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爾紐斯歷史中心

維爾紐斯歷史中心

維爾紐斯是一座內陸波羅的海城市,周圍是長滿樹林的群山和溝壑地區。它位於內里河和維爾納河的交匯點,城市占據著兩條河流交匯產生的盆地。城市建於公元10世紀,在歷史上具有政治、文化和宗教功能,現為立陶宛的首都。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維爾紐斯歷史中心維爾紐斯歷史中心

中文名稱:維爾紐斯歷史中心

英文名稱:Vilnius Historic Centre

國家:立陶宛

所屬洲:歐洲

批准時間:1994

批准標準:1994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v)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維爾紐斯歷史中心是從十三世紀到十八世紀末期立陶宛大公國的政治中心,在文化和建築發展上對許多東歐國家有著深遠的影響。儘管遭到入侵和部分的破壞,它仍然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保留了文藝復興時期哥德式和巴洛克式的建築。

1387年,由於國家的基督教化和馬格德堡城市權利的歸屬導致維爾紐斯向西方開放,它成為立陶宛主教的第一個駐地。一座新的大教堂和非基督教教堂在13世紀大教堂的遺址上建造起來。1410年,條頓騎士團在坦恩堡被打敗,結束了他們對當地的燒殺掠奪,1377年他們對維爾紐斯曾有依次具有毀滅性的攻掠。為了滿足建造低地城堡、哥德式教堂和修道院的需要,城市逐漸發展起來。1471年的大火之後,城市又鋪設了新的街道。1503年和1522年,人們建造了具有5座城門的防禦工事以抵禦蒙古人的威脅。維爾紐斯的影響擴展到西歐和東歐。1579年大學的建成使城市成為東歐猶太人主要的文化中心。

地理概述

維爾紐斯,1930年稱維爾諾。立陶宛共和國首都,立陶宛第一大城市,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面積392平方公里,人口58萬。維爾紐斯市平均海拔213米,年平均氣溫5.3℃,因貫穿全市的“維爾尼亞”河而得名。1323年維爾紐斯成為立陶宛大公國首都。“維爾紐斯”這個名稱是從立陶宛語“維爾卡斯”(狼)一詞演變而來的。相傳在12世紀時,立陶宛大公來到這裡狩獵,夜裡休息時夢見有幾隻狼奔上山崗,其中最強壯的一隻鬥敗諸狼後,大聲嗥叫,驚動四方。圓夢人說這個夢是吉兆,如果在此地築城,必將名揚天下。立陶宛大公於是就在狩獵地的山崗上修築了城堡。事實上,公元前這裡就已經有人定居,城市可能因為維爾尼亞河流經而得名。

1323年立陶宛大公國定都在維爾紐斯。維爾紐斯城區由老城和新城兩部分構成。老城地處市中心,面積200公頃。其地形是一個小丘,丘上屹立著格基明納斯紅色八角形古堡,堡上有一座三層樓高的古塔。站在古塔上舉目遠眺,整個城市的美景盡收眼底,在地勢微微起伏的城市四周,幾條河流蜿蜒流淌,宛若玉帶輕舞。老城區薈萃了100多座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古建築,這些古建築造型優美、古樸典雅,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的聖安娜教堂,它布局勻稱,色調和諧,被譽為哥德式建築藝苑中的明珠。新城是環繞著老城發展起來的。用白磚建造的思塔卡列尼斯、日爾姆納斯和拉茲季納伊等新區緊緊簇擁著市中心。隨著城市的發展,市中心已移到內里斯河左岸。內里斯河兩岸綠樹成蔭,五彩繽紛的花壇草坪點綴著街頭巷尾,令人賞心悅目。

維爾紐斯歷史中心面積為3.6平方公里,該地區保留了幾乎所有歐洲的建築風格,城內天主教、東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等不同教派寺廟共存,形成了獨特的城市景觀。1994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維爾紐斯老城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單。此外,維爾紐斯還是重要的工業城市,擁有儀器製造、工具機製造、電機製造、農業機械製造和食品加工、輕工業等部門,還設有維爾紐斯大學等7所高等學校以及博物館、圖書館和科學院等文化、教育和科學研究機構。立陶宛也是一個重視表演藝術的國家,在維爾紐斯市內就有許多可以觀賞表演的場地,像國家歌劇院、歌劇芭蕾劇院和電影院,以及各式的畫廊、展示中心等。該市於2006年10月12日與廣州結為友好城市。

維爾紐斯是一座內陸波羅的海城市,周圍是長滿樹林的群山和溝壑地區。它位於內里河和維爾納河的交匯點,城市占據著兩條河流交匯產生的盆地。城市建於公元10世紀,在歷史上具有政治、文化和宗教功能,現為立陶宛的首都。大約公元1000年,一座木質城堡建造在公元5世紀和5世紀就已設防的山上,在附近的山上城堡和住宅也建造起來。

