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無鼻角龍(學名Arrhinoceratops)是角龍亞科下的一個屬,名字是古希臘文的“α-”、“ρινο-”、“κερατ-”及“ωψ”組合而來,意即“無鼻有角的面”。最初命名者認為這種動物沒有鼻角,但後來的研究發現了短鼻角。它生活在上白堊紀的麥斯特里希特階,與準角龍相同時期,較它的近親三角龍早幾百萬年。它的化石是在加拿大被發現。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chinese)→ 無鼻角龍其它中文名稱(chinese[other])→ ...
拉丁文學名(name)→ arrhinoceratops
發音(pronounced)→ ah-rhine-o-sair-a-tops含義(meaning)→ 沒有鼻子的有角的臉
目(order)→ ornithischia 鳥臀目
亞目(suborder)→ genasauria 頜齒類
cerapoda 角足龍類
marginocephalia 頭飾龍亞目
類(infraorder)→ ceratopsia 角龍類
neoceratopsia 新角龍類
coronosauria 冠飾角龍類
ceratopsoidea 角龍超科
ceratopsomorpha 角龍形類
科(family)→ ceratopsidae 角龍科
亞 科(subfamily)→ceratopsinae 角龍亞科
屬(genus)→ arrhinoceratops 無鼻角龍
模式種(type species)→ a. brachyops 小臉無鼻角龍
其它種(other species)→ ...
錯誤歸屬種(misassigned species)→ a. utahensis= t. latus
時代(period)→ 白堊紀晚期 maastrichtian
分布(found in)→ 加拿大 艾伯塔
發現地層(stratum)→ ....
食性(diet)→ 植食
典型狀態(length up to)→ 長6-8米
推測體重(mass)→ ...
發現者(discoverer)→ parks,1925
命名者(first described)→
parks,1925
發現歷史
無鼻角龍的化石是一個部份被壓碎、輕微扭曲的頭顱骨,是於1923年由多倫多大學的挖掘團隊在艾伯塔省的紅麋河附近發現的,當地屬於馬蹄鐵峽谷組。在1925年,由威廉·帕克斯(William Parks)所發表、命名。目前只有一個種,稱為小臉無鼻角龍(A. brachyops)。其他從猶他州發現的化石,曾於1946年被命名為猶他無鼻角龍(A. utahensis),但目前被改歸類於牛角龍。
分類
無鼻角龍是屬於角龍亞科之內,這是一類草食性恐龍,有著像鸚鵡的喙狀嘴,生存於白堊紀的北美洲與亞洲。所有的角龍類恐龍在白堊紀末期滅絕。無鼻角龍與牛角龍似乎是近親。古生物學
由於無鼻角龍只有其頭顱骨,科學家對於整體的構造所知甚少。頭顱骨有著寬闊的頸部頭盾,其上有兩個橢圓形的開口。它的額角長度中等,但它的鼻角則較大部份角龍下目短及鈍。它的身體被假設是與角龍下目相似,根據頭顱骨的大小,無鼻角龍的身長估計有6米長。生活特性
就像其他角龍下目一樣,無鼻角龍是草食性動物。在白堊紀時期,顯花植物的地理範圍有限,所以無鼻角龍可能以當時的優勢植物為食,例如蕨類、蘇鐵科及松科。它們可能是用那鋒利的喙狀嘴來咬碎葉子的。恐龍的類別
蜥臀目 | |
鳥腳類(Ornthopoda):鴨嘴龍| 禽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