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爾

戈爾

艾伯特·阿諾·戈爾(Albert Arnold "Al" Gore, Jr.,1948年3月31日-)美國政治人物,曾於1993年至2001年間在比爾·柯林頓掌政時擔任美國第四十五任副總統。其後升為一名國際上著名的環境學家,由於在環球氣候變化與環境問題上的貢獻受到國際的肯定,因而與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共同獲得2007年度諾貝爾和平獎。此前,他曾出任過美國國會眾議員(1977年-1985年)及美國國會田納西州參議員(1985年至1993年)。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全名: Albert Arnold Gore 二世,他的父親全名為:艾伯特·阿諾德·戈爾。戈爾出身於美國田納西州一個政治世家。1969年畢業於哈佛大學,同年入伍,曾以軍隊記者身份進入越南戰場。1976年當選田納西州眾議員,1984年成為該州參議員。1988年嘗試獲取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席位,但未能成功。1992年作為比爾·柯林頓的競選夥伴再次參選,成功當選副總統。他在2000年競選美國總統,但是以微弱劣勢輸給了喬治·布希。

個人著作

著作有關注環境問題的《瀕臨失衡的地球》(陳嘉映等譯,中央編譯出版社1997年出版)。

2006年,戈爾推出了自己參與製作和演出的紀錄片《難以忽視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和同名書籍。

個人經歷

戈爾,1948年3月31日出生於美國肯塔基州。1969年6月,戈爾以優異成績畢業於哈佛大學,同年8月進入陸軍服役,任美國陸軍航空兵學校的情報軍官。1971年戈爾以軍事記者的身份前往越南,他被派駐西貢東北的一個空軍基地的第二十工兵旅。當年,戈爾從陸軍中退役,返回美國,在納思維爾定居,任納思維爾田納西人報的記者。1976年11月2日,戈爾當選為國會眾議院議員,他在1976年的大選中以90%多的支持率獲得了田納西州第四國會選舉區的勝利。1984年10月6日,戈爾以超過60%的選票當選為美國參議院議員。1992年11月,戈爾當選為美國第45屆副總統。

1948年3月31日出生於肯塔基,童年在田納西州的肯塔基和華盛頓特區渡過。夏天他在父親的農場裡幹活,大清早就起來餵牲畜,準備草料,開墾農田。有時他前往華盛頓特區看望在那裡當參議員的父親。1965年戈爾在一次學校舞會上遇見了他未來的伴侶蒂柏。

1969年6月,戈爾以優異成績畢業於哈佛大學,同年8月進入陸軍服役,任美國陸軍航空兵學校的情報軍官。1970年5月19日,戈爾與蒂柏完婚。

1971年戈爾前往越南,以軍事記者的身份開始了他的越南之旅。他被派往駐西貢東北20英里處的一個空軍基地的第二十工兵旅。1971年,這個基地被撤消後,他被派往西貢附近的一個大型陸軍後勤基地。1971年戈爾從陸軍中退役,返回美國。他和提普爾在納思維爾定居,在那裡他開始了任納思維爾田納西人報的記者,並參加維德比特大學宗教研究生院的課程。他後來在維德比特大學法學院學習。

戈爾在任納思維爾田納西人報記者期間,揭露了納思維爾市政委員會主席傑克·克拉迪的作弊醜聞。當時,傑克·克拉迪在與市政有業務關係的兩家公司里都擁有股票。另外戈爾還揭露傑克為了獲得從開發商的好處,支持為一商業中心擴建下水道。傑克·克拉迪後因在這一交易中獲得好處而被判有罪。

1976年11月2日,戈爾當選為國會眾議院議員,他在1976年的大選中以90%多的支持率獲得了田納西州第四國會選舉區的勝利。1978年8月16日,戈爾主持了有關製藥業控制物價的國會聽證會。在有傳聞稱製藥公司將一些一般通用藥品都貼上了品牌商標,這使消費者要花更多的錢來購買普通藥品。戈爾在聽證會對記者們說:“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家製藥公司只是用將一般藥品貼上品牌商標就可獲得近5000%的利潤,那些需要這些藥品的家庭被這些欺詐手法騙慘了。”