發展歷史

維爾紐斯歷史中心維爾紐斯歷史中心

維爾紐斯經歷了俄羅斯(1655-1660)、瑞典(1702-1706)占領時期和各種火災。1795年它被俄羅斯帝國吞併,它的城牆和低地城堡遭到破壞。儘管遭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破壞,但維爾紐斯的主要建築大半倖存下來。

維爾紐斯(上、低和彎曲)的三個城堡地區是歷史名城的中心,也包括一樣古老的圈閉的城牆地區、鄰近的郊外地區。狹窄的古老的街道從城市中心呈放射狀向外輻射,許多新的城市廣場年代上屬於16世紀,它們融合為一個整體。

城市的建築是密集的。除了僅有的保存下來的美的尼凱(Midinninkai)門,城市的建築由宮殿、市政廳、新軍械宮和為數眾多的宗教建築組成,包括20座哥德式教堂、4座東正教教堂、眾多的猶太教堂和修道院。哥特風格、文藝復興風格、古典風格、現代風格,尤其是巴洛克風格的建築,給予這重建的景觀非常和諧的韻味。維爾紐斯是中世紀建築機構特殊的典範,幾個世紀以來,在東歐大部分地區的文化和建築發展上具有廣泛的影響。維爾紐斯的城市景觀和建築多樣的差異造就了五個世紀以來在一個有組織的中歐城市發展演進的一個特例。

格季米納斯王子(1316-1341)建立了維爾紐斯,1321年成為立陶宛大公國的首都,建造了聖尼古拉斯教堂和弗朗西斯教堂。1387年,由於國家的基督教化和馬格德堡城市權利的歸屬導致維爾紐斯向西方開放,它成為立陶宛主教的第一個駐地。一座新的大教堂和非基督教教堂在13世紀大教堂的遺址上建造起來。1410年,條頓騎士團在坦恩堡被打敗,結束了他們對當地的燒殺掠奪,1377年他們對維爾紐斯曾有依次具有毀滅性的攻掠。為了滿足建造低地城堡、哥德式教堂和修道院的需要,城市逐漸發展起來。1471年的大火之後,城市又鋪設了新的街道。1503年和1522年,人們建造了具有5座城門的防禦工事以抵禦蒙古人的威脅。維爾紐斯的影響擴展到西歐和東歐。1579年大學的建成使城市成為東歐猶太人主要的文化中心。

主要景點

維爾紐斯歷史中心維爾紐斯風景

維爾紐斯歷史中心以景色優美著稱。城市東北郊有優良的浴場,瓦拉庫姆皮亞是別墅集中地。特拉凱湖泊群分布在城西郊,這裡湖水清澈,林木茂盛,景色宜人,是遊覽勝地。特拉凱過去曾是特拉凱公國的首府,至今它還保存著昔日的宮殿遺址,殿中的殘存壁畫還依稀可見。維爾紐斯的工業產值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二以上。工業產品主要有車床、農機、電子計算器和電子儀器、紡織品、服裝、食品等。市內有國立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美術學院和師範學院,還有多座劇場、博物館和美術館等。

立陶宛是波羅的海三國之中最活躍的國家。面積相當大,相等於一個冰島,可是人口就只有四百萬。維爾紐斯Vilnius是立陶宛的的首府,位於Neris與Vilnia河交界的山谷中,是波羅的海一帶最先進的地方。Vilnius更被UNESCO列為世界遺產之一,市內過百年的建築比目皆是,單是教堂已有四十多座。市內值得遊覽的地方包括St.Anne教堂、GatesofDawn、聖三一堂、Basilian修道院、Vilnius大學、Vilnius座堂、Gediminas塔、十字架山等。

除了上述景點,最令人難忘的是十字架山(HillofCrosses)。十字架山是一個非常細的山頭,上面插了上萬個型型式式的十字架,每一個十字架貝後都印證了立陶宛的一段可歌可泣的歷史。立陶宛開國以來的戰爭及革命都一一完整地保留在這些十字架上。現時立陶宛境內有五個國家公園,每一個都各具特色,自然景色都十分美麗。數最美的首選歷史最久的Aukstaitija國家公園。Aukstaitija國家公園總面積達三萬畝,滿種百年松木,環抱著80多個大大小小的湖。當中一些湖更有小艇出租,在水平如鏡的湖面上泛舟,十分詩情畫意。

地理名勝(二)

世界上許多地理名勝,有的是自然留給我們的寶藏,有的是人類勞動成果的結晶。對歷史進步和文明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值得我們去認知和保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