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生因素
臨床實踐指南的定義是,“人們根據特定的臨床情況。系統制定出的幫助臨床醫生和患者做出恰當處理的指導意見”。
體現循證醫學精髓的指南成為現代醫學臨床實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實際上只有近20年的時間,在中國,則還遠沒有成為臨床實踐的主流。
指南的產生與以下三個因素有關:
1、傳統經驗醫學的臨床實踐的不合理和極大的差異性。傳統上,醫師對於病人的診療決策是基於個人的專業訓練和臨床經驗,它是建立在理論推導或從曾經案例獲得的個人經驗上的。差異之大,讓人驚異!而常識告訴我們,這些經驗不可能都是可靠的。Fieldm和Lohrm的研究顯示傳統臨床決策中只有4%具有強有力的臨床研究證據的支持,45%的有謹慎的臨床研究證據,且醫生間有一定的共識,而51%的不但缺乏可靠的證據,即在醫師間也缺乏共識(InstituteofMedicine,1992)。20世紀80年代,在美國一個州內,不同社區的兒童扁桃體切除率可以一個8%,一個70%。中外醫生間的差異更讓我們懷疑中國的醫學是不是真的現代醫學,有一項關於中國和英國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處理方法的對比研究發現:中國醫生的使用率,甘油/甘露醇為69%,英國僅1%;中國醫生用激素19%、鈣拮抗劑53%,英國<1%;用中藥、蛇毒、低分子右鏇糖酐中國分別為66%、30%、44%,而英國全是0%。這些差異已遠遠超過了人口、地域、經濟、社會等差異所能解釋的範圍,令人不得不對這些差異的合理性和治療措施的科學性產生懷疑。
2、日益增長的醫療費用成為社會不堪承受之重,也要求應該更加明智而不是盲目的使用有限的衛生資源。3、醫療措施的不當使用廣泛存在。如美國一項研究指出,半數的感冒和2/3的急性支氣管炎患者接受了抗生素治療(注意,中國即使在今天也遠遠不止這個比例)。上述三大主要原因迫使現代醫學去尋找臨床決策更科學更可靠的證據。
證據和指南
什麼是最佳的證據?簡單說,最佳證據破除了對任何權威和經典的迷信,它只認經過嚴格檢驗的事實!循證醫學把證據分為五個級別,I級證據最可靠,它來源於對多個設計良好的RCT(即隨機對照雙盲臨床試驗)的薈萃分析。Ⅴ級證據才是病例報告和臨床總結及專家意見。個人經歷或逸聞之類根本不具有嚴格“證據”的意義。問題是,這些證據湮沒在全球年逾200萬篇生物醫學文獻中,不要說患者,就是醫生也很難把它們正確的找出來。循證醫學解決了這個問題,它有一批頗具學術造詣的臨床流行病專家、各專業的臨床專家、臨床和衛生統計學家、社會醫學家、醫學科學信息工作者等,他們共同協作,從浩如煙海的文獻中收集、分析、評價最佳的研究成果,最後形成指南。這種指南基本體現了相關領域的最佳研究現狀,是臨床醫生最強大的兵器庫,也是最方便的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