1984年10月6日,戈爾以超過60%的選票當選為美國參議院議員。1988年,作為民主黨1988年總統候選人,他在大選中共贏得了300多萬張選票;還在阿肯色州、北加利福尼亞州、田納西州、俄克拉荷馬州、納華達州、懷俄明州獲得了初選的勝利。”

1992年11月3日,戈爾當選為美國第45屆副總統。

國會生涯

國會議員

阿爾·戈爾28歲就已經加入美國議會,當過眾議員(1976-1984)和參議員(1984-1993)。這段期間他育有三個孩子:基斯汀(Kristin,1977年6月5日出生)、莎拉(1979年1月7日出生)和阿爾拔(Albert,1982年10月19日出生)。戈爾通常每到周末就會返回家鄉度假,並在家鄉繼續工作。

1976年戈爾以32%的得票率當選眾議院議員,時比起最接近的對手多出三個百分點。隨後他也連任了三屆(1978、1980、1982)。1984年他出選參議院,成功取得一席。他儘管屬民主黨,立場較偏向中間派,如他支持反墮胎,和禁止槍械買賣等。在議會時他還加入了眾議院能源政策委員會和科學科技委員會,一共做了四年。在1991年波斯灣戰爭爆發時,戈爾更是十名支持開戰的民主黨成員之一。

1988年總統選舉

戈爾早在1988年就已參加了該年美國總統大選民主黨內初選。參選時他以最年輕的候選人(年僅40歲)和中間派立場作賣點,在美國南部贏得總統選舉提名。儘管該屆落敗,卻獲得13.68%的得票率,在五位候選人中排名第三。

美國副總統

1992年戈爾因家庭理由未有參選1992年美國總統選舉,但其後他卻答應出任同屬民主黨的柯林頓之副手。最初許多人都批評這組合十分不智,因為戈爾就來自於與阿肯色州接壤的田納西州,兩州皆在南方,違反了正副總統候選人來自不同區域的傳統選戰策略。但是現在回想起來,許多人認為戈爾在1992年的選舉中也是柯林頓獲勝的關鍵因素之一,因為兩人的年輕特質給與選民一個清新的印象。

戈爾於1993年1月20日起正式成為美國副總統。當時美國面臨著巨大的財政赤字,本著中間派的立場,任內戈爾極力主張減少政府的浪費和防正政府權力過大,並鼓吹縮減政府規模和一系列不必要的管制。這不但與民主黨一貫的取態大相逕庭(傳統民主黨人主張“大政府”,增加政府支出),也與里根當總統時的取向有點相似,蓋因里根在任時就著力廢除了逾百條過時的法例。因著在議會時擔任科技委員會的經驗,戈爾又提倡發展高科技成為新經濟的動力。從以後的效果看來,戈爾的主張不可謂沒有成果,蓋因在1996年開始,信息科技產業就成為了美國經濟的新動力,為柯林頓執政時期創造了長時間的經濟繁榮。

戈爾是一位堅定的環保主義者,在白宮任職期間,又積極推動柯林頓簽署《京都議定書》。在這條議定書草擬時,曾在美國國內引起爭論,反對者的理由是,履行京都議定書有可能會大幅降低美國GDP增長。其中當時任德克薩斯州州長的喬治布希就抨擊京都議定書,對美國中西部的影響最為嚴重,蓋因這一帶主要是以製造業來提供就業機會。而在議會內討論這條議定書時,也沒有得到任何一票支持(當時議會是以95票對零票通過了“伯德·哈格爾決議”,要求否決這項議定書),但在戈爾推動下,京都議定書最終在1998年上旬由柯林頓簽字,正式得到通過。

