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君想爾戒

老君想爾戒

老君想爾戒是早期道教的戒律。

隸屬範圍

老君想爾戒是早期道教戒律

主要內容

其戒文分上中下三行,每行三條共九條,即:“行 無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動,此上最三行。行無名,行清靜,行諸善,此中最三行。 行無欲,行知止足,行推讓,此下最三行。”《雲笈七籙》卷三十八稱,想爾戒是“道 舍尊卑同科”的,“九行備者,神仙;六行備者,壽;三行備者,增年”。①老君想爾 戒是五斗米道《老子想爾注》戒律思想的集中體現。《老君存思圖十八篇·坐朝存思第 十》稱,行存思者要“存《想爾注》”,其所標出的卻是老君想爾戒的三行九條。②由 於想爾戒的條文過簡,不便操作踐行,因此,又在想爾戒的基礎上,衍生出老君二十七 戒。戒文亦分三品。上品戒文是:戒勿喜,邪喜與怒同;戒勿費用精氣;戒勿傷王氣; 戒勿食含血之物,樂其美味;戒勿慕功名;戒勿為偽彼,指形名道;戒勿忘道法; 戒勿為試動;戒勿殺言殺。中品戒文是:戒勿學邪文;戒勿貪高榮強求;戒勿求名譽; 戒勿為耳目口所誤,戒常當處謙之;戒勿輕躁,戒舉事當詳心,勿惚恫;戒勿恣身好衣 美食;戒勿盈溢。下品戒文是:戒勿以貧賤強求富貴;戒勿為諸惡;戒勿多忌諱;戒勿 禱祀鬼神;戒勿強梁;戒勿自是;戒勿與人爭曲直,得諍先避之;戒勿稱聖名大;戒勿 樂兵。③二十七戒是想爾戒的具體化和世俗化。《太上老君經律》稱,行二十七戒“備 者,神仙。持十八戒,倍壽。九戒者,增年不橫夭”。④魏晉南北朝時期,上清派、靈 寶派以及北天師道等道派都制訂了一些戒條,將修道與持戒緊密地融為一體,稱持戒是 修道的首要條件。唐代道士張萬福《傳授三洞經戒法籙略說》列舉的戒目有十六種,稱 “凡人初入法門,先受諸戒,以防患止罪”,其中“想爾二十七戒”是“太上高玄法師 所受”之戒。⑤明清時期,道教戒律思想臻於完備。永樂(1403~1424)初,天師張宇 初撰《道門十規》一卷,列述“道教源流”、“道門經籙”、“坐圜守靜”、“齋法行 持”、“道法傳緒”、“住持領袖”、“雲水參訪”、“立觀度人”、“金谷田糧”、 “宮觀修葺”十條,一般認為是明代道教的整頓綱領。
道門十規》篇首即指出:“吾道自近代以來,玄綱日墜,道化莫敷,實喪名存, 領衰裘委”,或原有道規道戒,已不敷約束道士之用。身為正一教主的張宇初企圖在道 教諸派特別是正一道中推廣初期全真道的真功實行以及教制和教風,以懲治教團腐敗和 力糾戒律鬆弛之弊。張宇初認為,“凡行持之士,必有戒行為先,次以參究為務。”其 《道門十規》規戒道士“初入道,先擇明師參禮,開發性地,恪守修真十戒、白祖師馮 尊師堂規等文,收習身心,操持節操,究竟經典”; “然後擇山水明秀,形全氣固之地,創立庵舍,把茅蓋頭,聊蔽風雨,風餐露宿, 水跡雲蹤”,“不得妄貪過取,亦不得假設誇誕之辭,驚世駭俗,務吊虛名,其補破遮 寒,乞食化衣,真功苦行,槁木死灰,乃磨礪身心分內之事”。這種參學、苦行之風, 承自全真道祖王重陽之《立教十五論》,並為初期全真道士所身體力行。至若“謙和”、 “卑下”、“柔弱”、“純一”、“柔遜”,則一本《道德經》宗旨,不違“想爾戒” 規束。
在張宇初看來,“趙歸真、林靈素之徒,偶為世主之所崇尚敬禮,即為富貴所驕, 有失君臣之分,過設誇誕之辭,不以慈儉自守,亦取議當時後世多矣,是切為後戒。” ⑥但他訂立的規戒並未得到後世正一道道士的重視。自他之後,正一道也就不再有人撰 述闡發規戒之事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