和幾層跨院,有的還建有聚會、宴筵的會所,祭神仙、祭魁星、祭鄉賢的廟宇,有的會館附有花園、遊廊,還有的建有戲台以為聚會演出助興之用。如果再加上各種附產、義園、學校等,規模就更大了。
會館,為“熟人”而立
會館源於兩漢、興於晉隋,繁盛於明清,它是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隨著都市的出現和繁榮,都市社會經濟發展到了一定階段在都市逐漸興起的一種具有地緣性質的幫會組織,主要用於聯絡鄉誼、感懷鄉情、會聚會議、祭祀神靈、聚眾演戲、幫助同鄉等。
中國人自古講究“內外有別”、“親疏有別”,沒有“熟人”辦任何事情心裡都不踏實,生意夥伴也只有變成熟人之後才更放心。可以想像,剛剛離開鄉土、脫離宗族的鄉村人到了都市裡面對茫茫人海難免不知所措,但為了生存又不得不和人打交道,為了安全、可靠,最捷徑的方法就是“找老鄉”。因為老鄉單靠語音就可識別,很容易找到相識、相知、相互接受和認可的話題,不消幾日,就可以尋找到有鄉土情維繫的同鄉人,不久就可以成為“熟人”。其後,“熟人”介紹“熟人”,滾雪球一般,同鄉人的圈子越來越大,支支脈脈的關係越來越多,這么多的人互相之間見面、說話、相互之間拜託辦事、商量一些具有事關大家共同利益的問題,總應該有個固定場所才好。這種內在的需求正是會館在都市中按地域分別興建的文化基礎,也是最原始的思想初衷。
會館,因“創新”而變
會館在中國的歷史上曾起過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僅為中國民族團結、文化融合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且在中國文化發展的許多方面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今天,大多數會館早已面目全非,在城市房屋成片改造當中,不少館舍被夷為平地,園林被毀,碑碣散失。少數會館雖然被當作歷史文物,得以保存下來,但是要想恢復昔日風貌,尚須假以時日。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具有數百年歷史的會館在賦予其現代內涵之後,再次風行21世紀的神州大地,自東向西、從南到北,諸如“藝海國際商務會館”、“亞力山大會館”、“雅商會館”、“八號公館”、“浪淘沙”、“嘉年華”、“東方夏威夷”……之類的新型會館(包括俱樂部)如雨後春筍般發展壯大起來,引來無數的矚目和驚喜,也給國內外商務精英人士的商洽、宴請、休閒平添了幾分溫馨與高雅。
會館,會館,乃聚“會”之“館”。然而,與過去按“行業”而設的會館大相逕庭的是,如今的會館已完全失去了“行館”的味道,而多了些“賓館”的味道,更多的則是集商務、洗浴、餐飲、客房、棋牌、娛樂、健身、購物等功能於一體,在硬體設施、裝修檔次和服務水平等方面也是今非昔比。以中國主題會館知名品牌——北京藝海國際商務會館為例,整個會館以現代時尚的歐式風格為基調,秉承中國休閒文化,營造出精緻典雅的環境,內設總統套房、伯爵套房、豪華標間等,配備一流設施,提供客房、洗浴、健身、美容SPA、社交美食等多方位服務,該會館所首創的“全程跟班服務理念”更奠定了其京城“商務宴請頭等倉”的地位。同時為了推廣商務會館,該會館管理集團又推出了中國商務會館連鎖經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