從日後的情形看來,京都議定書是有其積極的原意(促進環保),但反對和批評的聲浪始終一直存在著。除了是影響經濟和就業外,批評者還包括了環保主義者。他們質疑京都議定書的標準定得太低,根本不足以應對未來的嚴重危機。而戈爾本人的環保立場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抨擊。批評者批評戈爾一方面警告全球暖化的危機,一方面又常乘坐耗油量甚大的私人飛機,立場完全是自相矛盾。

2000年總統選舉

早在1998年1月就已有傳言指戈爾將會代表民主黨出選2000年美國總統選舉。而戈爾亦於1999年6月16日於家鄉田納西州宣布出戰黨內參選。由於受到美國民主黨黨內的巨大支持,戈爾在黨內初選一面倒支持的情況下,成為2000年美國總統選舉民主黨候選人。其後他於2000年8月13日宣布找來了參議員喬·李伯曼當副總統候選人。後者屬黨內的保守派,立場比戈爾更保守,曾公開批評柯林頓在“拉鏈門”一案的作為。一般認為是戈爾有鑒於柯林頓“拉鏈門”觸怒了不少保守人士,故特意找來一位保守人物當副總統,來增加勝算本錢。

戈爾起先在民意調查中領先共和黨對手小布希11個百分點,但在電視辯論中卻被批評太過傲慢,演說也過於生硬,政綱上又處處迴避對手,使在選戰後期布希在民意調查中後來居上,與戈爾的差距也縮短至單位數字。而正式大選時的一次爭議,更使戈爾陷入政治生涯的低點。

在大選日2000年11月7日那天,戈爾贏得了普選,得票比布希多逾50多萬票。可是在票源分布中,戈爾的優勢卻並不明顯,尤其是他在家鄉田納西州中敗給小布希,而一向屬民主黨地盤的西維吉尼亞州戈爾也落敗。而後來佛羅里達州的點票出現了爭議,更使選情陷入僵局:主要電視媒體最初報導佛羅里達州由戈爾勝出,但差距隨著開票進展逐漸的拉近,接著被認為是由小布希勝出,到最後由於結果太為接近,被宣布無法判定。佛羅里達州在最初的重新計票中顯示小布希獲勝,但隨即被指控在投票過程和選票處理上有所瑕疵。由於佛羅里達州的地方法規定,最後全州的選票都由機器進行重新計票。雖然第二波重新計票結果拉近了兩人的差距,但結果布希依然獲勝。不過該州卻有四個郡出現大量廢票,12月8日,該州最高法院宣布四個郡必須以人工方式重新計票。翌天再以機器計票,結果顯示布希贏得了選舉,這使得布希贏得了50個州里的30個。而在選舉人票里,戈爾也以267對271票微弱劣勢輸給了喬治·沃克·布希,成為美國歷史上第四個贏得普通選票卻輸掉選舉人票的總統候選人。

這場選戰至今仍然是一個具爭議的議題,蓋因事件反映美國選舉制度中的漏洞,贏出的布希被一些人批評是缺乏正當性的總統,並為戈爾抱不平。也有人認為是因為柯林頓在連任後發生“拉鏈門”案,戈爾被受牽連,影響了這次選戰。而戈爾的拍檔李伯曼則批評戈爾在選舉中採取了民粹主義的風格,認為那不是能使民主黨贏得選戰的戰略。但無論原因如何,戈爾在這場大選後一沉不起,沒有在政壇中活躍起來,減少了公開露面,2004年美國總統選舉也沒出戰黨內提名。

個人榮譽

戈爾戈爾

2006年,戈爾推自己參與製作和演出的紀錄片《難以忽視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和同名書籍,在西方國家引起了廣大的迴響,並因其對環境事業的貢獻獲提名諾貝爾和平獎。在影片中,戈爾一改過去刻板的政治外表和略顯木訥的個性,以地球村普通公民的身份向人們展示全球變暖的危害:長此以往,冰川將融化,洪水將泛濫,人類的家園將遭遇毀滅性破壞。影片出乎意料地獲得高票房和好評,令他名利雙收,並一舉獲得了第79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BESTDOCUMENTARYFEATURE)。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2007年10月12日在挪威首都奧斯陸宣布,將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授予美國前副總統戈爾和聯合國政府氣候變化專業委員會,以表彰他們為改善全球環境與氣候狀況所作的不懈努力。

