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區位簡介
紀南古城位於荊州城小北門外五公里處紀南鎮境內,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都城。當時稱郢都,因地處楚國南方,又稱南郢;又因在紀山之南,也稱紀郢。西晉學者杜預在《左傳》注釋中始將郢都改稱紀南城。現在,紀南城南北土城垣上各立有一塊大石碑,上刻“楚紀南故城”五字,為郭沫若手書。自公元前704年至公元前278 年秦滅楚,歷時411年,楚共有二十個帝王在此即位。
歷史概況
據歷史文獻記載,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始都“郢”,至公元前278年將白起“拔郢”,計有20個楚王在此立國稱霸,先後剪除了黃河以南大小50多個邦國政權,統一了北至黃河、東至巴蜀、南至湖南南部的廣大疆域,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譜寫出了輝煌壯闊的一章,孕育出了屈原、宋玉等一批楚辭文學大家和荀子、老子、范蠡、伍子胥等眾多諸子百家。鍾子期、俞伯牙“高山流水識知音”的絕唱也出自這裡。歷史上,楚國的都城雖然不只紀南城一處,但楚國建都紀南的時間最長,此間也是楚國發展中最強盛的時期。紀南城的歷史,是楚國興盛時期的歷史,也是楚文化發展中最為光彩奪目的階段。其間,我國歷史上首次出現了以郡、縣為單位的地方行政區的設立,以“郢爰” 為名的黃金幣的首次使用,是早確認新興地主階級土地么有權的“量入修賦”的法令,著名的政治改革“吳起變法”,以及歷史上最早的奴隸起義之一的“莊蹺暴郢”等等,都在這裡發生或推行。春秋戰國時期的名士大多來過楚國。孔子、莊子、墨子曾出入紀南城,愛國詩人屈原曾在此擔任楚國“左徒”(參與議論國事,發布號令,出則接待賓客)。也是在這裡,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經濟的發展,楚人在煉銅以及冶煉和套用生鐵方面走到了當時世界的前列,漆器、工藝美術等都達到相當高超的水平,出現了各業繁榮、貿易興盛的局面,並在此基礎上推進了都城本身的發展,使它成為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南方最繁盛的都市。
景點概況
紀南城現存城址東西長4.5公里,南北寬3.5公里,總面積為 15.75平方公里,比現在的三個荊州城城址還要大。圍繞城址所築的城垣,周長15.5公里,城牆為夯土築成,高4-7.5米,城垣上部寬10-15米,可並行三輛卡車,寬大且厚實堅固。有的地段保存相當完整,其中以北邊城垣保存最好。南城垣上的報警烽火台高大壯觀,依稀可辨。至今有的地段高6.7米,都為夯土築成。通過考古發掘,全城共有城門八座,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各有兩座,南北各有水門一座,水陸城門都是一門三道。水門三個門道寬度相等;陸上城門的中間門道寬於兩邊門道約一倍,為車馬出入的通道。水門由四排38根大柱直立而成,每排水柱 9根或11根,形成三個門道,凌駕於河道之上,扼守水路。河道橫貫全城,供運輸和飲用。城內分布有大小不等的台基,縱橫排列,井然有序。其中有的是宮殿遺址,有的是手工業作坊遺址。大體上,城內東南部是宮殿區,東北部又是一片宮殿建築區,西南部是冶煉、紡織等手工業作坊區,西部和北就是密集的居民區,可見當時曾繁盛一時。秦大將白起“拔郢”後,此城已成廢墟,現在城內為農田園,阡陌交錯。
紀南城有豐富的文化遺產,考古工作在西城牆上找到了戰國時期的一處三孔城門過道,在南城牆缺口處古河道內發掘出了一座罕見的水門。城內台基遺址遍布,城東南有密集的宮殿建築遺蹟。現存80餘處夯土台基有的長寬均達百餘米。在紀南城東南隅及周圍一帶,分布著密集的古墓葬,埋藏著豐富的古代文物,是我國著名的地下楚文化寶庫。在川店、紀山、八嶺山、雨台山、孫家山觀音大壋、拍馬山等七大古墓葬區,分布著上千座古墓。建國以來,已出土古代文物一萬多件。其中越王勾踐劍、鳳凰山西漢古屍、戰國絲織繡花物三次重大發現,在國內外引起很大的轟動。這座遍藏古代文物的寶庫,被譽為“我國南方不可多得的完壁。”1961年,國務院公布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