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想爾注》

《老子想爾注》

道教經典。全稱《老君道德經想爾訓》。據唐玄宗御製《道德真經疏外傳》、杜光庭《道德真經廣聖義》及宋代道書記載,為張陵所作。《傳授經戒儀注訣》以為出於張魯之手,並規定為道門傳授的必讀經典。全2卷。佚失已久。清代於敦煌莫高窟發現六朝寫本《老子道經想爾注》殘卷,1905年被竊。現藏不列顛博物館。

基本信息

簡介

《老子想爾注》《老子想爾注》

《老子想爾注》為注釋《道德經》之作,其思想內容多與《太平經》相合,兼有河上公注釋《道德經》的見解,以

《老子想爾注》《老子想爾注》

”為最高信仰。解“道”為“一”,“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說“道”是具有喜怒好惡、能發號施令的最高主宰。教人信道守誡,按“道意”行事,則國可太平,人能長久;“道設生以賞善,設死以威惡”,“奉道誡,積善成功,積精成神,神成仙壽”。稱修道成仙與法道治國皆為奉行太上老君的旨意,以樹立對“道”的信仰。《老子想爾注》自稱“真道”、“真義”,而將“五經”及“眾書傳記”斥為半邪和邪文,認為“世間常偽伎稱道教,皆為大偽不可

用”。現存《老子道經想爾注》殘卷中的《道德經》個別文字,與現存通行本多有差異。如《道德經》二十五章“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處一”及十六章“公能王,王能天”的“王”字,均易為“生”。分別注曰“生,道之別體也”;“能行道公政,故常生也。能致長生,則副天也”,體現了道教對“長生”的追求。又如七章“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的"私"字易為“屍”。注曰:“不知長生之道,身皆屍行耳,非道所行,悉屍行也。道人所以得仙壽者,不行屍行,與俗別異,故能成其屍,令為仙士也”,體現了道教煉身延壽的思想。因而注文頗具道教特色。為研究早期道教史和道教思想源流的重要資料。

今人饒宗頤依《老君道德經河上公章句》之次第,將敦煌殘卷連寫之經文與注,按章分別錄出,著有《老子想爾注校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