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紀古城遺址

成紀古城遺址

成紀傳說為古代伏曦出生的地方,歷史記載為元代一縣,位於今天水秦安和平涼靜寧的交匯處,古書記載為隴山以西(現在六盤山),最為確切的是靜寧的治平鄉了。是中國第一大姓李氏的發祥地。

概況

3
位於靜寧縣治平鄉劉河村,為西漢所置成紀縣治。城址總面積25萬平方米,今存約14萬平方米,西北部和東部殘留城牆長490米。遺址文化層堆積深厚,有大量秦漢時期的板瓦、磚和陶器殘片等,城外四周秦漢墓葬眾多,出土大量文物。1993年被甘肅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具有極其重要的考古研究價值,開發利用潛力較大。

古城發現

唐開元二十二年牗734年牘,隴右大地震,成紀縣被毀,縣治南移至秦安縣境內。宋治平四年牗公元1067年牘,名將郭逵又在成紀城廢墟上築治平寨。在西漢時期,無論軍事地位還是經濟地位,成紀縣的地理位置都極為重要。但這一重大的歷史事實在靜寧縣歷代所修的地方志中均無記載,大型辭書中也未提及,直到1982年全國進行地名普查時,結合當地出土的秦漢文物,核對史實資料,參考一些學者專家的考證研究進行實地調查,才使這一湮滅千年的歷史事實為世人所知。

歷史沿革

《水經注》記載,該城在漢魏時期為成紀縣治所在地。成紀建置始於秦漢,秦以之屬隴西部,西漢設成紀縣。成紀縣歷漢、三國、西晉、十六國,北魏廢,北周復置。至宋代,又在城址上設治平寨,治平之名沿襲至今。該城址位於治平鄉劉河村南與李店鄉方河村、王溝村交界處,總面積達33.6平方米,東西長約600米,南北寬約560米。因受長期沖刷,城址僅剩三分之一強。西北和東北部尚存殘牆,其中多為宋代所補築。整個城址壓在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及青銅時代齊家文化遺址上。城址內外及道旁、河灘散布大量秦、漢時期的板瓦、筒瓦、瓦當、鋪地磚和陶器碎片,還雜有唐宋時期的瓷片。在城址的斷面上曾發現5口秦漢時代的水井,曾清理過的一口井被西漢墓葬打破。1993年3月,該城址被列為第二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成紀李氏發源地

《李世民家世》的作者高世詳先生,是靜寧縣土生土長的學者。他說:成紀古城,是中國第一大姓李氏的發祥地,這在史書里記載得很清楚,只是由於史書里的記載比較分散,幾乎沒有人系統地整理,再加很多人對隴西成紀這個地方不太了解,所以也就忽略了對這個問題的關注和研究。事實上,了解成紀治的準確存在,對研究李氏非常重要。
2

據《中國歷史地圖集》所標兩漢時期的成紀縣,其位置也正在靜寧治平。這套圖集是我國目前關於歷史地理研究較完善和較有權威的圖集資料,價值很高,可信性也很強。按其二百六十萬分之一的西漢圖的直線距計算,成紀北距現靜寧縣城28.6公里,南距敬親川牗秦安北牘36.4公里。按四百九十萬分之一的東漢、三國圖的直距計算,成紀北距靜寧29.4公里,南距秦安49公里。究其方位里程均在治平附近。 蘭州大學地理學教授馮繩武先生,在《甘肅地名的初步研究》中說:“作為縣治的成紀,從漢以來至少遷移過三次。據《後漢書·隗囂傳》注云:‘成紀在今隴城牗今秦安隴城鄉牘縣北。’據清人考證,此為‘治平成紀’,位於今靜寧縣西南葫蘆河牗古隴水牘西岸支流南河上游名當亭川的治平鄉。周宇文氏重建‘顯親成紀’位於今秦安城北葫蘆河西岸支流郭嘉河谷地牗古名顯親川或陽兀川牘的金城里,唐開元中秦州以地震徙治於此。”綜上所述,最早的成紀縣治在靜寧縣治平鄉的劉家河村東南約一華里處,即治平成紀。唐開元中因地震將秦州牗今天水市牘州治遷到顯親川,成紀亦由舊治小坑川牗治平牘移治顯親川,此為“顯親成紀”。大中後秦州州治,成紀縣治一併南遷,依雄武城牗天水牘建秦州,州與縣倚,此為“秦州成紀”。

保護管理

1983年,由靜寧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由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點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靜寧縣文化局會同治平鄉、李店鄉政府劃定保護範圍。同時在兩鄉建立文保小組,並聘請三村的村支書(或村主任)擔任業餘文保員。

保護範圍

1993年靜寧縣文化局會同李店、治平兩鄉政府把城址劃分為三級保護區。重點保護區,殘存城牆內外5米的範圍,立樁圍欄。一般保護區:殘存城址所在區域。建設控制地:殘存城址向外500米範圍。

保護規劃

根據遺址現狀,甘肅省文物局委託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所、蘭州大學文物保護研究中心於2003年9月對成紀古城進行了現場調查工作,並在此基礎上制定遺址保護加固方案。工程實施計畫分期:一期工程先對遺址進行防風加固、裂隙處理和加強管理,對牆頂的淺根植被進行試種。二工程頂面全部換種淺根植被,對遺址台地西側遭成紀河沖刷的問題實施專項治理。工程預算需投入資金71萬元,地方可配套10萬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