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萬壽岩遺址,位於三明市岩前鎮岩前村西北的石灰岩孤峰上,屬舊石器時代遺址。其海拔359米, 相對高度170米。山上有船帆洞、靈峰洞、龍津洞等多個溶洞。1999年秋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萬壽岩舊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把古人類在福建生活的歷史提前了十幾萬年,填補了福建省考古學年代上的一段空白,也是中國華東地區迄今發現最早的洞穴類型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
萬壽岩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驅車十來分鐘,即達山腳下。該岩由石灰岩構成,岩溶發育,生成十幾個洞穴。舊石器時代文化埋藏在“靈峰洞”和“船帆洞”內,遺址總面積1200多平方米,發掘面積400平方米,船帆洞下層文化層發現的距今約二萬年的人工石鋪地面,屬全國首次,世界罕見。共出土八百餘件石
製品、少量的骨角器和20餘種動物化石,年代分別為18萬年和1-3萬年。萬壽岩內不僅有古人類活動遺址,還有豐富的歷史人文和自然岩溶景觀。洞內目前發掘堆積可分為10層,其中除宋元以後的晚期地層外。屬史前期的堆積包含上、下兩個文化層。船帆洞下文化層出土的石製品近400件,其時代可能屬舊石器時代晚期,初步估計在距今2—3萬年前;上層文化的時代應晚於下文化層,出土的遺物中,其時代很可能越出舊石器時代,估計在距今1萬年左右或更晚。
景區景點
靈峰洞
靈峰洞位於岩體西南坡,相對高度37米,殘存面積約250平方米,在已清理的不到10平方米的鈣板層中,清理出石製品75件,多數為斷塊、石核和石錘,其中石器11件。在這些石製品中,打片和加工石器用錘擊法,所產生的石片、石核和石器形制都不甚規整,具有一定的原始性,洞內距今約18萬年。同時還出土了中國犀、虎、水牛、竹鼠等哺乳類動物化石。鈣板鈾系測年為距今18.5±1.3萬年。 船帆洞船帆洞 位於岩體西坡,相對高度3米,洞內文化堆積分上下兩層,下文化層出土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手錘等打制石器300多件和巨獏、中國犀、鬣狗、棕熊等10餘種哺乳類動物化石,並清理出約120平方米的人工石鋪地面,年代距今約2-3萬年。上文化層出土打制石器80餘件及少量局部磨製的骨鏟、骨錐與角飾等骨角製品,年代距今約1萬年。
船帆洞
船帆洞位於岩體西坡,相對高度3米,洞內文化堆積分上下兩層,下文化層出土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船帆洞位於萬壽岩西坡岩腳,洞內目前發掘堆積可分10層,屬於史前的堆積可分上、下兩層。動物化石以鹿和麂的數量最多。其年代在距今1萬年左右或更晚,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
發掘文物
遺址區發現了石製品近百件,包括石核、石片、砍砸器與刮削器等,同時還有多種哺乳動物化石,時代為距今20萬年左右。還發現了世界上罕見的早期人工石鋪面遺址,石鋪面揭露面積約120平方米,屬全國首次發現,在世界範圍內亦屬罕見,並發現了中國犀、虎、棕熊、牛類等伴生動物化石10餘種400多件。石核石器
也稱礫石石器。從礫石或石材上打下石片,以剩下的石核作為工具來使用。丁村遺址的三棱大尖狀器系從兩面或三面互動打擊加工,使之成形。習慣上把兩面刃的礫石石器稱為敲砸器,單面刃的稱為砍砸器,在礫石周緣加工,則成為圓形的石球,但以上的用途分工並不明顯。
砍砸器
名稱:砍砸器
年代:舊石器時代
來源:萬壽岩遺址出土
規格:長13厘米、12厘米
材質:石器
簡介:砍砸器是舊石器時代的一種形體較大的工具,器身厚重,有鈍厚曲折的刃口,可起到砍劈、錘砸和挖掘等多種作用,因而可以用於砍樹、做木棒、挖植物塊根、砸堅果等工作。
遺址文化
中國到目前為止是世界上發現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化石和文化遺址最多的國家,在大約180萬年前就出現了最早的原始先民。在原始社會時期,生產工具和兵器並不分家,但由於生存競爭,氏族或部落之間常會發生流血的暴力衝突,於是具有殺傷力的生產工具,也被用於人類的戰爭。到後來,為了爭奪土地,人口,財富,部落聯盟之間的戰爭愈發激烈。以生產為目的的工具已經不能勝任越來越殘酷的戰爭,人們開始研究製造專業格鬥武器和防禦衛體武裝,從此,兵器逐漸與生產工具分離開來,出現了正式兵器。這一變化大約發生於原始社會晚期,約在公元前2000年以前。舊石器時代
在舊石器時代,中國就已經產生了眾多的文化遺址。舊石器時代的打制石器以粗厚笨重、器類簡單、一器多用為其特點;到了舊石器時代的晚期,石器趨於小型化和多樣化,器類增多。舊石器時代有代表性的兵器有石刮刀,石錘,尖嘴石鑿;石箭鏃。古代文獻《易經·繫辭》曰: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就是木製之弓;矢,就是箭的古稱。雖然在考古發掘中,難以見到石器時代的弓和箭桿(弓和箭桿都是採用竹、木、藤之類的易腐物質,一般不能保存至今天),但出土的石器時代的箭鏃卻十分豐富,有石、骨、蚌殼、陶質等不同材料且大都經過磨製,形狀多樣。新石器時代遺址幾乎遍於全國。最著名的文化遺址有黃河流域新石器文化遺址(公元前5550~前4900年);其中紅山文化(公元前3500年前後),獨具特色。
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人們已經熟練地掌握了磨製石器的技能,能琢磨成鋒利並且稜角分明的石質工具;同時也提高了用石質工具加工木器、骨器的技術,為製造兵器準備了工藝方面的條件。當時由生產工具轉化成的兵器主要有:石刀,石箭鏃,石矛,石斧,石錛,石戚,石鉞;石錘,石戈,等等。箭鏃的大量出土,表明弓箭的普遍套用和狩獵活動的普遍存在。弓箭的用途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原本射向禽獸的箭鏃,開始轉向人類自己,成為人類自相殘殺的武器。在山西、雲南等地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考古者都曾發現了被箭射中的人類骨骸;而在江蘇邳縣大墩子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一具成年男子的股骨被一枚骨鏃深射進去達2.7厘米,至今那枚折斷的骨制箭鏃殘段仍然嵌留在距今約5600年前的遺骨上。至於骨兵,蚌兵,角兵,一般在石兵出土地點都可以發現,但因為容易腐爛,所以完整的很少。主要種類有骨鏃,骨錛,骨刀,骨斧,骨刺兵,貝鏃,貝刮刀,蚌刀,角兵。原始玉兵是中國特有的兵器,深具特色,晶瑩剔透,精美絕倫,是中國兵器中的瑰寶,作用為禮儀器或陪葬品,存世不多。主要品種:玉鉞,玉刀。
保護範圍
以萬壽岩山體為主體,東至南坑東沿,南至岩坪南沿,西至淳化坂西沿,北至蕉坑仔南沿,總面積36萬平方米。
相關榮譽
萬壽岩遺址被列為199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2000年榮登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榜首,被列入“三元森林公園”八大景之一。
2001年6月25日,萬壽岩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