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阿梅在父親過世的七天內,回到了台灣中部的農村里,重新面對父親成長鄉里的世事人情,其中有傳統葬儀的庸俗繁瑣、匪夷所思的迷信風俗,更有台灣質樸率真的濃厚人情味。葬禮結束後,阿梅將喪父的傷逝打包封存,獨自回到了光鮮俐落的城市裡繼續工作,卻在某次過境香港機場時,對父親的思念竟突然如排山倒海而來 。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阿梅 | 王莉雯 |
阿義 | 吳朋奉 |
大志 | 陳家祥 |
小莊 | 陳泰樺 |
父親 | 太保(張嘉年) |
阿琴 | 張詩盈 |
折蓮花鄰居 | 邱淑緞;詹碧玉;詹碧玲; |
美鳳 | 王安琪 |
小護士 | 朱家儀 |
醫生 | 施宇聰 |
議員 | 王育麟 |
議員助理 | 賴兆明;小高; |
長發伯 | 蒲創結 |
公司主管 | 詹婷怡 |
阿梅同學 | 林恆均 |
機場吸菸室旅客 | 陳文德;陳榮顧;蔡宗翰;郭春暉;張璐璐; |
職員表
出品人 | 王惠娟、王育麟 |
製作人 | 王育麟 |
原著 | 劉梓潔 |
導演 | 劉梓潔、王育麟 |
副導演(助理) | 莊景樂、陳嘉容 |
編劇 | 劉梓潔 |
攝影 | 傅士英 |
剪輯 | 王育麟 |
道具 | 蒲士榮、蒲靖舒 |
美術設計 | 黃婉妮、塗碩峰 |
劇務 | 陳怡臣 |
場記 | 李郁倩 |
( 以上資料來源)
角色介紹
| |
| |
| |
|
( 以上資料來源)
獲獎記錄
時間 | 獎 | 具體獎項 | 獲獎主體 | 備註 |
2010年 | 第47屆金馬獎 | 最佳男配角 | 吳朋奉 | 獲獎 |
最佳改編劇本 | 劉梓潔 | |||
最佳劇情片 | 父後七日 | 入圍 | ||
最佳女配角 | 張詩盈 | |||
最佳新演員 | 張詩盈 | |||
年度台灣傑出電影 | 父後七日 | |||
2010年 | 第12屆台北電影獎 | 最佳女配角 | 張詩盈 | 獲獎 |
最佳編劇獎 | 劉梓潔 | |||
2011年 | 第11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 | 最佳男配角 | 吳朋奉 | 入圍 |
2011年 | 第3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 最佳亞洲電影 | 父後七日 | 入圍 |
幕後製作
創造背景
劉梓潔與王育麟的結識於公共電視的百萬原創劇本比賽。2005年劉梓潔與九降風編劇蔡宗翰,合著劇本參加這個比賽獲得入圍,許多業界導演便開始注意到這兩個還在念研究所就拚命寫的年輕人。王育麟當時就知悉劉梓潔會寫劇本,2006年見她散文得獎,2007年便問她要不要把散文改編成劇本,待她劇本編好又力邀她一起當導演,就這樣開始了拍攝《父後七日》的旅程。
王育麟認為《父後七日》拍攝的是和劉梓潔有關的青春故事,所有的事情都跟她密切地連在一起,一定要把她拖下水,才能很安心地讓這片子成立,因而決定到劉梓潔家附近去拍攝。兩個人合作的過程默契不錯,又恰巧彼此對文學與電影的愛好、品味都很接近。甚至還在《父後七日》里,偷渡了一些兩人的喜好。
劉梓潔認為一旦要把散文改編成電影劇本,就是為了電影而創作,不再是為原本的散文,也不在乎被問到‘哪些是真是假’,於是在《父後七日》電影中,她嘗試著加入了原本散文沒有的人物,並且改編一些散文中角色的設定,讓故事發展更為有趣。譬如現實中,劉梓潔的哥哥是建築師,但她認為‘若設定兄妹兩人都是從都市回到鄉下那就沒衝突感,所以將哥哥設定留在鄉下擺地攤;另外,因為不能有兩個女主角,所以把妹妹的戲也刪了。
電影配樂
王育麟則是個一派隨性、自在的創作者,這次《父後七日》的配樂”To Sir With Love”,就是他以前聽過的,他認為有些音樂本身就很具重量及意義,若把這些音樂恰當地與一些經驗放在一起,便能夠產生化學作用。王育麟本來也有想要用別首歌曲的考慮,但有一天他跟劉梓潔在前往深坑的路上,劉梓潔車上剛好放了一首老歌就是”To Sir With Love”,因而電影中女主角的爸爸教她騎摩拖車的橋段,也就這樣設計了出來;雖然光是買詞曲創作的著作權費就花了五千美金,但他認為,有些配樂,一開始認定了是它,之後再怎么置換都無法到位了 。
影片評價
《父後七日》與生活貼得太近,能讓人動了真情,破涕為笑又突然轉喜為悲( 外灘畫報評) 。
《父後七日》是少見的以喪葬文化為故事背景的電影題材,片中以戲而不謔的方式,描繪台灣特有的喪葬習俗;特別是對白貼近庶民心情,頗能引起觀眾共鳴 。
《父後七日》通過一系列看似有些荒謬和喧鬧的段子,讓主人公在父親死後,重新審視了父親的愛。在一切聲響都停頓,當一切色彩都褪去,“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喟嘆油然而生,讓觀眾熱淚不止。劇情是散文風格化敘事,影片布局貼近生活的本質感,沒有跌宕的故事、沒有講任何大道理、沒有歇斯底里的表演,甚至還讓本應嚴肅的葬禮出現了很多讓人哭笑不得的段子。乍看上去,本片既不悲情,又不婉轉,可是影片的情感是真摯的,是撕去生活中的偽裝後的真摯( 搜狐娛樂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