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解剖
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腹橫筋膜、腹膜下筋膜。皮膚由第8、9、10肋間神經的前皮支重疊分布。皮下組織內有胸腹壁淺靜脈及皮神經經過。深筋膜的下面有胸外側動、靜脈經過。腹腔內穴位相對應的器官有膽囊底、肝(右側,一般成人肝下緣不超過肋弓)、胃(左側)。針若經上列結構後,穿經其深面的腹膜腔,可達左右側在腹腔內相對器官,可造成內出血(尤其對有出血傾向的人),或胃內容或膽汁隨針路溢出,形成腹膜炎,所以該穴不可深刺,更不能提插。穴名解說
1、腹結。腹,腹部也,脾也。結,集結也。該穴名意指脾經的氣血在此集結。本穴物質為府舍穴傳來的地部泥水混合物,因本穴位處肉之陷,泥水混合物流至本穴為聚集之狀,故名。
2、腹屈。腹,腹部也,脾也。屈,虧也。腹屈名意指脾經氣血在此虧缺。本穴為脾經的地部泥水混合物集結沉降之處,脾之氣不足,如虧缺之狀,故名腹屈。腸結、腸窟名意與腹屈同,腸指大腸金性之氣,窟,空竅也,皆指本穴的氣虧之意。
3、臨窟。臨,至也、到也。窟,空竅也。臨窟名意指本穴所處為氣血物質空虛之處。理同腹結名解。
作用特點
【主治病症】腹痛、胃痛、脹痛、泄瀉、便秘、痢疾;消化系統疾病:繞臍痛,消化不良,胃潰瘍,胃痙攣,胃酸過多或減少,消化不良,腸出血。【作用功效】腹結穴,理氣調腸、去濕健脾。
【臨床運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胃痛、腹痛、便秘、痢疾。
注意事項
【治法原則】寒則補之或灸之,熱則瀉之或水針。
【針刺方法】腹結穴,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
【艾灸方法】腹結穴,艾條灸5-10分鐘;腹結穴,艾炷灸3-5壯。
【按摩手法】用雙手中指指腹按揉腹結穴並做環狀運動,每次3分鐘,每日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