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
恐龍體長: 8米長
恐龍體重: 8噸
恐龍食物: 植物
生存年代: 7000萬年前,晚白堊紀
生存地點: 北美大陸
辨認要決: 腦袋占全長的一半恐龍種類: 鳥臀目·角龍類·開角龍亞目
來 歷:牛角龍拉丁文的意為“巨型爬行動物”,人們曾經發現過一個2.67米的牛角龍頭骨!!
簡介
牛角龍(Torosaurus)
牛角龍為白堊紀晚期的草食性恐龍,生活于海岸平原,可能利用強有力的喙嘴來大啖堅韌的植物。一般認為牛角龍也有色彩鮮艷的冠飾,用於求偶與階級鬥爭。牛角龍長 8 公尺,重 8 噸,其頭骨是陸上動物有史以來最大的。
當牛角龍低下巨大的腦袋時,它那甚為壯觀的頭盾就豎了起來,使得這傢伙顯得更為龐大。這個時候,從遠遠的地方就可以看見它。這種龐然大物身長和大象一樣,體重超過五頭犀牛的重量。它靠四條腿行走,以低矮植物為生。 儘管牛角龍的頭骨是人的13倍,但它的大腦卻很小。不過,由於它那蔚為壯觀的頭盾,眼睛上面的兩隻大尖角,以及頭端部的一隻小角,這些裝備加起來,即使是與最龐大的肉食恐龍較量,牛角龍也顯得毫不遜色。當與對手面對面撞上而誰也不願意示弱退讓時,牛角龍就會先是左右搖擺它那巨大的腦袋嚇唬對方,接著就叉開兩隻前腿站穩。最後兩隻恐龍就把角牴在一起了,然後開始進行力量的較量。
研究發現
在1891年,約翰·貝爾·海徹爾(John Bell Hatcher)在懷俄明州東南部發現了兩個牛角龍的部分頭顱骨,並在同年由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命名,晚於三角龍兩年。牛角龍的化石已在懷俄明州、蒙大拿州、南達科他州、北達科他州、猶他州、薩克其萬省等地發現。一些可能屬於牛角龍的破碎化石在德克薩斯州的大灣區、新墨西哥的聖胡安盆地發現。化石證據顯示牛角龍並不普遍,它們的近親三角龍的化石較常發現。
牛角龍的化石缺少幼年個體標本,因此牛角龍的有效性遭到質疑。在2010年,多群科學家研究角龍類的個體發生學,提出牛角龍可能不是獨立的屬,而是成年的三角龍,或是某種性別的三角龍。因為三角龍的標本仍未達到成熟階段,三角龍的頭顱骨凹處,與牛角龍的頭顱骨洞孔相符合。近年,另兩群科學家研究牛角龍、三角龍的幾個標本,提出兩者不是相同動物。
牛角龍的名稱常被翻譯為“公牛蜥蜴”,但可能其實意為“有孔的蜥蜴”,意指它們頭盾上的洞孔。命名者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可能是將它們與三角龍的堅硬頭盾做比較。這些混淆導因於馬什從未在研究中明確的指出牛角龍的詞源。
如同所有角龍下目恐龍,牛角龍是草食性恐龍。在白堊紀期間,開花植物的地理範圍有限,所以牛角龍可能以當時的優勢植物為食,例如:蕨類、蘇鐵、針葉樹。它們可能使用銳利的喙狀嘴咬下樹葉或針葉。
恐龍的類別
蜥臀目 | |
鳥腳類(Ornthopoda):鴨嘴龍| 禽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