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頭龍類

腫頭龍類

脹頭龍生活在8千萬年前的蒙古高原上。它們的棲息地是一種乾燥,甚至在某些時候還有些沙漠化的環境。發現於同一時期的植物化石證明了這一點,因為它們都是一些耐旱的類型。不過,今天蒙古高原上的戈壁灘比恐龍生活的那個時代更加乾旱。這是因為當時的海平面比現在高,有更多來自海洋的水蒸氣能夠到達那裡形成降雨,因此那時戈壁的氣候比現在更為濕潤,在雨季時節可以形成許多淺淺的池塘或湖泊。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緣頭龍類中的另一支系就是腫頭龍類,它的拉丁文原意是有厚的頭蓋骨的爬行動物。人們對這一大類恐龍的認識至少經歷了五十多的時間,最早發現的是它的牙齒化石,後來才陸續找到頭骨等化石。腫頭龍的頭骨出奇地腫厚,形似屋頂,頭骨的高度可達25厘米,而且突出部分是實心的。科學家按照頭骨的高低把它們分成兩個,即高的腫頭龍科平頭龍科。最早的腫頭龍類是在英國白堊紀早期的地層中發現的,但它不是這兩個科恐龍的祖先。這兩個科的恐龍在這一時期已分道揚鑣,人們至今還未發現它們的共同祖先。現在已發現的腫頭龍科的化石至少有十五個,平頭龍科卻只有一個屬。它們生活在歐洲亞洲北美洲非洲的一些地區。腫頭龍主要生活在山地的內陸平原和沙漠中。這樣的地形不利於化石的形成,這可能是腫頭龍化石較少的主要原因。
具有高的穹隆狀頭骨的恐龍屬於腫頭龍科。這個科可以腫頭屬的成員為代表。它們頭骨上的顳顬孔已經閉塞,沒有開口處,這就增加了頭骨的重量,並使它更加堅固。由於頭骨上前後骨骼的癒合和加厚,頭骨的穹隆體增高了。但它們的腦容量並未增加,頭頂上也沒有坑坑窪窪的不平。目前已發現的腫頭龍屬恐龍至少有十一個,其中最大的是一種稱為“巨人”的恐龍,叫格氏腫頭龍。它體形龐大,一般身長可達8米,而其他的腫頭龍類最大的也不過3米,說它是腫頭龍類中的“巨人”是當之無愧的。它的鼻子上以及頭骨兩側長著大小不等的棘刺、骨質瘤以及疙瘩。
腫頭龍屬中最有名的,要數在北美發現的劍角龍了。劍角龍生活在白堊紀晚期,屬於素食性恐龍。它一般身長2.5米,高1.5米,頭骨有25厘米長,6厘米厚。又厚又圓的頭蓋骨,幾乎把它的眼睛和脖子都給蓋上了。它的頭蓋骨是自衛的武器,在受到攻擊、走投無路時,它會突然用頭拚命向來犯之敵撞去,使對方遭受重創。劍角龍的身體結構很符合這種撞擊的力學要求,比如它的頭可以自如地前傾;前肢短、後肢長,可以使它動作靈活;長長的尾巴可以保持身體的平衡;骨盆上的恥骨長而低,骨盆上方有六至八塊互相癒合的脊椎,有骨腱把它們緊緊地連在一起,這樣既加強了衝力,又起到了減少震動的作用;它的頭與脊柱之間形成一個適當的角度,戰鬥時身體繃成一條直線,頭稍向下傾,有利於衝刺。最重要的是,當它們以頭相撞時,腫厚的實心頭骨像安全帽那樣,能減少震動的強度,以免腦震盪。此外,劍角龍有帶鋸齒的銳利牙齒,可以幫它撕碎和切斷食物。劍角龍是成群結隊地生活的,由決鬥中獲勝的雄性成員充當首領。作為首領,它不僅統帥整個群體,而且擁有與群體中雌性恐龍交配的權利,這是動物保存優良種系的自然選擇。
關於平頭龍科恐龍,至今只在蒙古發現了平頭龍。它體長約3米,頭骨頂部非常厚,表面粗糙,上面還有骨質的疙瘩。它的骨盆很寬,而且與背部脊椎骨的連線很鬆散,為此有人猜測它可能不生蛋,而直接產下幼仔。但這一說法,還需要更多的證據。平頭龍也生活在白堊紀晚期。

主要食物

目前,人們還無法確定腫頭龍到底吃些什麼食物,因為與同時代的鴨嘴龍類恐龍和魚龍類恐龍類不同的是,腫頭龍的牙齒比較銳利,但小而有脊。這樣的牙齒不能夠嚼爛纖維豐富的堅韌植物。所以腫頭龍的食譜上可能包括了這樣一些食物種類,如植物種子、果實和柔軟的葉子等,甚至當時的昆蟲也可能是它的食物之一。

食性大小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還不清楚這些恐龍的食性。它們的非常小型、有脊牙齒,使它們不能向同時代其他恐龍般,有效地磨碎堅硬、纖維構成的植物。厚頭龍類被推測以樹葉、種子、水果、以及昆蟲等混合食性為食。它們銳利、鋸齒狀的牙齒可以非常有效率地切割植物。

恐龍的類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