個人影響

他曾經提出著名的“信息高速公路”和“數字地球”概念,引發了一場技術革命。

分居

據《華盛頓郵報》報導,美國前副總統戈爾2010年6月1日在一封發給朋友的電子郵件中宣布,自己已經與結婚40年的妻子蒂帕分居。

戈爾在電子郵件中說:“這是經過長期深思熟慮後在互相支持中共同作出的決定。”戈爾希望自己和家庭的隱私能夠得到尊重,並且不會再對此事發表任何看法。

戈爾的新聞發言人確定了郵件的真實性。

戈爾曾擔任柯林頓的副總統。2000年競選總統失敗後,戈爾與妻子在田納西州定居。此後戈爾在世界各地從事環保宣傳工作,呼籲人們積極應對全球變暖,保護生態環境。

戈爾與妻子在高中時相遇,1970年在華盛頓國家教堂舉行婚禮。夫婦二人共育4名子女,現在已經是3個孩子的祖父母。

信息數位化理論

信息數位化提出

1992年,當時的參議員、現任美國副總統阿爾·戈爾提出美國信息高速公路法案。1993年9月,美國政府宣布實施一項新的高科技計畫――“國家信息基礎設施”(National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簡稱NII),旨在以網際網路為雛形,興建資訊時代的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使所有的美國人方便地共享海量的信息資源。

信息數位化的發展

數字地球是美國副總統戈爾於1998年1月在加利福尼亞科學中心提出的一個與GIS、網路、虛擬現實等高新技術密切相關的概念。在戈爾的文章內,他將數字地球看成是“對地球的三維多解析度表示、它能夠放入大量的地理數據”。在接下來對數字地球的直觀實例解釋中可以發現,戈爾的數字地球學是關於整個地球、全方位的GIS與虛擬現實技術、網路技術相結合的產物。顯然,面對如此一個浩大的工程,任何一個政府組織、企業或學術機構,都是無法獨立完成的,它需要成千上萬的個人、公司、研究機構和政府組織的共同努力。數字地球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包括計算機科學、海量數據存貯、衛星遙感技術、互操作性、元數據等。可以預見,隨著地球空間信息學的發展,而建立起的數字地球,必將促進測繪事業的現代化,為測繪事業與整個國民經濟建立更加緊密的聯繫,作出更大的貢獻,在未來和知識經濟社會中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人物評價

環保戈爾環保戈爾

戈爾本人注重環保,據說是個徹底的環保主義者。他履行吃素方式的環保行為。但有資料顯示他因環保而反對科技進步。比如認為砍伐一棵樹去做別的事情就是倒退,或者認為消耗很多資源去醫治一個人的生命也是一種浪費等。其實一個問題不能僅僅因為這樣看而變得異化!或者說他的觀點帶有比較明顯的宗教主義色彩。偏保守類的!抵制文明進步,認為人類應該維持在那種比較原始的地步,反對經濟高速發展對環境造成的破壞。實際上很多時候科技進步並非都會破壞環境。所以可以持有不同的觀點,去全面酌情看待!

