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img/a/847/nBnauM3XwgDN0QTMyQjN4kzNxUTM4QjMycDNzQTNwAzMxAzL0YzL2A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遺址概述
![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img/2/a48/nBnauM3XyMzNyIDN2AzN4kzNxUTM4QjMycDNzQTNwAzMxAzLwczLwY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在餘杭市良渚鎮一帶。發現於1936年,是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聚居的地方。出土的石器有斧、鑿、錛、鐮、鏃、矛、穿孔斧、穿孔刀等,磨製精緻;特別是石犁的使用,說明當時早已進入犁耕階段。出土的陶器,以泥質灰胎磨光黑皮陶最具特色,採用輪制,器形規則,圈足器居多,用鏤孔、竹節紋、弦紋裝飾,也有彩繪。玉器發現很多,有璧、琮、璜、墜、環、珠等,大部分出土於墓葬中。與良渚遺址同類型的遺址,在長江下游的蘇南,直至錢塘江以北的平原地區,分布較廣,考古學界統稱為“良渚文化”。據對有關遺址出土文物的碳14測定,其年代距今約5300年至4200年,先後延續達千年之久。作為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群,良渚遺址群總面積約34平方公里。它範圍廣闊,內涵豐富,分布於以莫角山遺址為中心的50餘處。其中以反山墓葬群、瑤山祭壇和莫角山土築金字塔等幾處最為重要。遺址群中發現有分布密集的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出土物中以大量精美的玉禮器最具特色。這些遺蹟、遺物的發現,顯示出良渚文化遺址群已成為證實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最有力的證據。
考古發現
![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img/4/a19/nBnauM3X4MDNyMTN3AzN4kzNxUTM4QjMycDNzQTNwAzMxAzLwczLxY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良渚文化居民過著較穩固的定居生活。在錢山漾遺址發現3座的。其中一座東西長約2.5米,南北寬約1.9米,木樁按東西向排列,正中有一根長木,似起“檁脊”的作用,其上蓋有幾層竹蓆。另一座只在東邊保存下一排密集而整齊的木樁,上面蓋有大幅的蘆席和竹蓆。在吳縣澄湖還發現一批土井,井底遺有多件陶器和石斧。崑山太史淀的水井還有木構井圈,系用4~5塊長約2米的弧形木板鑿孔連線而成。
各地共發現墓葬數十座,墓坑呈長方形,以頭向南的仰身直肢葬為主。有大、小墓之分。在浙江海寧、嘉興、平湖和餘杭等地發現的小墓,隨葬陶器的質量一般遠遜於實用品,有的小墓用豬下顎骨或穿孔石斧和大型玉璧隨葬。大型墓不僅墓坑規模較大,而且隨葬器物數量多,質量也高。如草鞋山198號墓,東西1.7米,南北4米,有60多件隨葬器物,其中有5件玉琮、2件玉璧以及鐲、管、珠、錐形飾、穿孔斧等共30多件玉器。福泉山遺址6號墓雖遭破壞,仍遺有玉、石、牙、陶器119件,其中玉琮5件,玉璧4件。寺墩3號墓隨葬玉琮、玉璧多達57件。用如此大量玉器隨葬,這是以往所沒有的,在良渚文化中也屬特殊現象,有人把這種現象稱為“玉斂葬”。張陵山遺址的一座墓葬,隨葬陶、玉、石器共40多件,其中以獸面紋的玉琮和玉瑗、玉蟬等較為突出,在墓主人腳下,與隨葬陶器一起還發現3個人頭骨,有人認為其身份應是奴隸。
主要成就
![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img/4/2d1/nBnauM3XyATNyMDM5AzN4kzNxUTM4QjMycDNzQTNwAzMxAzLwczLxA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古城遺址
1928年,山東城子崖的考古發現可以被視為中國新石器考古的劃時代之舉,這個坐落於一座高丘上的古城遺址建造於傳說中的“三代”之前,是被稱為“三皇五帝”的歷史模糊時代的文明遺蹟。由此開始,古代城址被發現,便又是一道即將走入文字歷史的曙光。作為文明初期最重要的人類聚落形式,城牆意味著社會組織從自然村落邁入了等級社會。惟有高度發達的權力組織才能夠糾合人力,完成曠日持久的工程。至今能與此次良渚古城的規模面積相仿佛的“三代”遺址,大約只有山西的陶寺遺址。由此,也略可看出早期中國文明南北對峙的雛形。
稻作文化
良渚並非現知最早發現稻米的文化遺存。人類馴化稻米這種消費人口最多的糧食作物,花了將近萬年的時間。在更早的河姆渡文化中就已發現過稻米的遺蹟。而在良渚文化的稻米中,考古人員已經可以區分出秈稻和粳稻的不同。良種的馴化和培育,加之濕潤溫和的氣候,使得規模龐大的古國獲得了穩定的食物供應。與北方的粟作農業相比,稻作無疑需要更加繁細的耕作管理技術,這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良渚文化社會組織的複雜性。
蠶絲織品
上世紀50年代末,在湖州錢山漾遺址中出土屬於良渚文化的紡織品遺存,其中包括絲線、麻布,更令人稱奇的是一塊被鑑定為最早的“絹織物”的紡織品。這塊絲絹殘品的材質是經過繅制的家蠶絲,其經緯密度達到每平方寸120根。這說明良渚文明已經掌握了相當發達的養蠶和紡織技術。古籍傳說養蠶紡織的始祖是黃帝正妃嫘祖,從發現來看,絲織技術的發源地很可能應是東南中國的良渚文化。
“鼎”及“人獸紋飾”
除卻物質文化之外,良渚文明對於後來的中原禮樂文明的形成發展也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良渚文明的“鼎”及“人獸紋飾”。青銅時代,鼎是王權的代表、國之重器。但在陶器時代,中原地區並不流行三足鼎,鼎的器型在良渚的發掘中卻十分常見。鼎在其祭祀中的使用,已初具後來中原禮制的萌芽。很早就有學者指出,鼎是從周邊文明引介入中原腹地的。殷周的鼎身上常飾有饕餮紋,那是青銅紋飾的代表性圖案,而饕餮的祖源卻與良渚玉器上“神人騎獸”紋有不解之緣。
玉琮
玉琮這種筒狀的外圓內方的玉雕,據說象徵著最古老的天圓地方的宇宙格局。雖然沒有文字記錄下它所承載的意義,但是從出土的情形便不難判斷玉琮與原始信仰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繫。這種信仰以玉琮為載體,向遠方傳播。在神秘的三星堆遺址中,都發現了良渚玉琮。玉琮信仰的重要性,絕不會遜色於紅山玉龍所代表的“龍文化”。
如此輝煌的古代文明,卻在中國的史籍上付之闕如,所幸大地並不像人類一樣健忘,一切地表之下的文明痕跡便仿佛是歷史的本文,保留了偉大的南方文明的榮光。
第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
國家文物局日前公布了第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和立項名單。包括圓明園考古遺址公園在內的12個項目被批准為第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晉陽古城考古遺址公園等23個項目獲得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