戈爾是一位堅定的環保主義者,在白宮任職期間,他積極推動柯林頓簽署《京都議定書》。離職後的戈爾仍然周遊列國宣傳環保觀念,除了在環球暖化問題付出巨大貢獻之外,戈爾現今亦是美國電視台Current TV公司主席、世代投資管理合夥公司(Generation Investment Management LLP)主席、蘋果公司(Apple Inc.)董事會成員、Google高級管理層非官方顧問及美國氣候保護聯盟(Alliance for Climate Protection)創始人兼主席。此外,他最近也加入了風險投資行列,並負責有關公司的氣候變化解決工作。 2009年美國政府宣布政策將管制溫室氣體排放,因應氣候變遷所造成對未來全球環境生態影響,而有必要限制企業造成溫室氣體的排增,該限制引起企業界反彈。戈爾對此評論:“這不是政治議題,而是道德議題”,他支持美國政府在對抗氣候影響的政策 。2009年12月7日參加了哥本哈根全球氣候大會。

第45任美國副總統

任期

1993年1月20日–2001年1月20日

總統比爾·柯林頓

前任丹·奎爾

繼任迪克·錢尼

出生1948年3月31日(1948-03-31)(62歲)

美國華盛頓

政黨民主黨

配偶TipperGore(分居)

信仰美南浸信會

前任:

丹·奎爾美國副總統

1993年-2001年繼任:

迪克·切尼

參考

^http://archive.salon.com/politics/feature/2000/12/01/retire/index.html

^Al'sJournal:Iamdeeplyhonored.AlGore.2007-10-12[2007-10-12].

外部連結

AlGore.com

歷年諾貝爾和平獎獲獎名單

阿諾爾德松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家小組
列翁·茹奧
克貝斯蒂安·路易斯·蘭格
夏爾萊·阿爾貝特·戈巴特
萬加麗·馬阿薩伊
希林·艾巴迪
美國教友會
英國教友會
醫生無國界組織
禁止地雷全球運動
埃米利·鮑爾奇
西門內斯·貝洛
羅特巴拉特
佩雷斯
萊昂·布爾熱瓦
莫恩奈斯托·蒂奧多羅·莫內塔
阿里亞斯·桑切斯因
韋塞爾因
世界衛生反對核戰爭組織
圖圖因
阿方索·加西亞·羅夫萊斯
南森國際難民辦公室
阿道弗·佩雷斯·埃斯基維爾
特里薩
埃利·迪科門
貝爾塔·弗賴茹勞·馮·蘇特納
佩蒂·威廉斯
國際法研究所
阿爾弗雷德·赫爾曼
肖恩·麥克布賴德
阿賽爾
珍妮·亞當斯
尼古拉斯·默里·巴特勒
國際和平局
諾爾曼·布勞克
弗蘭克·B·凱洛格
勒內·卡森
路德維希·克魏德
費迪南·愛德華·比松
萊納斯·C·波林
達格·哈烏舍爾德
伯持·約翰·盧圖利
菲利普·約翰·諾爾·貝克
保羅·德康斯炭
奧古斯特“貝爾納特”
瓊·亨利·杜南
查理土·格茨·道成斯
約翰·瑞利·馬特
亨利·拉方丹
阿瑟·亭德森
諾曼·安吉爾
黎德壽
喬治·亨利·皮爾
卡洛斯·薩維德拉·拉馬斯
弗雷德里克·帕西
安南
梅里德·科里根
路易·勒諾
E·A·羅伯持·塞西爾
納特漢·瑟德爾布羅姆
伊萊休·魯特
阿爾貝·施韋澤
拉爾夫·詹森·本奇
約翰·博伊德·奧爾
弗雷德里克·貝耶
德克勒克
奧斯丁·張伯倫
阿爾娃·米達爾
梅納赫姆·貝京
菜斯特·波爾茲·皮爾遜
卡爾·馮·奧西茨基
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
阿里斯蒂德·白里安
穆罕默德·巴拉迪
弗里特約夫·南森
卡爾·亞爾馬·布蘭廷
托馬斯·伍德羅·威爾遜
威廉·蘭德爾·克里默
安德烈·薩哈羅夫
科德爾·赫爾
威廉士
戈爾
維利·勃蘭特
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
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
穆罕默德·尤納斯
金大中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安瓦爾·薩達特
佐藤榮作
亨利·基辛格
國際勞工組織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西奧多·羅斯福
歐巴馬
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
馬丁·路德·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